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丑》中可以学到哪些角色塑造的知识?

2019-11-15 10:21

 关于如何塑造角色,从《小丑》不同电影的描述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当塑造角色时,当涉及到角色深度和描绘时,有无限的选择可供探索。你可以写他们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或者两者的结合。你可以打造角色自身的神秘感,或向观众展示角色的动机。


随着 “小丑”广受好评,我们从中看到编剧、导演和演员杰昆对该角色的处理手法的差异。当你将这个小丑与之前其他电影中的小丑作对比时,你可以看到存在的可能和不同电影做出的选择——这些资讯对于试图在故事中创造新角色的编剧都是宝贵的。本文通过对比塑造小丑的不同电影手法,让你可以从中了解如何塑造角色和讲述故事。


英文原文:https://screencraft.org/2019/10/14/what-can-the-joker


以滑稽为重点



当小丑于1940年在《蝙蝠侠#1》中首次引入时,小丑是蝙蝠侠的第一个反派角色——以扑克牌小丑为原型的无情的连环杀手。小丑用毒液“Joker Venom”杀死受害者,所有受害者都面露诡异的微笑。


然而,十几期后,DC发现漫画市场最好定位为青少年。此后,小丑的形象更类似一个搞恶作剧的。30年来,大部分时候,他身上的阴暗面消失不见。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是蝙蝠侠漫画的白银时代,而其反派角色小丑更加轻松诙谐。一句台词,致命的欢乐蜂鸣器,戏法枪,泼酸的花朵和愚蠢的犯罪行为是小丑为众人所知的特征。


塞萨尔·罗默在20世纪60年代的《蝙蝠侠》电视连续剧和1966年的电影版中对这个角色的诠释的是这个角色的滑稽,而不是20世纪40年代漫画中看到的更黑暗的根源。这个人物设定也符合这个系列充满闹剧和轻松的基调。他甚至在剧中还和蝙蝠侠来了一次冲浪比赛。



这些概念选择是基于时代和市场的需求所最终做出决定。

 

一点点背景故事



如果要说白银时代中更符合当代小丑版本的话,那么杰克·尼科尔森在1989年的《蝙蝠侠》中对这个角色的描述——蒂姆·伯顿执导——是最接近的。但哈姆也成功地注入了角色的一些阴暗面。


这个小丑的形象更有深度。



在这个故事里,小丑有背景故事,这是之前的版本所没有的。而这个背景故事将小丑和主角布鲁斯·韦恩/蝙蝠侠关联在一起。我们了解到,小丑的真实身份是恶棍Jack Napier,他杀了布鲁斯韦恩的父母,韦恩因此成为了蝙蝠侠。通过添加这个故事元素,小丑一角更加有深度,让我们了解到他为什么变成这样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中叶进入了蝙蝠侠漫画的青铜时代,小丑回归其黑暗本源,成为一名杀人狂,与蝙蝠侠相抗衡。


尼科尔森版本的角色平衡了这些黑暗基调与60年代塞萨尔的滑稽描绘。他狂躁暴力,但也很有趣。然而,小丑的幽默常常被演得如此阴暗,与蒂姆·伯顿的哥特式电影叙事风格非常吻合。



由于该角色的人设更为丰富,小丑形象变得更有吸引力,以至于有些让观众希望反派胜过英雄。


主题驱动和神秘感



小丑不幸在1989年的电影中被杀,这个决定部分与商业有关(尼科尔森不想一直和某个系列及角色绑在一起),部分与故事有关(终结蝙蝠侠的冒险)。


直到2007年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黑暗骑士》上映,小丑才回归。

 

希斯·莱杰出色地刻画了小丑,然而,在电影上映前,他却不幸身亡,翌年他凭借在该片中的精湛演技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莱杰的小丑故事是围绕混乱主题展开的。


除了想要制造混乱和看到哥谭市被烧毁,这个小丑做的决定从来都是突如其来的。他不关心事情的利害,也不试图从中获利。在这个版本中,小丑和蝙蝠侠是没有任何背景关联的,除了蝙蝠侠总是阻止小丑做坏事。虽然该片中的小丑人物不够有深度,但故事元素却更为吸引人——强烈的主题和神秘感。



混乱主题不仅以剧本的情节为中心,而且以小丑的角色为中心,甚至小丑的妆容也充满混乱感。他的笑容令人难以忘怀,潜藏着深深的恐惧。主题驱动着角色,推动他前进。

 

而在混乱之外,正是神秘使这一角色更加引人入胜。我们从来不知道这个角色的背景,这与1989年的版本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上,当小丑讲述脸上如何有了伤疤时,观众也都会意识到他在撒谎。我们永远不知道伤疤怎么来的,而这个谜团比倒叙或解释更有意思。



看主题如何驱动角色很有趣,无论是主角还是反派,英雄还是恶人。关于一个小谜团如何吸引观众,可以说的很多。我们并不总是需要了解人物的背景,有时只要知道驱动他的是什么就够了。

 

依靠美学


2007年,希斯莱杰去世,我们再也没有机会看到他的小丑再次闪耀在银幕上。



2016年,小丑在DC宇宙《自杀小队》中再次复苏。混搭着黑帮、夜总会和时尚潮人的形象,世人普遍厌弃的小丑形象似乎都融进了贾里德·莱托的小丑妆容中。


在莱杰黑暗而辉煌的转身后,莱托的表演确实够古怪,但实在太古怪了以至于无法捕捉粉丝的心。该片对小丑的文字刻画太过用力,而对这个化身的概念化在美学上则恰到好处——小丑前额处发际线下方纹着“damaged”。



我们知道这个角色是小丑,因为他苍白的皮肤,绿色的头发,狂躁的笑容,以及他躺在无尽的武器中的视觉画面。他干坏事,恐吓人,和蝙蝠侠干架。这是这个版本呈现给观众的小丑。


对于编剧而言,当你试图依赖美学创建角色时,是会有止境的。


太多命运多舛的剧本试图运用美学定义角色——牛仔帽代表孤独,伤疤代表历史,十字架代表信仰。这是不够的。如果滥用美学(道具、服装、特征)反而可能会因为在这方面太用力而消失其作用。


角色研究


《自杀小队》上映前,有消息暗示贾里德莱托的小丑将在续集和DC电影宇宙的其他电影中回归。然而,看到他的诠释后,很可能不会有下文了。


相反,制片厂倒是对托德·菲利普斯(代表作《宿醉》系列)的创意充满兴趣,一部以小丑为主角的电影故事,没有蝙蝠侠,没有超级英雄。只有一个在生活中挣扎度日的黑暗而困惑的男人,他患有抑郁症、陷入幻想、服用多种药物、不时因病发出尴尬的笑声,并看着周遭的社会日渐崩坏。



《小丑》影片中的哥谭市更像是80年代充满犯罪的纽约而非漫画里的哥谭市,它充斥着失业和犯罪。部分人口被剥夺了选举权,陷入贫困。亚瑟患有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导致他会在感到非常不安时大笑,并且时常是在非常不合宜的情况下。他依靠社会服务工作者提供情感支持和药物治疗。当这一切被剥夺走后,他迅速崩溃了,陷入极度的狂躁中。


他在这个不感兴趣的世界里努力挣扎,他尽力维持生计却无法保住一个饭碗。当冲突加剧,他压抑在心中的对称为社会和权威的机器的怒火开始喷薄而出。


这不仅是个起源故事。这当然也不是和蝙蝠侠有关联的背景故事,如1989年的蝙蝠侠电影。这种刻画是人物研究,灵感来自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甚至在较小程度上受到了大卫·芬奇《搏击俱乐部》的启发。



当你决定使整个故事成为角色研究时,你是在探索该角色本质的所有可能部分。在这类角色刻画中,情节就没那么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角色的心路历程来驱动叙事。


《小丑》将罪犯刻画得更为人性化——这个众所周知的邪恶角色。虽然对将凶手人性化这件事存在争议,但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即使在真实的世界里,那些最卑鄙、最疯狂、最不可饶恕的罪犯和凶手实际上都是人。而这正是这个小丑吸引我们的地方。



小丑是人性化的。因为人物塑造的安排,尽管我们对他感到同情,但是内心仍深感不安。而之所以深感不安,主要是因为我们居然对这个“恶人”产生了同情心。


商务合作:17710343057

本文为作者 大雄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19072
相关文章

院线电影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