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学构图

2020-11-22 22:55

作者:于念慈

看电影 学构图看电影 学构图


1.《辛德勒的名单》(1993)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 托马斯·肯尼利 / 斯蒂文·泽里安

主演: 连姆·尼森 / 本·金斯利 / 拉尔夫·费因斯 / 卡罗琳·古多尔 / 乔纳森·萨加尔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希伯来语 / 德语 / 波兰语

上映日期: 1993-11-30(华盛顿首映) / 1994-02-04(美国)

片长: 195分钟

又名: 舒特拉的名单(港) / 辛德勒名单

构图分析:第一张剧照太经典!之所以会传为一段“佳话”最大的原因在于导演对“视觉引导”的扩大化地运用,“色彩”在此片段中被放大化使用,小女孩身上的红衣与影片整体的黑白影调形成极大地反差,小女孩第一次出场就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刺激”而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中导演却出其不意地安排了小女孩的死亡,当我们看到运尸车上小女孩的尸体时我们的感情器官被进一步调动起来,在此刻达到顶峰。

同样在《罪恶之城》中,那一抹红裙也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感官体验。


看电影 学构图

看电影 学构图


2.《教父》(1972)

导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编剧: 马里奥·普佐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 马龙·白兰度 / 阿尔·帕西诺 / 詹姆斯·凯恩 /罗伯特·杜瓦尔 / 黛安·基顿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意大利语 / 拉丁语

上映日期: 1972-03-15(纽约首映) / 1972-03-24(美国)

片长: 175 分钟

又名: Mario Puzo's The Godfather

构图分析:在上图中,两张截图的改变在隐喻着《教父》中权利的制衡与改变,第一张图,老教父(马龙·白兰度饰)处于画面的中心地段,但是新教父(阿尔·帕西诺饰)处于画面的对角线的焦点处(同样也是平面中的焦点地段)这也证明了,老教父与新教父地位的相互倚靠性,在第二张图中,新教父则完全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画面中出现的其他角色都处于不同的高低位置,处于最高位置的老教父以侧身视人,所以画面的中心焦点属于当之无愧的新教父(隐喻新教父处于权力最高点)。平面中的对角线焦点处或者空间中的灭点处都可以引导观众将视线集中在重要角色上。


看电影 学构图


3.《杀死比尔》(2003)

导演: 昆汀·塔伦蒂诺

编剧: 昆汀·塔伦蒂诺 / 乌玛·瑟曼

主演: 乌玛·瑟曼 / 刘玉玲 / 薇薇卡·福克斯 / 达丽尔·汉纳 / 大卫·卡拉丁

类型: 动作 / 惊悚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日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2003-10-10(美国)

片长: 111分钟

又名: 追杀比尔 / 标杀令 / 杀死比尔:第一卷

构图分析:“剪影”的妙用,本张截图源自《杀死比尔》,其中极简的线条与醒目的冷蓝色与本场戏的情感基调完全相符,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气氛。


看电影 学构图

看电影 学构图


4.《新世界》(2013)

导演: 朴勋政

编剧: 朴勋政

主演: 李政宰 / 崔岷植 / 黄政民 / 宋智孝 / 朴圣雄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3-02-21(韩国)

片长: 134分钟

又名: New World

构图分析:使所有被摄物处于同一平面上,可以保持平面空间感,而位置的高低也同样可以为观众造成一种视觉引导,点明人物的重要性与差异性上图中,众人处于一个平面中,被摄物对于屏幕边框的位置可以帮助创造平面空间。在上图中,导演正是将每个人物简化成一个个单一个体(抽象的竖线)利用他们个体的高低不同形成疏密节奏,并且填补了平面化的单一语言。


同样的作用还见于下图的《凯撒必须死》中。


看电影 学构图


5.《狼狈》(2012)

导演: 蜷川实花

编剧: 岡崎京子

主演: 泽尻英龙华 / 大森南朋 / 寺岛忍 / 水原希子 / 洼冢洋介

类型: 剧情 / 惊悚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2-07-14

片长: 127分钟

又名: 恶女罗曼死(台) / 整容天后(港) / Helter

Skelter

构图分析:再次提到蜷川实花是因为她具有超凡的视觉把控力,她的影像十分艳丽但依旧可以保持统一,在上图中,蜷川实花通过不同色系的颜色填补了平面的空白,在上文中提到有些电影是通过对拍摄物位置高低的安排来丰富画面,在这个镜头中,蜷川实花是用色彩也是她最擅长的元素进行调整,乍看起来,每部分的颜色都不同但是实质是颜色是相同的只是调换了位置或者改变了整体面积从而达到视觉的“错乱”与节奏的平衡。


看电影 学构图


6.《铁皮鼓》(1979)

导演: 沃尔克·施隆多夫

编剧: 沃尔克·施隆多夫 / Franz Seitz / 让-克劳德·卡瑞尔

主演: 马里奥·阿多夫 / 安吉拉·温科勒 / 大卫·本奈特 / 卡特琳娜·塔巴赫 / 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西德 / 波兰 / 法国 / 南斯拉夫

语言: 德语 / 波兰语 / 俄语 / 意大利语 / 希伯来语

上映日期: 1979-05-03

片长: 142 分钟 / Germany:

162 分钟(director's cut)

又名: 锡鼓 / 拒绝长大的男孩 / The Tin Drum

构图分析:作为“德国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作品之一,施隆多夫的这部电影颇具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影片处处透露出极其荒诞的元素,看后令人不寒而栗。

在上图中,有几个点可以分析一下,一个是“镜子的妙用”一个是“分割空间”先交代一下这个场景的背景“图上占据画面中心位置的一对男女实际上是一直在偷情的一对奸夫淫妇,而镜子反射出来的男人才是图中女人的真正丈夫,这张图画中包含一个正平面,所以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有限的,但是镜子的妙用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单一”的平面思维,它向我们暗示在此平面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空间的存在,而镜子又将画面分割成两部分,根据剧情来看这是相对立的两部分,在形成一种对抗架势。

本文为作者 西瓜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