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微电影《冬眠》制作特辑(一)---工业文明下的绝叹

2012-11-22 21:01
冬眠制作
故事设定---一个梦想的里世界

科幻微电影《冬眠》制作特辑(一)---工业文明下的绝叹
其实冬眠最初于刘慈欣老师《三体》中一段故事,其中最感动我的是关于一颗大脑在宇宙中独资漂流的段落。比起地球引力对人的束缚,没有距离和边界才是真正的封闭世界。黑暗孤独,人类在地球这个方舟上孤独的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文明是我们唯一少数值得骄傲的产物之一吧。这个世界应该是一个充满工业文明气质的环境,有现代设计的痕迹。干净而冰冷,一个过于人为化的世界崩盘后的,看似控制下文明成熟的外表,我们反而成了机器保护下的襁褓,我觉得这是大自然给我们最大的讽刺吧。
现代工业讲究的简约感,使得未来的设计慢慢趋向于祛除人为的包装,简约到极至,直指功能的至上的理想。设计一开始都是服务于功能的,这也是设计的本来初衷。就像人造的每一样物品,无不都是先有了功能,后有的美化,而美化本身其实是为了让器具更有了”人“的味道。于是机器终归也是会有点人味的。所以它有了眼睛以及人的形体。
科幻微电影《冬眠》制作特辑(一)---工业文明下的绝叹
(前期的一些设计稿件)
一开始,我们在构思船舱设计的时候,就是参考的人类体内的某个器官。而故事又是一个永远没有出路的内环境,其实它更像是棺材,但我觉得如果真是这个形状,估计当初谁也不想进躺进去的,那么这个设计是失败的。它必须是一个盒子但又不能是方形的,因为四川有句俗话说人如果脑子是方形的,那么就是缺乏智能的表现。当然这是一个调侃。但是现代甚至后现代的交通工具设计,会与星战当初构思的那个由几何体构成的太空世界,越发的不同,随着工业制作技术的增长。智能车床和复杂的电控技术,甚至三维打印技术,都给设计师以更大的实现空间,设计会被打磨的越来越缺乏垂直线条。近未来的高端设计会越发的离奇,却还是服务于功能,因此,近未来,不会出现太过复杂匪夷所思的设计,即使是科技含量最好的航天产业,设计一旦民用,就会不同,这个我们稍后会谈到。
最近和一个朋友闲聊,听说原本设计是人智最大的乐趣。这个过程竟也在被数字化取代,就像他说的,你输入几个参数,电脑会根据资料库中的基本样式随机组合成成千上万的设计,而人,只需要坐在那里,一个一个选择你最中意的,因为没一个设计都是严格按照预设来组合,而人做做的仅仅是选择。我调侃了一下,如果有一天机器人认为人的审美是有问题的怎么办,他说,那就不知道了,也许解雇我们这些审核者?也是有可能的。
科幻微电影《冬眠》制作特辑(一)---工业文明下的绝叹
(《冬眠》中并未采用的太空舱体)
所以冬眠舱的设计一开始就有别于传统的复杂结构,因为往往堆砌会比逐个的设计难度大上不少。少即是多,我觉得这种定义在未来的太空工业里会成为主流,而现有的空间站设备和抗天器材,因为主要还是服务于科研机构,所以就不会有那层为了美和安全的“外壳”,你看到的设备复杂程度很高,因为那是给科学家研究用的,每个部件基本都是手工制造,随时替换和监测,而民用一定是封装好的成品,所以最类似的结构,应该就是客机的机舱了吧,我觉得。其实仔细看,你会发现舱盖和舱体连接的地方始终有两个锁扣,一侧个两个,一共四个,这是必要的固定结构。朋友看到后笑称这是机器人的眼睛,我说我不知道,也许只是觉得,就像汽车飞机一样,什么机械乘具,要是少了一个类似眼睛的结构的话,我总觉得少了某种交流一样。
如果拿到这个故事,我会希望真实的发生在一个太空艙中人的反映,而这是即使国外电影也很少有涉猎的情节,因为我始终很感兴趣的是,如果你可以描写一个庞大的舰队,那么也许舱里那些被储备的士兵,他们也有自己的故事。那么好吧,我还没有一个足够离奇的外太空史诗般的世界,银河之间的帝国战争。多个离奇政治形态下的冲突,足够宏大的世界。但是至少,我可以讲述一个,在某一个未来不可逆转的灾难下,一个小人物的心路,也许,他会有更多故事也许也不亚于感动中国。于是我试着去想象也许此时此刻如果我被困在一辆逃离的可车上了,而车本身也是辆半古董,跌跌撞撞的一路这么走着,后面是末日,前方一切未知,此时路况险恶。那一路上,所有乘客的心情,一定是波澜起伏的,那又会有多少故事啊。
于是冬眠是关于一个乘客的故事,他也是我最想探究的个体,可是太空舱之外必然还有其他的乘客。那么,一个人已经有很多要说的,那么我们先做他的故事吧(E)
科幻微电影《冬眠》制作特辑(一)---工业文明下的绝叹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