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视听语言拉片

#中国剪辑师社群活动第③期#



个人简介:陈明俊,#中国剪辑师社群会员#,做了多年非著名剪辑师,亦为许多影视剧担任剪辑指导、后期导演。目前是一枚青年导演。

北京珠玛辰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经过几年努力带出来一支影视全流程后期团队,涵盖前期剪辑、视效跟组,后期剪辑、调色、声音制作、视效制作、全流程管理。


获奖经历

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原创影片单元 最佳剪辑奖--《致命邂逅》,担任剪辑师

第2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原创影片单元 入围--《非梦》,担任导演、剪辑师

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国产电影新片展--《狗爷猫妈》,担任剪辑师

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提名--《青色日记》,担任剪辑师

第4届中国国际女性影展--《抱养奇缘》,担任剪辑师

第4届中国国际微电影节50强--《你混蛋》,担任导演、摄影、剪辑、编剧

《全民电影》全国总决赛 亚军、季军,担任剪辑师


团队荣誉

第2届网影盛典 年度十佳服务机构——北京珠玛辰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第3届网影盛典 年度十佳服务机构——北京珠玛辰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团队后期代表作:

电影

《冬》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抱养奇缘》 入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玛格丽特的春天》

《菲比寻常》——该片为本人担任导演,片名暂定,目前正在后期制作


电视剧/网剧

《号手就位》——中国首部火箭军题材电视剧,李易峰、陈星旭主演,目前正在全流程后期制作

《白发》李治廷主演

《我心深触》——该片为中韩合拍,本人担任中方导演

《花落宫廷错流年》《等到烟暖雨收》《走进记忆深处》


纪录片/综艺

《中国医生》——当前正在爱奇艺热播

微博“明星制片人微计划”《蔡徐坤的未完成》

马未都脱口秀《嘟嘟》第一季


网大

《捉妖大仙1、2》《疯魔鲁智深》《仙医神厨》《斗鸡侠》《大漠孤侠》《禁忌关系》《魔兽兄弟》









逐个镜头拉片太耗时了,没有拉完全片,先把出片名前的拉片笔记放上来,后面再更新吧。

闲话不多说,开始吧。


 黑屏字幕提出影片所探讨的问题和希望起到的社会效应。但可能只是为了让影片过审。

 

第一场戏

从人物行为、形象,很好理解是将影片结尾放在开头:已为人师的陈念在讲课中不忘留意班里最格格不入的学生。陈念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导演开门见山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前面黑屏字幕是否有点多余?是否在后面过审修改里才加的?

 

从白板字缓缓下移带出主人公,运镜简洁,信息交代干练。注意摄影风格:应该用了50或85,应该用了panther。和后面大量手持是两种风格。此时人物已完成成长,她的世界不再扭曲,所以摄影是跟着人物在走。

镜尾有学生画外音,循着陈念视线,切。注意,这里陈念已经把头转差不多。

 

下一镜,没有循着陈念视线给回答者,给陈念侧面。这是有意要聚焦人物情绪、烘托接下来的重要台词(也没有给回答者镜头的必要性)。从“不同之处”开始,画面有缓推,可能是后期的处理,这种强调为回忆叙述营造了悬念——失去的乐园是什么?有人会牺牲吗?这是引导观众的手段。

注意,这里陈念又转一次头,这是一个节奏极好的重复剪辑。推测:重复剪辑不是最初目的,可能是动接动发现陈念接话气口太紧,这里需要一点停顿,最终选择重复剪辑。

留意画面背景的红色,在置景的时候为什么要有这个红色?

 

 

第三镜,关系位交代。为什么在这里交代?除了最基本的景别丰富需求,推测:1、第四镜开始有人物重要的情绪表达,通过一个全景破开节奏,强调反应。2、后面有目的性特别强的分镜,提前交代空间关系让观众更为自然地融入故事

留意黑板上的“拥抱阳光,灿烂成长”,一般的教室墙上不会贴这种标语,推测其实是影片价值立场通过美术的展现,不明显,挺好,不然太说教。

 

循着陈念的视线,切过来不是她的视线镜头,而是侧面挂前景拍女孩,还是平视角,目的性很强的分镜,有意在引导观众。

如果没有前面的全景铺垫,这个镜头给出来会比较突兀。

 

再一次切回陈念正面近景,这时才开始了正常的视线剪辑。导演有意识地在引导观众参与到陈念的视角里,去关注被霸凌的少年。剪辑思路十分清晰。

 

 

 

 

 

视线剪辑进入人物内心,也提前交代出小北。注意小北是笑的,陈念最后笑容结束后的反应制造出饶有意味的感觉,配合压在小北底下的台词,似乎小北会遭遇不测。 这种悬念的抛出是剧本就有还是剪辑时才有的想法?

黑屏字幕压台词,通过“我们曾经的乐园”--“我们的乐园”,简洁有效的时空转场。

 

 

 

 

 

 


7个镜头无论大小景别都是充斥着学生的画面,只有ending镜头才开始展示人物和空间的关系,但学生依然充斥画面。通过弱化空间及多个镜头累积,强调学生这个群体,也是本片要探讨的主体。

快速剪辑能够迅速进入一种高考时的紧张感,不知剪辑师当时是否如此考虑?

阴冷的色调,和前面两个温暖温馨的镜头形成强烈反差,一语双关:既明示了高考的紧张压抑,也暗示了后面的校园霸凌,构建本片校园世界的基调:阴冷、压抑。

疑问:这场戏原本就是在这里的吗?还是从别的地方切过来加的一场?

 

 

 

紧接着到了似乎是学生上学路上,正面-背面一组,在此推测到这里的剪辑思路。第一场戏跑操场,提前交代陈念主行动线-高考只是顺带,关键是交代关键词:【学生】。从腿、到身体局部,剪辑顺序是正面-背面。第二场,还是拍学生,却是更多的数量,剪辑顺序依然是正面-背面,推测这是剪辑师在做递进,第二场头两镜的关键词可能是:【这个社会的学生】。  从【学生】到【这个社会的学生】,通过长焦镜头压缩空间,机位摆得足够远,形成独特的聚焦效果—对群体的聚焦,角度微俯,颇有种审视众生的味道,开篇便拉开这种从社会学层面讨论问题的架势,导演的野心不小。

 

 


紧接着,来了一组镜头展示学生生活细节(17个镜头)。素人出镜+实景拍摄+手持摄影=纪录片的味道,这是继续在用视听语言完成表达,展示影片气质:我呈现的不是故事,我呈现的就是这个世界。 而这样的拍摄方式,贯穿了整部电影。

这组跳剪应该只是用于过渡,没有重要信息,因而镜头也切得快。同时,纪录性影像能够突出本片质地--学生生活的人文环境是本片质地。

跳剪配合手持形成了很好的节奏,跳剪是整部影片统一的剪辑风格。

 

 


这个镜头作为进入教室的第一镜,为什么选它?如果有大量实拍素材可选镜头应该非常多,推测不仅是交代空间信息,重要的是交代这是一个“先进班集体”,这将和后面发生的校园霸凌产生巨大的讽刺。这个镜头时长是这个教室空间里最长的一镜,推测就是要传达这个信息,引导观众一步步反思影片所探讨的问题。

 

 

 

一组镜头,交代陈念所在的理十班,纪录式拍法,素材应该会非常活泛,所以抓条和分镜会有很多选择,怎么组织可不是随意来到。由于镜头切换很快,通过每个画面截图,才发现剪辑上做了镜头对称的小设计,也展现了不同学生的状态,这段没有很出彩,就是很工整很细致,且剪辑节奏特别好。全景ending,理十班登场,十分工整,十分清晰。

 

 

过渡性质的镜头。高考和倒计时是在影片中不断出现的符号,每个镜头的设计,都在用心构建影片的世界。

剪辑出入点的选择十分讲究,有意让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被虚化的学生身上,直到镜尾才露出数字,数字停留不长不短,正好看清的时候就立刻切走,干脆利落。

 

 

 

这场,没有一句台词,但通过精准的电影语言完成了出色的表达。

第一镜给素人搬饮料,交代饮料都是不拆封搬走。注意这是重要信息,是完成这场戏叙事表达的第一步。

 


第二镜,陈念和小蝶来搬饮料,抓条讲究,前面小蝶关系带得很少,容易看成是陈念一个人,直到镜头约一半才明确给出小蝶。这是在用画面暗示两个人此时的关系带着隔阂。

 


这是学生陈念的登场镜头,和第一场不是一个时空的陈念,所以不能直接切正面,因此剪辑点从人物遮挡开始。借着素人过画,完成了一个角色的登场,简单而有效的调度。

空洞的眼神,呆滞的动作,都在传达信息:她此时的状态非常不好。

 

 

 

上一镜陈念还没走过来,只给陈念一个动势,下一镜陈念已经抓着箱子往外拽,借着动势过来是小蝶的手阻止,摄影顺势摇上给陈念视线。先于观众的跳剪,省去中间部分,刚有意图便给结果,十分干练的剪辑。

 


上一镜是顺着小蝶阻止的动作上摇,陈念最后视线是往下看,这一镜没有顺着陈念视线给出插吸管,而是先给小蝶,这是小蝶的登场,接着才顺势摇下交代插吸管。通过小蝶的情绪,镜头再这么一摇,插吸管的动作有了耐人寻味的味道,这时我们一定会发出疑问,小蝶怎么了?这是镜头内部的蒙太奇。

我们来假设顺着陈念的视线切插吸管镜头,那还得再添一个小蝶反应才能完成表达,这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会变成三个镜头。

反观成片,两个镜头,一个摇上一个摇下,不仅完成叙事,还有了对称之美。

 


又剪一组陈念反应和插吸管特写,这是非常重要的隐喻:小蝶当前对集体的脱离,陈念的漠视。这场戏通过对道具的利用:集体运送饮料、单独拆开一瓶。用一个道具和一个动作,完成了复杂叙事的表达,高级的电影语言。

 


又一个干练的剪辑点,吸管刚插进去,镜头立刻切走。没有交代两人拎着箱子走出,此时已经转换空间。剪辑精炼到一丝赘肉都不给。

高三理10班是重点信息的交代,脱离集体的小蝶,就是在这个先进班集体,仍然在用道具进行叙事。点赞。

 


一组对切。小蝶无视周围,陈念不安地瞟了一眼便不再看。 注意小蝶的剪辑,从瓶子特写入,不带小蝶眼睛,令人不安的情绪油然而生。如果是从小蝶的完整侧脸入,至多只能感受到小蝶压抑的情绪,而无法集中感受小蝶先喝饮料这个行为。

 


该镜头是这个段落的落点,隐喻蒙太奇,通过这个镜头,我们能想象出小蝶如今在班里的生活状况。精彩的处理,仅用1个镜头便完成了复杂的叙事。

而这个道具此刻已经被赋予意义。

 

 

 

当道具被赋予意义,接上这个关系镜头,我们便能够很简单理解到这是在比喻孤零零的小蝶和对她弃之不顾的陈念。太讲究了,忍不住要给主创们点赞。

那么为何要给一个陈念侧面近景再给此关系镜头,推测原因有二:1、交代戴耳机的动作,为了接下来的声音设计;2、回到陈念视角开展故事,否则会显得太主观太刻意。

声音设计很讲究,隐去环境,集中在陈念的声音世界里,观众便会更在意环境,所以周围几个学生的反应此刻被进行了强调。很高级。同时,这也是本片形成系统的视听,可以看到整部电影大部分画面都是怼着陈念跟拍,

 

 

陈念听到声音起身走向走廊。注意:陈念起身后没有立刻接她入画,而给了一小段虚化的空镜,多出来这小段,非常棒,他给观众留下了一点时间去关注事件本身,而不只是人物行为。

 

 



【注意接下来截图比较多,是把陈念给小蝶盖衣服段落的镜头都截了下来】

高能精彩的一段,这段得好好说道说道。从表征情节上并不复杂,陈念的好朋友小蝶跳楼自杀,在众目睽睽下,陈念为其披上衣服。

我们得先分析这场戏的核心要讲什么,不是交代小蝶自杀,也不是讲陈念因好友自杀的悲痛情绪。展示校园暴力带来的恶劣后果?也不是。我们大体能感受到这场戏是提出校园暴力这个问题,好的提问一定要有好的切入点。


这场戏,可能是想要透过这一事件,细节放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态度:对死亡的冷漠、对生命的漠视。或说:对死亡没有概念。这种漠视生命的态度,是校园暴力里最毛骨悚然的地方,更是许多家长不承认的事实,推测,这就是本片的切入点,也是这场戏核心要讲的,并让观众相信这是真实的。

同时,传达导演立场、铺垫后续情节、铺垫陈念和小蝶人物关系、塑造陈念人物形象也都是本场要完成的任务。


那么如何实现?在逐个镜头分析之前先大致说几点:

摄影方面,除了拍陈念的镜头,可以看到抓拍了素人的反应,这些反应对于营造真实感是很重要的,猜测一定拍了很多,所以在剪辑的时候,如何排列顺序以及取舍一定是个特别考究的事情。

还拍了大量微信聊天界面,配合素人反应,穿插在陈念的行为里。每一句微信讯息就是一个人的视角,每个素人的反应就是素人的视角。这场戏虽以陈念为主视角展开,但插入了很多不是从陈念视角出发的镜头,其实,这是场群像戏!!!理解了这个层面,便于反推剪辑思路。

而群像,是什么样的群像?前面提到本场戏要讲群体的冷漠,这涉及到现场调度和剪辑挑什么素材。

特别注意的是,这场戏小蝶的镜头几乎没有,首先可能是为了过审。其次可能是本场的讲述重点在于:群体的态度。

我们来逐个镜头拉吧。

 

 

一个对冲然后跟拍,强化陈念焦急的情绪。

摄影机横过一片学生侧背,变成横移。注意这个摄影机运动没有和陈念节奏一致,而是快半拍,摄影机刚越过学生,陈念正好入画,节奏完美。注意这个调度是讲究的,有种陈念进入到事件中的仪式感,陈念既是主角,也代表了导演的态度。摄影机再慢点就不是那个意思了,快了则会导致陈念入画太慢破了紧张节奏,所以这是个决定性瞬间。

注意剪辑点,这里没有完全跟着陈念情绪走,很快切走,切点在画中有一个人半身。

 


下一镜摄影机运动方向一致,画左至画中有树叶遮挡,和上镜的画中人半身能形成更流畅的衔接。

留意上面这两个群众镜头,这不是陈念的视角,群像描写已经开始了。

留意景别变化,大全景-全景。小景别的群众镜头当然有,但不能在这里就开始用,剪辑师在一点点地靠近要描绘的这个群体。

留意群演状态,大家稀稀拉拉站着,全景按手机的男生甚至在笑。导演为什么这么调度?摄影师为什么挂长焦用偷窥视角拍?用中焦短焦行不行?剪辑师为什么选这个画面?选严肃一点的反应行不行?——前面明确了这场戏的重点,导演和剪辑师都在构建一个漠视死亡的校园世界。长焦镜头偷窥视角能够辅助观众代入自己的视角,就像是自己在看他们。 

留意这个镜头的尾巴,音乐有个“呜”一下,搭配画面上那个在笑的男生。音乐在这场戏勾勒的就是那种毛骨悚然的氛围。

留意镜头时长,为什么这么短?看下一镜。

 

 

可以看出陈念的站位和前面差的不多,说明她走出去的距离很短,所花费的时间似乎就是刚才两个群众镜头的时间长度。这很关键,说明什么?

说明在剪辑处理上并没有在延长时间,【此时,银幕时间即为现实时间】,这个现实时间的参照系,就是陈念——从楼下走到空地中间给小蝶盖衣服的时间跨度。有什么作用?现场感,就像在那一刻既跟随着陈念又同时注视着每一个人。

电影剪辑是操控时间的艺术,如果是为了进行群像描写,为了让群众的状态看得更明显,我们可以让银幕时间长于现实时间,比如用升格、减速。或把群众镜头拉长一些但陈念还按照现在的走位,即交叉剪辑。但这些剪辑师都没有选择,因为这会破坏现场感。

而这个选择贯穿了这场戏。



前面提到这场戏的重点是要呈现学生群体令人毛骨悚然的漠视生命,插入的微信聊天就是个很棒的设计,没有交代聊天成员,镜头切换也很快,给人一种未知的、恐惧的情绪,配合音乐,再看聊天内容——讨论同学的自杀就像讨论八卦。 当把这些画面和小蝶的死亡现场交叉剪辑在一起的时候,素材之间产生的冲突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微信聊天界面在这场戏出现很多次,是群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前面有两个群众镜头做铺垫,所以不难理解这是几个学生在聊天,至于身份目前还无法推测。

留意这组微信聊天用了跳剪在省略时间,首先是因为目前影片的时间流逝要和陈念的时间一致,从下一镜可看出陈念走出的距离不长,时间当然也就短。反过来,微信聊天这几人是在另一条时间轴里。

至此,这场戏有三条时间轴,陈念的时间轴,围观群众的时间轴,微信聊天群的时间轴。三条都以陈念时间轴为参照系。

 


注意从楼下到这里,三个陈念的镜头,前面两个都在收着,都在陈念刚准备有点情绪的时候就把镜头切走,可能因为前面在构建三条时间轴,到上一个镜头,已经构建完毕,从这个镜头开始,镜头明显加长,陈念的情绪开始比较充分地流露出来。

那么,在面对这一事件的时候,陈念的情绪是分层次、有转变的。

这个镜头,是陈念的恐惧。

镜尾,画外音响起,应该是老师的声音,陈念转头,开始了视线剪辑。

 


陈念的视线镜头,这里其实是两个很短的镜头跳切,我只截了一个。老师的话对学生没有起到作用,还在欢快地围观拍照。

这里其实不需要用这么短的时间连给两个镜头,这么剪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营造不安紧张的情绪吗?

 


切过来陈念的情绪已经转变为愤怒。正常是有一个人物情绪萌发过程的,这是被剪辑师省去了,而且镜头都非常短,这是先于观众的手段,很棒,只是镜头是否太短?还是因为周冬雨的表演比较不受控制,转过去又立刻转过来了?

循着陈念的视线,镜头再次切走。

 


又给了两个快速剪辑的群众镜头,学生们仍然在大量围观拍照,陈念从愤怒,转为冷静,她注视小蝶的方向,似乎要做出什么决定。

留意这一段剪辑选用的画面,老师已经喊了一句收起手机全部回教室,这句话是否拍了老师赶学生的画面不得而知,也许拍了但没用,也许就没拍,总之所选用的画面是学生们围观地更起劲了,这是在用声画之间的反差暗示老师的不作为。而陈念的情绪也和群众形成冲突。导演和剪辑师在一点一滴地构建这个冷漠的世界。

而且我们留意一下群众镜头的景别排列顺序,最前面出现的两个是远景-全景,到了老师喊手机收起来,是中景。之后是中近景,近景。 果然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一步步地引导观众。试问如果近景群众太早出现,这视听就乱套了。

 


在陈念准备走出去之前,微信聊天视角再次进入。总之就是在三条时间轴、三个视角——陈念、微信群、群众之间来回切换,完成这场群像戏。

撤回的消息,诡异的表情包、惊悚的头像。这些都在营造惊悚气氛,



 留意这个场景的选择及导演的调度。

选择三面都被教学楼环绕的空地,每层楼都布满围观学生,在命案现场再加一群学生围成扇形,并且有络绎不绝的学生涌来,关键是,就没有一个老师出来控制场面,任由事态发展,这其实有一些不合理,但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要构建的极端世界。无论在空间选择上,还是在场面调度上,导演都在极力营造群体的冷漠。

 

 

留意背景群众,有个中年女人,她很可能是学校老师,她就像个僵尸一样站着。这样的设计其实已经稍微有点背离现实,或者说,这可能是有意而为之,导演有意构建一个极端世界。

此时陈念已经走了出去,她已经和这个世界形成对立,这是一个分水岭,她和这个世界将形成怎样一种关系?用画面如何表达?

 

 

这是导演和摄影给出的答案,强烈的冲突,怎么做到?前后关系及对称式构图来形成对比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低机位、小光圈,即使楼上的人也能勉强看清,强化后景存在感。前景留一片地,和后景乌泱泱的人形成对立,这在讲什么?这条路前面没有其他人,就你一个!想想这是多大的压力。可以试着用手遮住那片地,感受一下构图区别。 

这种强烈的二元对立既是导演在向这个世界提出疑问,也让观众逐渐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是怎么了?

注意,引起观众思考,就是电影表达基本成功的标志,我们复盘一下这场戏到目前用了哪些手段去达到这个结果:

【摄影】:这个关键镜头固然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在这个关键镜头出现之前,摄影的克制也很重要,没有过早地展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怼着陈念很近拍,重人物情绪,这是重要的铺垫。纪录式拍摄群众镜头,对于营造世界真实感很重要。

【空间与调度】:空间-选择环形建筑结构包围一片空地形成的压迫感。场面调度-扇形围观人群是对社会大多数的隐喻,一个个体与集体背道而驰产生的强烈冲突。  

【声音】:音乐传达出一种惊悚的气氛,这气氛来源于陈念内心的恐惧。当陈念走出去的时候,环境音全部消除,只有音乐在渲染陈念的恐惧。而陈念做的事明明没有错,越是对恐惧进行放大,越是强化冲突,引发思考。

【剪辑】:【陈念的情绪镜头】+【群众的反应】+【微信聊天群(代表群众的心理细节)】+【老师的画外音】。四组素材本身只表达单一的内容: 陈念情绪镜头是故事主视角,也是影片立场:一种质疑的态度,后三者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映射。 

【陈念情绪镜头】+【群众反应】便产生冲突,【陈念情绪镜头】+【微信聊天群】产生冲突,【群众反应】+【老师画外音】产生冲突,当把他们同时并置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更强烈的冲突,不断通过陈念情绪镜头去和其他镜头进行有机组合,会是一个能量的累积过程,到达一定程度,他就会爆发,这是 蒙太奇的力量。

 

 

 

 

跳轴不是新鲜事儿,但这里为什么这么处理?是不是因为反这么一下会更集中在陈念的情绪里?

在陈念出发走到小蝶尸体前这个过程,镜头都集中在陈念这边,为什么这里没有给微信聊天群和群众反应?因为在陈念走向小碟这个过程里虽然也和环境有着冲突,但在走向尸体这个过程里陈念所承受的压力才是戏点。

 


陈念终于脱下衣服蹲下给到小碟,她的这个行为做出以后,又会和周围形成什么冲突?这里插了三个微信聊天,还是那群人,为什么是接微信聊天不是别的?推测是为了过渡和递进,什么意思?往后看。

陈念站起来,接三个群众反应,注意,性质变了,前面的群众镜头从远景到近景都是围观跳楼这件事,从这三个镜头开始有了更深入的细节—微信讨论。所以说前面接那三个微信聊天是为了过渡和递进,引出其他群众的同类行为镜头。通过步步为营的分镜,话题被进一步深入:微信讨论的不止那几人,是集体都在八卦。一个扭曲的世界被揭开。    

陈念的行为和集体的行为,通过镜头对比,冲突在进一步加强,冲突渲染到这里已经给人无法调和的感觉。

于是,到第三个群众镜头,警车声开始响起,通过声音引入新的社会力量:警察。

 


陈念哭。这个镜头本身的意义代表的是陈念的个人情绪,也许是恐惧也是悲伤,这个见仁见智。但这个镜头接上前面那些镜头,冲突累积的爆发,陈念的眼泪此时是极其沉重的。 仍然是镜头之间的冲突在赋予新的意义。

然而,情绪渲染到这里,还没结束。

 


快速切换的感叹号似乎是对陈念行为的反馈,更多的可能是用于对后面两个群众镜头在情绪上的补充强化。

注意,群众镜头又出现了新的画面,两个女孩十分严肃的反应。镜头特别短,并不足以让观众去体会镜头的情绪,但极致特写、连续的感叹号、更加快速的剪切,无论你如何理解其具体含义,传达出的氛围是一定是十分焦灼的。

想知道剪辑师在这几个镜头是想表达什么?是在把冲突推向极致吗?

 

 

下一镜,陈念正好抬头一看,似乎和那种焦灼要对上,她在看什么?无论她在看什么,镜头冲突累积到爆发点的能量值,已经让观众感受到无形的高压。

 


陈念的视线镜头。学生,这群冷眼旁观的学生。 注意我的措辞,这个镜头的表达的只是学生。“冷眼旁观”,是镜头组合下产生冲突以后,给到人的感受。

 

这两个镜头并置什么意思?陈念抬头看的视线镜头,接回来应该是这个陈念向上看的特写,为什么前面插一个仰拍群众近景?推测,这个镜头是为了和陈念的特写形成对比。或者,交代一下学生还在拿手机拍,形成视觉记忆,为了后面服务。

通过镜头之间产生的冲突,不断推向极致的矛盾,在正面对峙之后,留下陈念这样一个反应:无力。剪辑师成功运用镜头编排和节奏控制,揭开尖锐的社会问题。



 

微信聊天群视角再次出现,可以说,这是一条很完整的时间轴,贯穿整场戏。和群众镜头很大的区别在于,群众镜头是功能性的,剪辑师需要根据情绪、节奏、冲突等需求来精心设计群众镜头的选择和顺序,用以辅助表达。而微信聊天群,带有叙事性,悬念感。是这场戏一条情节暗线。埋到最后一次出现,通过这几句台词很好推断出:微信聊天群的人和陈念、小蝶可能都认识。只是还没交代身份。

紧接着一个手机相机放大,镜头里是陈念转头看。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心里一定咯噔一下。为什么?这个镜头本身有这么大能量吗? 微信聊天群铺垫了一整场戏的未知,又用镜头组合渲染了极致的冷漠和无力的个体,那么这个ending镜头,不难理解是施暴者视角的首次出现,前面累积的能量加载在这一个镜头里,便将校园暴力的可怕放大到了极限。

 


本文为作者 陈明俊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1686
相关文章

中国剪辑师社群

查看更多 >

少年的你

查看更多 >

中国剪辑师社群活动第③期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