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40种不同的面孔!制片人带来BBC《大猫》的幕后揭秘
小到家养的猫咪,大到顶级掠食者的老虎、狮子、豹子,对于猫科动物,大家只是知其大略。直到18年年初,BBC推出了一部高分动物纪实大片《大猫》,通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跨越14个不同的国家,利用最新技术和科学研究,才让观众深入的看到猫科动物的秘密生活。
《大猫》由联合美国、法国和其他国际团队制作,在腾讯视频内等40个国家地区平台合作播出。这部纪录片尽可能多的为观众展示了那些出不了解的物种,以及猫科动物家族不为人知的习性和生存现状。
制片人加文·保兰德
作为《大猫》纪录片的制片人,加文·保兰德是BBC历史频道的资深制片人,负责管理这次项目的团队,制定影片的主题,同时特别参与了《大猫》第三集的制作。除《大猫》外,最近还有参与其他动物及历史方面的制作,好多高评分纪录片都是他的杰作。下文根据2018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大师班现场实录整理,加文·保兰德分享了拍摄《大猫》时用到的技术和工作方法。
猫科动物有40种,它们行动速度非常快,神出鬼没,有时还有意的逃避镜头,对拍摄造成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克服这些困难:在喜马拉雅山全球海拔最高的村落中,我们拍到了美丽的雪豹;来自印度的BBC摄影师,为了准备拍摄孟加拉虎,另外一个团队要在沙漠中等待40个日日夜夜;拍摄狮子捕捉企鹅的珍贵瞬间,总共经历了40个月的拍摄和制作。我们要在世界各地拍摄、剪辑、收集资料。在一年中实地制作中,经历了216天的野外拍摄,6个月的后期制作。
这个片子集结了BBC以及全球最顶尖的动物纪录片制作人员,核心团队成员12名,还有大量的支持人员和其他的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为观众呈现出猫科动物前所未有的精彩细节。我们采用了许多最新的拍摄技术,比如其中一个猫科动物——猎豹,是世界上运动速度最快的动物之一。我们特别制作了一个移动的拍摄车,搭载4×4的轨道,通过两个不同的稳定器来减少摄影机40%的震动和偏差,以得到更好的稳定镜头。最终,通过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最好的展现猎豹和其他猫科动物精彩的移动瞬间。
我们根本不知道猎豹对拍摄车有什么反映,但是知道猎豹就像家猫一样喜欢追赶任何东西。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一些新的科学。比如我们以前会假设猎豹主要以短线直线加速奔跑,但是伦敦科学家艾伦教授,记录了大量猎豹捕猎的过程,他发现猎豹的能力不只是直线的加速,它就像是体操运动员,还可以急转。
拍摄最关键的是要在合适的位置,找准时机,通过了解这些知识以后,我们就能利用新的科学找到一些新的发现。我们还听说一些猫科动物的行为,比如在哥斯达黎加,有北美最大的猫科动物足迹,但我们并不知道海滩上会有海獭尸体在。所以,有一个工作人员就背了一个热成像摄影机工作,它可以在漆黑一片的空间中拍摄,传感器可以在降低温度的同时,捕捉任何热量的变化。摄影师把摄影机放在海滩上等待,他们首先看到了上千只海龟,最后才能记录到想要的镜头。美洲豹追赶海獭,这种行为也只能用这种夜视技术才能拍到。唯一的难点就是,伸缩镜头属于军用技术,有一些国家有限制,我们不可使用这样的拍摄。
夜晚拍摄是一个挑战,同样,夜视技术也可以帮我们发现很多细节。因为很多猫科动物都在晚上出来,除了热成像摄影机之外,我们还用到拍摄低光的摄影机,如此一来南非的摄影团队在星光之下就可以足够的展示出动物的秘密。南非黑足猫只在夜间出动,它是我们与当地科研团队共同研究的项目,虽然它们很可爱,但黑足猫是所有猫中最致命的杀手,致命成功率比狮子和豹子还要高。这个黑足猫在Facebook上已有1800万的浏览量,使它成为了整个系列的明星。
在40种猫科动物中,7种是大猫,33种是小猫,其中有一个小猫兔狲也有很多粉丝。在亚洲有兔狲,但只在非常偏远的山区才能看到,我们花了六个月时间来跟各种科研机构寻找,最后找到一位蒙古的科学家。他跟踪了十年兔狲,这些兔狲的巢穴在水泥建筑中,完全是野生的,我们通过他发来的短片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最终,我们又花了六个月的时间规划好出行时间,在蒙古进行拍摄。
这是纪录片第一次如此详细的拍摄到兔狲的生活状态,记录这些自然历史的镜头,我们要使用长焦镜头来保持距离,以不影响到它们的行为。有时一天就可以找到猫的巢穴,但是到了大风吹过的夜晚,使得我们两天无法外出,可是两天之后猫就离开了,为此又要经过十天时间的寻找。
《大猫》拍摄素材的比例是200:1,大概200分钟的初期的拍摄,后期使用1分钟。与此同时,我们还与自然历史团队进行合作,保持最逼真的声效,这一切都需要大家耐心的等待和精心制作,将这些珍贵的瞬间记录下来。
提问:BBC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有没有固定的预算?
加文·保兰德:我们有固定的预算。在这个系列开发的期间,BBC国际发行的经费,美国的BBS也会出资,我们有足够的资金,270万英镑是我们的预算。
提问:拍摄这样的影片,团队是否需要学习生物学?
加文·保兰德:在BBC自然历史频道中,有很多在大学里学习生物学和动物学专业的人员。但有些不是专业学习这方面的同事,他们也可以通过在工作中学习,不管是动物学还是地理学,或是跟当地的科学团队进行合作,都可以补上相关的专业知识。
提问:为了研究动物,是否会把它们圈养起来?
加文·保兰德:有几集我们与科学家合作,动物身上带有项圈,这样可以有更多的跟踪,但我们并没有做任何的圈养。没有隐瞒这个带项圈的事实,是因为这个拍摄也是我们跟科学家在独特环境中合作的产物。
提问:在拍摄过程中,团队有多少人,如何分工?
加文·保兰德:我们有多少人员,要视拍摄的系列而定。比如猎豹是5人组,三个摄影师,一个导演,一个做研究。而兔狲只有两个人,一个女摄影师,还有一个导演。自然历史拍摄团队人员对野生观察的背景,野生拍摄都很有经验,所以人员少一点成本就会更低一些。
提问:摄影师如何预测动物的行为?如何在不干扰动物的情况下接近它跟拍?
加文·保兰德:在自然历史频道团队中,我们有多年拍摄动物经验的团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有预测动物行动的能力。一方面,我们需要借助科学家的知识,了解动物的特性,知道它们怎样行动。另一方面,就是要靠自己的经验。
提问:猎豹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拍摄方式?摄影师与猎豹需要保持多远的距离才是安全的?
加文·保兰德:我和导演讨论过如何捕捉猎豹,关键在于要跟它们一起奔跑。我们拍摄的猎豹是人工养殖放养到野外的,因为它们从小被人养大,不怕人,因为它们有小时候人工圈养的经历,让我们可以更近距离的接近它们,但所有都是野外拍摄,完全是野生的行为。技术人员分为几个组合,使用不同的摄影机共同拍摄,比如使用改装过的越野四轮车追赶猎豹,还有搭配长焦镜头的摄影机,以及通过飞猫系统和无人机在动物上方拍摄,来捕捉一些不同角度的细节。
提问:在一个场景中拍摄一只动物,在多久时间内没有拍成功,拍摄团队才会决定撤离?以及谁做出这个决定?按照原计划拍摄,成功和失败的比例有多少?
加文·保兰德:这个问题一般是导演和制片人来决定的,实在不能等就算了,这个很难判断。现在全球的自然气候变化越来越影响到动物的行为,比如斯里兰卡的例子,当时的雨季提前到来,很快我们就发现下大雨基本没有什么希望了,这个决定比较容易。还有一个团队,拍摄美洲豹捕食企鹅,49天都没有拍到,最后一天才找到一个关键的镜头,终于拍下来了,这个取决于团队能否耐得住。有多少镜头是失败的?如果拍摄整个系列有30多次不同的出行,但是在这30多次中,只有2次能够满载而归,其中28次出行都是徒劳无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