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在内心”关于电影的审美特征 闫刚老师直播课笔记

提及影片:《1917》、《拯救大兵瑞恩》、《远离人迹》、《赎罪》、《孟菲斯美女号》《洞》(阿基·考里斯马基)。

主要知识点:

编剧所说的戏到底是什么?(见13)

逼真性与假定性。

结构是一种语言方式。(见12)

 

1.      电影首先是一种画面的艺术,这是电影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它的发展道路。

2.      电影近些年来的发展历程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一是电影手册巴赞那一派的理论,即纪实性是电影的核心;二是爱森斯坦关于电影的蒙太奇理论,揭示电影的技术性特征。对于蒙太奇的组接产生新的含义。

3.      电影剧本的写作是一种区别于其他门类的艺术特征的,专门为电影拍摄进行基础创作。

4.      电影最初的剧本是电影小说(苏联);后来为美国电影的电影剧本(工具型),有些是电影拍摄完毕之后对于电影进行文字性复原。

5.      电影是从视觉出发到听觉反复,是包括构图、色彩、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等形成的综合艺术,是对现实的再现方式和再认识,最终交流出创作者的思想与态度以及人生经验。

6.      人物的动作是电影的核心。电影最终看到的都是人物的动作。人物的行动细节表达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电影还包括人物的语言与人物交互的关系、不断演变的矛盾等等。

7.      30年前的电影更“工整”,更靠近艺术片,商品属性弱一些。

8.      大家到电影院中真正观看的是一种奇观,声音、特效等等,但这并不是电影的全部。过去的电影更隽永深邃,文化品格更高,但在如今更少。这是世界电影发展的共有特点,电影的品格都在下降。即使是目前看来比较优秀的几部影片,与20~30年前的电影仍然无法比肩。

9.      哪怕是最左派的电影或者是最右派的电影都可能是好电影。“对于电影来说,‘好’是唯一的标准,表达的内容无非是你个人的一种经验,既然是拿出来与观众交流的,那么重点就在于这是否是有效的交流,这就是个人的叙事手段。”

10.  关于蒙太奇和纪实性:(前文见第2条)

蒙太奇会把完全不关联的图像组接到一起,有时甚至是煽动性的、误导的。好的蒙太奇可以形成意义,而不好的蒙太奇则让人困惑。而纪实性是另外一种力量,让观众身临其境,用摄影机作为你的目光、视角,随着它去探究它所让你看到的世界。这一切都会产生含义,与你进行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

列举影片:《1917》

11.  作为电影的艺术特点、美学特征,跟电视剧、诗歌、舞蹈之间有不一样的地方。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电影都是模仿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包括影片本身一种强烈的合约感、排斥某些小众的独立制片的、出新出奇的个性感,目的都是为了有效的跟目标观众进行沟通。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电影都是去掉了故事当中地域的背景、文化、政治、历史的背景,等等现实中纷繁复杂的元素,简化来历,使得观众去掉背景后能够迅速理解故事,作为一种普世化的表达。比如“漫威”、“迪士尼”系列电影。不论是简化还是格式化,都是为了打消观众的困惑,避免对于他认为不重要的元素的分辨,达成一种情感、视觉刺激更强烈的艺术结果。这是影片的商业属性决定的。无可厚非的是,这类电影必须这么做。但这是对观众有抚慰性的电影,看电影本质上成为了让观众进行的一种休闲活动。这并不是电影艺术的本质。这和过去的电影是不同的,后者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目前有些电影因为急于与观众交流中心思想,太希望马上能勾起观众的注意力、引起情感共鸣,有的电影就手段过于直观,很“猛”,从而忽视了电影本身所具有的高级手段。有了电影,我们第一次不再想象、不再远距离看舞台表演,而是近距离地去观察人,观察人有些平时不为人知的、隐匿的、深层的情感和思想活动。当抛弃了这些手段以后,电影就会流于浅薄,最后都会乏善可陈。在类型电影里面,他们突破的可能更低。类型电影其实更需要对电影手段理解深刻的人进行开掘式的工作,才能让观众收获深层的享受。反之则成为依靠算法去代替创作,理屈词穷,从而创新越来越少。

艺术创作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

 

12.  结构是一种语言方式。

结构是编剧的一种手段。编剧用时长跟观众交流,他会分配时间长度,让观众先看什么、后看什么、重点看什么、忽略什么,这就是编剧的能力。最终让他的情感起伏呈现出来,实现沟通。如果让观众成功浸入其中,跟随着编剧的思想走下去,像是用眼睛在经历这一切,希望永远在故事里走下去,电影就成功了。一旦观众开始出离、跳脱、分神,则不算好电影。

 

13.  编剧在谈论戏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编剧的戏,说的是运用一切外部手段,人物的动作、事件来表达出除了剧情本身的,更深刻的含义,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实现有效的沟通。(具体见下文)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这么说是因为导演在用演员、机器、镜头等一切在写作,这样的导演对于蒙太奇和纪实性的理解比起只会记录故事的导演要高超太多。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导演拍摄同样的故事会结果不同。简单来说,《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部分,诺曼底登陆,只是用文本写作下来,感受则没那么深刻。但斯皮尔伯格导演通过影像则清晰直接地呈现了战争的残酷,并引出故事。(一队人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内容)前面对战争残酷的描述和后文士兵们的犹豫、迟疑进行呼应。

编剧往往善于深耕、挖掘人物的心理,来呈现一些平时关注不到的东西,如果遇到一个好的导演合作,则容易形成杰作。好的编剧与一般的导演合作,则会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但一个杰出的导演遇到一个糟糕的剧本,则拯救不了影片的必然失败。

 

电影与文学性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强调电影的文学性?

文学一直在写人类的心灵、灵魂。在编剧进行描写的时候,不可能只写心理活动。必须要写时间、地点、事件等等要素。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期,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好的电影可以丰富观众的人生内涵,表达了因为什么情况、什么时代产生了这样的人和故事。

 

一个争论:电影要和戏剧“离婚”。

电影曾经一段时间内运用了戏剧里的很多手段。自从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沿袭国外电影理论后,拍摄了《黄土地》等一系列纪实性的电影作品,提到了电影要和戏剧离婚。

戏不只是指戏剧的戏,而是说电影要表达某些内涵,不能直接说出这些含义,一是因为时长二是因为不可以直接跳脱出来(目前有些电影往往选择这么做,过于着急,直宣主题,并不合适)。

 

编剧的戏,说的是运用一切外部手段,人物的动作、事件来表达出除了剧情本身的,更深刻的含义,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实现有效的沟通。

 

举例与讨论:法国电影《远离人迹》。

此片改编自加缪的小说《流放与王国》小说集中的短篇《来客》。

观看如何改编小说,保留了哪些、改编了哪些、延伸了哪些,以及做得好不好等等。

(观看影片《远离人迹》开头部分)

这部电影值得推荐的地方:剧本改编中改变的、省略的内容都有其深意,做到了尊重原著、还原情感立意;所增加的部分丰富了外延;修改了某些至关重要的部分(比如结尾);导演和编剧的配合以及演员的表达共同完成了这个作品,非常内敛。

 

14.  中国电影:独白多、旁白多、念信多。本质上还是创作者无法用动作行为去完整表达出电影的立意。做得比较好的比如《赎罪》。

 

编剧练习:1分钟短片拍摄练习。

最少的对白、最少的动作、最多的内心活动内容。主要锻炼创造力、表现力等等。

体裁:剧本文本、视频作品等。

 

15.  课后提问:

①  如何改编小说?

抓紧立意,认可或尊重小说本身的思想内涵;重现当时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将观众带入其中。

②  如何创作市面上已经大量流通的题材?

不可剽窃;不可为了出新出奇而肆意违背生活常识,应充分尊重客观事实,挖掘细节,从细节上和其他作品形成区别。

③  看什么电影?

应该多看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看电影在精不在多。

④  如何挑选场景?

如何让演员更有戏,表达得更自如、更多。

列举影片:昆汀·塔伦蒂诺《落水狗》

⑤  电影的前10分钟适合铺垫还是交代剧情?

这10分钟应该抓住观众,建立起观众对于人物的兴趣。引起观众的探究、好奇、同情、愤怒等等,他们才会关注主人公的接下来的经历与命运。

失败的做法:没有交代好剧情,人物没有形成悬念,观众对人物没有好感,或者观众还没了解主人公的性格。

⑥  如何使用巧合才更适宜?

希区柯克提出的理论:故事从巧合开始是没问题的。观众无法相信在故事中间出现的巧合。

列举电影:《美丽人生》

本文为作者 Eleanor Yang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6972
相关文章

中国编剧社群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