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反套件的对比我所看到的信息(二)

2013-01-15 21:20
       从那次期盼中的合作无声无息中消失了之后,一个深入到细节的观察又开始了,这次我关注到一点上提手柄的变化和规律。从名称到结构都有了变化,比如“可以飞行了,不再转轴了”,可以覆盖的范围更加的大了,这样明显可以更宽松的适配平衡了。这一代产品和上一代比较更“轴”了,这个“轴”可以看做一种拍摄习惯,也可以当成一种结构设计的理念。当然优化后的设计看上去跟用上去更舒服。
如果HDSLR配套的设备越来越复杂,提手的覆盖范围也要越来越大,我收藏了很多国外的设计图,很有意思,这些好玩的东西在国内真的少的可怜。甚至中国台湾生产的一些器材也很值得一些厂商借鉴和学习。
我习惯去淘宝上寻找适合自己或者感兴趣的器材,发现利弊相加减之后把自己的花钱思绪搞砸了,把自己的创作欲望勾起了,于是和一个cage的生产兼销售聊起来。发现还算有共同的语言。第一我们研究了一下当下cage设计的一些利与弊。当然,批判在所难免,我并不是去吐槽的,我认为下一代的提手必定要做到伺服相加才够配得起专业的使用,比如一体化的轻量设计方案,多加一个rec和push。(这是后话~)
“不实用的名头消失在无人问津中。”其实,我觉得套件的市场是越走越艰难的,因为很多之前买过一些“不方便”的东西的消费者,可能脑海中已经存在了阴影。这个不是工业的产物,而是累赘的装饰。换句话说,比如光线管理系统元素的缺失导致没法进行对光和颜色的控制。再比如沉重的拍摄任务&沉重的设备,我们的工作也变成了一种艰苦,而设备的改良正要走重拾拍摄乐趣的思路。
其实,有些可以各种调节的设备,不如按照规则和习惯操作的设备。在研究比较普遍使用的两种cage的时候,我发现难操作,不平衡还有可以优化的空间很大等一些问题。还有辅助器材很板正。有些东西该做大反而小,有些东西该小反而很复杂,有些空间需要留出很多,反而做的很抠搜相当不符合拍摄的习惯(我看了一些国外现场使用与这些国内现有出售设备的比较后才这么说)。当然,这些设计的初衷都是操作摄影机,符合拍摄者的习惯,能够不违背操作器材的原则,符合拍摄的规律。如果感兴趣的话,我们不妨还可以用专业的素质对所使用的手头器材做找茬游戏。最后也许就找到了我们心中的神器。
我承认我很挑剔,因为我看到了差距。我希望一个符合我习惯的优良设备能够尽快的出现,加油,亲!

本文为作者 陈心童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