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Buzz专业制作人访谈系列——声音设计 王丹戎:“电影的声音设计是一门艺术”
王丹戎,中国资深声音设计师,中影集团数字基地后期分公司录音指导,代表作有《夜宴》、《建国大业》(第28届金鸡奖最佳录音奖)、《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第30届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等。
MMBuzz专业制作人访谈系列——电影声音篇
声音设计王丹戎:“电影的声音设计是一门艺术”
记者:当年您是怎么入行,然后在入行过程中,遇到过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尤其是困难,后来是怎么通过一些方法方式去解决掉的,这个地方也是希望您能够有些实例。
王丹戎:我是89年考电影学院,然后93年毕业,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北影厂当时是我先去的录音车间,然后我觉得我在录音车间的这一段时间,就是说话比较大,因为有一些老的师傅,老的录音师对我的帮助比较多,然后北影厂毕竟是一个很规矩的一个生产的一个机构,那么它对于电影声音,电影录音的工艺要求,流程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这样就是在录音车间这几年,就是对于录音工艺的熟悉,还有规范,我是很有收获的。
那么刚毕业的时候,因为也是纸上谈兵,或者说我们理论学习了四年,很多东西都没见过,很多的录音的经验也没有,没有实战过,所以就是跟着录音师当徒弟,这样我学到很多东西,包括我前期录音,当话筒员,做助理,举话筒,也整理设备,那么对录音的这些技术和规范,就是有了很多的比较实践性的认识。
记者:等于当时其实是从,那个时候应该是从学徒开始的?
王丹戎:对。
记者: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也是录音,也是从学徒和师傅带起来的。
王丹戎:应该是,我觉得跟着老录音师,或者说成熟的录音师做助理,当徒弟,这是一个我觉得是个捷径,在工作上反而是个捷径,并不是说电影学院本科生毕业,大学生毕业,心气都很高,出来都当录音师,当录音师也可以,但是你很多的经验,遇到的问题很棘手,不知道怎么解决,那么跟着师傅,跟着老师一起工作,你会在工作中有很多的实践经验会学到。
记者:后来入行了,入行之后,觉得真正自己尤其在技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的时候,是什么时期,或者是一个什么节点?
王丹戎:我93年毕业,毕业以后大概94年就独立开始做现场录音。93年毕业以后,我做了两部戏的助理,然后也有电影学院同学要拍戏,然后我们就一起合作,那个时候我就独立录音了,独立录音以后,其实也是缺经验的,那么在之后的一部戏一部戏的这样做过来,我大概觉得有个三年到五年的时间,我觉得自己感觉上从技术技巧上面有一点把握。
记者:那个时候是独立?
王丹戎:独立了,独立了以后,两三部戏我才敢说自己有一点把握,因为你是独立录音了,但是很多问题你没有遇到过,然后在不断的解决,然后在工作中也会遇到问题,你还可能问你的老师,或者问你师傅,去解决那些问题,尤其比如同期录音,噪音的问题,然后话筒的配合问题,还有就是机器设备各方面的使用一些技巧,是不断的摸索和进步的,都是这么一个过程。
记者:有没有一个遇到一个,那个时候遇到一个,独立之后都会遇到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后来肯定职业生涯都比较有影响的一个事情,觉得有的时候想起来,那个事对我挺棘手,有没有这样一个事情?
王丹戎:因为我做事情吧比较谨慎,是这么一种性格,就是所有的事情在我没有把握的时候,我会在做这事之前,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当然也有没考虑到的,有时候比如说现场录音条件不好的话,实在是我没遇到过的情况,这种情况只好后期配音再补录这种。
通常来说,我觉得我们在做准备的时候,要把各种情况都要想好,然后我们,尤其对于拍摄阶段,就是选景,场景副景,一定要去,一定要估计一下现场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这样才能有准备,遇事不乱吧。
记者:就是做了很多预设,把问题解决在前面,这个我觉得是不管是对电影创作这块,每一个环节都挺重要,到时候临时解决问题的话,肯定会给创作质量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块聊到一个您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工艺,因为您也是在北影厂慢慢学过来,上次采访周老师时候,他也提到了工艺,他说工艺觉得现在的人和过去的人有一点没法比的就是,为什么过去的人做的东西,就看着那么圆润,没有毛刺,再看现在做的那些东西,你怎么看它是,虽然可能他也很用心了,有那个东西在那儿,您因为这个行业这么多年了,可以从这个角度讲讲工艺这个东西,应该是哪些方面最值得去探讨,去注意?
王丹戎:因为电影它是一个工业产品,不光是艺术创作,它整个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它是一个工业产品和工业生产,那么工业生产就得需要一个工艺流程,按照工艺流程走,我走到最后做到拷贝,我不会出问题,我刚毕业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模拟的时代,那时候还用??录音机,还用35毫米宽磁做后期,包括调音台那个时候是不像现在这个调音台,那时候是没有记忆的,一段戏一定是手推着录过来,然后停下来再继续下一段,那么那个时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人的怎么讲手艺要求就高,其实这就是一个工艺要求,它一步一步的工作不能出错,才能进入到下一步,如果你有问题到下一步,不可逆,因为你已经把声音要录到一个磁带上,然后才进入下一步工作,那是不可逆的,除非你重新再做,所以就要求你每一步工作不给下一步留隐患,这是关键。
那么有时候我跟我的助理说,就是说你每一个人做每一项工作,你得想一想,如果你做下一步,你希望得到的手的素材是什么样的你才舒服,你才能继续工作,那么对于年轻的录音师和年轻的录音工作者,我就觉得就是一定要注意细节,把这些一步一步的工作解决在本流程里边,不要带到下一个流程。
记者:这个是在工艺上来讲的话,其实是好像看上去是有平常的点,但其实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是要把所有的问题解决在这个流程里边,不能带到下边去,要不然一个累积一个累积会越来越多。
王丹戎:对,因为我们做电影,做片子,我们都是有预算的,如果你把隐患带到下一步,那下一步就有一个重复工作的可能性,重复工作就带来了预算的流失,就是你预算没用到点上,这个对制片人对剧组是不负责任的。
记者:这个真的是年轻的从业者特别重要。说到工艺就不能够不说工业体系这个话题,因为这个工艺,我觉得是属于工业体系里面的一部分一个内容,咱就从声音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电影的工业体系,您觉得是什么状态,还需要什么样的反省,注意也好,各个方面,您可以去从声音这方面来讲,目前中国的影视工业体系的一个状态怎么样?然后需要什么样的方法来改进?
王丹戎:这点因为我也去国外,去日本、澳洲、美国我都去过,有些工作上的合作什么的,其实我们的工艺,从电影厂这个角度来讲,三四十年代上海那些电影厂,然后到了49年以后,我们以北京为文化中心,北京的电影厂,包括我们北影,它对于电影生产的流程,我们基本上是跟国外是相近的,就是是差不多的,因为你做一个生产,它的基本规律是一样的。
但是就是到了模拟,进入到数字时代,因为很多的器材不是很贵,很多人可以在家里电脑就可以做东西,那么很多人是没经历过这个电影工业流程的这个过程,这个工作过程的,所以我就觉得问题就在于这个我们怎么能让这些所谓家庭制作,或者个人工作室的这些制作,能让他更标准一点,因为从北影厂到中影基地,我们这个变化,但是这个工艺流程都是保留的,包括到了数字时代,我们根据数字制作的一些特点,结合以前的那种传统的工艺流程,把每一步每一步镶嵌进去,这都是有流程的。
那么我就希望一些个人工作室也能在这些方面严格一点,哪怕我们到中影来交流一下,或者说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国外的一些电影制作的机构去了解了解,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因为有时候我们可能在这儿做比如说外加工的活,有些拿来的素材和编辑的??他不是很规矩,那么到了混合棚里势必就带来工作的不顺畅,那工作就慢了,你相对一个预算而言,就等于吃亏了,所以就是这一点我希望能有所改善。
再一个跟国外比,就是说我们的差距,还是在工艺上大结构差不多,那么一些细节我们还需要细化,讲究,就是说咱们做一个活,做一个工作讲究,就如同说这高级技工做这螺丝,做一个车床,车一个金属件,那个细节那全靠人,最贵的车床我们也有,最高级的机器我们都有,但是为什么我们高级的技工就不如国外的,比如德国人,甚至日本人,他那些对于工艺的细节的,最细节的一些追求就不够,这点是我希望改善的。
记者:您刚才说的那个工艺细节,您觉得这个工艺细节其实应该是从本身的意识上来讲,觉得目前肯定就没有注重这方面,而不是说我们的整个体系的那群人的工作状态,肯定是在意识上,您觉得呢?
王丹戎:我觉得有意识上的问题,因为可能你比如说我们做电影,这个对白,男演员,女演员,对于对白的音色的调整,这个我觉得这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因为我们即使同期录音,或者是ADL?后期配音配的很好,那么到了电影的这个影院的环音系统里边,包括我们现在的混录棚,就是跟影院的环音系统是一样,在这环音系统里边,它反映出来的音色是跟你原始声音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混录的时候要在这个调音台上,要把素材调整成在这个监听里边,听着跟自然界听到的声音是一样的,这个过程是很难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一个预混对白要混好几天,一句话可能我来回听好几十遍,我才能把那个具体的哪个频率,那个频段需要调整才能才能好,就这种细节的调整,我觉得是要不断的追求的,这说的对白。
你比如说我们一声爆炸的声音,最简单的,爆炸,或者一个武打,一个圈,一个脚,那一个点上的声音,你想让它好听了,好听这种东西的判断,就是说不是,如果说刺激的,用这个声音带来了身体的生理反应,耳朵刺耳了,这不叫好听,我可以做很大的声音,然后让你觉得刺耳,他生理上不舒服,这是不对的,好听的声音是,这个声音是那个力度,但是不刺耳,不用生理的刺激来对观众产生影响,这是调音的比较高级的一个阶段,这个要比较讲究,所以我觉得这种追求,就是说你在整个声音制作过程中,你都追求这种细节,那我们这种工艺标准,和最后完成的艺术创作结果,一定是好的。
记者:说到这儿,我也想起来之前我有一个朋友有一个争论,他去电影院看电影,也是去百老汇,他觉得百老汇放映的设备特别好,他给我讲他的每一个胶片的质感非常好,而且给我列举了很多参数,我说我作为观众,我是不是要关注这些,我还是说我只是去看那种感觉就行了,我跟他有一个争论,这方面我特别想听一听专业的去给观众讲一下这样的事情,因为可能观众可能意识不到的,这个电影很好看,很可能只是情节吸引他,但他没有注意到另外的视听享受,就这个方面我特别想听一听。
王丹戎:我觉得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应该看到视听的效果,他是被感动的,他觉得美的,这当然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就是说整个电影放映系统,它有国际标准,咱们也有国家标准,只要达到这种标准的时候,观众看着一定是舒服的,是好的。
那么在放映过程中,有的影院放映机和音响的技术指标,能不能都达到国家标准,按照标准来放映,这个我觉得我有一个问号,因为有时候器材的磨损时间长了,调整的频率不够,因为器材总在消耗,你隔一段时间要调整,调整的频率不够,那一段时间它肯定看着就不好了,比如说灯泡亮度、功率,然后音响的频响,响度的标准,这些都需要调整,我希望电影院能够隔一段按标准调一次,这样观众在这个厅里会看着很舒服,这是标准。
那么对于一些发烧友而言,那他肯定会对这个色彩、亮度,或者说这个摄影机的清晰度,包括摄影师的构图、焦点、声音的设计、音效和音乐比例关系,这些可能发烧友会有他的追求,我希望发烧友更多对我们的创作,有更多的评价,我觉得更好。
记者:其实要提醒他们,因为他们可能看的时候有感受到,因为发烧友他有的时候,他还有别的功能影响他,如果什么时候能够建立这么一套东西,能够让这些发烧友能够都为这些东西提提意见,能够促进这个工业流程的进步,或者各个技术的进步也是好事情。说到这儿也是之前聊到一个问题,我之前也是经常参与一些小的片段制作,说到声音这块,大家总觉得只是一个录音,录音的效果,一个录音,然后就是我放到这儿之后,用声效往上去贴,符合这个感觉,然后没有一个系统的想法说,这个是一个什么方法,是个什么问题,上次您也说到声音设计这块,它其实是系统的设计,可能这个问题比较大,希望从微电影的角度,小的这种电影的角度去讲一讲声音设计,我们有哪些方面是应该注意的,有哪些方面应该是去学习的?
王丹戎:关于电影声音这一块,过去我们都叫录音师,或者叫录音,当然我现在就是我宁肯说用声音设计,用这个词来说这个问题,因为声音设计我觉得它是一个艺术性的,对于声音,对于电影声音的一个把握,录音我们可能特别容易理解成我背着机器,拿着话筒去录音,甚至在录音棚里,我在工作站前面,我点着鼠标键盘我去录演员的对白,录一些效果,那么这些的收录的过程,全都是一个素材收录,素材收集的过程,包括同期录音的时候,其实每一条,一个镜头可能三次,五次,十次,二十次,这些收录,我觉得都是一个现场素材的收录过程。那么到了后期制作的时候,声音设计最关键的作用,它要把所有的素材全部整合起来,选择剔出一些不要的,选择最好的,选择合适的,放到我们片子里边,比如我们电影是精确到每秒24格,我精确到以格为单位的这个时间轴上边,在这个时间轴上,什么地方,几分几秒几格出什么样的声音,做一个声音上的总谱设计,这个才是艺术性的创造性的一个工作,这是对于录音,或者说一个影片声音部门的我的一个看法。
那么对于微电影,我是这么想的。因为微电影它也是电影,它也是一个小故事,也是我们创作者充满热情的创造了一个东西,这很重要,那么微电影通常我们会有预算上的问题,也有篇幅的问题,很多复杂的设计可能用不上,那都不是重要的,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微电影这个故事的本身,人物、情感,还有一些特定情境,它的一些表现,那么微电影它篇幅短,我们可能在一个小的微电影影片里边,我们有那么两三处,三五处有亮点的东西,有特殊的对于这个特定情境的一个描述的设计,这个我就觉得够了,因为它不是大型的电影,我说的细节就是对于这种段落的一些细节设计,是体现你创作者的水平和创作者的态度的一个点。
记者:我不是很了解整体的电影的预算体系,它声音上的预算的话,现在是不是还不是那么重视,因为我接触的都是可能投资比较小的那种,几百万,反正一千万以内的这些,声音这块他都可以有时候可有可无的那种感觉,只是个录音师,回头再找个棚混一下就行了,我觉得这点我是不认同的,因为刚才说到声音设计其实是很大的一块,咱们说到声音设计的预算上,跟电影的比例这方面,应该是一个什么匹配关系?
王丹戎:我觉得是这样,无论是低成本电影,高成本电影,微电影,它是一个,我们都管它叫电影,或者叫一个小故事片,或者微电影故事片,电影和纪录片最关键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设计,对吧,你纪录片是一定要,就是说我在某个瞬间我一定要抓住,它全都是真实再现,真实的一个反映,或者真实社会的现实的一个反映,那么电影,每个镜头每分每秒每格里边它都是设计,镜头的设计,场景设计,故事设计,人物设计,包括声音设计,如果你没有设计好,那么你很难形成一个好的作品,所以我不介意就是说声音部门的预算低,那么你低是因为你整体预算不高,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把这件事做了,而不是说有声就行,找一个录音师录了,找一个棚做了混了就完了,这一点我不赞同这种态度,这是对工作,或者对自己,或者对一个投资,或者对自己作品的一个不尊重,因为我们在这个行业也是这么多年,从预算角度讲,我觉得我经历过的影片,基本上预算是有比例的,差不多,因为你成本低的时候,你不可能有很高的预算,但是你那比例要是够也是起码的一个预算关系,预算的比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尽可能把这个片子做好,那有可能个人收入就低一点,低一点也没问题,因为你最后拿出的是一作品,上面写着声音设计,录音师是谁谁谁,你最起码要对得起你打的这名字,预算低没关系,我们可以在这影片的故事的范畴内,对白清晰,然后该有的效果,应该有的都有,然后我们做出几个片段,不说片段,在某些小段落,或重点段落,一定要做出一点彩来,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这个我觉得是能做到,说咱们没钱买菜,但是油盐酱醋并不贵,您这勺,炒勺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油盐酱醋放多放少,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它不是钱的问题,不是预算的问题,我就希望这油盐酱醋您比例合适,炒一盘好菜,您这个炝炒洋白菜,它也有好吃的和不好吃的,同样现在这价格咱说20块钱一盘菜,有好的有不好的,所以还是说在于个人对于创作的一个把握,不在于预算多少。
每一个片子,无论大预算,低成本,微电影,我们在做声音的时候,它都是要有一个比例的关系,在一个预算里边,我觉得我遇到过的和我工作的经历,基本上这个预算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就是高预算可能我能花很多的时间,因为它场景也复杂,各方面要求也高,我可以有时间做,那么低成本的,甚至包括我们微电影的这些片子,我觉得不在于预算的多少,是在于我们把一个片子的设计,你作为一个声音设计,你要把它设计出这个故事的它应有的一个声音结构,或者声音的设计。低成本我觉得对于预算比较低的影片,就先把你能保证对白要清楚,音乐效果各方面,比例合理合适,我们可能花不了太多的时间去把所有的细节都做得非常丰富,那么我们起码应该对于重点的场景,重点戏,要做比较重点的设计,因为这片子片名打着呢,录音师谁谁谁,声音设计谁谁谁,你对得起自己那名字,换言之就说咱往后还混,咱得靠这一个一个作品说事对吧,我拿一个五分钟的微电影出去,让人觉得这设计很不错,这两千万你也可以做,对吧,你得给看的人,甚至包括你以后职业生涯要遇到的人,看到你这个作品一个信心,这是我觉得录音师声音设计,最起码的一个职业的精神,我老说圆白菜理论,就是油盐酱醋并不贵,咱买不起高档食菜,咱这炝炒圆白菜咱也得给它做好吃了,那炒勺在自己手里,油盐酱醋放多放少,哪个怎么匹配,这个见仁见智,每个人做出来的不一样,每个人也能吃出来这炝炒圆白菜好吃不好吃,所以就是关键还在于就是你每一次的创作和设计,你用心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片方,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我觉得要说个人收入来讲也并不高,跟电影的行业,其他专业比,我们的收入是并不高的,那么就是我最起码要得到一个内心的平衡,和我职业上的一个成就感。
记者:这职业的成就感我觉得特别重要,因为最终这个名字打的是创作者本人,不是说别人的名字,包括再次你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还是要看到自己名字,回头再想想我当时怎么做的,这个我觉得挺??其实这也是一个,我觉得年轻人可能最缺乏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尤其现在年轻人很随性,就是之前遇到微电影的导演,上次周老师也说了,他说剪到这一刀的时候,也是在剪,但是他没有想过剪这刀为什么,你到这一格下一格你的感觉是一样,但是为什么你就选择这一格,为什么没有选择这一格,这是你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你要去考虑的地方,这是他当时提出来给年轻的创作者一个建议,也想听听您在您的专业领域里面给年轻人一些建议和一些提示,让他们能够在职业生涯里时刻提醒自己,我知道在这个方面我应该这么去要求,我应该这么去做,从这个方面。
王丹戎:我觉得因为我在电影学院讲课给他们讲,包括给学生讲,他们也是问到这些问题,我觉得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就是说,上学的时候这些基本功,或者说我们这些基础课,有的可能跟实践没有太多关系,那么这些基础课,我觉得很重要,这是一个基本功的问题,因为只有你到了实际工作中你才能用得上,是很枯燥,包括我上学的时候也是一样,有些课不那么认真,但是到了工作以后,突然发现我得回去翻一下我那些书,原来都写过,都学过,忘了,这些东西如果你掌握的好,我觉得在工作过程中,他起步就快,我觉得就是大学毕业以后,包括我们学录音专业,毕业以后那种心态,就是我之前学的东西放在脑子里,我所有的工作从零起,如果说我是从零起的,那么我这个上升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你不要一开始觉得我是一录音师,那你觉得你进步的速度是很慢的,因为当你觉得你是录音师的时候,你在工作当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你解决不了,你是很受打击的,我就觉得这个基本功要扎实,这样才能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你才能把你那些学到的东西,在你工作过程中,无论我是用这电脑、编辑、声音的比如声音设计,或者声音编辑,它那个一些原则原理,一个声音的,声音我们也有剪接点,声音的剪接点合适不合适,舒服不舒服,我们都是一种判断,这种判断是来源于我们上学时候学到的课程,理论课程,和上学的时候我们看了很多几百部,上千部的片子,全是从那儿来的,他这种判断的标准,在这种标准体系里你做工作,会越做越好,然后你的进步是越来越大,我觉得这点要特别注意。
再一个就是坚持,因为这个行业实际上,我觉得就职业生涯而言,它的发展是挺快的,如果认真做五年、十年,五年一格,十年一格,上的特别快,但是你要想一两年速成这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于可能有一些横向的收入上的对比,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劳动强度的对比,可能有些人坚持不下来,我也遇到挺好的毕业生,挺好的一苗子,干一两年坚持不下去了,转行了,实际上我的内心已经决定,我觉得这个是个人才,我要重点培养,但是他觉得干不下去,要走了,再坚持两年,到了他把所有的手段,所有的工作的流程全部掌握了,那一下就上来了,很快,但是能不能坚持这几年,毕业以后,或者说我们进入这行业以后三年,最多五年就上来了,因为做录音,你最终的判断是靠耳朵,这种判断力是在你不断的工作,不断的工作,很多的听力的听觉记忆的基础上建立的,你听不够那么多年,你真是你很多东西你就判断不够,这没办法,这无法逾越,这是一个手艺活,就是做录音,做电影录音是一手艺活,是不断的建立这个判断标准的。
记者:坚持其实还不光光是这行,其实电影,我觉得每一个环节都是这样,一个横向比较,有时候两年觉得干不下去了,演员也是,干两年不干,我去干别的去,可能倒个小买卖,有很多人这样。
王丹戎:其实不光这行业,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的,你只要做精了,坚持下去,你就是这个行业的大腕,因为你的经验,你经历的工作过程和经历的经验和教训最多,你就是大腕,什么叫大腕,就是经验教训多,你才能有判断,浅尝辄止肯定是不行的。
记者:现在迅速发展社会的一个转型中的一个弊端。
王丹戎:对,整个这个社会的阶段,包括整个国家社会的这种变化特别快,经济增长快,然后大家所有的生活、意识各方面的都是快,再加上整个互联网时代,快餐文化,冲击着我们每天想的都是速成速成速成,全是这样的,这样其实不好,可能几十年以后会那些苦果就会来了。
记者:尤其是我觉得影视这行,我觉得可以多聊点,很明显就从咱们之后,快速发展之后,遇到这么一个时期了,我发现我们以前都是赶紧把它拿上来,赶紧把它变成钱,因为??是票房,是钱,我不能够说一个片子,有一个例子,就是卡梅隆的那个13年的一个片子,人家做了13年,做成了这样的一个片子《阿凡达》,然后《泰坦尼克号》是15年前的片子,又拿出来又赚钱了,但你不能用钱来评判他说他赚到钱了,其实应该看到他背后他付出的那些东西。
王丹戎:他背后付出的和对细节的追求。
记者:现在中国社会我觉得慢慢开始已经有??冲击了,因为之前那种速度,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我们在工艺上应该怎么去提高,去注重这个细节,我们只知道要迅速的把它拿出来变成商品流通在市场上把它变成钱,但从来没想过这个商品是真的好吗,是适合,这个我觉得您也有体会。
王丹戎:因为现在电影行业的发展非常快,然后表面看票房和某些影片,包括一些黑马得到的票房,投入产出比很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影片全是这种投入产出比,真正赚钱的片子一年,我们现在中国的影片的产量是,我记不清了,可能是五百多部。
记者:去年已达到七百多部。
王丹戎:七百多部,七百多部里边我们有印象的,叫得出名字的有七十部吗,好像到不了,10%都没到,那么我们姑且说这七十部,这七十部里我们能知道的,可能能上口说出来的七部,在有印象的,有宣传的,印象里边能看得到的,就算每个星期一部戏,这才52部戏,那么这些片子里边,52部戏里边,一个星期一部,能赚钱的,有一半吗?也就差不多,好像到不了,真正能大产出,投入产出比高的,可能就十部戏。
记者:今年上半年过来的消息,上半年截止到五月底六月中旬,中国国产电影在市场上总共只有两部戏是保本的,其他全部都是配,两部戏是《一只绣花鞋》,一个是《黄金大劫案》,然后网上迅速在反思,我们是不是被好莱坞冲击了,我们是不是被国外侵略了,所以我们这样。
王丹戎:完全不是被好莱坞冲击了,因为你中国电影,亚洲电影是东方电影,它的文化不一样,再一个我认为,中国人可能,作为一个一般的观众而言,他还是愿意看中国黄皮肤的人脸,对吧。看一些好莱坞大片是一种休闲、娱乐,或者说猎奇,在电影里另外一个世界,那么一种看片的心理,中国电影亚洲电影,东方电影,你没有一个好的创作,一个好的产品,人家当然不愿意看了,钱揣在兜里,人家买什么票是人自己的事,你不能说我们被好莱坞侵略了,那你自己的片子的质量又是怎样,我们的创作的心态又是怎样,是不是非常认真的在创作,我觉得这需要反思。
记者:冯小刚说,他说真正咱们中国的故事是不是人们爱看的故事,我觉得还不光光是故事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整体的工作上的工艺的问题,你给人的技术,声音技术,视觉技术,你是不是给我们观众最好的,或者说心里面你发挥出来的想象力是最好的,特别想听技术这块的看法。
王丹戎:我觉得有一点挺重要,就说好莱坞电影起码是在一个工业体系里面,你最起码的,我们从镜头里边看到的场景设计,我们这说技术,先不说演员和故事,场景的设计,镜头的运动,然后反映出来的色彩、亮度,然后特效画面的一些制作,声音,音质、音色、音量各方面的,它是一个,这个产品最起码在技术平台上是一个没问题的东西,是一个没问题的产品,我们看到了,那么中国电影现在,我觉得中国现在不缺钱,然后大投资我们也投得起,然后真正用在制作的经费比例特别少,有些场景该搭景的,该花钱的,很粗糙的就做了,到后期对于画面的调光调色特技特效一些,可能找了好几家,找一个最便宜的给做了,声音可能找一个什么个人工作室,小房间就给做了,很多影片没有到这样一个标准的,像我们这个标准的电影混录棚,把声音最后完成,这个技术平台都没达到及格,那么你怎么跟人家说我这是一电影,我还要跟人比,还要跟人在市场上竞争,你这个基础都没有,我觉得没法聊这事,最起码我们在生产工艺流程的这个平台上是一致的,然后我们再开始讨论故事,演员,然后还有价值观、审美,我们再讨论那些,因为我是做制作出身的,那么这些,我觉得最起码应该是一个达到60分以上,我们才能跟人一块讨论这些问题,这些很多都是不及格的,我看到的。
记者:目前还不及格,不是说60分的问题,大部分都不及格。
王丹戎:很多不及格的,但是可能我们中国的国情,或者说我们现在制作水平就这么将就了,就这么过了,过的结果是最后老百姓这个市场不认你了,就是不应该在这上面打折扣,最简单的,我有时候在电影学院,我跟他们讲课,或者说跟他们说这个学生作业,我们老说中国的学生可能创意各方面不如国外的学生,但是我看到的学生作业拿出来的拷贝,我们最起码的工艺流程都比国外的学生要差,你还是说,那你评着学生作业奖的时候你怎么评,这个时候只能评谁的创意,或者说谁的想法怎么样,好坏,优劣,你很多的从技术角度讲,这个作业我是觉得不够标准的,延伸到现在市场上的,实际上市场上的电影,当影院放映的院线的放映的电影,有很多技术性的问题。
记者:这个我确实觉得是现在国内的国产电影应该要反思的,如果说这点都不反思,我们只是演员故事,如果没有您刚才说前面的基础的话,我觉得反思故事演员这个东西??是很小的。
王丹戎:是啊,然后我们的媒体,包括所谓影评各方面的,对于技术标准的一些评价和议论,几乎是零,我希望一些媒体的朋友,或者说我们的影评人,除了故事,除了演员,导演手法各方面,这些创作上的讨论以外,应该在技术标准上,或者说哪怕说我这个影片它摄影好坏,声音好听不好听,也做一些评论,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比较正面的,或者说规范化的一些批评,文艺批评,给观众引领一种审美取向,包括技术性的审美取向,我觉得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这是一定要放进去。
王丹戎:你不能只把八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那么不八卦的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或者说我们不叫技术,好看不好看,好听不好听这个问题也说说,咱也亮一亮,我觉得也很有好处,对市场很有好处。
有的时候低成本的制作过程中,我觉得不妨可以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说因为我们做声音,比实际拍摄画面和做特技预算低,我觉得低成本的片子,反而应该给声音多一些预算,用声音来完成你的复杂的情景,复杂的结构,它便宜,用声音做出一个,因为我们现在都是5.1的多声道的环音,我们可以做出很丰富的效果,和很复杂的气氛,这个比用画面去表现,用镜头拍出来要便宜,这一点我可以,我觉得我应该提醒一些导演,制作人,包括微电影的一些制作,声音上多花点钱,比你其他的要省好多钱,这是我的一个建议,而且很容易达到。
记者:很少有人想到这一点。
王丹戎:可能没有人意识到,但这是一便宜招,就是省钱的招,他没想,要是作为我们做声音的人来讲,我们知道这一定会比那个拍摄和特效,在画面上解决问题要便宜多了。
记者:对于低成本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有的时候你要做出一个刚才您说的复杂场面来讲的话,那得大场面什么之类的,那得多少钱,你可以在镜头和声音做好配合,就能够实现你想象中的那种感觉。
王丹戎:对,再一个四月份杜比?已经发布了下一代多声道叫??那个多声道就是包括顶上也有声音,也有音响,然后你可以在影院布置很多音箱都可以,然后它会计算一个总的多面的声场,实现一个3D的声音,那样的话我们可以预想一下,设想一下,我们很多的一些在以前的声音制作里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些声音形象,一些声音的氛围,完全可以把那些声音的感觉,我还是说声音形象从画面里拽出来,拽到空间里边来,因为它是3D的声音的一种格式了,未来下一代的多声道的,我觉得这个会在未来给我们声音设计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去思考一些设计,还有一些声音的构成,以前不敢想的一些效果都可以做得出来,这是我觉得下一步会很快的进入大家视野的一个技术。
记者:其实是可以更好的帮助影片完成他本身的那个艺术设想。
王丹戎:对,而且因为3D画面,画面的3D,现在大家都挺热的,那么声音在这个新的播放体系里边,应该有一个进步,我觉得这个,我看到杜比的那个技术,我觉得是很有发展的。
本文为作者 陈东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