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工业网公开课】顾长卫电影创作交流会一:从摄影到导演

2019-11-27 14:29




▮ 第一次当导演的心得,拍摄《孔雀》的过程;


▮ 从摄影师转为导演,思维方式上有哪些转变?


▮ 电影开拍前,通常会做哪些准备?


▮ 如何找到合适的影调风格?


▮ 导演在拍摄现场,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需要妥协?等5个话题,慢慢享用:








▮ 拍电影,就是一个焦头烂额的过程!


顾长卫:那时候一方面充满了好奇心,一方面确实不太有底。我虽然刚才在说,很多跟其他导演合作的过程,我都参与了很多,但是唯独有一件事儿,我不是特别积极的参与,导演跟演员要是说到关键的时候,一般都不是声音放开说,都在那嘀咕的时候,我从来都是很礼貌的躲的远一点,所以这个是我自己特别没底的,每次都在那说什么。反正就在这个过程当中,稀里糊涂的《孔雀》后来就开拍了,而且当时还是所有的演员,基本上主要的演员都是新演员。



当导演自始至终不但要有准备,而且实际上确实得要经历焦头烂额的过程,而且你就算有特别好的班子,你还是会焦头烂额,如果你要对自己的标准稍微再提高一点,或者是对自己稍微要求严一点,毕竟拍一个电影不容易,虽然现在有很多机会了,但是还是不容易。你想怎么也得折腾一年两年的时间,所以我觉得焦头烂额是必然的。我应该还算是拍了几个片子,这次这个电影《微爱之渐入佳境》,从去年12月30号停机,到现在后期还没做完呢,早就说做完,每次都比预想的又往后推了一个月,又往后推了半个月。然后差不多快完了之后,又往后推了将近20天,一直到现在还没完,本来说这个活动,希望能够等片子做完了,稍微从容一点的时候,于是就计划了这个3号,但是现在还没完。可是好像每次都是这样,如果你要是在这个时候,最好的经验就是还得坚持,否则的话,一旦你说那就这样吧,大部分的时候你会有很多后悔和遗憾。




▮ 从摄影师转为导演,思维方式上有哪些转变?


想想当时确实有一点幼稚。其实还是应该更寻找一些方法,还是应该找办法去影响大家,我们在等一等拍,或者我们换一种方法拍,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反正拍片子确实是一个合作。我们好像也有过这样偶然的一两个片子,就是一个人特别有能耐,然后每个位置都是他干。但是片子品质上还是会受一些影响,怎么能样让大家最好的合作,我觉得这个还是挺重要的。



拍片子还有一个特点,我觉得还是要求我们一起合作的团队,每个人都尽量有动手和操作的能力,就是你有想法还得要实施,要实施就得有跟人的合作。你比如说我是一个美术师,我仅仅在家画一幅画,或者画一个连环画,和现场做美术,你的很多想法是需要通过很多人来实现的。比如说有很多设计,是要通过这个故事的内容,通过跟制景、道具等等,最终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大家能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反正后期选择多,这一次我觉得我们就拍了相对比较多的素材,带来的问题就是剪的时间比较长,就把这个东西看一看,也还得花点儿时间,但是你又发现,有更多的重新组织一场戏,或者重新有更多风格的,或者是叙述的方法,或者是分寸的选择。




▮ 电影开拍前,通常会做哪些准备?


更早期的时候,读的遍数更多,规划的会更详细,我记得拍《孩子王》的时候,还有《红高粱》,还有一个电影叫《海滩》,那个导演滕文骥,那个时候画更多的东西,做更多的准备,把很多将要拍摄的场地,主要的灯光的气氛,还画一些小的草图,带颜色的草图,甚至是为比如说整个电影一场一场戏,比如一百多场戏,每一场戏都去设想一种颜色的基调,或者是深浅的这些关系,构思电影,从影像的角度。还有,我觉得这个图本身其实作用不是那么大,可是它的好处是用这样的图形和这个色块、色彩描绘的过程,会让你对这个电影有更多的整体的了解,或者是设计,或者是你能有机会更整体的看待这个电影。




总之,能让你多一些机会反复掂量它,后来我自己的经验,一定要跟导演,跟剧组的比如说特别是跟影像有关的部门,比如美术相关的部门,比如说看景、服装、化妆、道具、制景,以及比如说早期跟张艺谋、陈凯歌他们合作,包括跟姜文合作,就是前期的好多事儿,都会一起参与来讨论,和一起规划,包括在很多时候比如说确定一个服装,或者确定一个场景的设计风格,哪开窗户,景的尺寸,好多这样的细节,其实它都最终影响到了用摄影机怎么样把它最终记录在胶片上,呈现在荧幕上,我觉得就是越多的参与这些事儿,你就有可能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有更多的氛围营造的可能性,或者是从摄影机的角度去拍摄,或者是记录那些更生动的,或者是更属于这个电影,属于这场戏的内容,造成了我在自己做摄影师的大部分片子的过程当中,好多事儿都是导演会说,你问摄影师,基本上我都会参与。




反正我这个人也比较温和,参与的话,也不是到那瞎折腾,弄的容易招人烦的,所以别人还愿意让我参与,可以跟人商量的人,反正这个是我的经验。要把一件事儿做好,很多时候的工夫不是在拍摄现场的一瞬间,现场有现场的事情,但是很多是之前的事儿。




▮ 如何找到合适的影调风格?


风格的事儿,我自己这样理解,我觉得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也不要刻意寻找风格,你是什么风格,你最终也逃脱不了,有时候需要了解自己的风格,但是最好不要太多的了解自己的风格,比如说发现自己有什么优点,那你的优点可能就成了你的缺点了。拍片的过程,当然你每天要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到底能拍多长时间,或者这场戏,我能不能拍的更仔细一点等等各种问题,抛开这些问题不说,我觉得你从当一个导演的角度,就是怎么能把这场戏拍爽了,拍的你满意了,或者这个电影,是由一个一个局部组成,如果你每天都能够尽兴的拍,好像什么样的电影都有可能,但并不是说,什么样的电影,都一定那么精彩。最终用电影的方式,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让导演还有剧组的这些创作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和完成之后,依然都是很愉悦的,这个我觉得是受限的,不要太跟自己拧着来,别太委屈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因为拍电影,真的是挺辛苦的事儿,辛苦呢,一定要最终让自己觉得,基本上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但是还是实现不了全部的想法,虽然有时候还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总的来说你的想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有百分之六七十实现就不错了。轻易不要拍,要是拍的话,确实找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确实找到一个你真的想拍的,并且有一定可拍性的,有基础的,因为电影的标准,最终看片子,片子还确实挺有意思的,这个才算数。从最初的时候发展这个项目,像滚雪球似的,在最开始的阶段不是很有意思。你需要发现那些有意思的东西,还有你需要把这个项目一点点让它转起来,当它真的开始有点儿形状,有点儿模样的时候,可能就会更容易一点,比如说找钱容易,找人容易,反正后来就会比较容易了。



今天在座更多的好像比我年轻一点的同学,就是放开了想和设计,但是如果有些项目怎么转都转不动,我觉得也需要反思,也需要想想这个事儿,它也许十年之后适合做,这是一种。还有,它确实有一些关节的地方有不足,或者有硬伤。有的时候,如果你三五句话,就能说清楚一个概念,几句话别人一听,这个太有意思了,这个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会带给你下面很多方便,比如说很容易把一个概念把它发展成一个剧本,或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容易找到你的合伙人,或者是找到发展的资金,或者找到能够让它快速成熟的各个方面,来让它快速的成长起来。所以有的时候在筹划一个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最初的这些东西,还是挺重要的。




▮ 导演在拍摄现场,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需要妥协?


我觉得其实现在这个越来越不是问题,大家整个都在做一件事儿,更何况你在一个剧组,比如说你做摄影师,或者是做录音师,或者是做幕后的某个位置,或者是做演员,就是到任何一个位置,反正我是这么混过来的,所以我也觉得这个远比我想象的要简单。而且这两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更多的可能性,现在技术的发展真的太方便了。你看当时学的多了,连胶片的明胶,连养油厂都要学那个东西。当时还是有用的,可是现在真的拍片子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候,有像写文章似的,谁不怕辛苦,谁心里面还常常有一些故事话要说,有一些情绪要表达,我觉得这个都可以拍。我觉得电影,所谓电视剧更长的篇幅,或者是微短的篇幅,这都没关系,真的是到了这样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的时候,其实更有可能出,就是比率上说,更有可能有好的有意思的作品诞生。你看现在这些东西这么方便,人们看片子也更方便,不仅到电影院看,在电脑上,或者家庭影院,或者是在手机上看,都是有可能的。反正我觉得这个不是问题。

本文为作者 大雄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19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