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眼睛》|布列松论摄影 读书笔记

2020-03-30 21:07

关于摄影,20世纪永远绕不过一个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我刚刚喜欢上拍照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传说中的人物,现在重看他的一些文字,感受到更多的东西好像不是关于摄影,只是在讲如何去做一件事情。



当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出现,1837年达盖尔摄影法的出现,这种超越模仿的现实技术,是对事实的客观反映。

相较于绘画在对自然的模仿过程中几乎总是忽略一些细节的现象,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艺术家充分了解拍摄对象的组织结构创造了条件:通过对阴影和光线强弱的精确控制,实现微妙的影调变化,如果缺少这一点,作品就无法体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在拍摄照片前对混乱的表象进行思考,而不是选择逃避。要从中做出选择,通过深入抓入事件的真实性。


摄影需要主题

当然没说瞎拍不好,只是有目的性的围绕一个主题拍摄,会更有逻辑,同时用一连串的照片可以很好的讲述故事。

某些印象的感受由头脑、眼睛和内心世界共同作用的渐进过程。我们围绕着事件自身的发展去表达,最终逐渐使它丰满起来。


在拍摄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要有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的意识。我们拍摄的主题不仅仅是事实的收集,因为事实本身几乎不会透过相机镜头我们感受到的完全是真实的生活。为了主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必须严格制定与其相关的形式。摄影对我来说是在现实中认识线条、块面和明暗变化的规律,用眼睛勾勒出主体,相机的工作就是将眼睛的决定表现到胶片上。拍摄一张照片如画一张画一样道出了全部。

我们在移动的状态下工作,感知生命的形式。

摄影只是为了表达自我

摄影技术的进步应该仅仅是为创作服务,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拍摄理念。相机是我们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漂亮的机械玩具。我们对相机的操控——光圈、快门速度等,应该变成一种条件反射。

布列松一直对那些热衷于摄影技术,流露出无节制追求图像清晰度的人持有微词。他们是热衷于细致、精准呢?还是希望欺骗双眼感觉自己与现实更近?另外,他们也总是远离真正的问题,其中一部分人总是借用朦胧的艺术效果掩饰所有故事的细枝末节。

对于自己生命中的问题,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答。

喜欢的人

塞尚(Cezanne)

凡·艾克(van Eyck)

乌切洛(Uccello)

贾科梅蒂

喜欢的电影

珀尔·怀特(PearIWhite)的《纽约之谜》(Mysteres de New York)

格里菲斯(Griffith)的著名电影《凋谢的花朵》(Le lys brise)

斯特罗海姆(Stroheim)早期的影片《贪婪》(Stroheim《esapaccs)

爱森斯坦(Eisenstein)的《战舰波将金号》(Potemkine)

和德莱耶(Dreyer)的《圣女贞德蒙难记》(Jeanne d'Arc)



本文为作者 温选良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