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片想在好莱坞出头有多难?
2017年末,歌舞片《马戏之王》终于得以和观众见面。在初期遇冷的情况下,《马戏之王》的北美票房在上映第二周出现了戏剧性逆转,成为好莱坞票房逆袭史上仅次于《泰坦尼克号》的影片。
有人认为《马戏之王》的成功多亏了前一年《爱乐之城》的“铺垫”。同为歌舞片的《爱乐之城》有着不俗的表现,更是斩获了打破记录的七项金球奖。被称为天才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在拍摄《爆裂鼓手》之前就已经构思好了《爱乐之城》,但是在歌舞片庞大的成本和不稳定的市场回报面前,他只好先投入《爆裂鼓手》的创作,以这部影片的成功给《爱乐之城》换取投资,还好他做到了。
然而,就算是《爱乐之城》这样一部近年出现的歌舞片“王牌”,也出现了票房与口碑倒挂的困境。歌舞片的票房表现总是属于各种影片的下层,这种现象用《马戏之王》里的一句名台词形容再贴切不过——“掌声背后只剩无尽的空虚”。
图片来源:《马戏之王》/20世纪影业
歌舞片在好莱坞也曾红极一时。有声电影诞生后,歌舞片应运而生。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歌舞片《红伶秘史》出现在1929年,它在好莱坞的中国戏院首映,并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的有声电影。上世纪30年代,歌舞片迎来大发展时期。当时美国深陷大萧条,民众迫切需要从影院获得安慰。歌舞片华丽的舞台背景和热闹的共舞成为了观众首选,各个制片厂都争先恐后制作这类极尽奢侈、热闹非凡的影片。
然而好景不长,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的兴起对电影行业的冲击,各制片厂收入收紧,不适合做布景宏大、演员众多的歌舞片了。同时,这样的状况也让人们对原创剧本的投入大大缩水,好莱坞越发依赖对百老汇舞台剧的改编,使得歌舞片的内容、形式逐步重复、僵化。
尽管如此,很多歌舞片在人物塑造、剧情构思上寻求突破,不仅仅浮于繁华的表面。二十一世纪初,《红磨坊》(2001年)、《芝加哥》(2002年)、《歌剧魅影》(2004年)的创新给歌舞片带来了新的生命,但是,遭遇票房失败仍是歌舞片的常态,这也是各个好莱坞制片厂回避制作这类片子的重要原因。
在好莱坞拍一部歌舞片太难,正如《马戏之王》的主演休·杰克曼及所说,电影公司要有极大的勇气才能给这部电影开绿灯。在重重阻碍下,《马戏之王》历时7年才与观众见面,原声大碟在六十多个国家登顶唱片销售冠军,并创造了让杂志《The Atlantic》(大西洋)直呼“令人震惊”的逆袭神话。
在这场神话的缔造中,也有尊正监视器的身影。作为视频处理和色彩管理的专家,尊正一直致力于成为影视制作者幕后坚强的后盾,用专业的工具为电影人的创意保驾护航。
点击https://zunzheng.com进入尊正官网了解更多产品详情
图片来源:《马戏之王》/20世纪影业
尊正数字视频有限公司
点击了解更多尊正数字视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