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的悲凉——电影《十面埋伏》摄影解读
人性中的悲凉
——电影《十面埋伏》摄影解读
《十面埋伏》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是唐朝后期(公元855年)。民间组织飞刀门因朝廷腐败而进行反抗受到追杀。为了躲避追杀,飞刀门以牡丹坊妓院为掩护,“盲女”等候时机以完成推翻腐败朝廷的刺杀任务。
通常,依据故事逻辑接下来便是讲述以“盲女”为首的飞刀门是否能推翻朝廷,在这个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阻碍而进行叙事。但是此片并没有延续这样常规的逻辑,反而是将故事重点放到了“盲女”与两个捕头的人物情感身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角色任务与个人情感联系在一起,作为故事中的人物将进行怎样的选择呢?在这部电影中我将选取开篇留给观众印象深刻的“舞韵击鼓”来解读摄影是怎么为故事及人物服务的?准确地说,摄影应该怎么更好的表现人物,建立形象,完成叙事。
华彩段落“舞韵击鼓”的镜头设计及盲女小妹人物展现
在一部电影中,摄影始终是围绕角色和剧情服务的,它要通过构图(景别控制)、画面运动、光影、色彩以及镜头(生成影像的光学部件)来建立角色形象,通过摄影的场面调度完成剧情叙事。
在影片的开始,当金捕头和刘捕头的简单对话后我们了解到这是刘捕头告诉了金捕头牡丹坊的头牌有可能是他们要抓捕的可疑人,所以金捕头答应去调查而到牡丹坊玩玩。由此展开了本片第一个华彩段落“舞韵击鼓”。
注:(此片全长约114分,舞韵击鼓段落时长为12分,占据全片十分之一)
特写进入,定场镜头
这一段落镜头从一个倒酒特写慢慢升起拉开至全景(俯视)。我们看到金捕头正在和一群歌妓玩拔河游戏。从视听语言上,当一个人产生情绪波动我们会用特写来展示。那么对于一个场景来说从特写开始展示则意味着这个场景后面将会发生与之当前氛围不匹配的事件,同时有重点突出强调的意图。
这场戏从特写到俯视的全景,影片开始进入了人物的设计,它体现了三层意思。
第一,交代事件发生的场景且具有神秘感。
第二:(上帝视角)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空间,同时也代表着阿嬷的主观视角。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这是因为后面当金捕头叫阿嬷时,她很快就走了出来。同时从技术手段上,当我们拍摄一个拉镜头应该是稳定均匀的,此时这个镜头并没有这么设计,相反,它具有真实的,呼吸感。
第三,这也是这场戏的主镜头,是一个定场镜头。
人物出场,建立形象
当盲女第一次出场时我们看到镜头的设计是从人物背后跟拍。作为影片的主要角色,我们常常要对人物出场进行设计,以形成观众的第一映像,这对人物形象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此时从背后跟拍有两层意思:
第一,带来人物的神秘感,同时采用斯坦尼康跟拍以中全景的景别呈现,我们也看到作为一个歌妓她柔弱气质和作为牡丹坊头牌的威严。
第二,从镜头运动中,在人物第一次出场又体现出一种平静之感。这种表面的平静其实是代表着内心的反抗。这在后面的对话中我们能看到这种反抗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升级。
对称构图,人物定位
在与金捕头对话时盲女小妹始终占据画面的中心。
往往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人物在画面中心位置代表着人物的绝对身份,比如,《巴顿将军》的开场: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盲女小妹是飞刀门的女儿,她的身份无论是对于飞刀门还是朝廷都是及其重要的,那么摄影在表现人物的身份重要性要特别注意。对于巴顿来讲,盲女小妹在这场对话中位置始终没变,这是因为她的角色所限。同时也是她作为杀手来讲第一次与捕头的对抗,她在试探。而这种试探是双方的。在对话中金捕头的动与盲女小妹的静已然形成对抗的表象。
击鼓表演,杀手现身
盲女小妹第二次出场被包围在一个四周都是鼓的圆圈中,此时她已然知道自己身份即将暴露,所以在这场游戏中她要借击鼓表演而突围。
这场击鼓是本片华彩段落中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一个段落。在这里摄影依据击鼓的节奏而采用镜头设计。在不断变化的镜头中我们看到摄影在景别的控制上采用全景、中景、特写三种,而在表现这场戏时后期在剪辑上又是以全景接特写穿插中景的方式,整个拍摄中还采用了子弹时间以及升格(慢动作)处理。可以说这是一段交响乐式递进式的华彩乐章。
小结:这场“舞韵击鼓”段落占据了全片近十分之一的时长,在摄影上从景别控制、镜头运动、场面调度以及特殊摄影技术手段等的巧妙运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一个人物从出场到形象的建立再到角色的定位,也同时为后面的叙事留足余味。
影片中的摄影造型概述
构图
在这部电影中,构图上采用了中心构图,其次还有黄金分割和斜线构图。中心构图把人物放到画面中心以达到两边的平衡。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构图是它对于人物角色的张力有着极强的表现性。
运动
镜头运动在这部电影中体现比较多的是环绕和横移。运动镜头大多展现的是场景空间感和制造紧张感。
除此之外还有推拉运动。运动镜头占据了影片的一半以上,除个别人物对话中采用固定拍摄外。这不仅是因为影片类型所决定,更多的是从人物情绪、角色形象而思考。
光线
在电影中,光线基本依据真实自然的逻辑去布光。比如“舞韵击鼓”段落采用了大面积的散射光,画面中并没有突出的明暗反差。这不仅是因为环境本身,这场戏选择在牡丹坊大厅里拍摄,因为空间大,四周灯笼较多而形成了散射光效果。整体的光比控制较小。随着剧情深入,光线开始了微妙的变化。盲女小妹在与刘捕头进行击鼓游戏时画面出现了微妙的光影反差,直到最后由牡丹坊大厅转到里屋水池时光影变化较明显。光影的变化随着人物角色形象的一步步建立到定位,展现了盲女小妹从歌妓到杀手的转变。
水池边,盲女小妹脸上有了明确的主光,明暗反差较大。倒影在墙壁上的光影也逐步加强着紧张的氛围。
对于人物造型来说,光线基本采用了斜侧光和侧逆光来作为人物的主光。
这样的光影设计在影片三分之一处,当金捕头和盲女小妹在经过大片树林来到一片满是花丛的地方。这一场外景戏是盲女小妹和金捕头情感升温的一场戏。摄影选择了黄昏时间拍摄。此时光线采用纯自然光拍摄,外加局部遮挡以制造人物角色明暗反差以形成立体的人物形象。
金捕头经过这一路和盲女小妹的相处,他确定了小妹就是他喜欢的人,但因身份原因他此时还处在了一个内心的阶段。光线此时很好地营造出温馨的时光。人物不管是中景还是近景,始终会有明显的人物轮廓亮边。
但是当出现了围追的杀手时,我们听到小妹说有追兵时,光线又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
作为画面造型手段之一光线,并不是说我们要对人物进行人为的布光,比如为了刻画突出人物进行什么三点布光或者采用书页布光,而是我们知道那些是布光的方法,我们更多的是要理解光线的作用以及光线的意义。采用方法而进行人物塑造,对人物的细节的把控应用到光线上,这才是布光的意义。
色彩
此片在色彩上大致采用了黄和绿两种色调,在这两种色调上又进行了细微的调整。对于电影来说色彩也是造型手段,它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
第一,影片的影调上,这个根据环境和剧情而决定采用什么色彩?
第二,人物在剧情发展中的情绪变化。
(色环为网络用图)
黄色和绿色在色彩上是属于相邻的两种色彩。在这部电影中之所以考虑使用这两种色彩,不管是前期的色温控制还是服装选择,也不管是堪景所选择的环境还是后期调色上,都是因为影片讲述的还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从影片类型以及故事本身考虑,色彩都比较贴切了要讲述的内容。
总结:以上是我对影片《十面埋伏》的部分场景进行的认识,不仅更加细致地了解到电影专业方面的知识,同时对摄影中尤其是光线造型和构图造型有了更深地理解。
(文章中如有不妥或错误地方请大家指正。拜谢!所有电影截图为文章而说明使用,非商业使用)
赵小丁
查看更多 >-
重磅 | 摄影师赵小丁分享与张艺谋合作多年的创作心路
-
赵小丁:有创新力,作品才有生命力
-
用电影标准拍网剧有哪些挑战?我们帮你问了《北辙南辕》摄影指导赵小丁老师
-
《悬崖之上》票房破8亿,赵小丁:这是一次中国“电影工业化”全流程制作的突破
-
猛玛传奇007,《悬崖之上》背后的王牌监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