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叔闲聊】作为影视人,最核心能力的是什么,差距到底是什么?

2020-03-09 17:17

动身去日本参观适马工厂之前,去了趟青岛的电影学院,采访“莱斯达奖”的评委和赞助商。


那是我第一次经历一天之内采访9个人,基本上是我坐那儿不动,嘉宾轮流接受采访。和他们的聊天,我从每个人的经历和眼神中学到很多。从个人角度来讲,我非常喜欢这种对谈式的采访,尤其是面对面聊天。


2014年来到影视工业网之后,有机会接触各个地方的同行,也有机会采访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从那时候开始,我脑海里就有疑问:拍的好和拍的一般,真正的差距是什么?


这是个人能力和素养层面的自我之问。


另外,也因为看的懂一点点英文,得到了去 NAB、 IBC 两大国际展会报道的机会,也去参观了 ASC 、B&H、RED 工厂;这次,又受邀去了适马工厂。虽然时间都很短暂,但是感受都很强烈:为什么国内外从业者的设备观差距这么大,又是为什么所到之处的自然、人文、影视环境比国内舒服?


这是群体和社会层面的自我之问。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分享语里写下“见的越多,疑惑越多”。这可能还是我自己的见识不够,或者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能力不够。直到前阵子看到一篇文章,解开了我一些关于个人能力方面的一些困惑。


那篇文章说,优秀的人一定都是“不安分”的人,他们一定是跟随自己的内心一路折腾的人。换句话就是,他们有2个共同的特质:不满足于自己当前的状态,主动探索。


所以,不给自己设限,自己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不给自己借口,想到就去做去尝试;知道自己缺什么,就主动去学习去反思。这个过程可能会痛苦,可能会失败,但是坚持下来就会有收获。


回到拍摄这件事情上,为什么优秀的摄影指导拍的比你好,为什么很多国外的小制作用的毫不起眼的设备也拍的比你好? 其实优秀的摄影指导本身就是从小制作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有项目就百分百投入,而不是当做行活;不局限用什么设备,而是全面了解什么设备最合适、优缺点是什么,然后再通过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拍经验呈现出来。还有一点就是,优秀的人会相互吸引,一个默契的专业的团队,也很重要。


我也问过像林韬老师、1LIN1、刘敏信这些和国外团队有合作经验的朋友,都说国外团队非常专业。这既是素养和技能上的专业,更重要的是态度上的专业。在工业网的这几年,做过编辑,也做过商城客服,遇到过太多太多连说明书都不看的人,遇到过太多太多想都不想张嘴就问的人,遇到过太多太多要把“饭”喂到嘴里的人。


有时候我也在问自己,我回答这么多问题是好还是不好?会不会助长部分人的“惰性”?当然,有任何需要解答的问题,尤其是拍摄现场遇到的问题,能回答的我还是会在各个群里回答。


一“录”同行,又要开始了,我也在思考,我和这个已经“三岁”的活动,或者说影视工业网真正值得让大家记住的、能给到大家的是什么?


再说下“莱斯达奖”采访穆德远穆老师的一些事情,原本以为只能聊十几分钟,结果穆老师聊了40多分钟。他回忆了1978年电影学院第一批招生时他们在学校的情况;也反思了现在国内影视教育的现状,总之干货满满,近期会放出完整版的采访视频。

和穆老师聊天的有个细节,值得先和大家分享。 他说他的一个研究生,问他一个问题,但是已经是第四次问他同一个问题,穆老师也回答了四次。 但是这个需要自己动手实践而且需要思考总结的问题,哪怕是老师多次给了答案,想要掌握并不容易。所以即便是现在我们网站上有非常完整的 CSC电影学院 和其他老师的课程,但是真正主动自学而且能思考能时间能领悟的人有多少呢?


最后,再分享一个个人感悟:接触过很多国内顶级的摄影师,其实都非常的平易近人,非常的有求知欲。


希望这个我的所思所想和碎碎念,能对你有所帮助,我也希望这个帖子我能时常更新。


一起加油吧!当然,这文章你看了之后无动于衷或者打2天鸡血,那很抱歉,你又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本文为作者 胡聪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