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离我们有多远?——《时光相册》导演手记
“科幻”离我们有多远?
——《时光相册》导演手记
简介:由影视工业网监制,孙武导演的科幻微电影《时光相册》终于在2012年的情人节与大家见面了。这部片长15分钟的微电影,讲述了一个男人对因电梯事故逝去的女友的无限怀念,于是决定用毕生精力实现平行时空的穿越,这一切是虚幻的脑中记忆?还是真实的时空穿越?导演给了一个暧昧的结局,让我们无限遐思。
影片历经五个月的前后期制作,其中两个月的剧本修改,半个月的剧组筹备,三天半的拍摄,和两个半月的后期制作。在这篇导演最终版的手记中,记录了拍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时尚cosmo》杂志2012年4月刊对《时光相册》做的专访)
导演手记正文:
在《时光相册》的制作过程中,我写了10篇共几万字的拍摄手记,如今从头看过,感慨良多,那真是一段“痛,并快乐”的日子。痛,是忍受对成片无限期待和现实之艰难的压力;快乐,是有一群和我同样症状的“疯人”与我同舟共济。这段经历,也如片中所体现的我称为“积极的宿命观”般,既充满巧合,又好似必然。
关于剧本
首先,剧本就难住我了。我发现我所谓的自己的科幻片都是建立在概念之上的,缺乏人物,故事以及戏剧对抗性的支撑。改了一个月的初稿最后在把团队搭建起来的第一次讨论会上被全票否决了。我倒一点也没觉得心疼,因为大家提出了更多好玩的方案,可是这些方案在形成剧本的过程中也是难处颇多,编剧逗豆和我几乎每三天她出一稿,然后我再改一稿,最后算下来,差不多可以拍成十几部完全不同的短片了。最后定下来的这稿我对故事本身也并没有完全认可,我认为这故事并不是很好玩,但是理念上基本屡清:一个男人因为失去自己心爱的女人,想了无数的方法回到过去,有意识上的虚拟穿越,也有实际上的时间机器的研究,从虫洞理论,到量子理论,从蝴蝶效应再到薛定锷之猫的猜想,拉赞助被否定,最后决定用自己余生去实现对自己内心伤痛的弥补。但在实际拍摄中,我对很多概念做了一个暧昧的表现,尤其是那四根发光的柱子,大部分观众都认为那是一台穿越时光的机器,可我认为那只是刺激回忆实现的虚拟现实仪器。
我之所以暧昧地去表现这一事物,是我认为在我们人类所能认识到的世界里,那些回忆,那些照片记录下来的岁月,那些充满现实感的梦境,那些人们一闪而过的对不同人生路的假想,都在另一维度的时空里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所以在影片接近结尾的时候,再次出现了这一场景,刚刚发生的一切“穿越事件”以及对女友的完美回忆,是否只是主人公脑中的幻象?
( 虚幻与现实只是一个相对关系:从虚幻的世界看现实,就好像从我们的现实看虚幻一般。我认为整个世界不是由物质组成,而是由系统组成。譬如说我们认为屹立不动的大山,其实也是一个生命系统,它也在运动,也在消耗,也在经历生死。以大山的视角看我们人类,那就是根本无法注意到的一瞬间,就像我们不用借助仪器根本注意不到细胞的生死一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虚幻和现实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相对关系?)
很多观众说《时光相册》有点让人眩晕,概念太多,太杂,无法让人“感动”。在剪辑的过程中,很多朋友也劝阻我放弃科幻部分,把爱情部分做足,我说:“就算它剪辑出来是一部烂片,那也是一部科幻片”。当我提出这样的科幻概念之后,从制片到摄影,从演员到执行导演,甚至监制都积极参与到剧本的讨论中来。大家常常为了讨论一个概念,一个逻辑,可以连续聊四五个小时。我也买来《时间简史》等一系列书籍,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上帝也掷骰子—量子物理史话》,里面对量子理论的阐述非常生动有趣,也很好理解。可惜的是,片中的科幻概念我没有很好地用电影叙事技巧展现出来,15分钟的篇幅对这样大的构想也显得承载不下,唯一值得安慰的是,90%的观众点击后都能将它看完。我想我们足够思考了关于科学理论的依据,对于目前国内微电影的制作来说,至少是一个好的开始。所以,在海报上,我不敢枉称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但是它是从科幻理论构思出来的故事。
我最近读到一篇科学报道说,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循环运动的计算机,可以在宇宙热寂之后,继续运转,重复设定好的程序。如果我们可以把人脑的意识输入这个计算机中,那么即使宇宙热寂了,那么循环计算机还会不断的重复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的感受。那些美好的情感和经历将会永存。这恐怕是对《时光相册》理论依据的最好支撑。
关于拍摄
我们从建立这个项目之初,就有一个渴望达成的目标:通过这部微电影的拍摄,建立一种规范的微电影的工作方式。要做分镜头,要画故事版,要做场景气氛图,要列道具清单,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道具,选好每一个场景,做好摄影机的测试,试片,做好特效的实验,做好灯光设计图,提前对演员进行排练,计划好每一场戏的拍摄时间,现场粗剪……摄影指导华成做的十分到位,从本片的拍摄解析,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关于摄影和灯光设计的细节。但是,全部流程实施起来,难度却是超乎想象。总结三个难点:周期,预算,决心。我们的客户几乎给了我们无限期的周期延伸,交片日期从2011年11月推到12月,最后直接到了2012年的2月份,这在目前的微电影制作中,可算是超级长的了,几乎接近一部90分钟的长片的制作周期了。
(现场工作照)
如此长的周期也增加了预算的难度。拍摄到第二天,已经用尽全部的预算了,监制借了我三万块,我工作室又拿出了七八万,才算把该结的帐结完。说实话,当时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要拍这么费力不讨好的片子。拍摄那几天遇到的困难不必多说了,拍的多了,每次都记不得有什么困难,只记得那几天很投入,很兴奋,大概是必须把这个片子做完的决心还在支撑着我。唯一比较麻烦的就是对电梯的控制了,要让电梯听从我们的把控,就只能让电梯停掉。对于制片来说,这还真是个难题,最后还是母校(北京电影学院)给了极大的支持,我们用大力胶封住了电梯内测的感应器,这样电梯门就不会来回关闭了,然后由两名道具负责在电梯内手动控制电梯的开关门。当天拍完,电梯居然真的坏了,修理工及时赶到才恢复了使用,所以拍摄这样的场景最好还是有专门的人看管才比较靠谱,否则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再说回关于预算的问题。其实我每天都在努力克制自己不去想预算的事情,我在拍摄手记中怒斥的制片人就是我自己。但是即使在这样让我糟心的状况下,我也只能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依然每天笑着到现场,只要到了现场,我就忘记了很多的烦恼,只想把每天该拍的戏拍好。因为导演如果没了激情,所有人都将失去最好的状态,我们大家每天都在互相鼓劲。
每天我们按既定的计划到规定场地拍摄,我带了一台24寸的IMAC进行现场拷贝和一些特技画面的现场拼接。为了确保素材的万无一失,我们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进行素材备份。我与摄影师每晚拍摄结束后还会一起对一下当天的拍摄内容是否已经拷贝到机房。这样的细致工作看似有些麻烦,但是总比拍了一天,丢掉了最珍贵的镜头要好的多。
(松下AF103 的稳定性保证了我们拍摄的顺利进行,为保证最佳画面质量,我们一般都只将画面记录在AJA存储单元中,只有在拍摄升格画面时才会先存储到SD卡中,再转存到AJA存储单元中)
(我们在现场查看特技画面的拼贴效果,这个拼接镜头如果前期拍摄出现问题,后期就很难弥补了)
《时光相册》幕后制作特辑
关于声音制作
考虑到这部影片旁白居多,对白较少,我大胆的尝试了一次自己来做录音师。我把聘请一个录音组的费用用来购买了一套RODE-NTG3话筒以及ZOOM h4n录音机。
我的理念是要珍惜每一次可以尝试剧组里不同工种的机会,只有你做过,以后你才知道怎么与其他部门沟通。进后期时发现:大部分室内声音质量还不错,室外比较糟糕,中关村这个吵闹的地方,声音太杂,没有专业的调音设备和专业技术,很难录好对白。这种担心在剪辑的时候基本没有了,因为室外对白戏全部被我删掉了,这个决定对我自己来说,还真是有点残忍。做过很多部影视剧音效的卢凯老师,看了我的微博上说要拍一部科幻片之后,主动请缨免费为我制作音效,这真是千金难买的缘分。
音效卢老师从筹备期开始就储备了大量的音效素材和一些特殊音效的制作方法,所以才能在上线前一天,只有不到24小时的时间完成了拟音,音效,对白和旁白调整,选曲,铺音乐的全部工作。而且影片上线后,音效方面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理想的状况就是:如果每一个部门都是最专业的,那么片子至少在技术质量上是不会差的。
(庞大的音效工程)
影片音乐方面我们力求保证了每段音乐的版权,从SMART SOUND上购买了三支。这个国外的音乐网站真的是非常给力,只需要在线支付,平均每首29美元,便可以终身使用这首音乐。如果要找专门的乐团录制这部片子里的音乐,恐怕成本要翻几百倍。片尾曲是我曾合作过的歌手“夏天播放”组合赠送给我的。其实这首《wake up》在我的电脑里放了很久了。但是剪辑到后期的几天忽然又听到的时候,觉得歌词与我们的影片太贴切了。
(附《wake up》歌词:
等待 唤醒 在九月沉睡的我 /希望 感慨 在凌晨两点醒来
这是生活在聆听 /命运变奏的旋律
拥有 失去 在我们死去之前 /纯粹 欲望 在我们虚荣背后
是爱寄生着恨 /在命运的节奏里跳舞
铭记之前 有谁哭过 /哭过之后 记得笑着怀恋
Wake up
在我们逝去青春之前
Wake up
梦想终会醒过来 出发…)
关于后期制作
我们的后期团队,主要负责一些数字电影和电视剧的后期制作。这对我来说,是拍摄微电影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盘算着,把片子放在工作室,交给我们的首席剪辑指导完成,然后我就可以去趟周庄,旅旅游。结果第二天,我工作室最优秀的剪辑指导有急事离开。我无法再支付外聘一个剪辑高手的费用,甚至连来帮忙的特效指导的团队人员的费用都无法支付。一切只能自己来。凭借我5年前剪辑娱乐新闻和企业宣传片的根本不着边际的“经验”,我自己开始着手剪辑。最初的粗剪还是给大家提了不少气,主创来观看的时候认为还是能剪出一部很不错的短片来,因为我控制快节奏和大气的感觉还是有一套,这得益于多年制作企业宣传片的结果。可是精剪的时候问题就浮现出来。我此前只导过MV和广告,拍摄影视剧只做摄影和后期总监。对叙事的把握全都存在于“侃大山”之中,只有自己坐在机房操刀的时候才能看到一个个漏洞.首先,剧本的故事性单薄,事件少,全是动作性细节,这就很难剪出故事来;其次,每场戏之间的转场缺乏逻辑性,不是“1,2,3,4…”式的推进,而是“1,1,1,1”式的重复。不加音乐,完全没办法看下去,只能当mv发布了。
我剪完全片之后真是想抱头痛哭。那几天,我每天走在路上都在想该如何面对大家付出的这么多努力,每次摄影华成来我工作室,兴高采烈地鼓励大家,每次监制不厌其烦地前来催促,每次主演蒋一铭满怀期待地问讯后期进展,我都想哭着告诉他们:哥们,实在抱歉,由于我导演技术拙劣,这次咱们就当又交了次朋友吧。有一天我一个人走在从工作室回家的路上,想想自己两次尝试导演都中途夭折,想想父母这么多年对我的支持,想想那么多朋友耐心且不求回报的帮助,想想这么多年想拍一部科幻片的愿望……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最低标准:不求什么牛片,把它做出来,把它拿给别人看,对我自己来说,就是进步了。中国有句古话:事不过三。这部片子不做完,我就再也别想什么导演的事了。
我买了一本《魅力剪辑》重新学习剪辑知识,每剪辑一版都请大家来看,把每个人的批评建议都记在一个小本上,和监制,摄影指导开了无数次讨论会,把两位主演蒋一铭和茅圆君请来无数次配音,这早都超出了他们的合约,但是没有一个人跟我说“不”的。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每天艰难地一步步走下去,对于本来已经基本放弃的特效场景,我们也一个一个把它们“抠”下来了。
片中提到的“玫瑰花园的小房子”,按我的设想,需要很大的费用,结合实景拍摄,才能做出来,基本放弃。但是几经考虑,我想既然做不出非常真实地渲染,不妨就彻底虚幻,特效师硬是把一千朵三维制作的玫瑰添加到画面中。有时候避实就虚,也是很讨巧的方法。
对于表达电梯的细节方面,实拍很难做到,于是我们自己建了一个电梯。
(电梯的线框模型)
(实际上我们建了比8层楼高的多的电梯模型,快速下落时,十几层楼一闪而过,观众几乎意识不到)(成片未调色的电梯内部镜头,光线及细节处理比较重要,在成片中,我们又添加了震动和火花以及烟雾,真实感就好很多了。两周时间的工作量,在成片里只用了几秒钟)
(在AE中,我们合成了一些画面效果,画面中的元素,来自于真实的科学设备)
(特效参考图片之一——强子对撞机)
片中倒第二个镜头,我想让大家从画面中看到更高的维度看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感觉,于是做成了现在的效果。很多特效师看过之后都在讨论是什么软件制作的,其实完全都是一帧帧把人物从画面里抠出来的。(我们在片中的很多地方都用了最笨的方法来制作,因为我们目前对特效的认知尚不知道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 )
谢天谢地,2012年2月14日情人节,我兑现了预告片中对网友的承诺,《时光相册》顺利上线了。随之而来的是对此片从概念到制作的各种讨论,除了对制作上的褒奖和对科幻题材尝试的鼓励,当然也有很多批评。尤其对剧情设计,批评很多,有人认为故事分别抄袭了《蝴蝶效应》《源代码》《时间机器》《月光宝盒》《盗梦空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大家提到的都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作为我的微电影处女作,得到这样的评价我并不难过,我只能说,以中国目前的科幻水平,唯有借鉴,学习,模仿才有进步的可能性;有人认为故事太单薄,这确实是我的剧作技术失误,把编剧的很多提议都无情地砍掉了,目的只有一个:这次拍摄不只是我对科幻题材的尝试,也是为了干干净净地完成本片的主题——我想用这部微电影告诉那些正在人生低谷的朋友“你爱的和爱你的人,永远都不会离开”。仅此而已就足够了,其他的一切我都可以舍弃。用片尾曲《wake up》中的一句歌词来说就是“哭过之后,记得笑着怀恋”。
科幻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提到中国科幻片,这真是一个让人伤感的话题。至今为止,还没有什么国产电影敢枉称是优秀的科幻电影。这不是一年两年能改变的状况,因为科幻电影不仅需要业内人员参与,还需要很多真正的科学家或科学组织来参与,支持,才有可能做得优秀。在拍摄《时光相册》之后,有几个物理学家添加了我的微博,与他们聊起时间的话题,他们对此方面的电影也甚感兴趣,这可能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微电影为青年导演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空间和机遇,把握这次机会,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没有斯皮尔伯格,吕克.贝松,金基德这样愿意辅助后人的大师提携监制,没有分级制度的宽松制作环境,但是,我们有最敬业的团队的每一个人的梦想支撑,有最爱我们的亲人支持,有像影视工业网这样的平台作为技术学习的“校园”和有诚意且支持创作的赞助商,有诸多原创视频网站这样的展示舞台,有我们自己坚韧的决心,做你想做的微电影,我想,足够了。关于科幻,我们需要的最多的,不过是——坚持。
努力过,也就没什么好遗憾的,愿与各位坚持梦想的朋友共勉。
《时光相册》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