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演员的国语配音这么特别,既不是台湾腔,也没有内地腔

经常看香港影视剧的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香港演员的配音很独特,既不是台湾腔,也不是内地腔。香港电影爱好者对此感到很困惑,但其原由其实是很复杂的

因为任何一种腔调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同时,香港演员的国语配音研究,对普通人有着一定的门槛。

下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单的脉络梳理,让你了解这个“影视硬知识”。

香港影视剧配音总有一种独特的腔调。比如刘嘉玲的:“你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比如刘德华和梁朝伟经典的天台对话,再比如黄日华在《天龙八部》中的独特的配音等等。

有人把这种独特的配音称之为“港普”,其实不太正确。因为这本就是一种很独特的强调。那么,这种配音方式是怎么形成的呢?

香港电影的国语配音与香港电影是在同一时代诞生的。

彼时,香港电影的导演、演员几乎都是从内地过去发展的,但观众人群确实香港本地的。于是,当时的很多香港电影就已经出现了国语和粤语两个版本。

因为当时的香港电影需要注意内地和台湾,以及海外华人圈的市场,所以这时香港演员的国语配音,主要以“民国腔调”为主。

这一时期香港配音演员主要分为两种:一、演员自己配音,比如刘丹、岳华、秦沛等等,他们都来自内地,普通话非常标准,他们可以给别的演员配音,也可以给自己配音;二、职业配音演员,比如来自北京的香港电影配音泰斗张济平,他固定配音的演员就有很多。

1974年2月,张济平和冯雪锐、廖静妮等一起加入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国语配音组,没想到他们这个举动直接促使了香港演员国语配音特殊腔调的形成。

到了八零年代,邵逸夫将影视业的重心放在了TVB之后,直接将自己的邵氏配音组搬到了TVB,这帮国语配音演员直接让国语版的《上海滩》等影视圈火遍华人圈;不甘示弱的亚视也组建了自己的配音组,推出国语版的《大侠霍元甲》等影视剧与TVB“打擂台”;其它电视台和影视公司纷纷仿效,至此,香港影视国语配音专业化、系统化。

而到了九零年代,因为香港影视进入了巅峰期,所以国语配音演员经常电视剧剧组和电影剧组来回跑,这样一来,反而导致了香港配音行业博采百家之长,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特殊的腔调。

那么,香港演员的国语配音为什么不沿用“民国腔调”,或者使用标准国语,而是独创出一种特殊的腔调呢?

其主要原因大致跟内地的“翻译腔”类似——都是为了贴合原来语言的语境,由于“内地腔”和“台湾腔”不太符合香港演员的表情和动作,容易让观众出戏,他必须要符合粤语的语境。同时,又由于这些配音演员大都来自内地,且以北方为主,他们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音去发粤语的调,就导致了这种特殊腔调的形成。

其着重体现在卷舌、翘舌的发音,以及语气词等方面,因为香港配音演员不仅为电影配音也为电视剧配音,TVB在香港影视圈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


本文为作者 四川鼎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9389

四川鼎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点击了解更多
  鼎岳文化是一家全方位为企事业单位量身定制全媒体营销传播方案的提供商。公司以“声音定制”为原点,集录音棚,声音定制,外语项目,设备租赁,教育培训,影视拍摄、全媒体品牌打造为一体。立志构建多元化、集团化的媒体传播平台。   鼎岳文化以国际化的视野,全球化的意识,独立创新的思维,秉承“专业、专注、用心”的服务理念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坚持以“每个作品都是最好的宣传员”为宗旨,助力每一位客户的品牌成长,引领行业发展。 企业官网:www.dyvoice.com
扫码关注
四川鼎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