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昭关 养蜂人片段 zz
首先感谢片方和平台提供的机会,第一次接触电影素材,虽然是纪录片,但是这段基本跟剧情片无异。关于素材,没啥好说的,该全部看全部看(我觉得在剪辑师眼里没有什么ok条不ok条之分,能用上的条就是ok条,即使是其中一两秒),该分场分场(根据场景和对话层次我切成四场),该合板合板,弄完好剪辑。
废话不多说,我就直接给大家分享我的作品中跟大家不一样的剪辑想法吧!
1)关于基本剪辑。素材给的镜头已经足够建立起这三场戏之间的时间、空间和情节方面的逻辑。要注意的有两大点,一是人物的动作手势啥的要匹配;二是,唯一在结构上可以发挥的是首尾呼应(驶回去),但因为本片是公路片,不断前进,在单单这个片段,在动作上形成首尾重复,并没有起到不重复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所以我就不用采用了。
2)关于片段的情绪。我认为就素材里角色的表现而言,在情绪方面跟观众是疏离的,“挨打”的话题实为平常之谈,老人“留守”和批斗回忆才是对话的重中之重。但是除了爷爷的“哎”一声之外,角色并没有表现出感伤之情,基本是云淡风轻之谈,属于那种上了年纪的豁达,恰好演员是非职业演员,表演平淡,极为生活。所以,结论是,能不用配乐就不用配乐,消极类配乐更是不能用,可以考虑用中性配乐或模糊性配乐,如果用轻松类配乐,配乐本身不能比对话中的“笑”和代际冲突所产生的“幽默”的情感更重。
3)关于配乐。虽然不用配乐完全够用,但是由于这个练习是个片段,如果单单叫一个没有看过原片的人看的话,缺乏前后文联系,显得有点平,特别是场景转换之间。我用了两首配乐,属于比较模糊的那种先锋爵士,我截取了片段后听不出来是什么爵士了,有点“断章取义”吧。
第一首配乐用于开头、夜晚结束和第二天相衔接这两个地方,主要功能是窜连场景,减少突兀。但是在小孩发问最后一关是啥?和小孩问爷爷怕死不怕死这两个对话发生的时候,我觉得如果有配乐的话,配乐应该配合表演提供一种消解严肃性的“奇怪”情绪,所以我选了这一首,它在开头处配合不同的画面,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情绪,可能性极强。
第二首配乐是在结尾处,也是模糊性强的配乐。这首是主题性配乐,一种渐强的没有明确情绪的噪音,更不是人物心理的配乐。它能发挥作用,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我在结尾的剪辑处理,尽量让摄影机对着老人和孩子的背影,能多久多长,因为时间一长,就产生凝视,有了凝视就有沉思,沉思带来了升华;二是基于影片的主题,它不仅契合“过昭关”之难(噪音),也能产生丰富的多义性。要知道有时候好的电影就好在其情绪的不明确和多义。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作品中最大的尝试。
4)关于小孩“怕不怕死”之问。我采用了这一片段,但是跟大家不一样的是,在我的处理中,老人没有回答。这样,多义性就来了,层次就丰富了。生活中有时候就是这样,并不是一句话应一句话的,有时候不说话反而透露了更多的信息,一说话,要表达的东西就死了。
5)关于对话剪辑,有三点要说的。一是,第一场戏中,养蜂人回答说走错路后,我给了一点“停顿”,给小孩的注视一点空间。二是,在吃饭谈话的时候尽量保持人物的一些小动作甚至说话吞吞吐吐,我觉得这样更现实一些,人物更立体、有趣一些。三是,谈到老人一人在家和批斗回忆的时候,我避免人物近景或特写,保持中立客观,所以全部采用三人的偏远景的全景镜头,等接着谈到“过昭关”这个较为“调侃”的话题的时候,再切回正反打。
6)其他跟大家差不多吧。也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