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潮涌的“中国影视产业工业化”
文章转载自:亮中国 FlameChina(公众号:flame-china)。
亮中国,定位文体大健康产业,以“内容+资源”的商业脉络,专注内容品质打造和传播产业影响力的同时,汇聚产业头部及稀缺圈层,共同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重塑以“圈层运营+品牌活动+产业落地” 的新经济服务平台。
近年里国内影视行业对于“影视工业化”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加深,但到底什么是“影视工业化”?中国影视工业化进程缓慢的原因几何?曙光在何处?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并落地“中国影视工业化”?电影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
确立和提升标准可以激活电影产业、打破现有的行业瓶颈吗?如何解决影视行业风险?影视工业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否意味着向资本和商业妥协,与影视艺术性相违背?
7月23日,第229期亮中国·亮晚餐,邀请了影视导演、影视编剧、影视产业投资人,影视科技企业创始人、影视产业研究专家等,从横亘在前的好莱坞影视工业化体系的前世今生,到中国影视产业工业化思维的生根与落地,畅谈影视产业的创新变革与取精去糙之道。
以下是影视工业网摘取了其中 5 位嘉宾的演讲内容,供大家阅读。
刘晓春:探寻本质 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工业化
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体系,既不能全盘借鉴国外电影,也不能完全闭门造车,在学习国外先进电影经验的同时去其糟粕,才能走出适合中国本土的特色电影工业化之路。
国家广标委电影分标委委员,原八一电影制片厂技术装备部高级工程师刘晓春先生带来他的观点分享。
我是八一厂技术装备部的高级工程师刘晓春,从影38年经历了几百多部影片的后期制作,这些年大家都在探讨中国电影工业化这几个字,但并没有诠释好。
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的本质是什么?做工业化的目的是什么?工业化为电影产业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工业化?这些才是我们目前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一直在呼吁中国电影工业化,2017年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电影工程技术产业论坛,邀请10个好莱坞最顶尖的专家到北京,目的只有两个:
第一,论证我多年对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整个思路;第二,让他们去国内电影相关机构和院校进行实地考察交流,专家们对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给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同时对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十分看好,认为中国有着巨大的电影市场,希望能够在电影工程技术领域开展合作。
中国电影新工业基础建设,应当属于“新基建”范畴。我也希望我们在当下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够用新的理念,新的产业思维,新的技术赋能,新的管理体系等好好诠释“工业化”这个词语。
在没有完整电影新工业体系支撑的今天,提到工业化很多电影产业人员习惯说法就是IP为王,这点观点没有错误,但是能够没有一个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做支撑做保障,再好的IP也不可能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IP应有的商业价值不可能做到最大化。另外,我们没有将共享经济加入到影视行业中来。数字经济发展到今天,很多投资都被浪费掉了,所以在这里也呼吁大家一起解决两大问题:
第一,资本问题,这是电影产业发展里的核心。目前没有一支真正的产业基金在支撑中国电影。我们的电影目前还没做的能够为产业服务,而还停留在娱乐层面,如果能够形成电影为产业服务,产业来支持电影良性循环的模式上来,电影产业才能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第二,产品的收益问题,我们目前电影产品的收益主要还是靠票房及收视率,影视产品的衍生收益很低。在电影工业成熟国家,影视产品收益不仅仅是票房和收视率带来的收益,它的衍生收益会远远超过影视产品自身的收益,我们所说的影视产品的增值收益,这方面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较为突出,核心是我们没有一套完成的完片担保体系做产业资本层面的支撑,所有影视产品的投资严格讲是一种赌博行为。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工业化体系,没有体系的支撑电影产业很难实现工业化。
其实我一直说“体系建立”,首先要把生态打造好,工具很多,如何让每个从业者都用到才是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很多人都在研究电影,每个模块都像一个珠子,我们非常需要一个机构把他们串起来。工业化关键是产业链的形成,如果没有产业链的形成,工业化是零。那“产业链形成的目的是什么?”是实行资本的有效增值,资源的有效共享,人力成本的有效降低,成本的有效控制。这是产业链形成最核心的内容。没有考虑这些,单说工业化就去开发软件,其实是脱离本质的。
工业体系里首先要构建产业群,除了影视还要有衍生产品服务。以“卡梅隆”为例,他除了是导演还是工程师,除了拍电影还研究新特效新技术,所以他有多条路可走。
我也认为电影是个文创平台,《007》这部电影就是很好的例子,里面影片中使用的创意都是非常有商业开发价值的衍生品,在影视IP创造初期是一个创意过程。
在构建中国电影体系时一定要建立中国的电影新工业体系标准,这是实现中国由电影大国要向电影强国转变的基础保障。
我们做电影人不能丢掉基础,现在教学还在讲胶片电影工艺是为什么?因为真正的电影的成像原理和色域原理,大家都应该知道它怎么形成的,电影是怎么来的。这是美的启蒙,艺术风格的体现,色彩的研究。一个真正好的调色师一定是对胶片的原理非常清晰、色域空间掌握非常的准确,他才能够具备一个好的数字调色师。这就是基础搭建的重要性。
多年来我们一直陷入术语的误区,4K、8K、16K等等,忽视了电影技术基础层面的知识,有些从业人员在技术领域由于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技术水平提升较慢较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技术把控随意性太强,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用自身的Demo,把中国数字电影新工业体系构建出来,再用这个体系来完成几个类型影片的制作。构建好的体系为大家服务,降低风险,良性循环。我们要改变电影产业化的创造意识,提升综合工程技术服务的水平,改善目前电影生产流程管理现状,这样才能发展的更好。
在未来的基地里面,用这套体系流程和产业链的构成,完成自己独立的作品,这才是最有话语权的东西。我们研究院也将会向更健全的方向努力,汇集人才和产业,为工业化的未来努力。
卢放林:突破认知 实现真正工业化
当我们在说电影工业化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如何组织管理和利用团队优势来弥足技术上的不足?这个问题在我国电影工业化水平还处于初 级阶段的今天,格外有现实意义。 影视工业网创始人|CEO卢放林先生围绕“管理体系—影视工业化的关键之一”带来他的观点分享。
影视工业化的关键之一就是体系,但是哪一体系最重要:政府?资本?还是标准体系?我个人认为当前最需要的体系是“管理”,从管理的认知到管理的实践。尤其是对于中国影视产业来说,过去十几年中国影视产业缺乏管理,企业也很少具备管理体系;不管是人员管理、流程管理、公司管理还是产业管理,都需要一个体系。当前,影视产业缺好的制片人,也缺好的公司职业经理人,这是产业现状。
有像祝总、语堂这样的技术人才带领公司在开发管理系统和技术系统,但在推广使用上层层受限,因为供求双方之间在认知上不一样。对于出品公司和制片公司来说更在意投资如何收回,一套管理公司、管理剧组的系统并不真正在考虑的范围内,或者不在优先列表中。
从2008年到现在,国内票房从43亿发展到600亿+,但仍没有发展出好莱坞那样的大型制片公司,为什么?原因当然有方方面面,但从剧组到公司层的管理欠缺,肯定是重要原因;今天,我们很难想象,缺乏管理的组织能够不断强大。
从美国电影工业来看,大概百年之前电影刚刚出现的时候,他们就建立了学会和专业媒体,之后建立了工会,三者相互支撑,建立了产业发展的坚实体系基础。
有嘉宾提到,我们现在没有专业的基金支持电影产业,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管理体系的问题,每一个制片人都希望掌控全局,但很遗憾:做不到。管理的缺失,使得剧组成为一个创作和制作的黑箱,谁敢投一个黑箱?
我个人认为“影视工业化”所需要的核心科技基础,技术体系,需要国家队资本的支持。这两年,国家队资金在进入影视产业,此时产业界要怎么抓住这个机会?这个和主管部门如何管理影视产业有关,也和从事影视科技研发和产品化的公司如何管理自己公司的经营理念有关。
工业化要建立起来,亟需要进化的是意识,是整个行业的认知突破。成立智库型研究院特别重要,跟政府主管单位共同推动认知的突破,需要教育培训体系持续不断的输出认知。
简而言之,关于国内影视工业化,我认为当前最核心欠缺是“管理”,从个人到企业到剧组到主管部门都有必要在管理层面,从管理认知到管理实践,进行深度思考与创新。关于影视工业化的核心机制,业界在认知层要有所突破,认知没突破,就会一直处于混乱、不成体系的状态。
王语堂:中国电影工业化需要学术、技术、艺术三术融合共生下的发展变革
自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以来,“电影工业化”的字眼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中国电影产业真的开始迈入工业化时代了吗?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未来新影文化科技集团董事长王语堂先生带来他的观点分享。
通过大家分享,我对“中国电影工业化”有了全新理解。过去我认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要首先解决科技问题,但是今天我认为中国影视产业的工业化,第一层就是专业化的协作和分工。
没有国人自主的电影科技核心技术的突破,仍然难以开启中国影视工业化进程,但中国影视行业工业化还需要甚至更需要专业协作、专业分工的管理思维,这是从技术到管理,是从思想到行动的统一。从前我更专注于科技本身,认为技术的突破就能带来这些,现在看来专业协作的分工,全行业工业化的思维变革包括了技术手段、管理系统等多种因素的统一并进发展才能开创中国影视行业工业化之路。
最近有个新词叫重工业电影,其实影视工业化与重工业电影的提法并不矛盾,“影视工业化”实际上讲的是电影制作与现代的科技和管理方式的融合,更侧重于专业协作分工和现代工业化管理,而重工业电影要应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和现代重工业成果及装备才能实现制作并将一个前所未见的电影时空呈现给观众,这更侧重于电影科技和技术装备。我们现在在兰州建立了影视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在北京有自己的电影科技实验中心,重工业电影除了影视行业工业化还需要科技和技术装备的支撑,更需要高新技术和装备的持续研发。
疫情带来的行业寒冬让一些靠着IP圈钱的项目走不动了,现在反而更是潜心研究技术,更是影视行业工业化和专业协作才能让行业里的专业人和公司良性发展走下去并发展影视工业化的时刻。
工业化的影视制作这在我们与HBO合作的时候让我们感触很深,经过了与HBO的合作,我更理解并希望中国影视行业能从管理思维到管理模式迅速变革并开启实现我们的影视工业化。
另外,就技术服务这点而言,作为技术服务方的我们,如果项目甲方不按我们的工业化思维方式去做怎么办?这也是我们希望全行业能有变革,有了工业化思维和管理模式的共识,这样合作以后每个项目都能有工业化的方案制订和执行。
我们现在也在孵化并投资制片自己的影视项目,有了科幻魔幻等题材的好故事,我们亦希望依托自己的科技优势将这故事完美呈现出来,践行这影视工业化之路。
很多电影人没办法脚踏实地的学习基础技术,都喜欢研究自己定义中的艺术。但学术、技术、艺术三术融合共生并进才能有电影艺术的呈现。电影艺术本身就是基于现代科技与工业才得以诞生的。已诞生80多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又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这有关键词就是“艺术与科学”。
就电影科技而言,我们现在有着基于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的动作捕捉系统,还有三维扫描、数字仿真、影视云计算大数据系统等多个高科技产品可以应用于电影制作,用科技助力中国影视行业工业化。
今天的聚会可能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小火苗,未来一定会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李理:怀揣梦想 培养更专业的影视人
影视产业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 影视后期产业必须从前期剧本创作加工环节开始介入,并始终贯穿影片制作全过程。后期 制作已成为所有影视作品基因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但当前制约中国影视后期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人才的匮乏。青年导演,编剧李理先生就“影视产业工业化的愿景”带来他的分享。
大家已经将影视产业工业化很系统很全面地阐述跟分析了。我在这里,仅仅作为一个奋斗在第一线的内容创作者,聊一聊我对“工业化”的小愿景。
首先,所谓工业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标准化”的实施。不但只是对工作,管理的标准化,更是每个从业人员对自己从事的工种的标准化。做好自己的事情,将手里的工作内容标准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电影教学中第一课依旧在讲胶片怎么来的,声音怎么来的,这些都是必修课,这就是标准化的基础。
在这里,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给大家。我16岁就怀揣着梦想到了美国,学习表演艺术导演方向。虽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但是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外国人是很难在美国舞台艺术领域立足。于是我转战好莱坞剧组,做最基本助理导演工作。每天到场都很早,后来我注意到一个小伙子,每天跟我一样早到片场,一问才知道是是专门负责片场“走线”的。竟然有如此细分的工种,可见美国好莱坞影视的工业化之成熟。一来二去,我们变成好朋友,他得知我是学导演的以后,把自己写的剧本分享给我。原来,他每天都是早上晚上做着走线这种最基本工作,来支撑着自己每天创作剧本。看完他的剧本之后,我毅然决然地买了回国的机票。原因很简单,这位高中毕业负责走线的朋友写的剧本竟然比我优秀一百倍。我意识到,在这么一个成熟的体系中,从业者的专业性已经非常高。而我在他们之中,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
回国并不代表我放弃了电影梦,而是我真正意识到了文化的差异,国内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培训。打光师不能只会打光,他也要会看剧本,他才能理解这个时候光影为何要这样运用。这些细节都是工业化的标志。
所以,专业人士的培训至关重要。另外就是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保护和管理这些专业人员,建立标准体系,规范行业行为。比如像行业工会这类有影响的社会组织。
最后,还是以内容为中心。毕竟,我们的工作本分是内容的创作,还是要为内容服务。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固然很吸引眼球,但这都是好的内容的附加值,这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不能做到雪中送炭。以人为本,内容为王才是工业化拓展的基础。
我也希望未来可以见到更多专业的机构,希望中国影视行业能树立以“内容”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工业化扩展的产业标准化体系。
祝金甫:细化分工 让影视行业长红
工业化是相对落后的。如何通过科技的手段,规范影视作品生产过程中的行为,进而形成一系列清晰、可控的工作流程,最终达到影视作品生产的标准化。 小土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祝金甫先生带来他的观点分享。
小土科技是一家跟影视工业化联系非常紧密的企业,我们的业务是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行业提供科技的赋能和服务。通俗来说,就是在影视项目孵化阶段对剧本进行量化评估、在拍摄阶段对生产进行流程管理、同时后期制作阶段,我们与华为合作为广电、制片方提供云审片、云存储、云制作的服务,为行业打造影视生产全流程服务。我本人服务行业十几年了,在入行之初我发现中国影视产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行业内人都很辛苦,搭建基础设施很艰难。现在大家说的“工业化”并不是像飞机军火那种硬科技,而是指专业化分工这种软实力。
影视生产过程确实需要重工业化,比如大量大型设备、大量资金。有人问中国影视行业为什么比美国差一截,其实就是软实力不够,整个体系不完善。所以我们多年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整个影视产业量化和标准化。
我坚持做了11年的一个产品,就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影视化结合,把剧本拆解细化到情节点,然后用算法模型对剧本进行量化评估,最后给出剧本一个客观的水平分值。举个例子,2016年收到一个24集的剧本,放到系统中去评估,获得了80分。80分的剧本在我们体系中的比例在3%左右,这个分数证明此剧本质量很高。我们对这个剧本进行智能分析,大概需要拍摄多少个场景,剧本成熟度如何?剧情走势如何?风险点在哪里?哪个场景需要特技?这些特技有何种风险等;甚至还可以进行情节的量化分析,哪些场景可删,哪些需要加,单集的伏笔、线索结构、逻辑是否通顺;同时还可以分析人物结构、人物走向等等。经过这些评估后,果然这个剧本成为了2017年大火的电视剧。另外我们的电影和网大的评估,则运用了好莱坞三幕剧和15个节拍点的戏剧逻辑和理论,我们的评估保证了每个品类的影视剧都能有最优解。
接下来就是对市场的分析,从艺人选择开始,他的种种信息我们都要分析,来确定艺人是否和剧本契合,是否能被对应的受众接受。最重要的就是商业化分析,如何植入广告,哪些广告与演员剧本更契合等等。
在拍摄阶段我们同样可以标准化,对生产管理、生活管理全套进行系统分析、系统管理,利用这样的模式可以保证这部剧在任何突发情况下都能继续拍摄下去。
中国影视制造工业化需要信用体系和商业模式的完美融合,还需要完善的计划,小到一部戏的通告单,大到整个现场日志、个人工作评价,建立好整体的信用体系会为将来行业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一切标准都是为了事情更顺利更好的进行,作为投资人来说,一个明确的账本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们也会进行财务监管、控制预算、管理合同等服务。
题材的分析定位、票房数据分析、频道分析、制作班底分析、金融风险评估、保险、预算、进度监管、剧本认证、机密保护等等环节都需要花费心血去管理。而工业化则是要让这看起来多如牛毛的每一步都标准化、可控化。我认为这才是影视行业工业化的最终目标。
全文完
识别二维码关注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