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中的“枪炮与玫瑰”——浅谈《金陵十三钗》影像
张艺谋导演的作品《金陵十三钗》的英文名是《The Flower of War》。摄影指导赵小丁老师在这部电影中,充分运用光影,将影片中的“枪炮与玫瑰”,即战争中的悲壮与凄美,展现的华美无缺。在此,我结合影像运用和剧情发展,谈谈自己的浅显理解。
所谓枪炮,指的是英勇无畏、悲壮殉国的中国军人,而玫瑰就是战争中亦美亦善、傲然挺立的女人们。整部影片的视觉风格,围绕在这两个主体之间变幻、交融。
影片从一开始,就用贯穿战争场面的迷雾,表现战争中人们的迷茫和惊恐。并且使用低色彩饱和度,营造出了冷峻、残酷的气氛。
这个画面的构图非常有意味,一边是乘马出逃的妓女们,一边是步行奔跑的女学生。构图画面上的对立和相遇,为之后这两个群体的从对立到救助,埋下了充分的伏笔。这种影像上的对立,在后来的剧情中出现了多次。
但是,随着中国军队出现,画面的色调发生了变化,用一个炫光的镜头,完美地完成了场景切换。低角度的仰拍,也衬托出中国军人的英勇形象。
之后军队正面出现的镜头,承接了夕阳的暖光源,在一片废墟和绝望之中,似乎出现了温暖的希望。
妓女们的出现场景,大多使用了暖色调和柔光,特别是地窖中的场景。可以想像,在这么狭小的空间内,群戏的构图是拍摄的难点之一,很容易造成画面的混乱和失衡。但是在影片中,这群女人的形象被展现的唯美、神秘,很多画面像油画一样,构图考究,充满了仪式感。
再比如这个画面,工整的构图,和弗兰斯·哈尔斯的油画作品有几分神似。
另外还有一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士兵负伤牺牲的悲壮,用照在面庞上纯净的夕阳,衬托出来。
这个画面也让人联想到了另一幅油画《马拉之死》,同样的姿势和构图,同样的仪式感。
除了战场场面和女人们出现的场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像元素,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的改变。那就是前面提到的妓女们和女学生们的人物塑造和彼此关系。我们从下面几组画面中,可以分析出这种关系是如何通过影像推进的。
第一,是进入教堂的方式:
女学生们是排好队,鱼贯而入,整体有序。
而妓女们进入教堂的方式则是,翻墙而入,花团锦簇,有说有笑。
第二,是这教堂里状态的群像构图:
女学生们围成一圈祈祷,庄严,纯洁。
妓女们则是排位论资论辈,妖娆妩媚。
第三,随着剧情的推进,两个群体要由对立转化为救助,在钟楼的场景,承接了这次转化的任务:
女学生们站在钟楼,面向战争的废墟,无助绝望。
妓女们站在女学生们的身后,担心关切。一组正反打的对切镜头,就把人物彼此之间内心的联系,展现的淋淋尽致。两个群体打破了隔阂,拉近了距离。
第四,当妓女们决定救助女学生们时,两个群体彻底的融合到了一起:
女学生们的站姿和构图,发生了变化,人物显得跟加随意、放松。
妓女们的变化不大,但是和女学生们趋于一致,达成了某种默契。
第五,临出发前,彼此的告别,更显得庄重。两个群体完成了灵魂上的对接:
女学生们安静的聆听。
妓女们的安详、平静,更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
当然,以上几个场景中还有色调、光线的不同,但是从剧情发展的角度考虑,这种人物构图的对比,更直接高级的呈现了剧情冲突和人物内心转变。
整个影片中,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两个画面的对比,一边是救赎的天使,一边是祷告的弱小,将两张图结合在一起,就能看出导演和摄影指导的良苦用心。左图妓女们站在红十字的标志上,贝尔饰演的主人公正在为她们鼓掌,其中的隐喻不言而喻;右图女学生们坐在教堂,斑斓的圣光洒在身上,安静的祷告着救赎。两个场景,完满的诠释了影片的主题。
在最后,同一个场景,同样的人物状态,在不同的剧情阶段,加入了不同的影像元素,让观众体会出了不同的人物解读。左图是妓女们刚刚进入教堂的时画面,通过偷窥视角,显得轻浮放荡。右图是同一个场景,但是加入了教堂彩色玻璃的视觉元素,让她们显得如此的洒脱,浪漫的英雄主义跃然而出。
另外,在影片中还有大量的高速、手持和偷窥等镜头,彩色玻璃、火焰等视觉元素,都对剧情和人物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衬托。
以上是个人对这部影片部分影像的浅显解读,难免有不专业和过度解读的地方,希望能够批评指正。
赵小丁
查看更多 >-
重磅 | 摄影师赵小丁分享与张艺谋合作多年的创作心路
-
赵小丁:有创新力,作品才有生命力
-
用电影标准拍网剧有哪些挑战?我们帮你问了《北辙南辕》摄影指导赵小丁老师
-
《悬崖之上》票房破8亿,赵小丁:这是一次中国“电影工业化”全流程制作的突破
-
猛玛传奇007,《悬崖之上》背后的王牌监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