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工业网公开课·韩小凌 Part1 前言:制片人更应该懂技术

2019-12-21 23:39

我先说一下,我为什么会来到今天这个地方,因为我在电影学院青岛有一个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教课,在那碰到了我一个师哥,就是录音师王丹戎老师,他也在这讲过课,后来跟录音系的主任吴昊老师,我们三个人就聊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行业对于技术标准认同的问题。因为现在这个行业特别热,随便一个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基本上都会有一个板块在聊传媒、聊电影,但是这么多聊这个话题的媒体之中,去聊技术的是非常少的,仿佛有一个感觉,就是说这个行业里,技术这件事只跟技术人员有关。只跟录音师、摄影师、灯光师、美术师和后期的人有关,似乎制片什么的这些人,其他人都是不关心这个的,然后我说那肯定不是,因为在我们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我们都经历过技术上的问题,以及由于技术问题带来的极大的风险。我跟王丹戎在华谊工作的时候,因为放映的声音问题,导致王丹戎,几乎没有一场的红地毯走成过,都是因为在马上要走之前,这个声音问题是不得不去解决,而且非常紧急,紧急到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救场的时候,我只能把他从红地毯那边给拽过来,现场去救急。然后你就想,一个准备走红地毯的一个帅哥,忽然把礼服脱了,在放映间里头在那焊那种焊点,就是这种问题的出现,听起来都很像一个笑话。因为当年能投资这么大的电影项目,居然到公映的那一天,有这么多的问题出现,就说明什么呢?这就说明我们这个行业,其实对于技术的关注,可以说这十几年,随着市场化以后,是越来越差了。在以前计划经济的时候,每年放映单位有年检,有放映技术大考核、大考评、大比武这些活动,某一种程度上,都敦促了整个行业执行一个相对的技术标准,现代因为民营公司越来越多,包括民营院线,包括多种资本结构进入这个行业,那么好处是带来了投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问题也来了,就是因为这些投资人并不是对这个行业有真正系统了解的投资人,所以他把钱放在,你们如果在这个圈子里做的人你会看到,某某某公司花几百万挖一个高管,经常的事儿,但是你让他去花几百万去搞一套技术的东西,他可能觉得电影需要技术吗?会有这种问题。


因为我是做发行出身,发行的工作,说白了,甭管你多大的腕儿,你交给我手里的时候,要不然是一套分本分离拷贝,要不然就是一块硬盘,你给我的其实就是这么一坨东西,你跟我说,这是一个大师,你说你是伍迪·艾伦也好,你是滕华涛也好,到我手上,其实都是这么一块硬盘而已。那我关心的能不能放出去,就是这块硬盘的技术指标合格不,至于你这个里头,内容是不是有趣,能让人哭,还是让人笑,你首先得放得出来,你要连放都放不出来的时候,这个事儿就瞎掰了。所以我相信你们如果去关注一些微博,发声放映这个行业同事的微博,你经常会看到,他们今天就疯了,什么密钥出问题了,然后观众闹事了,我们听到最著名的事情,《阿凡达》上IMAX的时候,东莞万达的影院设备出现故障,然后没能如期放映,因为当时在广东,只有东莞有IMAX,广州和深圳都还没有。所以两地有钱人,纷纷带着女朋友驱车到东莞,就去看一场电影,那你看不出来的时候,人家是当然不愿意退票的,最后导致这个年轻的影院经理24岁小伙子,就是怎么好说歹说都解释不通这件事儿,最后是下跪,变成一个社会事件,那说到根上是什么原因呢?是个技术问题,一个技术故障。但是作为老的发行放映工作者,你说影院出现技术故障,这些所有的问题,包括说,如果有经验的话,在这种大片到来之前,做必要的技术检查,去再次确认你的放映系统是不是安全,这个都是职业习惯,像当年我们在(这说起来十七八年前了吧)放《泰坦尼克号》的时候,那个时候是胶片的年代,胶片一旦要是磨损消耗了,那你比这个数字还要糟糕,因为你几乎是没有时间再去洗一个出来给他的,那个时候,那所有的老发行放映人员,都会很有经验,他提前会做设备的检修,因为谁都知道,这个片子是赚钱的片子,那种声势已经告诉你这个信息了,大家会把这个工作做到头里,但是现在这种问题频出。对于电影制作其实也一样,所以我很愿意来分享这个话题,是因为我唯一看到的,那么多微信上关注的,跟电影有关的公众号里头,唯一有一个叫做影视工业,它更像一个技术概念的东西,它是一个实打实的东西,而且我也问了一下之前来讲课的人,基本上都是这个行业里的技术人员。


电影技术远比艺术更可以学习


我觉得技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技术的了解,也是需要时间的,但是技术往往又是最可以学习的东西,他远远比你的艺术要可学习,因为我想,你像咱们今天讲课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工科很有名,当然在之前清华的文科也很有名,只不过后来慢慢发展演变的结果。但是它的工科可以说在全世界都算是好的。就是因为它是有标准的一种科学体系。那么这些东西是可以学的,可是你们听说过哪个学校保证教出来艺术家来吗?我们现在能知道的艺术家梵高也好,贝多芬也好,哪个是学校教出来的呀,艺术本身就不是学得出来的。一个小孩子的艺术素养,他是从小熏陶和慢慢慢慢积累出来的,这事儿真的不归学校管,是他们父母对自己的一种影响,和他们自己后天慢慢的积累。所以作为一个电影的几只脚之一,相对来讲技术是更可复制、可学习,也可以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所以我非常愿意来这讲这些东西。


至于我在这讲的所谓的定义,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不能代表,不是标准答案,我在学校考试,我也不会告诉学生,说什么叫制片人,以韩老师的标准为准,我不会这样定义,我觉得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且电影的很多东西,更像一个统计学的概念,你说类型电影,你有多少分,这就叫做喜剧,多少分这就叫做黑色喜剧,这怎么分呢?其实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量化的,说59%就不对,60%就对,不是这么回事,它是一个相对的统计学的概念,就是说具备某些元素的电影,在市场上经过多少年的案例积累,它形成了一个统计学的趋势,或者一个规律,它就成为了类型电影,那在这个前提下,实际上类型电影在中国也是可以有中国特色的。因为中国的文化跟美国的不一样,而类型电影这个观念,在美国形成的那个年代,跟今天的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也不一样,比如美国购物片最繁华那个年代,和中国今天的环境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诸如此类的。我个人更愿意把一些看上去都很含糊的东西。首先做一个定性的分析,如果有可能做定量的时候,我更愿意去做一个定量的分析, 因为我觉得这样更清晰,这种知识也更具备传播的意义,我可以证明我为什么这么说,我为什么这么想,而不是说简单的说,我感觉,我觉得我们做制片这个工作,做发行工作的人,我们不是大师,我们没有自负到说,我觉得什么就都是对的,我更愿意拿的是一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跟大家分享。


今天大概有几个内容,我所理解的制片人的概念,做这个工作应该具备的条件与素质,还有如何通过学习。因为你做制片人,其实有很多途径,和每个人不同的,你不同的学习背景决定了你可能有不同的方式。但是学习肯定是一个其中的步骤。最后在中国特定的环境和历史时期,制片人可能的位置和机会。后面会留出时间来,跟大家有些交流。


提纲要领: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韩小凌:电影制片人是融会贯通的杂家(现场图文)


我昨天稍微搜了一下,网上会有很多老外对制片人这个概念,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定义。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韩小凌:电影制片人是融会贯通的杂家(现场图文)


这部分,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就是说它的经验,在这个领域的经验,不是一夜而来的,那翻译过来,就是你需要时间去积累,这个积累可能是一个全流程的从头到尾你做制片人的工作,然后一次两次三次,你不断的在总结经验,还有可能你把整个制片人的这个工作,分了不同的段,你这次去练这部分,下次你练那部分,慢慢的把整个流程就摸通了,这个就比较像我个人成长经历,我是发行出身,我是从后往前走的,然后发行、宣传、团队的管理,因为制片人很大的工作是在管理上面。然后你再进入到前面项目的策划和前期的工作上。那有的人是从前往后走的,中国多数的制片人是从前往后走的,有的人是导演出身,他自己兼做制片人,有的人是编剧,还有的人原来是制片主任,他辅助别人做这个工作,但是慢慢的他想往更全面的来走。


第二个无论是创意和技术部分的know-how,这个know-how的意思,我想大家就明白了,它不是简单的你背了一两个词,你知道这一两件事儿就行了,你一定要知道,如何清楚的去把握这件事情,因为制片人像一个家长,当所有人这件事儿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办,或者说他们打起来的时候,你得有主意,你得有解决方案,你不能说,我也不知道这个事儿该怎么办的那个人。所以这个know-how就很重要,但是know-how怎么来的呢?肯定是你自己过往的经验,和你的一些综合判断能力决定的,当然不是说你所有的判断都一定会正确,有些判断你也会出昏招,那结果是什么呢?制片人可能是最后一个要去承担这个决策责任的人,所以意味着要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很有可能你这个错误背后,你要承担那个结果,你要堵这一把,能不能你这把是对的,很有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第三,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Love,就是你一定要很爱这个事儿,而不能简单的把它当做一个Job,为什么这么说呢?做一个电影从创意开始,到最后这个片子上画,顺利的话,就是中间没有拍摄故障,后期顺利完成,送审通过,影片排映一切顺利,两年很正常,你一辈子有多少两年呢?我看你们今天在座的多数还是挺年轻的人,你可能觉得两年、四年、八年,都不是很远,像我现在40多岁,我觉得两年,我没有那么多两年了,那我要把两年花在一件事儿上,那得多爱这件事儿,你谈个女朋友,我估计你要不够爱她,你都没有耐心陪她两年,而且这个过程中,是无限的各种折磨、各种纠结的事情会出现,不是说天天都很快乐的。所以这里头一定要有很大的热情和爱在里面,否则你很难坚持下来。你自己松懈的话,团队一定会松懈。所以我对于制片人工作的感受,它特别像一个爹妈养孩子那种感觉,你生他养他,然后中间这个孩子调皮捣蛋,犯各种事儿,你说你恨不得扔了不管他,有没有这个心?可能有。但是你之后转念一想,谁都不管他,你也得管他,你还得咬牙,明天继续把这个事儿做下去,是这么一个工作。所以这是一个老外的介绍。当然他也讲到,说这里面,一开始从剧本开始,到最后字幕都完成,包括你还要有去选人的能力,要去解决资金等等这些能力,我为什么比较喜欢用老外这个概念呢?因为他比较接近于我对制片人工作的理解,而不是像国内现在某些人的观念,我比较认可他,因为你看他强调了技术这个因素,国内基本上没有人在制片人概念会强调技术。我也参加过一些所谓制片人的活动,然后他们的概念就是,制片人就是圈来钱,圈来钱容易,怎么花呢?花哪呢?花多少叫对呢?多长时间能做完呢?然后怎么还这个钱呢?还得了吗?所有问题都不用想了吗?如果只是空手套白狼,那就不叫制片人了,对吧?这就叫掮客了。


制片人的工作更像是项目管理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韩小凌:电影制片人是融会贯通的杂家(现场图文)


我觉得制片人的工作,更像是项目管理,它就是以一个项目为核心的管理工作,这个管理里头,有所有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控制,包括人的选派,时间的管理,预算的管理,所有项目管理跟电影制片工作都很像,但是它跟企业管理有点儿不一样,因为它只是以一个项目为核心的。所以我是两边都做过,我也做过电影公司的总经理,我也做过项目的制片人,有不同的地方,项目管理往往你用的人,每次是临时的,是根据你这个项目需要,你去选的人,你这次你说你拍一个喜剧片,下次拍一个动作片,你用的很多团队都是不同的,因为动作片,一定有它的特殊要求,预算规模也不一样,等等。


很简单,在中国拍戏,你今天外景,你是在福建,你可能需要找一个熟悉福建的制片主任,因为在当地的很多问题,会容易帮你搞定,会解决很多具体问题。那么他跟公司管理不同就在这,公司的管理团队是相对稳定的人,所以这个也挺训练人的一种灵活机动的能力,每次去跟一批人进行不同的合作,当然最终目标是完成你心目中的标准。一个电影的制作完成,就是你的沟通能力要非常重要,因为你们之间没有默契,最起码在刚开始是没有默契的,你可能做完了,你们也成为很有默契的朋友,以后还能再合作,但是跟公司不一样,像我在公司里的,跟我最长的人,前前后后算起来也快十年了,他跟你的默契,不用言语的,一个眼神就全明白了,但是你在项目管理,或者你在制片这个团队里,往往不一定有这样的伙伴跟你在一起。当然项目管理这个理论,在现代管理学上已经非常成熟了,尤其工程类领域,是非常成熟的一个专业,它有很多配套的软件,可以提供一些支持。中国在我们制片管理角度上,应该说跟真正工程领域的项目领域差距很大,任重道远吧。


这个项目管理,这些软件,其实美国也有用于制片领域的一些软件,关于电影预算和电影周期的两个软件,在国外,如果有人在美国学习过都知道,但是我曾经想过把这个软件弄中国来。一是我看到的只能是给学生的试用版,你可以看,可以模拟,但是你不能最后输出。第二个,当然正版需要付费,另外它的很多判断,是基于一个数据库基础的,就是它前面的经验值作为参考,而这个经验值,又是各大studio自己的一个商业秘密,所以这个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照搬美国判断的依据,所以我也就没有再蓄谋把这个事儿弄下去,但是我觉得这个事儿,是挺值得学习的一个工作方法。

本文为作者 大雄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