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建一个上海?《罗曼蒂克消亡史》制作手记


《罗曼蒂克消亡史》视效特辑


这篇文章是来自片方的分享,并非我自己的采访,但是文章挺有料的,从一个视效总监的角度,讲解了《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诞生过程以及幕后故事。


受访人:王晓伟 《罗曼蒂克消亡史》视效总监

制作团队:北京长空一画影视科技有限公司



这个片子做了很长时间,差不多一年。全片一共大概400个视效镜头,正常这种体量的项目制作周期不会超过三个月。做了这么久一是因为剪辑一直在调整(这个片子很难剪,看过的应该能理解),二是我们也想花更多的时间去打磨。最后呈现出来的完整效果证明一切的投入都值的。

上映后观众普遍反映整体制作精良,但几乎没人讨论视效,这其实是对视效的肯定。因为最初就定下两个目标,一是成片不应感受到视效的存在,二是通过视效对实拍镜头的处理要让全篇的画面质感进一步提升。现在看基本算是做到了。


我们与这部电影第一次接触是在2015年12月,第一次看片后,当时就意识到这将是近年来罕见的一部佳作。但也会给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挑战。


程耳导演对电影美学的要求极高,也很独特。所以全篇最难,最耗时的是设计。



看过这部电影的,应该都能注意到整篇画面简洁有力,构图大胆精准,年代感十足,镜头里找不到任何多余的东西。加上大量俯拍和对称构图,与其他国内电影甚至国外电影都有很大不同。


在最初的会议上导演就强调,这部戏视效的设计,画面要很有美感。甚至没有提太多类似“要很真实”之类的要求。(某种意义上这是不需要说的。)


我们接手后没有任何之前认可的美术或特效设定,所有场景和镜头都需要根据最新剪辑从头设计。



故事里场景主要在上海和菲律宾战俘营。上海占到了95%。 上海的戏都是在北京棚拍的,剧组没去过上海。



实拍外景也很少,除了开场杀绑架工人的赵先生和浅野忠信与章子怡芦苇荡的戏,其他内景和外景基本都是棚拍。


还有最初导演和我们都没有计划做这么久后期,也是按3个月左右来安排的。


根据这两个情况,当时我们觉得不同的场景需要去上海拍摄大量的素材和参考来加速制作过程,包括航拍。随着制作周期和内容的变化我们前后一共去了5次,拍了几个T的素材。


全篇的视效工作大概分为两类,一种是传统的视效,比如背景做场景延伸等。



另一种是对实拍完的镜头加工和改进。比如有些场景因为搭景时间有限,镜头里呈现的质感不够好(导演承认自己是强迫症晚期),用视效改进或完全换掉。

实拍画面


视效替换后画面


拿到最初的一部分镜头后,我们挑了一些关键镜头迅速的做了几版设定。


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一下几个主场景


战俘营


最初认可的设定包括了战俘营这场戏的第一个镜头。这个长镜头是全篇视效工作量最大,正常应该是最难,但实际却是最顺利的。



故事里提到这里关了30万人,导演希望呈现一片相应规模的战俘营,同时要有菲律宾海岛的感觉。因为画面特点明显,我们做了些功课后,出来第一稿导演就觉得方向没大问题,后续改进了一下,丰富了细节和气氛,设定基本就通过了。正式镜头制作阶段,控制细节花了些时间,但总体顺利。

早期概念设定


所以这部电影最难的不是真实度的问题。当然做真很难,但真实度只是最基本要求。


最终画面(原始素材+CG素材)



陆家外


陆先生的背景参考是杜月笙,他的家要符合他的身份和上海的城市特点。最初我们在网上查资料出了几版概念设定,但感觉都不太对。


下图是没通过的概念


所以我们又去上海转了两天,主要以衡山路附近的别墅区为参考。我们两个人把周围一平方公里的街道挨家挨户拍了个遍。


上海的街道都是小街小巷,即使大户人家门口的马路也并不宽,跟北京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院子里数木都很茂盛,树冠中间能看到偶尔漏出来的建筑。邻居虽然离得很近但隐秘性也很好。根据实地的观察和拍摄的素材,又出了很多版后,最终通过了大银幕上的这版。


最终通过的版本



俯瞰城市


最初导演就要求要有两个俯瞰城市居民区的CG镜头。一个是战前,一个是战后被轰炸完的废墟。机位不要太高,要能看清下面景物,构图要工整,要有生活气息。网上有人说上帝视角,说的很准确,就是要上帝俯瞰看芸芸众生的感觉。


本来是计划全CG的。但在前两次去上海找素材的过程中,我发现上海有很多成片的,有破旧的,也有维护的很好的石库门(一种上海特有的建筑,类似北京的四合院)。我顺路爬到附近的楼上拍了一些照片传给导演。

堪景照片


回来跟导演开会建议改方案为实拍加视效加工,这样周期,成本和真实度都有所提升。沟通后决定这么干。很快我再返回上海先找了十几处类似的建筑群。特别幸运的是在杨浦区我们找到了几处很大的拆迁中的建筑群,俯瞰很像战后的场景。


堪景照片


拍摄持续了两天,一边拍摄一边跟在北京的导演沟通。期间因为风语航拍正好总部在上海,对上海比较熟悉,又帮着找到了几处我们不知道的地方。



拍摄顺利,效果也很好。原计划是用两个俯瞰镜头,因为效果比较好导演多加了一些。战后的镜头修改的量比价大,几乎是重做,但与纯CG相比还是要快很多。


原始素材 


最终镜头


CG素材


最终镜头


程耳导演与我们合作的过程中态度一直十分开放,在创作上给我们非常大的空间,不会一下把我们圈死。在反复的沟通交流中,这部片子的细节一点一点丰满起来。



日本餐馆


浅野忠信的身份很特殊,前后反转很大。影片开始没多久就有一个从身后向前推的镜头。


针对这个镜头导演没有限制我们,没给我们圈定任何必要的元素在里面。我们初始的想法是这个镜头应该有点暗示性,但又不能太明显,要有一点特别,画面到这里切到外景要跳一下。浅野实际上是一个侵略者,这个画面呼应的是他内心的上海。所以我们最后以暗红色做为这个画面的主色调。


最终镜头


这些是没通过的其他设定


日本餐馆是属于浅野自己的地方,是在上海的日本,他在这才是自己。同时日本餐馆相对大上海只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导演希望整个环境要有一种疏离感。要有一点寂寞,清冷,格格不入。


日本餐馆场景一


日本餐馆场景二


夜场车戏


最初的剪辑里,夜场的车戏比现在多很多,都是在棚里蓝布前拍的。车外的背景素材也在棚里搭的景里拍了一些,但是因为走动的群众演员很多,导演不希望外面有人,应该是十分静谧的街道。所以我们又去外滩把外滩前后的街道整体采集了一遍动态和静态素材。


素材拍摄中


回来做了一条CG的街道


下面的镜头不知道有没人注意到左边窗外的两个字。


开篇茶楼


开篇茶楼需要换掉窗外的景色。看似十分简单的工作,但却是最难通过的一场。导演说葛优所在的地方就是一个当时很讲究的茶楼,房间在二楼或三楼。窗外是上海的一个普通街道。不是外滩那种很洋气的地方也不是破败的平民窟。 开篇没交代外景,所以需要透过窗户让观众感受到所处的环境。 我们一开始两个月做了几十版设定,都没有通过。


没通过的概念


一开始按着普通的思路在窗外加了些有明显上海特色的建筑,但导演不希望有很跳的或标志性的建筑。外面建筑太大堵窗户也不好,窗户本来也不大,加上要露很多天,所以发挥的地方就一点。有时候小和普通是很难的! 但是回想当我们看没有地标建筑或其他有明显地域特征照片的时候也能感觉到照片大致拍于是哪里,大致是什么年代的建筑。导演就是需要一眼看过去直觉上给人明确地理暗示。最后我想主要问题还是在普通建筑结构的把控和构图上。借着去上海拍素材的机会,到各种没拆掉的老石库门周边二楼三楼再仔细的感受了一下。同时又拍了很多素材。



回来后,重新调整,保留了上海特有的老虎窗,进一步调整构图,透视,不同层次上建筑的空气透视和光线。所有的细节都比之前任何一版准确,从而让画面整体可信度更高。导演最后认可了这版设定。设定通过后,后续镜头制作的时间不到设计的十分之一。


最终镜头


小细节


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下面这些小细节。赵宝刚头被打的第一下,肉立刻裂开血迅速的渗出来。杜江到霍思燕家开门身后跟脸一样血红的玫瑰花。这些给影片加分的小细节都是视效与导演沟通后一点一点加进去的。


还有很多特效镜头和制作过程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视效在电影领域的另一种应用。恰当的应用,视效可以给这种艺术水准较高的影片加分。


同时也反映出,视效从业人员不仅需要较强的软件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好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才能应对国内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和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

本文为作者 中国电影美术人社群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5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