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傾聽.杜篤之——電影錄音技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013-02-24 12:17
  「長官好!」

飽足的中氣、爽朗的笑聲、直挺的身子,這是大多數人對於杜哥--杜篤之老師的第一印象;就像是軍隊裡的士官長一般,令人見了不住要舉手行軍禮。

從1973年參加中影的電影技術訓練班,學習錄音工程技術開始,其後於1978年進入中影擔任助理。1981年第一次為電影《1905年的冬天》錄音。1982年正式升任錄音師。至今為止參與過許多港台電影,擔任錄音及成音後製的工作,為許多港台導演爭相合作的對象,更曾榮獲許多影展音效技術之獎項。

杜篤之老師仍在學習錄音工程期間,曾對於早期台灣電影,全靠事後配音的製作方式感到懷疑。於是在 1988年與候孝賢導演合作的《悲情城市》中,首度採用台製電影以同步錄音的方式製作影片,為台灣電影立下一個新的里程碑,被喻為「推動國片進入同步錄音時代的推手」。

「四月十五日晚,微涼的風」

風塵僕僕,百忙之中抽空前來本校;這位在亞太地區已頗富盛名的頂尖錄音師,特地為了系上許多對於拍片期間遭遇成音方面困難的同學們,分享多年工作經驗所換來的解決方案。同學們給了這次難得的會晤一個名為“傾聽”的主題;演說,就在系上的201教室開始了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開始,杜老師為同學介紹了許多“壓箱寶”──業界規格的成音器材。動輒十萬百萬的器材,為的是影片在觀眾面前,呈現最優良的聲音品質,但杜老師也一再地告誡同學,器材固然可以選擇昂貴的,但有時仍會出現不足的情況;如何臨場應變,以最克難的方式打造出最適宜的收音器具更是重要;另外對於使用器材的熟悉度,以及愛惜器材和正確的保養觀念,更是成為一位可以獨當一面的錄音師,不可或缺的基本修為。

而在音效的後製方面,杜老師則一再強調播放預聽的設備是否標準是個很重要的關鍵。後製是影片呈現於觀眾前的最後一道關卡,播放的設備必需和影院的標準是一致的,如此才能將創作者的用心,忠實地反應在影片上。

「疑難雜症大哉問,幸有貴人點迷津」

Q:由於學生在拍片的資金取得不易,而資源也不如業界豐富;請問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於現場收音時,收錄到最佳的音質?
A: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我此行最主要想要談的。其實很多的情況下都是很克難的,尤其是學生拍片,錢永遠是個很大的問題,但其實有很多的小道具可以自己製作來彌補不足;早期沒有 Boom 的時候,我們甚至將曬衣架、旗竿等等拿來替代使用。就是因為越沒有資金,更要能利用小道具,或是利用拍片現場有的一些東西來做噪音的隔離;另外在同步錄音時,麥克風要儘可能地靠近演員,如此一來才可以收到乾淨的音質。再者,我們知道電影會切換鏡頭的,有時可以多拍些觀眾看不出嘴型的的 Long Shot或借位的鏡頭,巧妙地避開同步收音問題。當然最好的情況,就是儘量不要在安靜的地方收到吵雜的聲音,也儘量不要在吵雜的地方收安靜的聲音。

Q:在收音的時候,有時麥克風靠演員太近,收出來的聲音較缺乏空間感,請問是否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這種問題?
A:這個問題是有關於收音優先順序的考慮,如果身處的環境本來就很吵雜,是先錄下空間感重要,或是把對白錄清楚重要?這是個問題;如果今天身處的環境本來就很安靜,那當然可以將空間感納入錄音的考量,因為情況允許。大部份會遇到收音的情況都是以吵雜居多,因此,同步收音時,麥克風還是儘量靠近演員為主。

Q:在音效後製時,有時會需要使用到循環音,在循環音的使用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A:現在的話,由於收音器材越來越進步,環境音的錄製比較不像以前受到很多技術上的限制;如果真的非使用到循環音不可的話,那首先就是在收音時不要收到太明顯、太獨特的或是可辨識度很高的聲音,這樣在循環的過程就很容易被觀眾聽出破綻。

Q:如何有效地避免收音時會遇到的噪音干擾?
A:方法有很多種;第一儘量避開會產生噪音干擾的時間以及場所;如果真無法避免,第二就是如同之前所提過的,利用一些現場即有的東西來阻隔噪音。像是在拍攝 《悲情城市》時,由於那次是同步錄音,在錄演員對白時就常被一些環境的雜音干擾,例如在九份的拍攝地點附近有水池,水滴的聲音一直干擾錄音。我們和工作人員拿起附近工地的板模靠著水池,使水研著板模流下,如此一來就達到阻隔水滴噪音的效果;在好幾次的拍片過程中,都利用相同的方式成功地隔絕了噪音。 剛剛提到這些方法,都需要許多現場的工作人員幫忙,因此一個好的錄音師,首先人際關係要打好,才能使工作人員願意來幫忙、協助;像是方才提到的架板模,就需要人手才能架設;或是在女性演員身上架 Mini Mic 時,有時也需要請化粧師來協助。電影本來就是一個通力合作的工作,人際關係良好絕對是對於工作的進行有助益的。所以要懂得如何和各部門做協調、溝通。

Q:常有的時候,現場收音時沒有聽到的噪音,到了後製時卻明顯地聽到了,有些像是電流或電波的干擾聲音,可否解釋一下這是屬於什麼樣的情況,以及如何避免它?
A:我想原則上這是設備出問題的情況,但由於沒有親眼見到,所以也很難判斷是否是個別情況。但是大部份都是因為設備的問題所引起的。因此設備、器材的定時保養,以及現場小心使用,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像我們對於器材都有做定時的保養;現場拍攝時,舖線及收線的步驟都很強調一定要標準,因為那些所謂的電波干擾噪音,有些情況是因為線路上的問題造成的。現場的器材使用也要和其他技術組的人員協調過,以免互相干擾甚至碰撞,這些都會造成設備的損壞。

Q:要如何開始踏入成音這個領域?是否能介紹一些相關的入門書籍?
A:關於成音理論的書當然是有的,但重點是,絕大部份的成音知識是靠現場實際拍攝的經驗累積而成;因拍攝的場地、時間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應變措施,這些都是學習的好機會。理論、技術及器材操作是每個錄音師基本必備的,但是要成為一個好的錄音師,則需要不斷地累積經驗,否則只知道理論,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Q:當需要的音效無法收錄到時,是否有解決方法?
A:有的。有些音效在現場或採集的過程中可能不方便取得,這時我們可以求助於“音效片”,也就是所謂的“罐頭音效”。有很多公司專門在製作這樣的音效,像我們工作室本身也有購買。只要在後製的時候取出來使用即可;或者是平時在現場工作時,所收錄的音效,詳細地為它們做紀錄,久而久之,就能夠收集成一個有系統的音效資料庫。在這個行業做得越久,資料庫就越充實。

Q:聽說好萊塢有百分之八十的音效製作是在後期完成,是否屬實?
A:這件事是真的。原因在於,好萊塢的明星身價高昂,不太可能因為現場收音收得不理想而請演員再重新來過,不合乎成本;此外,好萊塢的資金的規模大家都很熟悉,可以在後製使用相當優良的器材來調整聲音品質,在這樣的情況下,好萊塢自然偏重於在後期完成音效的製作。 資金的規模可以決定一部片子的品質。但是台灣在資金不是很充裕的情況下,最好還是在現場能做到的情況下,將聲音做最佳的收錄。

Q:現在收音的器材有分為類比式的和數位式的,請問老師對於這兩種方式有何看法?
A:目前的收音器材漸漸使用數位式的原因,是由於後製的方式已數位化的原因。再加上數位的器材本身並沒有問題,使用數位設備成為一種趨勢。當然類比或數位各有優缺。數位的器材,由於是靠數字編碼的關係,收錄的聲音,在後製時還原的程度是最高的。也就是說,第一次收到的是怎樣的聲音,進了後製還是一樣的聲音。但是相對的,它的容錯程度就低些;而類比的收音器材,容易受到過帶時訊號衰減的影響,或是線材等等的影響而還原程度較數位低。但是在收錄過程中,可以變化的彈性較佳,也就是容錯度較寬。所以最近比較流行的是,採用數位為主,而類比為輔這樣的方式搭配。

「多年的想法,付諸未來和展望」

Q:請問老師如何在成音這個領域保持頂尖的地位?
A:首先,我不認為自己是頂尖的;但是每一次的工作,我都將它視為是第一次上場。這是個態度的問題,不能因為在這行擔久了就失去第一次上場的那種心情,也不能因為合作對象的不同而在態度上有所差異。保持著一個新鮮的心情面對每一次的工作,我認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也能使自己有動力和衝勁繼續學習新的東西。其次就是體力,要保持良好的體力。大家都知道拍片是個日以繼夜的工作,沒有良好的體力是支撐不下去的。平時鍛鍊自己,才能在工作時保持最佳狀態。

Q:請問老師在這麼多年的工作裡,有哪些作品是自己覺得最滿意的,是否可以和我們分享?
A:其實,因為每部片子都是投入完全的心力在經營的,所以每一部我都很滿意;但是等到成品出來,上了戲院,往往又看到一些之前沒見到的缺點;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保持一個新鮮的工作心情。這次做不好的,僅記在心並在下次的工作中改進,這樣才能進步。雖然各位看到的資料裡介紹到我得了許多的獎項,但其實自己真正做的好或是壞,只有一起合作的對象才能體會得出來。
另外,當然有幾部作品是我特別滿意的;像是 《恐怖份子》,那是事後配音時代裡,自己覺得可以做到那種地步,是很有成就感的;另外就是有一部片叫做《小逃犯》,整部片子沒有使用音樂,只用了音效來塑造氣氛,也是令我特別喜歡的一部作品。

Q:請問成音專業人員的培養有什麼方法?
A:專業人員的養成,最重要的是時間。培養專業人材需要時間給他們累積經驗。要多拍,多看,多到現場去實際體會。有些特定工作我無法交給完全沒有經驗的人上場,像是 Boom man 。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培養的。

Q:電視和電影的成音設備有何不同?
A:基本上,電視和電影的成音設備差不多,不同的是在於面對的觀眾不同,而所採取的表現方式不同。在電影院裡,由於觀眾是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強制性地專注在影片上,所以可以將聲音的表現做細膩的呈現;但電視沒有強制性,觀眾隨時可以轉台,像是廣告片更是沒有幾秒鐘。為了吸引觀眾,音量大而清楚則成了第一要件。所以這兩者不同之處在此。

Q:現在在台灣,電影的拍攝量遞減,但電視的偶像劇卻逐漸增多;這樣的現象對於成音這個領域有著怎樣的影響?
A:以偶像劇來說,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日本和韓國的偶像劇,對於聲音的質感有一定的要求;但反觀台灣的電視圈,其實向來對於聲音的表現不是很重視,問題的徵結還是來自於資金。由於台灣電視劇的資金大多偏低,不太有機會注重聲音。因此我們最近在等待機會和電視劇合作,製作一部聲音表現細緻的電視劇,希望能夠引發大家對於電視上呈現細膩的音質的要求,希望影響的程度能夠像當年將同步錄音引進台灣,有那樣子的影響力。

「終須一別」

雖然發問踴躍,但是時間,除了影響整個影音業界對於人材的培養之外,對於這樣一個難能可貴的座談的限制,也是毫不留情的。杜篤之老師的光臨為我們解開了許多疑惑,也為同學的工作態度甚有啟發。
期待還有機會再邀請杜老師,與我們分享新的經驗及啟示。

轉載: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網站
http://www.cyut.edu.tw/~ft/academic-dissertation2003-4.htm
本文为作者 myc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