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演员的国语配音这么特别,既不是台湾腔,也没有内地腔
经常看香港影视剧的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香港演员的配音很独特,既不是台湾腔,也不是内地腔。香港电影爱好者对此感到很困惑,但其原由其实是很复杂的
因为任何一种腔调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同时,香港演员的国语配音研究,对普通人有着一定的门槛。
下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单的脉络梳理,让你了解这个“影视硬知识”。
香港影视剧配音总有一种独特的腔调。比如刘嘉玲的:“你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比如刘德华和梁朝伟经典的天台对话,再比如黄日华在《天龙八部》中的独特的配音等等。
有人把这种独特的配音称之为“港普”,其实不太正确。因为这本就是一种很独特的强调。那么,这种配音方式是怎么形成的呢?
香港电影的国语配音与香港电影是在同一时代诞生的。
彼时,香港电影的导演、演员几乎都是从内地过去发展的,但观众人群确实香港本地的。于是,当时的很多香港电影就已经出现了国语和粤语两个版本。
因为当时的香港电影需要注意内地和台湾,以及海外华人圈的市场,所以这时香港演员的国语配音,主要以“民国腔调”为主。
这一时期香港配音演员主要分为两种:一、演员自己配音,比如刘丹、岳华、秦沛等等,他们都来自内地,普通话非常标准,他们可以给别的演员配音,也可以给自己配音;二、职业配音演员,比如来自北京的香港电影配音泰斗张济平,他固定配音的演员就有很多。
1974年2月,张济平和冯雪锐、廖静妮等一起加入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国语配音组,没想到他们这个举动直接促使了香港演员国语配音特殊腔调的形成。
到了八零年代,邵逸夫将影视业的重心放在了TVB之后,直接将自己的邵氏配音组搬到了TVB,这帮国语配音演员直接让国语版的《上海滩》等影视圈火遍华人圈;不甘示弱的亚视也组建了自己的配音组,推出国语版的《大侠霍元甲》等影视剧与TVB“打擂台”;其它电视台和影视公司纷纷仿效,至此,香港影视国语配音专业化、系统化。
而到了九零年代,因为香港影视进入了巅峰期,所以国语配音演员经常电视剧剧组和电影剧组来回跑,这样一来,反而导致了香港配音行业博采百家之长,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特殊的腔调。
那么,香港演员的国语配音为什么不沿用“民国腔调”,或者使用标准国语,而是独创出一种特殊的腔调呢?
其主要原因大致跟内地的“翻译腔”类似——都是为了贴合原来语言的语境,由于“内地腔”和“台湾腔”不太符合香港演员的表情和动作,容易让观众出戏,他必须要符合粤语的语境。同时,又由于这些配音演员大都来自内地,且以北方为主,他们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音去发粤语的调,就导致了这种特殊腔调的形成。
其着重体现在卷舌、翘舌的发音,以及语气词等方面,因为香港配音演员不仅为电影配音也为电视剧配音,TVB在香港影视圈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
四川鼎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点击了解更多四川鼎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