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暴》导演新片《无主之作》解析,“创伤之铅”如何变成“艺术黄金”?
-守创作初心,绽放作者电影的光芒-
如果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的名字太难记,那么他导演的三部经典神作,你一定记得。或者,它们直戳你心。
2006年,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自编自导个人首部长片《窃听风暴》,该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1984年的东德,社会笼罩在国家情报局的“恐怖”霸权统治之下。特工魏斯曼(乌尔利希·穆厄 饰)奉命进驻一栋华厦,秘密监控名剧作家德瑞曼(塞巴斯蒂安·考奇饰)和他的女友——西兰(马蒂娜·戈黛特饰),一场危险且美到极致的“情报”故事由此展开……
图:《窃听风暴》系列剧照
2010年,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再自编自导爱情悬疑电影《致命伴旅》,该片入围第6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音乐及喜剧类最佳影片奖。
美国游客Frank独身到欧洲治疗情伤,却在火车上邂逅了神秘的性感女人Elise,正当他陶醉在二人世界时,一场危机却渐渐迫近……
图:《致命伴旅》系列剧照
2018年,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的《无主之作》上线。影片根据德国视觉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人生经历改编,通过讲述艺术家前半生的成长经历,表现其是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艺术、寻找艺术、实现成功的故事。该片入围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图:《无主之作》系列剧照
免费云观影 I 《无主之作》
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 x 欢喜首映
2020年6月19日18:00-21:00
本周五(6月19日)晚18:00-21:00,影视工业网·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将携手欢喜首映,共同邀请您来云上影厅免费看《无主之作》(欢喜首映独家热播)。
扫码添加影视工业网助手,助手邀您进入影厅,免费看电影,获取更多电影节社群资讯。影厅已爆满,速速来占座吧!
扫码入影厅
更有著名影评人石文学倾情加入,共同为影迷朋友们在映后开启一场线上拉片之旅。精彩内容抢先看!
《无主之作》超强解析
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
2020年6月19日 21:00-23:00
一、人生轨迹
1、懂五国语言、哲学学位、导演专业
2、理查德·阿滕伯勒的实习生
3、伊利亚·卡赞的崇拜者
二、创作轨迹
1、《窃听风暴》:九年筹备,一战成名
2、《致命伴旅》:不拍遗憾,拍了后悔
3、《无主之作》:创伤之铅,艺术黄金
三、作品争议
1、《窃听风暴》:虚构的真实
2、《无主之作》:真实的虚构
3、顿悟时刻:布莱希特与彩票数字
四、作品解析
1、历史的真相:跨越29年(1937—1966年)
2、艺术的真实:模糊的,正确的,随即的
3、个人的真理:寻找自我,获得自由
五、疑问
为何在威尼斯、奥斯卡惜败《罗马》?
石文学是谁?
石文学:影评人、策展人、监制。电影学硕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传英才影视教育特邀教师,北京电影学院专业电影制作人班教师。新浪微博@吾嘶电影,现有粉丝236万。影视工业网·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顶级会员。
电影监制代表作品有:短片《早晚一炉香》《角儿》《阿正的夏天》等,长片《遥不可及》(2020年)、《青木瓜之梦》(2020年)。
担任《影视圈》杂志内容总监,腾讯综艺《演员请就位》媒体评委,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初审评委。影评及访谈散见于《环球时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广播、豆瓣时间(《邪典电影本纪—亚文化电影50讲》)、四味毒叔、编剧帮等媒体平台。
-影视工业网·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独家专访-
影视工业网 x 石文学
Q 1 影视工业网:您如何理解“影评人”这样的身份/角色?
石文学:这个身份在国内还是很尴尬的身份。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或者说很少)所谓的“独立影评人”这样的群体存在,国内很多影评人大多数都在转行或者兼职。
我觉得有几类吧,比如第一类是电影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主要活跃在一些主流媒体或者学术期刊,分享创作很多深度文章。第二类就是媒体人,可能就是咱们常规理解到的“影评人”。第三类就是新媒体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影评人,主要活跃在早先的论坛,后来的博客,现在的微博、公众号这样的平台。
另外更普遍意义上的,在所谓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微博、微信、豆瓣、淘票票、猫眼等),都可以发表自己对电影的评论,这些评论都基本上都会成为数据,通过数据的挖掘,就变成了一个信息或者一个分数。
Q2 影视工业网:截至目前从事相关工作多久了?主要的日常工作是?
石文学:我是从2013年开始做影评工作的。
比如说电影上映的时候,我们会提前参加一些观影团或者是媒体看片会,包括电影节也会去,因为我还有策展人身份。归纳来说,去电影节展活动、电影发布会、电影首映礼等,片方或者媒体和我约稿,运营自己的微博@吾嘶电影,这些是我的日常。
Q3 影视工业网:在您看来,为什么我们需要“影评”?它对一部影片或者对一个时代/电影产业来说意义何在?
石文学:是这样的,首先是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有“艺术评论”这回事。很多艺术作品都有商业属性和艺术属性。评论,可以被看作是艺术属性中的创作规律或者创作流程其中一个环节,必不可少。有人写小说,就有小说的评价家,有人绘画,也有绘画的评价家。电影是一个综合的艺术,也是需要这样的评论。
倒不是说当下“时代需要”,因为时代从来没有缺少过对艺术评论的声音。
另外从商业的角度来讲,比如现在我们去网购,都会先看下网友的评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下的影评人更像是一位“主播”,像李佳琦似的,比如他帮你试验看这个口红怎么样。影评人就是提前一周去看到这个片子,然后再来告诉你它的演员阵容、类型、剧情、看点等,他其实特别像一个产品体验官。
Q4 影视工业网:您在做影评的时候,一般是持以什么样的心态?更注重正面评价还是批评的声音?
石文学:我自己写东西或者发微博的时候,更多的是针对影片。我不去在意我和演员或者其他主创的关系如何,或者说我所传递的是不是批评的声音。
如刚刚我们所说的,把批评当作艺术创作中的一个环节也好,或者说是一个商品属性中的某个环节也好,它是在整个流程里边必不可少的。
当然比如说有的影评是受片方邀请写的,片方会建议写哪几个部分,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Q5 影视工业网:从您入行到现在,一共看了多少部电影?您看电影的时候,主要都会看着什么?
石文学:应该有4000部左右。
纯粹我自己在选择电影的时候,比如有的时候,某位我看过他作品的导演出了新片,我会去看,另外如果是一个比较偏的国家拍的片子,我也都会去熟悉一下。主要还是看作者属性和区域属性的,不太按照演员属性去看片子。
Q6 影视工业网:您平时看电影的时候,是本身都会以“影评人”的身份去看,还是说也会尝试以“普通观众”的身份去理解影片?
石文学:我特别喜欢的一位英国作家叫弗吉尼亚·伍尔夫,她写过一本她的随笔文集。文集命名为《普通读者》,其中她引用了这样的一段话作为她文集的序言,这段话特别有趣:
“能与普通读者的意见不谋而合,在我是高兴的事;因为,在决定诗歌荣誉的权利时,尽管高雅的敏感和学术的教条也起着作用,但一般来说应该根据那未受文学偏见污损的普通读者的常识。”
她写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希望她是一位普通读者。我举个例子,之前我和一个编剧朋友去看诺兰的《星际穿越》。看完从影院出来之后,我自己还沉浸在这部片子对于情感和时空的这种感慨中。结果他出来的第一句话直接打破了我所有的观感,他说:你有没有发现第一个情节点晚出现了三分钟?
这就是我分享刚刚那段话的原因。“那些高雅的敏感和学术的教条”或许会决定一部片子的地位,但是对我来说,几乎是没有偏见的,当然可能有时候有,尽可能地把那些“敏感”和“标准”都扔掉的时候,再来看一部作品。
Q7 影视工业网:一部影片最成功的价值点,您认为体现在哪些方面?
石文学:从我个人来讲,一部影片最成功的点,可能是那些让我觉得新奇、感动的点,甚至像一个好莱坞编剧说的:什么是一部好电影?好电影就是能够让你在影院的座位上不由自主前倾的一部作品。就是你会紧张也好、兴奋也好、感动也好,我是希望自己以普通观众去看电影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心态,那这部电影就成功了。但是作为影评人来说,这些东西可能就多了。
电影是有它所谓的一个标准的。从普遍的角度来讲,比如艺术片,是否在艺术技法上有更创新的地方,在情感和意义的表达上有更独特的角度,是否塑造了跟当下时代契合的典型的或者非典型的人物,这些是衡量艺术片的标准。那从商业片的角度来讲,有一个更普遍的标准,是否赚钱了等等。当然商业片也有自己的创作逻辑、类型原则、文化属性。
我们很多人,把这两者的标准弄混淆了,习惯用同一个标准去说一部电影。道理很简单,我经常说到的:我们不能用去评价一个营养品的标准去评价一瓶可乐,比如说到可乐的时候,就说“你看它就是一个没有营养的东西”,其实评论过去、评论过来,评论的还是它本质的属性。你用了不该用的标准去评价,最后得到的说“这是一部烂片”,这是不对的。
Q8 影视工业网:您担任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初审评委,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看片的?
石文学:我大概是从2014年开始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工作,主要在“注目未来”单元,从现场写新闻稿、拍照、录像到单元统筹,去年是以媒体身份看的主竞赛的入围影片。今年是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的初审评委,目前看了有90部片子。出于对作品的保护,我只能从总体角度聊下大概的印象。
如果是看这样的片子,就没办法以普通观众去看了。就必须以专业的身份,按照节展的标准去看,比如哪些电影是建议入围的、哪些是完全不能入围的,都有非常严谨的讨论和评分标准。
对我来说,我看片子的第一点肯定是导演的水平,比如技术、艺术层面为主。目前大家投递比较多的还是文艺片,那么就要去看他(她)的叙事、视听、人物塑造是否是创新的,不敢说眼前一亮,但是至少要让人觉得相对比同类型、题材的片子来说是否更有深度。
Q9 影视工业网:从电影节评委角度来说,和我们聊下对当下作品和创作者的部分印象吧。
石文学:很多人都觉得电影节青睐那些所谓独立制片的片子,或者青睐那些用长镜头美学、肩扛、手持等方式呈现的片子,其实不是。很多文艺片创作者对商业电影是“对抗”或者瞧不上的状态,所以类型片会用到的那些打光的方式、明星演员、蒙太奇剪辑等都不用,这是很多人对文艺片的误解。
其实想来想去还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那几个点:“还我普通人”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很多人就就觉得要拍普通人,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谓的“素人”,再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但这样的方式在我看来不是创新,那都是40年代欧洲在做的事情,而且当时这些人是有诉求的。我们认为视听的选择、人物的塑造、议题的表达,这些都是有时代背景的。比如我们说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那个年代首先得有那些可肩扛、可手持的摄影机,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原因,再往前,大制片厂的时候,那些摄影机是没办法这么移动的。
而如今,要做视听的选择、人物的塑造、议题的表达,应该更多的关注现在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如果没有,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就比如说有的人拍片子,拍着拍着就觉得要不把这个片子处理成黑白吧,或者全篇都是黑白。很多人就误以为处理成黑白就是艺术片了。
影视工业网:是的,仅我个人的见解,和您分享下。不管是照片还是视频,处理成黑白,可能是最难的一件事情。也许在操作上很简单,但是在情感和意义的传递上,是非常考究技术和对艺术层面的理解的,并不是说给它加一个黑白滤镜,就完成了表达,且更高级、更艺术,一定不是这样的。
石文学:我特别喜欢你刚说的这个词:滤镜。
很多人其实就真的是拍完之后,加个黑白滤镜而已。其实现当下来拍,即便是彩色电影出现之前,对黑白电影的光影要求是更高的。我今年三四月和一个平台合作做了一部片子叫《流浪诗行》,是波兰的影片,这就是一个全片都是黑白的电影。但是无论是这部电影的视听还是其他,每一帧都是按照油画的方式来精心设计构造的。如果仅仅只是在片子中用了“黑白”这样的滤镜,我觉得可能是幼稚、拙劣的。
图:《流浪诗行》截图
Q10 影视工业网:刚刚聊到视听和人物,除此之外呢?在您担任电影节评委的过程中,还会发现哪些普遍存在的需要创作者们去优化和提高的地方?
石文学:还有一个就是议题。我其实和很多朋友都聊过,会发现很多人就是不说“人话”的,不说属于那片土地上的人应该说的话。就比如说要写自己的童年,想要表达一些童年阴影或是经历的其他故事,你想要表达出来,完全没有问题。但你个人的这个“议题”,需要考虑两点:是否能够成为引发更广泛共鸣的议题?是否必须要通过电影来表达?
我之前看过上海电影节、北京电影节、平遥电影展、金鸡电影节几个电影节的创投项目手册,其中有200多个创投项目。我当时还在一个班里上课,我就和大家聊到创投,结果上了一上午课,学生问“老师你不要讲了,因为讲来讲去都还是一样的东西”。我们说青年导演每个人都有个性,这是一个误解,因为你认为“与众不同”这件事,本身就很雷同。你认为你所表达的是你的个性和独特生命体验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生命体验。但是后者其实是个好事,为什么,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引起共鸣了,但问题就是你不独特了。
我是想,如何把你的议题变成艺术创作的母题,再思考如何通过视听的创新去表达出来,这是我希望更多人能做的。
Q11 影视工业网:最近几年,您比较欣赏的电影或者创作者有哪些?
石文学:几年前我在北影节上见过一次是枝裕和,他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者。下次和大家互动的时候,我可以专门聊是枝。
有这么几部从家庭角度来聊的电影,第一部是《阳光普照》,另一部是《热带雨》,还有一部是平遥国际电影展上的作品《慕伶,一鸣,伟明》。以及去年我去年看过的顾晓刚导演的《春江水暖》,还有韩国的《摇摆狂潮》。《摇摆狂潮》,是我纯个人的偏好,我会喜欢愿意把个人青春和时代结合的片子,这部片子非常推荐大家去参考。
虽然都是文艺片,但是从家庭伦理来讲,是我看的时间间隔比较短的几部作品。如果要聊婚姻故事、家庭伦理,要看如何处理情感和故事细节,可以参考这几部必要的电影。
敲重点来啦!本次线上观影活动免费,感谢合作方欢喜首映提供支持。《无主之作》为欢喜首映独家热播影片。
影片映后拉片全解析直播为影视工业网·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会员专享,会员免费无限次观看/回看所在社群全年的直播。I 点击此处 I 或者扫码添加电影节社群助手微信,加入影视工业网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吧,更多惊喜等你哦!
-THE END-
制片人社群
点击了解更多院线电影
查看更多 >-
首映之前——为电影做一场手术
-
一部黑马电影的诞生始末:专访《扬名立万》导演刘循子墨
-
《天龙八部》又被群嘲,金庸武侠为何成为翻拍雷区?
-
聚焦90年代内地连环劫案,作为“2020年度首部警匪电影”《除暴》稀缺在哪?
-
《八佰》带动单日票房1.5亿,电影发行却在巨变前夜?
欢喜首映
查看更多 >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
查看更多 >-
电影,急需要去“主旋律”标签化
-
导演入门必修的第 1 课——【导演思维成长集训营】重磅上线!小班课、名额有限!
-
给新人导演的处女作“避坑”指南!FIRST 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片《郊区的鸟》导演监制直播分享!
-
80%-90%的片方可能都面临这些误区!电影节投报、海外发行相关策略分析
-
如何从影像中延展叙事空间?以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