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地图#《华尔街之狼》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电影摄影机的体积会越来越小!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中,很多有使用了体积比较小的电影摄影机。《菲利普船长》因为大量狭小空间的戏,竟然用了Gopro!在昨天观影看《霍比特人2》木桶戏的时候,竟然看到两个主观镜头,画质超级差,目前猜测也是POV拍摄的!
除了CGi,如何让你的画面具有非常高的客观性?(又不用大费周章布置景)把摄像机藏起来!佳能Cinema Eos这两年在这方面也获得了很多电影的青睐。例如很多车戏的《极品飞车》( C500+1DC 4K拍摄)和《极速风流》(C300),在《华尔街之狼》中老马对他使用的佳能产品C500 又怎么看?
这是去年老马谈论《华尔街之狼》使用佳能Cinema Eos产品的采访!
听译:桃儿桑
校对:吴晓晖
访谈内容详看:
说到佳能Cinema Eos摄影器材对电影工作者而言首要的吸引力是什么,我想是它的尺寸,这么多年来大家都在为改进尺寸而努力。
追溯到1960年代,埃克莱尔摄像机(Éclair NPR)的发明,大家还肩扛Nagra的录音机,约翰·卡索维茨(John Cassavetes)则用Éclair拍摄出《面孔》(Faces)这样的电影。如今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了,这种摄影机的发明打破了一个困境,即当时除非你是在洛杉矶的电影产业从业者,不然是很难拍摄什么私人电影的,除非以一种非常低廉的模式,用双插头BNC(尼尔-康塞曼卡口)连接大摄像机,但摄像机还是属于电影工作室。
所以当时纽约的独立电影规模很小,只有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拍摄的如《不安与欲望》(Fear and Desire)、《杀手之吻》(Killer’s Kiss),但也不是以同步声带录制的。当然还有Baren拍的《Blessed Silence》、以及雪莉·克拉克(Shirley Clarke)的作品。当时拍摄这类影片才刚起步,但你还是要用到大摄像机。而Éclair 的面市改变了这一状况,结束了大摄像机主宰20几年的局面。
所以说,随着技术的变革,或者应该说是技术的新优势,世界一直在前进。现在进入了数字时代,我们便最大限度利用它的优点来拍片。
时代不同了,胶片本来在这里,而数码走向另一条道路,而你仍然在使用图像、仍然在讲故事。所以你只是换了一种技术来讲故事。改变的关键点是摄像机的尺寸变了,电影工作者希望这给电影制作团队带来灵活性,甚至可以让你做出很多种摄影设置!我喜欢多样的器材设置体验。想象一下借助轨道、手持仪器等来拍电影,我觉得它们带给你自由感。游戏规则变了,成像质量很好,而且只会越来越好,人们会有这样那样的要求,所以它只能依照我们的需求做出改变,当然我们要先尝试以了解我们的需求是什么。
另一方面是我喜欢与演员合作。有一次我用手持小摄像机和2个演员拍戏,大概是1992年,我对其中一个很细致的场景做彩排,当时我正调试摄像机为镜头做架设(我现在已经不做了),一个演员说,用“这么大”一部摄影机真是浪费。
现在,用图像表达意义,这就是荧幕、电影的目的。这意味着这是一种眼力,那个决定哪儿配上灯光、哪儿不要的人也要安排影片的结构。曝光、角度等所有因素都起到作用。而这些都能用摄像机做到。
我电影中许多是夜场,尤其是城市夜景,至今都是。比如《穷街陋巷》(Mean Streets)《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就更是了,当然还有《黑与白》(Black and White)、《喜剧之王》(King of Comedy)、《下班后》(After Hour)、《金钱本色》(The Color of Money)等。
在这些影片中运用的所有镜头速度都不够快。1964、65年,拍《黑与白》时你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我生活的地区很黑,那是纽约的市中心,现在它是片干净的小区。但当时它就是个小小的意大利村庄。天一暗下来街上便一片漆黑。1965年发明了新的路灯,所以我便能看到街道的景色了,但在那之前,街道是一片漆黑,这很有趣。所以拍摄时光照度一直都是个问题,相应的暗部层次也是个问题。我记得拍《出租车司机》时,夜晚时黑暗部分变成深色,当时有CRI(彩色反转底片)这真是太棒了。
…很可怕,我们已经尽可能利用CRI技术,但现在数码修复的版本比原片更好。(数字是)一种不同的技术形式,虽然内容核心不同,但我们在探索这种形式可以做些什么。比如我和理查森做了很多实验,结果很简单,我们意识到什么是能做到的,而什么不能。确切地说我必须在现场有很大的监视器,画面很清晰,但有时会嫌过于清晰。这跟加不加入颗粒感,让数字看起来也像胶片一样无关,而关乎影像的质感,它需要深度。你无疑有很多选择,选择越多花费的时间也越多,犯错的几率也越大。但任何事都是这样的。即使你拍的是黑白16mm也一样。
我是3D电影爱好者,我记得1953年第一批3D电影出来后我全都看了,我并不介意戴3D眼镜,随着技术发展,我觉得几年后就不需要用眼镜观影了。我觉得它很大改变了图像,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也同样感受到“景深”。比如我现在坐着跟你聊天,就有景深在这儿。狭义来说,景深成为讲故事的另一重要因素。机会无穷,3D和大景深的结合把观众和演员的距离都拉近了。
大家在讨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文化中发生了一个变化,很少人愿意去读那些伟大的美国小说,这些人在70年代早期想做优秀的美国电影。看上去是因为对器材的使用更自由了,想怎么用怎么用,但最终还是关乎你想表达什么。
虽然谁都能写、能讲故事,有些人写下来,但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做、每个人都想这么做,对于电影也一样。我想说,虽然当时有了轻便的摄影器材,在60年代时还是很花钱。钱始终是个关键问题。我们需要钱、租金,其中有很多技巧。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去租借器材,确切地说是“偷”。趁人不备把工作室的器材拿走,却装作“不知道啊,怎么不在这了”,过几天再还回来,只能这样啦。如今相同的事情也许仍在上演,但障碍变少了,尤其在资金方面。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趣事可讲,但如果你把大家写的东西都读读,你会发现其中2%的东西是非常特别的。
我想,你应该记得苏格拉底吧…古希腊时有一次大改变,即对故事的记录。
《荷马史诗》流传下来了,但荷马本人是反对的,因为他主张所有东西都应该靠记忆,这样你才真正了解事物、才可以演绎它,一旦被写下来,所有的精华就消失了。我觉得我们正处于“图像的民主化”时代,有史以来第一次,图像变得如此垂手可及。摄影器材变得易于携带,但最重要的还是图像品质。我并不介意这电影是不是你为了孩子拍的(马丁曾为自己的女儿拍摄过适合儿童看的影片),品质最重要。我需要非常丰富的暗部层次,亮部也一样。尺寸方面,我希望镜头尺寸变小,这是关键。当然现在已经比以前改进多了,但我觉得镜头尺寸的改善是将来技术的突破方向。
我喜欢取自然光,但不是每部电影都合适用自然光。
不过如果是我已经做了,我想知道我能得到想要的镜头,就会这么做。最近我跟迈克尔·巴尔豪斯聚在一起拍片子,我们拍的某些东西太暗了,曝光?想都别想。
我想从阳台上拍摄,那边有个海,能把灯光都打起来么?算了吧。所以我的意思是,是的,你要具备这种能力,但要知道,不要以为任何人都能以可用光拍摄,很重要的是如何使用现场光。它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所以你要找一个拥有眼力的家伙。但是,拥有这种能力本身就很惊人。
我一直在拍小预算和穷街陋巷的电影,你知道的,甚至是《出租车司机》,以一定的标准来看。在我们拍摄的很多电影里,我们只需要抓住某种东西。你必须看到它。叙事必须在框架内,你必须看到图像,你要看到行动是什么。,相信我,有时候你看着它们,说,啊,我看不到。但是要能知道这一点,你就可以看到它,如果你的技术比较高超。要是你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看到它,你就可以将它传达给观众,这很伟大。
除了CGi,如何让你的画面具有非常高的客观性?(又不用大费周章布置景)把摄像机藏起来!佳能Cinema Eos这两年在这方面也获得了很多电影的青睐。例如很多车戏的《极品飞车》( C500+1DC 4K拍摄)和《极速风流》(C300),在《华尔街之狼》中老马对他使用的佳能产品C500 又怎么看?
这是去年老马谈论《华尔街之狼》使用佳能Cinema Eos产品的采访!
听译:桃儿桑
校对:吴晓晖
访谈内容详看:
说到佳能Cinema Eos摄影器材对电影工作者而言首要的吸引力是什么,我想是它的尺寸,这么多年来大家都在为改进尺寸而努力。
追溯到1960年代,埃克莱尔摄像机(Éclair NPR)的发明,大家还肩扛Nagra的录音机,约翰·卡索维茨(John Cassavetes)则用Éclair拍摄出《面孔》(Faces)这样的电影。如今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了,这种摄影机的发明打破了一个困境,即当时除非你是在洛杉矶的电影产业从业者,不然是很难拍摄什么私人电影的,除非以一种非常低廉的模式,用双插头BNC(尼尔-康塞曼卡口)连接大摄像机,但摄像机还是属于电影工作室。
所以当时纽约的独立电影规模很小,只有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拍摄的如《不安与欲望》(Fear and Desire)、《杀手之吻》(Killer’s Kiss),但也不是以同步声带录制的。当然还有Baren拍的《Blessed Silence》、以及雪莉·克拉克(Shirley Clarke)的作品。当时拍摄这类影片才刚起步,但你还是要用到大摄像机。而Éclair 的面市改变了这一状况,结束了大摄像机主宰20几年的局面。
所以说,随着技术的变革,或者应该说是技术的新优势,世界一直在前进。现在进入了数字时代,我们便最大限度利用它的优点来拍片。
时代不同了,胶片本来在这里,而数码走向另一条道路,而你仍然在使用图像、仍然在讲故事。所以你只是换了一种技术来讲故事。改变的关键点是摄像机的尺寸变了,电影工作者希望这给电影制作团队带来灵活性,甚至可以让你做出很多种摄影设置!我喜欢多样的器材设置体验。想象一下借助轨道、手持仪器等来拍电影,我觉得它们带给你自由感。游戏规则变了,成像质量很好,而且只会越来越好,人们会有这样那样的要求,所以它只能依照我们的需求做出改变,当然我们要先尝试以了解我们的需求是什么。
另一方面是我喜欢与演员合作。有一次我用手持小摄像机和2个演员拍戏,大概是1992年,我对其中一个很细致的场景做彩排,当时我正调试摄像机为镜头做架设(我现在已经不做了),一个演员说,用“这么大”一部摄影机真是浪费。
现在,用图像表达意义,这就是荧幕、电影的目的。这意味着这是一种眼力,那个决定哪儿配上灯光、哪儿不要的人也要安排影片的结构。曝光、角度等所有因素都起到作用。而这些都能用摄像机做到。
我电影中许多是夜场,尤其是城市夜景,至今都是。比如《穷街陋巷》(Mean Streets)《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就更是了,当然还有《黑与白》(Black and White)、《喜剧之王》(King of Comedy)、《下班后》(After Hour)、《金钱本色》(The Color of Money)等。
在这些影片中运用的所有镜头速度都不够快。1964、65年,拍《黑与白》时你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我生活的地区很黑,那是纽约的市中心,现在它是片干净的小区。但当时它就是个小小的意大利村庄。天一暗下来街上便一片漆黑。1965年发明了新的路灯,所以我便能看到街道的景色了,但在那之前,街道是一片漆黑,这很有趣。所以拍摄时光照度一直都是个问题,相应的暗部层次也是个问题。我记得拍《出租车司机》时,夜晚时黑暗部分变成深色,当时有CRI(彩色反转底片)这真是太棒了。
…很可怕,我们已经尽可能利用CRI技术,但现在数码修复的版本比原片更好。(数字是)一种不同的技术形式,虽然内容核心不同,但我们在探索这种形式可以做些什么。比如我和理查森做了很多实验,结果很简单,我们意识到什么是能做到的,而什么不能。确切地说我必须在现场有很大的监视器,画面很清晰,但有时会嫌过于清晰。这跟加不加入颗粒感,让数字看起来也像胶片一样无关,而关乎影像的质感,它需要深度。你无疑有很多选择,选择越多花费的时间也越多,犯错的几率也越大。但任何事都是这样的。即使你拍的是黑白16mm也一样。
我是3D电影爱好者,我记得1953年第一批3D电影出来后我全都看了,我并不介意戴3D眼镜,随着技术发展,我觉得几年后就不需要用眼镜观影了。我觉得它很大改变了图像,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也同样感受到“景深”。比如我现在坐着跟你聊天,就有景深在这儿。狭义来说,景深成为讲故事的另一重要因素。机会无穷,3D和大景深的结合把观众和演员的距离都拉近了。
大家在讨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文化中发生了一个变化,很少人愿意去读那些伟大的美国小说,这些人在70年代早期想做优秀的美国电影。看上去是因为对器材的使用更自由了,想怎么用怎么用,但最终还是关乎你想表达什么。
虽然谁都能写、能讲故事,有些人写下来,但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做、每个人都想这么做,对于电影也一样。我想说,虽然当时有了轻便的摄影器材,在60年代时还是很花钱。钱始终是个关键问题。我们需要钱、租金,其中有很多技巧。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去租借器材,确切地说是“偷”。趁人不备把工作室的器材拿走,却装作“不知道啊,怎么不在这了”,过几天再还回来,只能这样啦。如今相同的事情也许仍在上演,但障碍变少了,尤其在资金方面。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趣事可讲,但如果你把大家写的东西都读读,你会发现其中2%的东西是非常特别的。
我想,你应该记得苏格拉底吧…古希腊时有一次大改变,即对故事的记录。
《荷马史诗》流传下来了,但荷马本人是反对的,因为他主张所有东西都应该靠记忆,这样你才真正了解事物、才可以演绎它,一旦被写下来,所有的精华就消失了。我觉得我们正处于“图像的民主化”时代,有史以来第一次,图像变得如此垂手可及。摄影器材变得易于携带,但最重要的还是图像品质。我并不介意这电影是不是你为了孩子拍的(马丁曾为自己的女儿拍摄过适合儿童看的影片),品质最重要。我需要非常丰富的暗部层次,亮部也一样。尺寸方面,我希望镜头尺寸变小,这是关键。当然现在已经比以前改进多了,但我觉得镜头尺寸的改善是将来技术的突破方向。
我喜欢取自然光,但不是每部电影都合适用自然光。
不过如果是我已经做了,我想知道我能得到想要的镜头,就会这么做。最近我跟迈克尔·巴尔豪斯聚在一起拍片子,我们拍的某些东西太暗了,曝光?想都别想。
我想从阳台上拍摄,那边有个海,能把灯光都打起来么?算了吧。所以我的意思是,是的,你要具备这种能力,但要知道,不要以为任何人都能以可用光拍摄,很重要的是如何使用现场光。它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所以你要找一个拥有眼力的家伙。但是,拥有这种能力本身就很惊人。
我一直在拍小预算和穷街陋巷的电影,你知道的,甚至是《出租车司机》,以一定的标准来看。在我们拍摄的很多电影里,我们只需要抓住某种东西。你必须看到它。叙事必须在框架内,你必须看到图像,你要看到行动是什么。,相信我,有时候你看着它们,说,啊,我看不到。但是要能知道这一点,你就可以看到它,如果你的技术比较高超。要是你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看到它,你就可以将它传达给观众,这很伟大。
本文为作者 陈东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