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短视频告诉你,电影《小丑》如何骗到影迷的好感
文|三千岁
首先表态:电影《小丑》在今年威尼斯电影节拿金狮奖让我很不爽。
这其中有我对漫威、DC的成见,甚至是偏见,让我抱有更为挑剔的眼光来审视这部作品,没错,和大家一样,在百度网盘里。
初次看罢,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它是我喜欢的那类电影的调调,压抑、沮丧、忧伤、沉沦、消极、暗黑,极具气质和感染力。人物的立体、饱满,表演的精湛、独到,剧本的扎实、紧凑让我折服。
毫不夸张地说,2019年全新《小丑》从各方面吊打诺兰同题材电影三部曲。我也在豆瓣给出了四星好评。
DC在漫改的道路上寻求了一种新突破,试图颠覆传统正邪对立的价值体系,让作品蒙上一层阴郁、复杂的多元气质。
这是评委用大奖来对冲“凤凰”演技的最好诠释,“凤凰”的失败却是《小丑》的胜利。在我看来,得表演奖项没二话,可是86岁的罗曼·波兰斯基丧失了一次“三大电影节”大三元的机会,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心有不甘,我得往回找补:
颁奖刚结束便在朋友圈吐槽了一番,看完成片就难受了。
的确是一好片儿,作为看电影这么多年的我自有一套评分标准,打分严苛,决不搞四舍五入那一套,豆瓣年均标记“看过”三百部,我打五星的电影几乎超不过五部。
内心极度不平衡,我得做点什么。
直到我看到了这个视频,思路突然开阔了,心情敞亮了,路边的树叶也停止了萧瑟。
先撸片子(片长:2'45''):
唉,原作那种丧丧的调儿没了,唱曲与画面严丝合缝,呼吸均匀、紧凑,不但毫不违和,还很是喜感呐,像过年。
118分钟的电影浓缩到不到3分钟,换了首配乐,效果就变了,拐了个360°的弯。
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简单点来说是由画面和声音构成的综合产物。或还原、或拔高、或映射、或暗喻,总之,每一位导演都能找准自己的定位,用镜头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以上视频素材每一帧都来自电影《小丑》,没有任何额外补拍,与原作的区别主要是配乐和剪辑。
这条视频的额外收获在于它能让你知晓一部电影的配乐以及画面顺序、组接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哪吒是个坏怂,不听话、一劲儿给他爹惹事,最暴力的事件是抽了龙王太子的龙筋。那家伙,气都没吭,散落在地上,呜呼了。视频里的画面素材就是《小丑》的“龙筋”,短短两分多钟,也有一个完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
几千张画面抽出几十副,重新排序、組接,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有人会说,这是恶搞。
没错。说成诋毁、中伤都是没有问题的。此种形式也不鲜见,观众早已审美疲劳,不会从类似低级的段子里获得生活的丝许快感。
我是想通过这一形式向大伙输出一种理念,单个画面与整体成片之间的必然联系。类似于积木,积木是用建筑学的理念来克服重力,电影的理念是用技术手段(电影手段)让画面“说话表意”,这种表达也存在于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中。
大伙能理解到这一层就好办了。
作为电影构成部分的最小单元——画面,具备符号性质,有符号才有意指,才不会让观众产生歧义,从而看懂电影。
上述视频就是电影《小丑》的集大成,抽出来重新組接而成。数学里合并同类项之后的部分,才是往下层层解析的核心环节。
如此看来,电影《小丑》的“同类项”就太闪烁其词了。
比如:从小我妈妈告诉我,要笑对生活……我不知道是自己想得太多,还是世界太……我原以为我的生活是个悲剧,现在我发现是个喜剧;
还比如:被老板开了、被同事嘲笑、被公交车上的小孩母亲误解、女邻居的戒备、老板给的枪害了自己、可恶的精神疾病、母亲原来不是亲生母亲;
再比如:一个丑角得了爆笑的病。
满满的设计感。大家可以对应相应的画面来感受,是不是像极了一块块积木,搭起来的一个小丑的壳(建筑物),建筑物里空无一物,属于小丑自己的东西——不好意思,没看到。
从这一角度讲,DC这一次的《小丑》实际上是做了一道半命题式填空题,空格处填什么内容都会得到一条相似的结论。
不信?
咱们就把小丑划掉,原来的故事框架以及整体基调保持不变,换成王宝强试一试。
看到这里,大伙也许会说所有电影均可“同理可得”,《小丑》这弊作得也太容易了吧,全都是既定产物,哪来的创造力可言。某种程度上,它辜负了影迷的好感。
我喜欢酸辣土豆丝,结果端上来一盘热过的剩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一个《出租车司机》带着小丑面具,想要实现《喜剧之王》的梦想。
小丑真是一幅好皮囊,它是市场效应、是流量、是消费对象、也是话题峰值。我怎么看怎么不对味儿,哥谭市满是垃圾,乌烟瘴气,死气沉沉,我们要过好日子。
去他娘的精装歹徒,写到这里,我得意了、平衡了。小丑搭成之时,就是积木坍塌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