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如何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和热爱?

2021-07-01 19:08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部短片,是我党第一支广告宣传片,从创意到制作仅仅用了20天的时间,却获得2016年第23届中国国际广告节金奖。

短片用清洁工、医生、交警等一个个普通党员置身自己的工作场景,用兢兢业业的行动回答“我是谁”问题,让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更加接地气。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着数不尽的英雄才子,多少默默无名的平凡人被历史遗忘。

但即便史上无名,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付出永不泯灭,他们的精神仍可追可及。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便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创造性开展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伟大实践,同时也不断继续、丰富和发展了“宣传思想工作”概念本身的内涵。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及人民思想水平的不断提升,原有的宣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出了一些不足。新时期,党的宣传工作要勇于创新,更加“接地气”。

党的宣传工作起步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大部分时间里,党的宣传策略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是让许多人受到了鼓舞,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慰藉。

《我是谁》为什么走红?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小小的视频短片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和热爱?

2016年,一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短片《我是谁》走红网络。这部长度仅有1分30秒的短片使得大多数网友为其点赞,并大量转发,短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堪称政党宣传的典型案例。

首先是在案例选择上,《我是谁》摆脱了原有中国共产党宣传中人物选择的旧有模式,此次选择的人物足够的平民化。

在《我是谁》中,短片选择了医生、教师、环卫工、交警等六位普通的基层党员,这六位基层党员完全是一种党员形象的缩影。

与之前的群体中选择典型不同,《我是谁》这部短片在人物的选择上则是以个体代表群体,更具有代表性。

并且,六位主人公在职业的选择上,也是从日常生活中最为熟知的角色入手,能够更好地让受众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

从传播的策略上来看,往往是同受众日常生活接近的事物更能够引起受众的注意,受众也能够更好地去接受所传播的内容。

这种平民化的选择是《我是谁》中体现出来的最大特点。

其次在传播媒介上,《我是谁》并没有采用传统媒体,而是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发布。

《我是谁》是由中央电视台发布在某视频网站上的,与之前的宣传报道相比,选择了互联网这一新兴的媒介作为传播渠道也是同之前最大的不同。

另外,《我是谁》的传播渠道主要集中在了微信的朋友圈,也同样是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传播渠道。有数据显示,微信用户几乎全天候关注朋友圈中的内容,这也无形之中提升了短片的传播效果。

最后是短片的长度有1分30秒,使得人们完整观看整个短片成为了可能,有助于良好传播效果的形成。

《我是谁》用1分30秒的视频使得大多数人有足够的时间去浏览完全部的内容。

当前的社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逐渐变得碎片化,碎片化最大的特点是人们往往不会去选择较长的内容进行观看,碎片化的时间使得人们的注意力也变得碎片化,短视频的出现使得人们更愿意接受短小精悍的内容。

另外,《我是谁》这一短片采用较短的长度,使得人们不用过于担心观看视频时流量的花费,因此,受众在观看地点的选择上也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这有助于良好传播效果的形成。

最后我想说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生于盛世,见证百年


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春风里,不经乱战,不缺衣食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目光所致皆华夏,五星闪耀皆信仰


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热爱剪辑或对剪辑感兴趣的小伙伴

可以扫码添加学院君报名了解剪辑思维线下班~

本文为作者 柯基君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