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纪录片参与社会变革--本期专访|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李成才

2019-08-25 17:29

李成才

纪录片导演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行业电视委员会副主任

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格局商学院、德鲁克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政府奖、国际纪录片奖、中国金融启蒙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特聘专家。主要作品《大国崛起》《创新之路》《华尔街》《货币》《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目前执导《百年金融》《基金的力量》。


关于纪录片选题

下决心进入一部作品的创作之前,您是如何考虑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自己的作品,放在时间长河中,能否经得住检验?我今天看自己昨天的作品,如果觉得很不自在,或者无地自容,就说明我当时做错了。《华尔街》、《货币》,今天看起来,我觉得还好,传递的理念没有太大的问题。还有一点,我之所以选择这些影片,更多从一个知识分子的本意出发,我觉得中国需要这个东西。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但这是我的一个特点。我身上继承的还是“文以载道”的精神,针对中国这个尚未完全启蒙、没有完成科学教育的国家,想要承担一部分使命。基于对中国的基本判断,我们的影片可能会有帮助。我对我们团队说,如果我们饿死了,不是没有需求。而是说明我们手艺差,无法把那么重要的、宏大的选题予以通俗化的表达。这需要若干人的艰苦努力,我们团队的人很努力,他们热爱这个国家,思考这个国家。只要你去思考这些东西,个人的利益没那么重要,有基本的保障就行了。

 


 您的作品信息量大,很真诚地思考,不用强硬的口吻去灌输。但同时您的价值导向非常明确,比如《创新之路》,这个命题一摆出来,导向就非常明确,创新是好的,剩下的是如何论证这个命题。面对一个命题各种对立面之间的复杂性,您是如何处理呢?

一件事物有十张面孔,我去讲其中的五张,另外五张我觉得没有必要去讲。为什么?以《创新之路》为例,目前中国还没有达到要我们去思考创新的副作用的社会需求。中国用全部的社会资源来支撑GDP,我们急于改变这种资源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急于找到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希望中国的富豪排行榜,前几名不是房地产,而是发明家、科学家,中国经济能发展成一种我们所向往的财富积累方式、排序方式和分配方式。我们基于这样的社会情绪来做《创新之路》。《大国崛起》、《华尔街》是基于中国太需要市场经济,至于市场经济的副作用,我大可不必去谈。否则,容易给那些不提倡市场经济的人更多的口实。就像在中国这样一个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很不发达的国家里,我如果谈科学的副作用,如果大众有良好的分辨能力,那还好办;但如果没有分辨能力,观众只能记住你谈的科学的副作用。


为什么“金融三部曲”之后没有顺着这套逻辑去继续创作,而做了《创新之路》呢?

因为中国在改变。2011年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二,我跟这个国家在同呼吸。我是央视二套培养出来的人,二套的人和这个国家特别紧密,因为中国这几十年的特征是经济。我从事纪录片创作三十多年,目睹了国家的变迁,这是我发自内心的东西,我用什么样的方式,提供与中国发展相匹配的东西呢?《创新之路》就是我的答案。我们思考与创新有关的九大方面,包括科学、基础教育、大学教育、法律、资本、企业家精神等。我们拿这些想法跟万钢汇报,他说很好,只是建议在第一集里,要先提一下中国的三个创新:高铁、深海下潜、特高压输送。有了这些,后面的叙述才能顺畅。一个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跟我们坦诚地进行交流,对创作思路不做任何改动,只是建议我们照顾一下中国现状,加一点东西,否则展开讲述就比较费劲。因为按照我们这一套逻辑,中国是缺乏创新生态体系的。央视领导在审片的时候,说播出片子还要冒着一点风险,因为当时中国是“厉害了我的国”的气氛。现在这个片子,在国家部委和大学院校里,影响力依然很大。有人建议可以就“创新”这个话题,进行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大讨论。中国为什么没有创新?敢不敢提出这样的问题并寻找症结?如果想要创新驱动的话,社会要做哪些基础方面的搭建?


这就是钱学森之问。

 现在这些声音是多么微弱。最近因为有了中兴和华为事件,大家才关注创新这件事。“中兴事件”一出现,央视重播《创新之路》,觉得观众还是有必要再看这部作品。我的影片一直在参与社会的变革,比如《货币》,如果想批判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用货币这个尺度去考察,比别的尺度更靠谱一点。比如《华尔街》,因为金融本质上是市场经济的一体两面。金融的本质是配置资源,如果人知道怎么配备资源,那就可以实行计划经济,不需要金融,你看1949-1979年中国就没有金融。相信金融,就是相信市场经济。金融需要高度市场化,又高度依赖法律。中国现在的金融是一个转型的,变型的金融,不能因为出现了金融问题,就认为金融很坏。中国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经济体。如果是的话,不可能出现那么多的寻租。



关于纪录片的筹备与制作


问个实际的问题吧。您拍的这几部片子,都有赞助方。您是怎么找到的?

偶然中的必然。你比别人思考得早,剩下的是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与合适的人碰到一起。比如《植物》这部片子,王石让我参加世园会植物馆的策划会,我说就做这个主题吧,他说好,就这样定了。后来出现了“万宝之争”,王石的植物馆都不一定能做下去了,我说这件事情我还想做,就给周局长发了个短信,其实我和周局也不熟悉。周局长让我去给世园会讲了一次课,讲完之后,周局说,怎么会有一位导演,比我还懂,还热爱植物?讲得我们的人那么感动?于是这事情又重新启动了。我如今正在做《种子》的方案,这么好的题材,我一定相信有人会投资这个片子。


 如果碰上项目超期,超预算等困难,您和甲方怎么交流?

甲方都非常理解,并帮助我们去克服困难,他们都是好甲方。跟甲方合作,不要过于考虑自己的利益。如果你想在预算中节省出更多的利润,甲方真不知道。但作为创作者,你自己应该清楚,少了哪部分的特技,会影响到影像,这个是能看出来的。我们做预算,对内和对外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这么做,当你遇到困境,别人会帮忙。想自己多挣一点,真不行,大家都不是傻子。

 


关于纪录片的制作团队


感觉您营造了一个“场”,您的合作伙伴,还有创作团队,都在一个气场中。

一个纪录片导演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朝思暮想的、念念不忘的题材落地完成,这是一个导演的宿命。我经常问自己团队里的年轻导演,你特别想拍的是什么?心里酝酿的想法,能变成一个念念不忘的创作渴望,是一个特别漫长的过程。如果你对这件事情已经朝思暮想、念念不忘,有一天它就会变成现实,因为你一直在检验自己,所有的都围绕这件事情,而且你的渴望,会去牵动别人的神经。我做《植物》影片时,因为大豆和豆腐有关。有一个人告诉我,中国在法国最早投资的一个公司,就是豆腐公司,是李石曾在法国里昂创立的豆腐公司。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走出国门。这个公司和中国的很多事情、很多人,都能联系起来,甚至我见到香山植物园的园长时,他还跟我说,李石曾和香山还有渊源,这件事情非常有趣,能否继续丰富起来。如果你念念不忘一个事情,你身边的人会不断给你发信息,帮你想这个事情,帮你实现这个事情。


授课时间:

9月2日-9月6日

10:00-13:00 & 14:30-17:30 (中间午休);17:30-19:30不定期安排导师作品放映


授课地点

北京77文创园E6·本土一间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2号楼地下一层)


学费标准

7660元/人(该价格为全部课程学费、且包含午餐)


报名及交费流程:

  • 联系人:薄荷老师(填写报名表与缴费)

微信(同电话):18515171592

(对公转账信息)

  • 户   名:北京复兴影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开 户 行: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亚运村支行
  • 汇款账号:35090188000003926


友情提示:

  1. 本期大师班计划招生40人,欢迎学员们自带作品来请导师点评(作品时长请控制在3-8分钟)
  2. 如申请退款或有其它问题,请联系学院君薄荷。



本文为作者 幕后英雄—薄荷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1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