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眼”--聊聊“导演与摄影师”的相爱相杀的那些事
本文作者:孙晓迪,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硕士,喜姝文化传媒创始人。一线广告导演拍12年拥有丰富实战经验。
创作人是极具人情味的,而有人情的地方就有了江湖关系。
影视江湖中导演的人际关系大家都讳莫如深——今天,我们来聊聊导演和摄影是如何相处的。想通过这篇文章,跟大家聊些“交底儿”的经历。用最真诚的交流,带大家深入探究导演的职场生态。
说到导演与摄影师之间的关系!
我的总结就是“相爱相杀”。是拍摄现场最有可能起争执的两位,又是创作中会有高度契合的两位主创。
我们在《职业导演核心课》任务十中的沟通技巧上提到过这部分。导演是大脑,摄影是眼睛。眼睛不能脱离大脑,而没有了眼睛,世界也失去了颜色。
以下个人经历。他人均采用化名
第一位:M摄——你是我的眼,推我见战场。
我的第一部TVC有12万制作费,并且身兼导演和广告公司的制片——意思就是又做导演又给大家结账。听起来权利很大吧?但当时的摄影大哥让我极速了解到“片场即战场”……不知道他能否看到这篇文章,看到了就当作是我俩心知肚明的小秘密吧。事过多年,我早已在心里感谢你多次,M老师。
当时的我初入职场不懂行规,不懂流程,破坏了大家心知肚明的默契。但客观的说也有自己当时太年轻,易遭人“怼”。回头想到“莫欺少年穷”这句话,有时候,大家都会有不经意间轻视一无所有的少年。
08年我才26岁。在那个年代的电视广告组,26岁年轻到什么程度?每位主创都比我大!……组里只有化妆助理跟我同龄。而当时的我太想把这个作品拍好,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创作上,不懂配合。总之呢,应该是M摄多次委婉表达,而我没听出来。终于,他的爆点来了!在片场,当着全组人的面,M摄把烟摔了……至今能在脑海中回放当时的画面:“他转过身,背对我,向前一步——摔了手中的烟。我看着他走远的背影,语塞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想继续好态度的跟他商量,可又不确定态度好能否起到作用。我记得自己嘴唇都在哆嗦,气到说不出话。
如果放到现在,我大概会立刻叫住他,说“哎m哥,你烟怎么掉了?这里讲一句玩笑话啊。如果放在现在,是不会再有配合那么不默契的时候了,这里的配合不是谁的妥协,而是对于创作的自信,和对伙伴之间配合默契程度的自信。
事后他也觉得摔烟是做的过了。所以又来哄我说导演呀拍片就是这样啦,过去的就过去吧。我忘记了我当时的表情,可能是哑巴吃黄连那种吧。
后来我又找他合作过两条tvc。摔烟的事情在我心中是有心里阴影的,但他确实是我在北京合作过最好的摄影师之一。真性情、洒脱和对于创作的执着是他的优点,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他转战电影圈成功的原因吧。后来我去了上海,慢慢就断了联系。
时隔10年,m哥,我看过你做摄影指导的电影,你拍的画面还是那么棒!我们都是对创作很较真的人,倘若再次见面,如果你敢再摔烟,我就摔打火机,嘭……哈哈哈
经过这十年磨砺,再合作,我们一定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摔烟事件”之后的几个月,我反复复盘究竟什么地方导演情商不够。我恶补行规行话,广告导演工作的流程,甚至去背北京上海台湾香港最知名导演及主创的名字。这些没人能教我,我就挨个打电话去问,去找人聊。因为我不想再次让一位优秀的创作人觉得我是外行。
片场及战场。要有战斗的能力,不拖其他人的后腿。也要有把话捡起来的情商——能化干戈为玉帛。这是第一个摄影师留给我的宝贵经验。
第二位:L摄——你是我的眼,带我发现美
L是我广告导演生涯中不能不提的一位同龄摄影师。当然他也是众多广告导演生涯中不能不提的一位摄影师,因为他拍的是真好,性格也真的是“搞”。怎么说呢?颇具个人独特风格的“亲合力”,以及非暴力不合作的那种执拗吧。
跟他共同奋斗的影片太多了,跟他能说的拍摄趣事/气事也太多了。他是近十年众多广告导演又爱又“恨”的一位广告摄影大师。
挑一件事讲讲跟他如何相爱相杀,和他如何带我看到的新角度,新世界。
他第一次在北京拍车的路跑,就是我的影片。他用力的不得了,每个镜头能找半小时的角度,力图拍到最好。拍到最后一个低角度镜头,已经半夜三点了。我冻得直跳脚——因为零下二十度啊!我应该是发闷火(模拟内心吐槽ost:快点吧大哥/1秒的过场镜头又不是车的路跑别追求了/明早五点的通告今晚不用睡了/明天的拍摄估计我头都是晕的/制片公司快疯了吧……)
很快我的火彻底熄灭了。因为看到他趴到地上……是北方冬天零下二十度的地面。而且一趴不起,还扬声喊“导演,我觉得这个(角度)好看!”。
我被打动了,——为他比我较真,为他带我看到了“趴地面”才有的视角。我直接脱外套递给跟摄影大助,说“拿去给摄影师盖腰”(他腰都露着,哈哈)。拍完这个镜头他才发现是我的衣服,他没谢我,我也没谢他……但我知道有些东西不一样了——从此他在我这拥有更多的专业话语权。
我跟他还干过两次“壮举”——完全用自然光拍摄+我做美术。简单说,就是去掉灯光组和美术组,把预算留给多两-三倍的拍摄天数,用更多的时间去捕捉大自然最美的馈赠。
比如制作费80万的一支影片——CCTV音乐频道《寻找刘三姐》。按照我们当时广告组的配置——双机爱丽莎,镜头用最好的——只能拍得起2-3天。但我做美术,他找自然光,我们共争取到七天在广西的拍摄时间。最后的影片确实成为我们觉得满意的作品,时隔几年仍具流传性。也借此感谢影片的客户如此支持我们创作,感谢组里的几位制片朋友,以及摄影组服化组的小兄弟们。感谢同我们一起爬山/下水/七天吃苦的歌手的辛勤付出。一切都在片子里,而片子永流传!
这个项目给我留下了一项宝贵的技能,我的眼睛从此也善于发掘纯自然光的美感。比如我的《导演晓课堂》,其实是生活里拍摄的导演随讲,有时候摄影师就是我的母亲,一位没什么拍摄经验的满族儿童舞蹈家。母亲大人完全听我的“调度”,我这双能能捕捉自然光美感的眼睛——还是令母亲大人的摄影作品加分的!
L摄的辉煌战绩……至今还流传在上海广告圈。那祝他永远另辟新径,不断超越自身。我们江湖再见!
第三位X摄——你是我的眼 助我深思考
X摄也是广告届不得不提的,一位有着骄傲战绩的摄影师。他刚回国就与他合作,我俩算相认于微时。所以中间吵吵闹闹的,也能一直保持合作的关系(也可能是他脾气好,不跟我计较,哈哈)。
拍剧情片《对不起》时我曾经邀请过他,很遗憾那次由于些小意外,导致擦肩而过。
X摄有学院派的扎实功力,而且精学多年的他十分擅长“摄影的导演思考”。那时候我俩的合作,我是先把摄影参考图片发他,我们一起沟通分析,把我不成章的摄影想法穿连成线,然后再开ppm会议去跟客户汇报“影调参考”。
X摄满足了我的摄影追求——也是我一直花时间去琢磨的摄影风格——“将摄影机当成人的眼睛”去运镜。
手持摄影是近些年备受关注的风格,但细区分,摄影的手持感也各有不同。比如广告中常提到的“呼吸感”,或者纪录片中的“纪实感”。但我一直想尝试的是,将摄影机当成一双眼睛,或者是多双人的眼睛——带有大脑处理痕迹的眼睛。
人的眼睛是有大脑处理痕迹的,所以我希望摄影机的运动能同样做到这一点。比如人的眼睛看到“远处走来一位老同学”,人眼会先看到他全身——聚焦在面部——最后上下打量他的现状,这是大脑逻辑的处理所带动的人眼“看到”。而我同x摄的大多数拍摄,都在尝试如何让摄影机,更接近人的眼睛。
比如我们2004年合作的第一支影片,拍街头篮球运动时——X就出乎我意料的,让我看到摄影机有可能成为人眼睛的那种“看到”。从此我也是真正看到(盯上)他了。~
希望日后的剧情片,还可以与他继续尝试——带着大脑处理痕迹的“看到”。希望摄影师可以让摄影机更接近人的眼睛。
也希望他的眼睛在创作中能带动我大脑更高速的运转。
第四位Y摄——你是我的眼,陪我看未来
Y摄是我比较纠结写不写进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非常年轻,风格未必成型。二是我们只合作了一支影片,我不敢说了解足够多到可以转换成文字。
但是Y又是我见过年轻一代中,可以称得上“未来”的摄影师
所以感性的写写吧,就当是跟大家唠唠未来。
Y是摄影系的专业课第一,但他的风格并不都来自母校,可以说是自成一派——这个我有点话语权,因为我们是同一所母校。他的风格,怎么说,是能在高智商文艺片中发挥的淋漓极致的。他给的画面充满信息点,,同时又有属于最年轻创作人的忧郁(暗黑)美感。
对他我可真的是又爱又恨——相爱相杀!拍《对不起》期间,因为他对一场戏的灯光处理不够谨慎,导致这场戏重拍一遍,很不幸的产生了“蝴蝶效应”——最终《对不起》多拍了一天,而多加一天的损失是超支十几万。这部分超支费用只能由我个人自掏腰包。所以,可以想象到“恨”在哪里了吧。天知道,我背负了多大一笔压力。
当然我也仗着年长几岁……为这事把他训了几次。他也闷闷忧伤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我都不确定我们以后还会合作吗……
直到进了后期,我被惊艳了。《对不起》的后期是我自己做的剪辑,这也将是我日后剧情片的一个特色。说回Y,在剪辑期间,我在过素材时流连忘返,反复去看他的手持运镜。怎么说呢?他是不够稳定,甚至还有些小的错误,但是,他是天才!我想不出别的词形容他的手持风格。在素材中,他这双眼睛,带我看到的不只是影片画面独特的美感,还有未来……我作品风格的未来;他的未来;甚至可以联想到文艺片的未来。
具体什么样的“未来”——还是之后再体会吧。《对不起》作为我筹备中的剧情长片——“女性大脑之光”三部曲的先导片,目前还在保密中。明年有送展计划。
Y师弟,加油吧~希望你能代表母校的名誉而战。希望江湖上尽快有你的名字,和你的一片天地。师姐对你态度曾经很凶,但是师姐也把最重要的一支影片交付于你的眼睛,而你的眼睛,让我看到了未来!
这是我在影视工业网的第三篇文章了。第一篇文章《我做导演的前12年》,侧重介绍我的导演生涯。第二篇文章《导演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侧重介绍导演创作技巧。第二篇比第一篇更具专业垂直度。包括导演的逻辑推导;导演创作技巧的展示等等,比如同一句话可以列出八种类型影片的分镜;列举了50个导演的创作技巧合集等。
今天的这个第三篇,不知道大家是否更喜欢?关于导演和主创的关系,其实还有很多部门的主创可以写……我可以此系列多写几篇。文章吗我总说肺腑之言……但写你最爱看的,不是更好的交流?至于专业上垂直的学习,我们留给课堂上去讲,也不错。
这个系列是否还将继续写,看大家的需求吧!
在我修改这篇文章时,同时收到好消息——《职业导演核心课》在影视工业网上线14天,销量为54份。对于一门有专业垂直深度的大课来说,目前的成绩能感受到业界对导演课的关注。感谢影视工业网和业界同仁对这门课程的认可和支持,特别感谢负责课程的老师,他太懂我,太懂得其中的艰辛与业界的需求!
我们下篇再聊~
了解更多课程详情,欢迎添加学院君进行咨询。微信号:liqianqian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