5D2拍摄,自己对自己的“独家专访”——戛纳国际电影节受关注影片:金基德《阿里郎》

2011-05-15 15:32
#单反/单电拍视频# #创作者访谈#

5D2拍摄,自己对自己的“独家专访”——戛纳国际电影节受关注影片:金基德《阿里郎》

      入围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影片《阿里郎》,于法国当地时间5月13日下午5点首映。由于该片是金基德自2008年患社交恐惧症离群索居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金基德三年后首次亮相,引发媒体极大关注。

从演员到制作一人完成
  影片片长1小时40分钟,讲述金基德患社交恐惧症后隐居在一个山间木屋的生活,金基德将一台5D2对准了自己,然后包下了编剧、导演、剪辑、音效、主题曲演唱所有的任务。除他之外,在影片中出现的惟一“活体”就是他养的一只流浪猫。
      金基德的影片一直以粗粝彪悍的力量感而著称,然而《阿里郎》呈现的却是一个脆弱、陷入失败的导演形象。
      金基德在片中不断以人格分裂般的方式进行表演:他一会儿扮演对自己拷问的人,一会儿扮演回答这些拷问的自己,一会儿又变成剪辑这些画面时发出嘲弄笑声的金基德。在这些自问自答中,金基德对自己自2008年来离群索居生活的原因进行了反省,他提到《悲梦》拍摄时女演员发生意外、遭遇助理导演背叛、电影节受宠却国内票房惨败带来的自我怀疑、韩国社会的问题等等。在表述中不时饮酒、痛哭、自嘲,以及大段的粗口咒骂和高声歌唱。除了自问自答外,片中还有大量的金基德隐居期间的生活细节描写,包括自己制作咖啡机、用雪水洗脸、如何制作食物、甚至于每天早上起来大便等等。影片的最后,金基德自己制作了手枪,带着手枪开车前往市区,在不同地点扣动扳机,仿佛象征将过去的自己一一杀死。
      片中大量的问答、自白和生活细节描写,让这部电影显得像一次金基德自己对自己做出的独家专访。
对电影的重新思考之作
  《阿里郎》是金基德患社交恐惧症后的第一部电影,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关注,而金基德则称:“我之前一直在睡觉,是戛纳让我醒来。”《阿里郎》原是韩国传统民谣,讲述悲伤的爱情故事,但后来演变成表达韩民族悲伤和民族感召力的精神符号。在金基德看来,这是“韩国人在悲伤、迷茫时会唱的一首歌”。
       金基德曾以《空房间》、《撒玛利亚的女孩》、《漂流欲室》等片扬名国际电影节,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的多次青睐,获得过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与国际声誉相比,金基德在韩国国内十分不受待见,票房惨败、恶评不少,一度让金基德发誓影片不再在韩国本土发行。
     《阿里郎》就是他阔别电影三年后的作品。在影片的后半部他一再提及国际电影节对自己的支持:“如果这些电影节没有发现我,我就只是一个票房惨败的导演而已。”因为以上种种原因,金基德的此次亮相显得格外受关注。他在影片放映前走上舞台,一身深灰衣裤,头发花白,挽成发髻,他说:“在过去十多年里我拍了15部电影,也获得了很多电影节和观众的认可,但是现在我希望用这样一部电影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给自己一个机会去重新看待电影,以及重新思考自己到底要拍什么样的电影。”
有赞有弹、同情、不安
  金基德的此次亮相充满新闻性,获得了极大关注。影片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并非主竞赛单元,但媒体首映场却座无虚席,就连影院的二楼走道上,都坐满了记者。对着镜头袒露一切,为金基德赢得了许多数观众的同情。而金基德在片中强调自己的影片是因为各类国际电影节的拯救而获得生命,否则“我只是一个在国内票房惨败的导演”,直呼姓名地批评因为大明星、大项目离自己而去的两位助理导演,这让韩国电影人感到不安。
      当然,现在试图对《阿里郎》以及金基德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是件几乎不可能的事。不仅是因为金基德将他具有革命性的洞察力和视角带入到他的作品中,更是因为他引起的一系列被业余者和伪学者忽视,但却绝对具有讨论价值的电影话题。

文章整合至:新浪娱乐、东方早报、豆瓣戛纳电影节小站

本文为作者 李害害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