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电影拍电影—专访中国电影纪录片第一人:甘露
“平凡,所以动人”——甘露
甘露,纪录片导演,她背后一大串作品声响全国,从普通民众到幕后舞者,抑或是电影导演,都是她镜头中的拍摄对象。
最近上映的刘伟强导演电影《建军大业》的纪录片《暗夜之光》在腾讯上映三天,累计点击量就接近3500万。“我对人们怎样干电影不感兴趣,我只感兴趣他们去拍的原因,”这是甘露在纪录片首发前发表在微博上的内心感受。
《建军大业》独家纪录片预告片
她在20岁的时候就开始跟拍张艺谋,曾拍摄电影《十面埋伏》、《幸福时光》的纪录片,《英雄》的纪录片《缘起》是中国第一部独立于电影之外发行的电影纪录片,一时间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一个元旦,甘露收到一条短信“感谢你的记录,非常精彩,谢谢……”这是《龙门飞甲》纪录片之后,来自徐克的问候,后来《狄仁杰》、《狄仁杰2》、《智取威虎山》的纪录片开始了。
作为记录者,她1999年就开始拍摄关注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系列纪录片《世纪的面孔》,至今已拍摄十年,仍在跟拍中。像这种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还有《我们在跳舞》、《门》、《张艺谋和他的电影》等等。这么多年甘露和她的缘起英雄纪录电影工作室独家拍摄了近20部不同题材的系列纪录片。近日,影视工业网有机会采访了甘露导演,带你走进电影纪录片的世界。
拍摄纪录片对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这次拍了刘伟强导演的《建军大业》,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拍到这儿就会疲了,如果这样想的话,我是不会接这部电影的,对一个纪录者来说,如果一想到一个题材你就觉得没太大兴趣,那你为什么要去做呢?”
很多人看到甘露拍了这么多年的纪录片都会问的一句话,“你会不会拍腻了?”起初,甘露是学平面摄影的,一个机会参与纪录片的制作,让她接触到了纪录片拍摄的概念,而且生活中,她老公也对纪录片非常感兴趣,无意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她看来,跟平面摄影相比,纪录片对她更具吸引力,“可能我自己是个很喜欢去感受很多东西的人,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性格。通过慢慢一步一步地互相信任,让他从你的世界中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我觉得这对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甘露镜头下,人永远是她关注的焦点,其中还蕴藏着一种“兴趣”。最开始接触纪录片拍摄时,拍的那个19岁日本女孩如今已经回到日本,下个月即将生产。这么多年依然在拍摄,只因当时一个纯净的眼神,打动了甘露,如今女孩已经把她当作在中国最好的朋友,“这种感情很珍贵”甘露说。
做纪录片最吸引我的,还是人本身
人是最不好拍的,因为人是有生命的,你能走进他的内心其实还是挺难的,所以,拍摄纪录片才会让我觉得很有挑战。当然,在剧组这样一个特定空间里也是一样,可以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电影的关系,这可能是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
纪录片说到底它其实是跟大家去分享看问题、看这个世界或者看人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我强加于你,你就必须要看到什么。因为每个人经历不一样,所以当每个人看到这个片子时,他想象的东西,理解的东西,或者是他感受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
做事痛快,接电影需要有兴趣
这些导演都是需要用作品去征服他,而不是说跟他关系有多好就可以,至少我拍的这几个导演都是这样的。关于刘导,在拍《建军大业》纪录片之前跟他有过一次《大上海》的合作,那一次合作后我们就变得特别有默契了。原本我想在未来做一个有关人文短视频的长线项目,这时,刘导给我打了个电话,虽犹豫了,但我是个很痛快的人。我接电影真的是凭兴趣的,只有这个电影有吸引我的点,或者这个导演吸引我,我才会接手。虽然这么多年电影纪录片拍了有十部以上,但我并不会每年进入接很多部的状态,我们不想把它做成像流水线一样的东西,而是希望这些作品能留存下来。现在再看十年前的东西,你就可以看到它的发展或者是那个时候人的心态和现在十年以后人的心态。
我不会刻意做什么,生活上也都是相对比较随性的。比如这个阶段我就想拍舞蹈演员,于是就花了几年时间拍芭蕾舞团,也没有觉得不做电影纪录片就会就断了或者怎样。那时我也在同时拍摄《十面埋伏》,包括之后的《中国申奥片》。其实在《大笑江湖》之后,我就想停下来,然后《龙门飞甲》来了,去年又想停,结果《建军大业》又来了,这也是我的一个命运吧,它不让我跟电影断了联系。我觉得在这期间比较好的一个点是,我既可以在电影又可以在纪录片中跳来跳去。因为从固有的圈子中跳出来,再做一些其他的题材,包括一些不一样的项目,这样你将看到不同的东西,也会让你的视点和角度更丰富。
安安静静的把工作做得很漂亮
你可能想不到,在这些电影纪录片的拍摄幕后,其实是由前期精选出来,而组成的几个人团队。在低调中,把事情做到漂亮,是甘露喜欢的一种工作状态。在拍摄现场,纪录片团队有自己的对讲频道,面对纪录片的未知性,甘露每天会先了解下大家的感受及大概要拍摄的东西,再给大家“划重点”,然后在第二天现场,各自进入到“随机应变”的默契配合状态。像在《建军大业》现场,前期的工作做的非常细致,他们会提前把灯做到场景里,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别的去打灯。所以在美术、灯光、摄影,各部门配合很好的情况下,现场转换就很快。这时作为纪录片拍摄,“不仅要跟上,还要走在前头,很多东西都需要提前做预判。否则那个事情已经发生了,你再过去就没了,所以挺考验人的。”甘露说。
通常,甘露都是亲自拿着机器拍,而且从一开始拍纪录片就不使用三脚架,自由的拍摄状态,时刻做好备战状态,她觉得“如果纪录片不自己去感受,那你基本上对这个东西也是没有感觉和情感的,因为你拍的是跟对方的关系,所以他在你面前跟别人呈现出来的东西也是不太一样的。”
现场工作要让拍摄者感到“舒服”
在剧组特别怕一点,就是你站哪好像都很碍事。在现场有些东西你需要去感受,用你与生俱来的能力,你的情商……你要想办法怎样做让别人觉得舒服才行。记得《英雄》拍完之后,张曼玉跟我说过一句:“甘露,你让我很舒服。”所以你看到的这些演员在我面前,即便不化妆,也不会很刻意的去在意自己的某些东西,不去掩饰什么,他们表现都很自然。
我觉得在剧组还是男孩子方便一点,像我这种的就比较少,不用三角架拍摄,这点对新手来说还是有点挑战的,可能刚开始有些男孩拍一天都会觉得好累,或者机器拿不稳会发抖。但是我觉得这样做会让我很自由,因为可以随时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很快就能去捕捉。我觉得我还是挺能撑的,可能跟小时候学书法有关系,因为学书法用的力会比较巧。当使了这个巧劲,你就会觉得机器和自己是一体的,也不再会觉得它是个负担。
电影纪录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立体的空间
可能刚开始别人因为不懂,会觉得拍纪录片很容易,认为各个剧组也都有花絮,只需要用机器拍一点,剪一点出来就行了。但是,拍电影的纪录片你需要有一个独立的思考在里面,这点是很难的。因为电影牵涉到宣传各方面的要求,你要考虑怎样去平衡,并坚持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就像我在纪录片里还放了很多群众演员,这可能是在很多影片花絮里不会这样做,包括很多投资方或者拍摄的人他们也不会这样去做,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导演和演员本身。但我觉得电影纪录片是一个整体,它是由导演、演员、工作人员、群众演员,这些不同的人,甚至那一天整个场景的天气气氛组成的,这才是一体的,是一个很立体的空间。
就拿《建军大业》来说,比如这个里面会放飞行器的那一段,这样行内的人也会看,让他们知道是这样拍摄的这个镜头。还有就是电影里被剪掉的镜头纪录片里头也会有,包括周冬雨一转眼的那个镜头,副导演不是很喜欢她那一段,但我觉得她代表了一种青春,很有意思,就这样结合到纪录片里了。
正常纪录片是有一个节奏在里面的,看起来每一天都有很多琐碎的事件发生,所以我一直跟刘导说,《建军大业》的这个纪录片不好拍,因为拍的太顺利了。我觉得拍纪录片是很矛盾的,“太顺利”其实说的是,因为你既希望这是一个表现出这部电影的经历如何困难的过程,但你又希望这个电影是顺利拍摄的,所以做这个纪录片真的很有难度。但是还好,最终他们也能从影片中理解到传达的很多东西,这次我还挺开心的。
作为纪录片导演,需要一种修为
甘露从20岁出头就开始拍摄张艺谋,一拍就是七年,曾经的那些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像巩俐,像子怡这些人因为拍了他的电影,而改变了命运,但是也有一些人选择回到之前的生活轨迹。虽然甘露很多作品都是拍摄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她觉得并非所有人都要如此长期作业,多年的经验告诉大家:“如果要做一个纪录片导演,就需要你的功力,你的敏感度,你的感受力或者是你的一种修为。”
关于修为,甘露觉得最重要,也是自己多年来很刻意去保持的一件事就是“心态”。在早年拍完第一部《英雄》的纪录片时引来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她仍选择安静的继续拍摄,基本上放弃参加比赛。她始终觉得拍摄这些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去跟人去分享,通过影像去影响其他人,单单一个鼓励的奖项不足以说明什么。她说:“见天地,见众生,最后你还是要见你自己。这点跟纪录片很像,它就像一面镜子,你在记录别人,其实也在反观自己,这就是像在修行。”
拍摄纪录片,就像谈恋爱
我觉得想要瞬间接近拍摄对象,第一个就是要不卑不亢。我跟导演这些交往就是这样的,因为拍电影的时间比较短,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获得剧组导演的完全认可,让大家都去信任你,还是挺难的。
记得在拍《英雄》纪录片时,李连杰带着一个老外助手进门谈剧本,那一刻是我第一次见他,也是第一次拍他。但像李连杰、金城武这样的明星在好莱坞,你是不能随便拍的,拍摄要通过经纪人的协调。当时我正好在导演工作室,他进来后我就很自然的拍他,我在镜头后面向他点了一下头并笑了一下,然后他也跟我打了个招呼。他开始一看到我拍时可能有一点惊讶,慢慢的拍到后面他就会了解你了,也会非常配合。其实我就是很好奇他在做这样一件事情,于是就用镜头去拍,像一个眼睛一样去观察,很单纯的心态。这时你反而不要搞得太复杂,这样对方就不会觉得你是很公利或者想怎样的人。大家还是要站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跟对方交往,我每次就是这样拍电影纪录片的,也不会去刻意去讨好某一个导演。
当你在拍对方时,不只是导演,就是一个普通人也会观察你,他们会看你这个人值不值得去信任。我觉得拍纪录片,就像谈恋爱一样。有些时候是近一点,有时远一点,有些时候你会觉得很难掌握他,有些时候你又觉得像热恋,就是这样若即若离的感觉。我相信很多纪录片导演,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纪录片是一个桥梁
突然想起来,《英雄》关机的时候特别逗,我那几天就像中了魔一样,特别想剪一个片子送给所有的人。当时我手里的素材全部送回北京了,剩下的只有十天的素材,最终熬夜剪了那个十分钟短片叫《十天》。后来,导演和几百号人一起观看了《十天》,我把灯关了让大家去感受。他们特别专注的看,看完以后,现场就连平时吵了架的人都开始彼此拥抱。我在这个中间感受到了一些东西,觉得纪录片像一个桥梁,它会把很多东西相连一起,就在那一刻,我觉得要把电影纪录片一直做下去。
这片子其实讲的是,一天,甄子丹和李连杰在拍棋馆的戏,摄影棚是封闭式的,但有一道特别小的门,我就在这个棚的外面,看到每个人都要从那个门出来吃饭。因为我特别喜欢拍人的面孔和背影,当时看到人的面孔出来,每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是特别兴奋的,有些是极度疲惫的,那一刻特别打动我。如果你跟过剧组就会知道,剧组永远都有三六九等,但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这只是一道门,出来的无论是演员、工作人员,还是普通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平等的。作为一个记录者,要有一种责任感,我并没有刻意去把他们塑造的多了不起,反而喜欢把明星拍成普通人,可能普通人是我,也是镜头里头的明星,就是这样的一个反差,《十天》就是传达这样的一个东西。
无论做什么行业,职业性最重要
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传播途径给影片的投放提供了新的环境,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甘露看来“网络有各种心态的人存在,像现在还有弹幕,它是有互动的。”虽说便捷的互动环境可以看到很多人的想法,但也导致很多人在观看不足两分钟的情况下发出恶意的“差评”,。曾经甘露还担心博纳把《暗夜之光》付费平台播放观看的人不会多,但最终证明选择在付费频道上播放,会让更多人认真完整的去看待作品。“我觉得只要你的这个东西能立的住,其实放到哪儿都没有什么关系,”甘露说。现在观众看完后,再看发出感受的弹幕,“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东西都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发出怎样的声音都很正常,我都接受。”
既然电影纪录片在正常渠道发行,版权意识自然就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么多年与博纳,或其他电影公司的合作关系,彼此间形成非常好的默契度,让甘露他们并没有刻意的在意版权问题。诚然,跟尊重版权与“懂你”的人合作非常重要,“相反,如果他不懂你,那他只是觉得你是他的一个工具,”甘露说。“无论做什么行业,职业性最重要!”
甘露,纪录片导演,她背后一大串作品声响全国,从普通民众到幕后舞者,抑或是电影导演,都是她镜头中的拍摄对象。
最近上映的刘伟强导演电影《建军大业》的纪录片《暗夜之光》在腾讯上映三天,累计点击量就接近3500万。“我对人们怎样干电影不感兴趣,我只感兴趣他们去拍的原因,”这是甘露在纪录片首发前发表在微博上的内心感受。
《建军大业》独家纪录片预告片
她在20岁的时候就开始跟拍张艺谋,曾拍摄电影《十面埋伏》、《幸福时光》的纪录片,《英雄》的纪录片《缘起》是中国第一部独立于电影之外发行的电影纪录片,一时间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一个元旦,甘露收到一条短信“感谢你的记录,非常精彩,谢谢……”这是《龙门飞甲》纪录片之后,来自徐克的问候,后来《狄仁杰》、《狄仁杰2》、《智取威虎山》的纪录片开始了。
作为记录者,她1999年就开始拍摄关注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系列纪录片《世纪的面孔》,至今已拍摄十年,仍在跟拍中。像这种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还有《我们在跳舞》、《门》、《张艺谋和他的电影》等等。这么多年甘露和她的缘起英雄纪录电影工作室独家拍摄了近20部不同题材的系列纪录片。近日,影视工业网有机会采访了甘露导演,带你走进电影纪录片的世界。
拍摄纪录片对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这次拍了刘伟强导演的《建军大业》,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拍到这儿就会疲了,如果这样想的话,我是不会接这部电影的,对一个纪录者来说,如果一想到一个题材你就觉得没太大兴趣,那你为什么要去做呢?”
很多人看到甘露拍了这么多年的纪录片都会问的一句话,“你会不会拍腻了?”起初,甘露是学平面摄影的,一个机会参与纪录片的制作,让她接触到了纪录片拍摄的概念,而且生活中,她老公也对纪录片非常感兴趣,无意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她看来,跟平面摄影相比,纪录片对她更具吸引力,“可能我自己是个很喜欢去感受很多东西的人,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性格。通过慢慢一步一步地互相信任,让他从你的世界中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我觉得这对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甘露镜头下,人永远是她关注的焦点,其中还蕴藏着一种“兴趣”。最开始接触纪录片拍摄时,拍的那个19岁日本女孩如今已经回到日本,下个月即将生产。这么多年依然在拍摄,只因当时一个纯净的眼神,打动了甘露,如今女孩已经把她当作在中国最好的朋友,“这种感情很珍贵”甘露说。
做纪录片最吸引我的,还是人本身
人是最不好拍的,因为人是有生命的,你能走进他的内心其实还是挺难的,所以,拍摄纪录片才会让我觉得很有挑战。当然,在剧组这样一个特定空间里也是一样,可以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电影的关系,这可能是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
纪录片说到底它其实是跟大家去分享看问题、看这个世界或者看人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我强加于你,你就必须要看到什么。因为每个人经历不一样,所以当每个人看到这个片子时,他想象的东西,理解的东西,或者是他感受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
做事痛快,接电影需要有兴趣
这些导演都是需要用作品去征服他,而不是说跟他关系有多好就可以,至少我拍的这几个导演都是这样的。关于刘导,在拍《建军大业》纪录片之前跟他有过一次《大上海》的合作,那一次合作后我们就变得特别有默契了。原本我想在未来做一个有关人文短视频的长线项目,这时,刘导给我打了个电话,虽犹豫了,但我是个很痛快的人。我接电影真的是凭兴趣的,只有这个电影有吸引我的点,或者这个导演吸引我,我才会接手。虽然这么多年电影纪录片拍了有十部以上,但我并不会每年进入接很多部的状态,我们不想把它做成像流水线一样的东西,而是希望这些作品能留存下来。现在再看十年前的东西,你就可以看到它的发展或者是那个时候人的心态和现在十年以后人的心态。
我不会刻意做什么,生活上也都是相对比较随性的。比如这个阶段我就想拍舞蹈演员,于是就花了几年时间拍芭蕾舞团,也没有觉得不做电影纪录片就会就断了或者怎样。那时我也在同时拍摄《十面埋伏》,包括之后的《中国申奥片》。其实在《大笑江湖》之后,我就想停下来,然后《龙门飞甲》来了,去年又想停,结果《建军大业》又来了,这也是我的一个命运吧,它不让我跟电影断了联系。我觉得在这期间比较好的一个点是,我既可以在电影又可以在纪录片中跳来跳去。因为从固有的圈子中跳出来,再做一些其他的题材,包括一些不一样的项目,这样你将看到不同的东西,也会让你的视点和角度更丰富。
安安静静的把工作做得很漂亮
你可能想不到,在这些电影纪录片的拍摄幕后,其实是由前期精选出来,而组成的几个人团队。在低调中,把事情做到漂亮,是甘露喜欢的一种工作状态。在拍摄现场,纪录片团队有自己的对讲频道,面对纪录片的未知性,甘露每天会先了解下大家的感受及大概要拍摄的东西,再给大家“划重点”,然后在第二天现场,各自进入到“随机应变”的默契配合状态。像在《建军大业》现场,前期的工作做的非常细致,他们会提前把灯做到场景里,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别的去打灯。所以在美术、灯光、摄影,各部门配合很好的情况下,现场转换就很快。这时作为纪录片拍摄,“不仅要跟上,还要走在前头,很多东西都需要提前做预判。否则那个事情已经发生了,你再过去就没了,所以挺考验人的。”甘露说。
通常,甘露都是亲自拿着机器拍,而且从一开始拍纪录片就不使用三脚架,自由的拍摄状态,时刻做好备战状态,她觉得“如果纪录片不自己去感受,那你基本上对这个东西也是没有感觉和情感的,因为你拍的是跟对方的关系,所以他在你面前跟别人呈现出来的东西也是不太一样的。”
现场工作要让拍摄者感到“舒服”
在剧组特别怕一点,就是你站哪好像都很碍事。在现场有些东西你需要去感受,用你与生俱来的能力,你的情商……你要想办法怎样做让别人觉得舒服才行。记得《英雄》拍完之后,张曼玉跟我说过一句:“甘露,你让我很舒服。”所以你看到的这些演员在我面前,即便不化妆,也不会很刻意的去在意自己的某些东西,不去掩饰什么,他们表现都很自然。
我觉得在剧组还是男孩子方便一点,像我这种的就比较少,不用三角架拍摄,这点对新手来说还是有点挑战的,可能刚开始有些男孩拍一天都会觉得好累,或者机器拿不稳会发抖。但是我觉得这样做会让我很自由,因为可以随时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很快就能去捕捉。我觉得我还是挺能撑的,可能跟小时候学书法有关系,因为学书法用的力会比较巧。当使了这个巧劲,你就会觉得机器和自己是一体的,也不再会觉得它是个负担。
电影纪录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立体的空间
可能刚开始别人因为不懂,会觉得拍纪录片很容易,认为各个剧组也都有花絮,只需要用机器拍一点,剪一点出来就行了。但是,拍电影的纪录片你需要有一个独立的思考在里面,这点是很难的。因为电影牵涉到宣传各方面的要求,你要考虑怎样去平衡,并坚持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就像我在纪录片里还放了很多群众演员,这可能是在很多影片花絮里不会这样做,包括很多投资方或者拍摄的人他们也不会这样去做,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导演和演员本身。但我觉得电影纪录片是一个整体,它是由导演、演员、工作人员、群众演员,这些不同的人,甚至那一天整个场景的天气气氛组成的,这才是一体的,是一个很立体的空间。
就拿《建军大业》来说,比如这个里面会放飞行器的那一段,这样行内的人也会看,让他们知道是这样拍摄的这个镜头。还有就是电影里被剪掉的镜头纪录片里头也会有,包括周冬雨一转眼的那个镜头,副导演不是很喜欢她那一段,但我觉得她代表了一种青春,很有意思,就这样结合到纪录片里了。
正常纪录片是有一个节奏在里面的,看起来每一天都有很多琐碎的事件发生,所以我一直跟刘导说,《建军大业》的这个纪录片不好拍,因为拍的太顺利了。我觉得拍纪录片是很矛盾的,“太顺利”其实说的是,因为你既希望这是一个表现出这部电影的经历如何困难的过程,但你又希望这个电影是顺利拍摄的,所以做这个纪录片真的很有难度。但是还好,最终他们也能从影片中理解到传达的很多东西,这次我还挺开心的。
作为纪录片导演,需要一种修为
甘露从20岁出头就开始拍摄张艺谋,一拍就是七年,曾经的那些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像巩俐,像子怡这些人因为拍了他的电影,而改变了命运,但是也有一些人选择回到之前的生活轨迹。虽然甘露很多作品都是拍摄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她觉得并非所有人都要如此长期作业,多年的经验告诉大家:“如果要做一个纪录片导演,就需要你的功力,你的敏感度,你的感受力或者是你的一种修为。”
关于修为,甘露觉得最重要,也是自己多年来很刻意去保持的一件事就是“心态”。在早年拍完第一部《英雄》的纪录片时引来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她仍选择安静的继续拍摄,基本上放弃参加比赛。她始终觉得拍摄这些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去跟人去分享,通过影像去影响其他人,单单一个鼓励的奖项不足以说明什么。她说:“见天地,见众生,最后你还是要见你自己。这点跟纪录片很像,它就像一面镜子,你在记录别人,其实也在反观自己,这就是像在修行。”
拍摄纪录片,就像谈恋爱
我觉得想要瞬间接近拍摄对象,第一个就是要不卑不亢。我跟导演这些交往就是这样的,因为拍电影的时间比较短,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获得剧组导演的完全认可,让大家都去信任你,还是挺难的。
记得在拍《英雄》纪录片时,李连杰带着一个老外助手进门谈剧本,那一刻是我第一次见他,也是第一次拍他。但像李连杰、金城武这样的明星在好莱坞,你是不能随便拍的,拍摄要通过经纪人的协调。当时我正好在导演工作室,他进来后我就很自然的拍他,我在镜头后面向他点了一下头并笑了一下,然后他也跟我打了个招呼。他开始一看到我拍时可能有一点惊讶,慢慢的拍到后面他就会了解你了,也会非常配合。其实我就是很好奇他在做这样一件事情,于是就用镜头去拍,像一个眼睛一样去观察,很单纯的心态。这时你反而不要搞得太复杂,这样对方就不会觉得你是很公利或者想怎样的人。大家还是要站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跟对方交往,我每次就是这样拍电影纪录片的,也不会去刻意去讨好某一个导演。
当你在拍对方时,不只是导演,就是一个普通人也会观察你,他们会看你这个人值不值得去信任。我觉得拍纪录片,就像谈恋爱一样。有些时候是近一点,有时远一点,有些时候你会觉得很难掌握他,有些时候你又觉得像热恋,就是这样若即若离的感觉。我相信很多纪录片导演,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纪录片是一个桥梁
突然想起来,《英雄》关机的时候特别逗,我那几天就像中了魔一样,特别想剪一个片子送给所有的人。当时我手里的素材全部送回北京了,剩下的只有十天的素材,最终熬夜剪了那个十分钟短片叫《十天》。后来,导演和几百号人一起观看了《十天》,我把灯关了让大家去感受。他们特别专注的看,看完以后,现场就连平时吵了架的人都开始彼此拥抱。我在这个中间感受到了一些东西,觉得纪录片像一个桥梁,它会把很多东西相连一起,就在那一刻,我觉得要把电影纪录片一直做下去。
这片子其实讲的是,一天,甄子丹和李连杰在拍棋馆的戏,摄影棚是封闭式的,但有一道特别小的门,我就在这个棚的外面,看到每个人都要从那个门出来吃饭。因为我特别喜欢拍人的面孔和背影,当时看到人的面孔出来,每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是特别兴奋的,有些是极度疲惫的,那一刻特别打动我。如果你跟过剧组就会知道,剧组永远都有三六九等,但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这只是一道门,出来的无论是演员、工作人员,还是普通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平等的。作为一个记录者,要有一种责任感,我并没有刻意去把他们塑造的多了不起,反而喜欢把明星拍成普通人,可能普通人是我,也是镜头里头的明星,就是这样的一个反差,《十天》就是传达这样的一个东西。
无论做什么行业,职业性最重要
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传播途径给影片的投放提供了新的环境,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甘露看来“网络有各种心态的人存在,像现在还有弹幕,它是有互动的。”虽说便捷的互动环境可以看到很多人的想法,但也导致很多人在观看不足两分钟的情况下发出恶意的“差评”,。曾经甘露还担心博纳把《暗夜之光》付费平台播放观看的人不会多,但最终证明选择在付费频道上播放,会让更多人认真完整的去看待作品。“我觉得只要你的这个东西能立的住,其实放到哪儿都没有什么关系,”甘露说。现在观众看完后,再看发出感受的弹幕,“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东西都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发出怎样的声音都很正常,我都接受。”
既然电影纪录片在正常渠道发行,版权意识自然就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么多年与博纳,或其他电影公司的合作关系,彼此间形成非常好的默契度,让甘露他们并没有刻意的在意版权问题。诚然,跟尊重版权与“懂你”的人合作非常重要,“相反,如果他不懂你,那他只是觉得你是他的一个工具,”甘露说。“无论做什么行业,职业性最重要!”
本文为作者 陈东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7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