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工业网公开课·韩小凌 Part 5:制片人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地位与发展前景

2019-12-22 00:06

审查制度真的会限制我们创作吗?


在中国当然就多这么几条,第一你得了解行业的法规、制度、流程,包括立项送审,包括现在属地审查,你的审查流程是怎么回事,你涉及到某些体裁,你相应的要经过哪些部门的审查,然后这些制度吧,我从来都不觉得说,当然我也支持分级制,因为这是对于社会未成年人的一种保护制度。但是我倒不太觉得创作很多问题,是由于审查造成的,因为举个例子说,比如说美国,它每年年产量的电影,跟现在中国年产的数量也差不多,真正在里面成功的电影,票房和综合评价都成功的电影,你仔细看看,其实也都是审查能过的,多数来讲,除了极个别有些东西,多数来讲也是能过的。那为什么呢?其实就是说真正的大电影,一定是具有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的东西,它反映的价值观和东西,和包括这种表现手段,是符合人类多数人的标准的,所以符合多数标准的东西,不管是中国的审查制度,美国的分级制度,还是某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基本上都是一个常规,并不是说那个局限就把你的自由度全砍没了,不是那么回事。当然你要做非常偏的东西,非常小众的,非常个人化的,甚至于是一个非主流的东西,那你可能觉得审查制度对你有影响。


但是如果你是在美国,或者欧洲你做这种东西,你可能不受审查制度的影响,但是你受融资环境,和你放映的影响,因为你一样进不了院线,肯定进不了。因为你一旦分类分成那个级别的时候,你就进不了商业院线,进文艺片院线的话,就意味着你的规模是一定特别小的,它是一种完整的商业逻辑,就是说,你一旦做这个,你就是小众的,一旦是小众的,你就只能进艺术院线,或者只能在艺术电视台放映,你根本就没有进院线的机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一定注定是小投资的东西,因为你的商业模式,不可能是一个大的戏院电影,那如果这样的话,就决定了你所有创作的规模,和你们能用的技术手段一定是受局限的,它就是这么一个循环。你要做这个体裁,他就这么想,然后你走的渠道就这么窄,你的通路就这么窄。问你愿意不愿意选择这件事儿,如果你想明白了,就这么一件事儿,你就愿意选,OK,没问题。


那在中国来讲,因为中国现在目前基本上电影正常的回收渠道,就是戏院为主的,你如果做这类,基本上意味着你放弃了进戏院了。你不进戏院的话,那如果你个人只在于你个人表达的话,你干吗还管它审查不审查呢?你现在弄个5D拍,也能拍吧,拍完了,自个儿找哥几个看看,放网上传上,然后你有本事,你传Youtube上,你别传国内的网上,这不都满足了吗?你还介意它干吗呢?对不对?我现在所有讨论的电影的概念,和说我们做制片人的概念,前提都是以戏院放映为准的公众电影,而不是一个个人表达的这种作者电影。作者电影其实关乎你自己,你不关心观众怎么想,你关心观众怎么想的时候,他在整个商业模式里头,他就形成他基本的标准和规矩,其实很正常,这个审查并没有异常之处。


当然大家垢病比较多的,可能觉得它不够清晰,好像没给你写清楚,说接吻几分钟才算合适,露点露到多少算合适,露背行不行,露哪行不行,无非就是较这个劲,但是话说回来了,我觉得太低估观众了,你们去问问观众,有多少观众是因为你露了点来看电影的啊?你真的认为,观众就因为你露了两点三点来花这60块钱来看这个电影吗?然后你为了这个事儿跟电影局打一架,说因为你没让我露那两点,所以我这个片子没票房,你当观众傻呀,这可能的事儿吗?这个完全就是一个借口,不是一个理由。


所以我对这个事情,我记得好像是冯小刚曾经说过,你能够带着镣铐跳舞的话,跳的好的话,那你一定以后可以跳的更好。我对这个东西,因为在国外没有这种审查制度,但是它有其他的尺度,比如说你在欧洲融资,欧洲拍电影,很多要靠各种基金得到钱,那你这个故事如果不符合那些基金的标准,你就拿不到钱,那基金的标准是什么?每个基金有自己的价值观标准,你能不能理解那个也是一种审查,一样的。比如说有些基金是有宗教背景的,你这个体裁反宗教,讲同性恋,一样拿不到,很正常。李安那个片子,他讲这个什么,他也不能进商业院线,不能说他是国际A级大导演,他拍的很棒,他就能进,他进不了,因为他也不符合西方的主流价值观。《色戒》也是,《色戒》我有一个师姐在美国去看,满世界找电影院,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还在警察局旁边的电影院,然后一屋子全是同性恋的人,那个电影院就专门放这种,比较偏的文艺片的,看她自个儿好紧张的,因为别人都用那种眼神看着她,她是因为好不容易,能早一阵看李安的电影,她说我调同性恋堆里头了,一样的道理,它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有的人我用审查制度来给你,有的人告诉你说,你走这个,你就只有这么窄的路可以走,你要走康庄大道还是走窄路,就是这么回事。所以天天去讨论和去咒骂这种事情没意义,有那个工夫,你还不如踏踏实实学点儿东西,练练活什么的。


现状呢,我想现状大家了解的比我都多,因为现在信息特别的公开,无论是票房也好,哪个片子盈亏也好,哪个导演最近精神状态也好,包括女明星怀孕什么的,没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所以我个人只是觉得,现状宏观来说,行业一片大好,好的不能再好了。客观来说,当投资规模和个体活跃的量到一定程度以后,行业问题暴露的越来越多了,前几年是投资拉动型的快速疯狂增长,现在其实就是所有在盲目的快速投资背后,行业存在的问题,慢慢都会暴露出来了。所以这个问题面前,就会考验大家的智慧,有多少人能够早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些人能不能有一种智慧,我能够不要被这种问题拖垮自己,这个是一个考验很多管理层的时候,无论是院线公司,制片公司,导演其实都是这么一个时候。就是从院线来讲,大家都说会是洗牌的年,因为前年就是影院数量增加,但是影院亩产收入非常低了,平常上座率非常低的一年,从2010年开始下滑,今年已经滑的很低了,票价也不太能上去了。曾经高过,一直在往上涨,06年开始一直往上涨,现在掉下来了,所以这些东西,就决定了,第一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真正的波谷,第二,这个波谷是靠自然而然就能走出来的,还是要靠人的智慧把它救出来,这件事儿,因为我不在中影公司,中影公司还算是有行业领导作用的公司,那可能以中影公司的量,它是有可能推动行业做一些事情的,它的体量大。但是作为一个个体,我觉得我能做到的,只是说我能冷静的看待这种表面上的这种没落,尽可能的不要去犯我自己看到的那种错误,不要掉到已经明显的坑里头。当然我觉得这个事儿,大乱之后必有大志,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一定是个好的时候,就是在这么一个阶段下,那就会有很多新的机会。可能所有旧的东西在这都玩不转,今年的事实也是,很多过去板上钉钉的导演或者项目,最后结果都是大跌眼镜的,很多新的原来大家没想到的,黑马一匹一匹的往外闯,这个从我们年轻人,或者从新的从业者来讲,宏观来讲是一个机会,当然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谁能抓住,那就看你的努力和你的运气,这两者都不可或缺。


发行跟农民一样,看天吃饭,三分人努力,七分看天意


我在做发行的时候,我在中影的那个老领导,因为那个时候,各种人在外面天天吹,说谁精通发行什么的,然后老领导说了一句话,发行就跟农民一样,看天吃饭,三分人努力,七分看天意,谁懂发行?连我都不懂。说这个话的人,是做引进大片,从引进开始,从推动引进开始,他大概前两三年刚退休,这是中国发行放映,真真正正的老大,我觉得话说的特别客观,因为我做发行那么多年,我非常知道,什么叫看天吃饭,我们怕所有的天灾,跟农民一样怕下雨,怕降温,怕南方冬天冰冻,怕地震,所有的天灾,我都遇上过,5·12地震的时候,我在发《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那一年的奥运体裁电影,奥委会的片子,然后我首先知道地震的消息,是我的拷贝到不了四川了,铁路货运的说,说你们拷贝走不了了。为什么呀?凭什么呀?到湖南了,怎么就不能到四川呢?还跟人抬杠呢,然后接着才意识到,地震那么严重。然后地震,结果全国默哀三天,我片子首映一上来就变成默哀了,做了最大的宣传,而且我们的首映活动,就变成了广电部唯一的一场,电影界赈灾义演晚会,好处是本来是录播一场,重播一次,结果变成滚动播出了。因为电影频道所有的首映活动都取消了,只有我这一场可以播,所以好处是客户赚,就是我们有一个客户合作方,他赚了,但是糟糕的是,那个首映式的主题,基本上和这个没什么关系了,变成赈灾了,募捐,接着上映,全国停映三天,你见过一个首映,全国停三天的吗?人家都头三天收票房,我头三天,我还不能说,全国默哀你能说什么呢?那这就是干发行,看天吃饭,地震都有影响。放《龙卷风》的时候,海南大台风,电影院顶被掀了,我头十天二十天,还在电影院走过路过呢,我说啊?那什么样?他说你见过游泳池吗?南方的台风那种暴雨,台风过境之后那种暴雨,就跟盆往下泼水一样,我说有那么夸张吗?我说不会放《龙卷风》,你就给我弄一个风回来吧。他说我给你听听,真的把手机伸出车窗外,那个声,鬼哭狼嚎,这都是我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我承认,干发行就是看天吃饭。《人在囧途》之前有一年南方冬雨,那一路上,所有的拷贝都走不了了,人都走不了了,谁还给你发拷贝。这都是我经历过的事情。


成功学不来,永远需要从失败里学习


我特别反感中国的这个问题是在于,因为我在国外读MBA的时候,MBA是案例教学,我读了MBA,我读了金融,用了无数案例,各种案例,大概我只做过一个案例是关于成功的,剩下所有案例都是各种失败,各种失误,就是这个出现一个什么问题,一个技术问题,或者一个财务管理问题,一个什么决策问题,各个专业和教学,都是失败案例,都是犯过错,而且都是知名的世界顶级大公司,他们在他们一辈子,上百年的历史当中,犯过的错误,大的到金融机构的倒闭,小的到失去一块战场,我做过像默多克SkyTV在英国怎么起来这个事儿,然后像巴黎银行倒闭,全部都是失败,永远在分析错在哪,怎么错的,为什么当时会决策错误,为什么没有弥补,为什么没有把这个事情,扼杀在摇篮里头,什么原因?是制度问题,还是怎么着,永远都是这种,从来没有分析过成功,因为成功这个事儿学不来,成功这个事儿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了。但是你可以从别人的错误里学习,怎么这种百年老银行能够犯这种错误,被一个交易员给毁了,那是什么问题。这种是国外案例最常做的,你们这也有在清华读经管MBA的吧,你回想一下真正商业上的案例,尤其是外国的,几乎没有给你讲成功案例这么一说的,所以我每次看某一个片子的票房,一不错了以后,就出来一堆的软文,说这个片子靠营销发力,这个片子靠什么什么,前一阵儿说杨幂加冯绍峰,大寒桃花开,就怎么怎么着啊!有用吗?几十万票房了现在?炒了半天,杨幂怀孕了,这么大头版头条的娱乐新闻,跟你票房有关系吗?你不是说明星就能给你带来什么吗?明星有啊!杨幂加上冯绍峰够了吧?


这也是现在一个特点,大家都拿一个事情给自个儿贴金,我觉得也很正常,因为进行一定的自我包装,也是必要的。但是作为从业者,或者说以后想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自己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判断,一个电影最终能有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结果,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好,一个剧本好,一个演员好,它一定是个完整的,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有大失误,你中间一定有错误,一定有问题,但是不能有大的失误,才能有最后的好结果。我们上学的时候,反正这一点倒是感谢电影学院,一开始就是告诉我们,电影是一个集体创作,它跟绘画,这些艺术创作都不一样,它不是一个个人艺术家的行为,它是一个集体创作,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对于整个流程的把控,整个流程在一个标准之上,最终得到的东西才是标准之上的,每一步都不能有闪失。


机会就是钱多,人傻不傻呢,看你以什么样的标准算。你要是按照有的标准,我也觉得这个行业挺傻的,反正有别的行业的人跟我聊过,就说尤其做金融投行这类的,说你们那忙了半天才挣那点儿钱,干吗呢?特看不起我们。就觉得忙一年,人家到年终奖拿那个钱,比您两部戏的酬金都高,你忙什么呢?不能理解。但是它会等同一个观念,就是挣的多的人智商就高,所以我认识很多搞金融的人,现在号称要当制片人,“我那会儿,随便一年的什么什么,都比你那个什么什么都多”。言外之意,就是我的智商挪到你们这来,分分钟就搞定一切事情,我就祝他好运。这几年是我做这个工作,20年以来,觉得最逗的年代,它是一个特别戏剧化的年代,戏剧、丑剧、黑色幽默,各种荒诞全在你现实生活中都有,在这个圈子里,如果你去参加一次,同学某某某的聚会,或者某某的一次片子的首映式,你会听到各种特别欢乐的事情,它每个人都是痛不欲生,跟你说,哎呦,哥们太倒霉了,这怎么怎么着,遇到一个什么事儿,然后你心里就笑,太逗了。可是你回头一想,这要是你,痛不欲生的就是你啊!所以我经常反思我自己,不能带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去嘲笑别人,但是确实是我从业以来,觉得最好玩儿的一个年代,因为你想不到,怎么会有这种奇怪的事情发生。


在我工作的那个年代,第一是中国电影到了最危机的时刻,中影公司快活不下去了,当年过春节,中影公司工会,费尽一切心力,给大家每人发了一盘鸡蛋,就算过节了。我记得我们当时那个同事,就这一盘鸡蛋,也没有包装的,只是一个托盘,他就很纠结,他为这盘鸡蛋打车,他不划算,可是就这么一盘鸡蛋是过年的福利,不拿回家也不行,你让他抱着这盘鸡蛋上公共汽车也不太靠谱,纠结了半天,那是当年的中影公司,工资都发不出来的阶段,然后做引进大片,盯着很大的压力。当时很多省公司抵制,包括制片厂,对于这件事情的意见,你要看那个年代的很多文章,动不动叫什么突破,山东突破,江苏突破,16家制片厂开会抵制,在90年代一直是这么一个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业内的结构性调整,带来的冲突,并没有在业外带来这么多的动静,没有那么多人觉得这个行业有利可图。其实那个时候争了半天,还是苦哈哈的,但是应该说留下的人,是一些比较理想主义,比较有情怀的人。而2002年院线制以后,也允许更多的私营资本进入这个行业,确实也看到这种影院高速增长,票房高速增长,每年出一两个黑马什么的,各种新贵的出现,再加上上市公司什么的,忽然觉得这个行业变得特别的吸引力,这个行业是一个帅哥美女云集,可能一把赌对了就能出名,然后还可以各种时尚场合出现,每天上娱乐头条,看上去是这么一个行业,所以就吸引了很多,可能觉得做别的行比较乏味的人,觉得这行挺好玩儿的。我有时候看他们,他们觉得我挺好玩儿的,我们看他们也挺好玩儿的,我带着这么一种心态。


当然有多少人是在玩儿,有多少人是真正想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我不得而知,我唯一能判断的,只能是说,看谁在这条路上坚持走的长吧。因为你看短短的20年,如果从2002年到现在才十年,有一些曾经很热闹的公司,也不见了,新画面就不见了,当年谁能想到,新画面会解体啊?谁也想不到,不见了。还有一些曾经一数前四大老的,一定会排上他的公司,基本上现在也都靠边站了。如果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觉得现在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初级阶段,什么奇怪的事情都有可能出现。但是什么也都有可能发生,规矩也不是特别的清楚,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摸着石头跳河的都有,还有好多人你跟他说完了石头以后,他直接摸着石头跳河里头,特别多这种人,你告诉他,提醒他注意,这都是过来人的经验,最后咕咚跳里头,还就按照你的方式走的,他就掉河里头了,还挺好玩儿的。但是从宏观来讲,这么热闹的行业,这么热闹的一个年代,一定是有很多机会的,就看自己怎么去把握了。有时候我觉得,可能我们这一批人,对于电影的理解和态度,已经过时了,有时候我这么想,所以我停了一段时间,我在反思我自己。后来去教书呢,我又觉得,给了我点儿信心,因为我真跟大学在校的,现在19岁、20岁,大三的学生在一起,跟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肯定是真正现在的观众群年轻人,你发现其实在价值观上,他没有跟你有那么大的差别,他没有什么,好像他是一个新人类怪物,是一个老古董,没有这种感觉。倒过来又找到了一些信心。


所以,做电影这一行挺好玩儿的,你永远不会雷同。就是说你做续集电影,都不可能做的完全是一样的东西。所以电影有意思之处,就是你不会去做一个重复乏味的工作。你永远可以是一些新的、有趣的东西在里面,随着技术的发展,你又可以不断的运用新的技术,在这里面,因为技术给你提供了很多空间,新的想象力,我个人觉得电影对我的吸引力就在于此,而且它确确实实可以影响你的人生的,我毕业的时候,正好是中影特别不景气的那个年代,我当时就去外企工作,因为工资高,想着去挣钱。后来突然有一天,就被同学叫回学校去,说看片子。后来就去了,去了以后,放的是《活着》,我看的大荧幕的,你们肯定没有人看过,很牛吧,洗印厂看大荧幕的《活着》,然后放完以后,我还记得特清楚,张艺谋他们在门口的松树下,他跟两个人不知道在那嘀咕什么,我当时看完了以后,说不清楚,很复杂,很重的那种感觉,就回家了。那一天让我觉得,我不能就此离开这个行业,一个电影可以那么让你走心,至于它为什么那么走心,你说一个刚毕业一年的小孩,有多少沉重啊,能对《活着》有什么理解啊?不知道。但是这种感觉你非常清楚,就是一个好的电影,是可以让你这么走心的,别的事儿,你再挣多少钱,可能都不会有什么作用。更何况我又学这个的,所以我毅然决然的辞职了,又重新回到这个行业里头来。所以这个对我肯定是有影响的,就是我还是会愿意去做这种能够让人走心的电影,而不是那种一边看,一边骂,一边吐槽,最后票房也不错,就是观众看的时候,就在那发微博,这又是一个脑残电影。


然后这个电影最终票房还不错,这种电影很多,中国现在。我肯定做不了这种事儿,因为这不是我当时做这行的初衷,我如果就为了挣钱,我当年就直接在外企呆着了,你想我1994年拿1500块钱的工资,起薪是1500元的日子,我怎么活不好啊!我干嘛非在这受这个苦呢,每个人其实对于电影,在他心目中的理解,和他要做成什么样的电影,成为什么样的制片人,我觉得也是因人而宜的,我唯一能够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说,无论你做哪一类的制片人,你肯定基础技术你得有,否则这个活,就像他今天在这做这个转播内容似的,收音收的不对,那不符合播出要求,这点总得做到吧?你要拍个IMAX的,你要拍一个3D的,所有的这些相应的技术要求,你得考虑吧。3D和IMAX的东西,你在景深设置上,你要考虑它的技术上的特色吧,为什么现在咱们做的好多3D,当然假3D没办法了,事先就不是为3D考量的,如果是真3D,你从镜头设置上,你就要考虑3D的特点,它的精神运动的空间感,这种东西都是技术的东西,你要想明白的。


至于说商业成功和情怀这种事儿,我觉得就没法统一要求了,每个人理解不同。所以我觉得影视工业网做这个事儿挺有意思的,鼓励各种各样的人对这个行业,建立一些了解,然后有可能有意愿的话,慢慢的一些新鲜的血液进来,让这个行业变得真正的有创意,我觉得这是很好,很伟大的一件事儿。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韩小凌:电影制片人是融会贯通的杂家(现场图文)

本文为作者 大雄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