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莱坞剪辑师的日常工作流程(上)

3 月 6 日本周 5 晚关于剪辑有一场必看的公开直播。​直播嘉宾是“后期骗局”公众号创始人黄烁老师,他的首场直播将围绕剪辑流程、后期部门配合、剪辑软件等方面开展,如果你也有剪辑相关问题,赶紧点击这里报名提问并观看直播吧!

识别二维码或点击这里,报名看直播


原文作者Steve Hullfish。转发和翻译已得到本人允许。大家现在看到的这篇,是Steve在做电影War Room时的一些流程和心得。虽然属于中等体量的制作,复杂程度还不及国内的一些大型制作,但流程的完善度和思维方式仍然值得国内从业者们认真学习。原文里有一些与剪辑流程关系不大的内容,我在翻译时就直接跳过了,有兴趣的可以看原文链接查看。括号里面是黄烁老师的一些注解。


https://www.provideocoalition.com/full-workflow-for-editing-the-1-feature-film-war-room/


以下是正文:


从现场剪辑阶段开始,我就已经介入了。我用了一台27英寸的iMac,外接一块4TB的USB3.0移动硬盘。我觉得没有必要自己去准备一台又沉又贵的磁盘阵列,因为我就在DIT组旁边工作,离得非常近,是他们负责把所有的原始素材和转码后的素材备份到两台RAID 5阵列(两份)和LTO磁带上。我还用了一台27英寸的Apple Cinema Display和一对USB接口的小音箱,虽然在片场大多数时间我都用耳机做监听。



我和DIT团队制定了一个很完善,而且可复制性很高的工作流程。当一台相机的卡拍满之后,DIT组会用ShotPut来自动处理素材的拷贝和备份。ShotPut会把卡里的素材同时拷贝到两台阵列并且会为每张卡做校验工作,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这儿多一嘴,校验工作太重要了,一些网大和小制作,现场拍完直接就是复制粘贴或者拖拽。一旦出现问题,就是致命的。千万不要因为节省那一点时间,而导致错误发生)。拷贝和备份工作结束以后,DIT会把卡格式化并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告知这张卡是已经格式化过的,然后交还给摄影组。


DIT使用了RedCine-X去生成给剪辑组用的素材。原本我们打算把原始素材转码成DNxHD36用来做剪辑,因为这看上去是一个还不错的选择,画面质量不错,体积还小,能减轻计算机运转性能上和磁盘存储上的压力。但是几天之后我们就改注意了。因为考虑到要做Screening(试映),我们不想每次都重新为剪辑小样做套底去输出更高分辨率的视频。最终,我们使用了DNxHD115作为剪辑素材的编码。到拍摄完毕,我们几乎可以把所有转码后的素材塞进一个4TB的移动硬盘里。


DIT团队在RedCine-X里做了预设,这样在给剪辑出素材时就会节省不少时间。首先他们会把转完码的素材拷到自己的阵列里,然后再通过以太网接口把素材拷入我的USB3移动硬盘。DIT团队同时为我提供了AAF文件,里面除了视频素材的信息,还包含了声音部门提供的metadata。这样我就可以把素材导入到Avid的Bin当中,速度非常快,并且可以携带进大量的metadata,比如每个领夹麦对应的演员的名字,场号,第几条,哪台相机等等。(解释一下,Avid的导入和FCP或者Pr的导入方式不太一样。FCP和Pr的导入,其实相当于是一个连接的指令,告诉软件去哪里找这条素材;Avid的导入,是把无论什么格式的素材,都转换成自己格式,以MXF-Atom的形式封装起来,并放在万古不变的一个叫Avid MediaFiles的文件夹里。Steve说速度快,是相对于直接把素材导入Avid里,把编码和容器都转好然后通过AAF的方式速度更快。)


每天工作结束后,我会把我的Avid工程文件拷贝一份到阵列里,以备不测,同时也会备份到三个不同的U盘里。


剪辑工作正式开始前的准备和整理素材的流程如下:


  • DIT把最新的转码后的视频素材以及音频素材放到一个以拍摄天数命名的文件夹里(比如Day_01)。这个文件夹里面又有两个字文件夹,分别叫做DNxHD和Audio。DNxHD文件夹里又有三样东西:AAF文件夹,MXF文件夹,还有一个ALE文件。Audio文件夹内部结构如下图。


    


  • 把MXF文件夹里的所有文件,拽到Avid MediaFiles/MXF/xxxx/里(这个文件夹的作用刚才已经解释过了。xxxx可以是当天的日期,或者任何你觉得合理的命名都可以,Avid doesn't give a shit)。


  • 传输完成后,打开Avid。新建一个以拍摄日为命名的Bin(Day ###),然后把所有AAF全部导入。接下来你的所有素材以及和与之相匹配的Metadata就全部出现在Bin里了。


  • 选中Bin里所有的素材,右键然后选择导入。在弹出的对话框里选择导入设置。点击进入Shot Log Tab页面,选择Merge with known Master Clips。保存后,选择ALE文件所在的位置,选中并导入。这样,从声音部门过来的metadata信息,和额外的视频素材的metadata就可以合并进Bin里的素材了。(ALE是啥请自行百度,不做过多介绍了。另外,这是我所知道最标准的Avid导入素材流程。国内盛行一套省事儿的快速导入法,就是把MXF文件夹里的database文件直接拖拽到Bin里,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吧。这种方法是投机取巧的,后期会带来诸多问题和隐患,比如metadata丢失,卷号不匹配等等)


  • 接下来把Audio文件夹里的音频文件导入Avid。通过Autosync功能,就可以把声音和画面同步了。因为timecode是一致且唯一的,所以你只需要选中所有的声音和画面素材,然后选择“autosync”,所有素材就会自动生成同步好的subclip。随后,把所有subclip整理到新的Bin里。(这里其实省略了一些具体操作的说明。总之请确保你的Bin整洁干净,便于以后的管理)

  • 把Bin里Name这一栏的数据,也就是原始相机素材的名字,复制到Name Backup这一栏,以做备份,确保留住一切可以跟踪的数据。(不一定是Name backup,任何一栏其实都可以,比如comment,notes等等,目的就是为了在对素材进行常规剪辑命名前,把原始名称保留下来)

  • 对素材以场、条、镜头描述的方式进行重命名,比如S008_T3_A_ECU(第八场第三条A机位大特写),并为每个镜头添加信息比如导演反馈,OK条等等。

  • 给每一条subclip的打板儿处以及喊完action之后,分别添加标记点(marker),这样以后过素材的时候,可以帮你快速跳到有打板信息的地方。

  • 检查声画同步的情况。因为画面以帧计算而声音以时间计算,所以很可能出现声画错开半帧的情况。这时就应该使用“slip one perf”去调整。(perf是胶片时代的概念,就是齿孔。例如35mm 4-perf规格的胶片,就是每帧画面占四个齿孔,那么one perf就是四分之一帧。这样的严谨程度,在国内实在罕见)


  • 把重命名并且调整后的subclip按照场次,在Avid里整理到以场号为命名的文件夹中。这个文件夹,就是我们剪辑时素材的来源。之前以拍摄日为命名的文件夹及里面的内容,都继续保留,以便今后查找方便。

  • 在Finder里,把所有已经处理过的素材用颜色标记下来。因为DIT每天都会有好几批素材给到剪辑,所以区分哪些是已处理哪些是未处理很重要。避免重复工作就是效率的体现。

  • 通常DIT每天会做两到三次素材的交接。每天的拍摄会从早晨6点到8点之间开始,差不多10点左右开始拍第一条。到了中午,摄影组会给DIT几张从现场下下来的卡,然后转码和归档工作就可以开始了。这个过程大约会花费一个小时,当大家开始吃饭的时候,我便会开始着手导入素材,同步声画等工作。


  • 午饭过后,我会尽可能的使用AAF里来自声音部门的metadata去做一些剪辑助理该做的事,比如做标签,给素材按场分类等等。素材准备好后,我会参考场记单,用导演的ok条在现场做一个粗剪。这样我们有助于我们判断是否还需要补拍或者重拍镜头,因为一旦转场,再回来可就难了。


  • 通常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就,DIT团队会为我做第二轮的素材交接,到了晚上收工时会再做最后一轮交接。一般我们没有时间在晚上做转码,所以DIT会在第二天一大早进行这个工作,而我也会在那个时候在avid里做准备。(万恶的资本主义,晚上怎么就不能干活儿!)除去每天在现场搭建和收起剪辑系统、导入素材、声画同步的时间,我的实际剪辑时间也就两个小时。


一般来说,制片公司给一部戏投钱,他们一定会想每天都可以看到样片(dailies)。这些样片会在片场或者附近通过一个有安全加密的云存储空间传输,这便让制片公司可以很好的监督项目的进展程度。


本来我们计划把一天拍摄的所有素材以无线传输的方式来传给制片公司,但是这里面有一些问题。最终我们还是决定把粗剪小样晚上传给制片公司。从一个公司负责人的角度来讲,我会更愿意去观看一个剪辑成品,而不是一大堆原始素材,这样可以帮助我对影片的样子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粗剪是一个H264编码的视频,会被通过网络或者手机移动网络上传给制片公司。在导演工作室时我们使用一个家用的宽带网络传送素材到SONY加密的Aspera服务器上。有意思的是,与此同时,SONY正在经历泄露门事件(狂怒,刺杀金正恩等)。所以数据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以下是我Avid工程文件的结构:

  • _EDITS 里面是各种包含Sequence、不同版本剪辑的Bin

  • DAILIES ORGANIZED PER SCENE 按照不同场景分好的Bin,大约180个

  • DAYS 每天导入的素材,以拍摄日和导入时间分类

  • MISCELLANEOUS 字幕啊,效果啊,颜色预设啊之类的杂七杂八

  • MUSIC AND SOUND 很显然就是音乐和声效

  • SCRIPTS 剧本


我们在一面墙上,用即时贴把所有场次都贴了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即时贴变得越来越不牢固。所以,还是用点儿高科技的手段吧!我们通过用笔在墙上做一些时间点的标记,把这些即时贴都串连了起来。在决定了哪些场最吸引观众后,我们会尽量想办法让这些场尽早出现。即时贴的颜色也代表了不同的情绪或者角色,提示我们可以用一些闪光点去打破相对沉寂的场景。这让我们对于电影节奏有一个更好的认知,也让我们更加明确我们到底要给观众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当我们完成了在墙上的创作,我便会坐到Avid前,把墙上时间线的模样还原到电脑上。然后我们会再次观看,讨论,看看下一步该做什么。



在基本定剪后,就可以做一些和其他部门对接的准备工作了。首先你的时间线轨道一定要是整理过的,尽可能的整洁,无论是视频轨还是音频轨,以确保音频编辑,混音和DI阶段能够尽可能的平顺进行。整理工作还包括生成一系列报告、购买网上的拍摄素材、处理好Raw素材如何被交接和套底等等。我会做一张表,里面是所有需要制作特效镜头的信息,这样DI公司就可以依据这个表把镜头全部Pull出来。另外我还会统计出一个表,里面包含所有需要变速、缩放等等效果的镜头。最后,我会整理Avid工程文件,以便于归档和交接至DI公司。


鉴于这一片篇幅已经有点儿长了,我会在下一篇里具体说一下和DI公司的交接流程,敬请期待吧!(不是我挖坑啊,原文就是这样分的)


识别二维码或点击这里,报名看直播


直播主题

直播丨黄烁问答会:以剪辑视角窥探工业化


直播时间

3月6日 19:30 


直播形式

视频直播( 免费观看直播,会员可以无限观看回看)


如果你想看到更多剪辑内容分享、参加剪辑比赛,中国剪辑师社群欢迎你加入,识别下方图片,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加入。


采集


本文为作者 中国剪辑师社群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2798

中国剪辑师社群

点击了解更多
中国剪辑师社群由影视工业网和中国电影剪辑学会共同主办,为用户提供知识、 人脉、机会、购惠四大基础价值,力图通过影视工业网的专业媒体品牌力和产业 资源整合力,赋能会员的品牌成长。
相关文章

中国剪辑师社群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