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影像革命

2011-02-18 13:31
#数字电影技术# 作者:李威克   电影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对于人类历史,一百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就其相对应的现代社会来说,却可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是飞跃式的,电影的变化更为奇速。拿最早拍摄的电影来说,从《火车进站》到稍后的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它们与当代电影相比,尤其是当代好莱坞的那些商业主流电影相比,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这电影百年发展历史中,正是通过技术的变革,我们才能一直在银幕上目睹种种视觉奇观。而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人们也推测着,在下一个一百年中,电影的未来将会是消亡,变异还是继续发展?   电影作为一项已经发展百年的艺术形式,因为它将商业、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如此成功,以至于现在电影行业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回顾上一个百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电影的变化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的,是它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的电影技术的进步。可以说,科技是电影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还有光学镜头、感光胶片、机械性能等等的或大或小的改进和变革,都给电影艺术的创造开拓了新的天地;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视频、电脑、激光这些新的高科技在电影的上的应用,更扩大了银幕的创造力,使其形象、语言焕然一新。如果没有这些高科技的发明,我们也就不可能看到现在的绝大多数电影。   但从电影制作的原理来说,现代电影拍摄方式和卢米埃尔兄弟当年拍摄《火车进站》时并无不同。只要现在的导演有耐心,他完全可以利用当年卢米埃尔兄弟使用过的摄影机拍摄出和现代电影并无太大不同的影片片段。作为例证,我们可以在《卢米埃尔兄弟和四十大导》这部电影中看到现代电影导演是如何运用一百年前的机器进行拍摄的。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电影都是建立在化学感光材料的基础之上,包括拍摄、拷贝、放映等诸多环节,电影都完全依赖于胶片作为记录和存储媒介。虽然这种方式有诸多麻烦和不便之处,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人可以发明出更好的替代方法来。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作为电影基础的胶片摄影已经开始出现小小的革命曙光,这就是已经开始在电影制作中逐渐占据主流位置的数字技术。   作为数字电影技术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数字特效技术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应用到电影制作过程中了。不过刚开始的时候,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还相当局部和有限,大多只是帮助导演把图像进行“无缝拼接”,消除原来“电影魔术”中明显的人为痕迹和不真实感。乔治·卢卡斯就是这方面的最早使用者之一,而他的《星球大战》系列影片也因此受益匪浅。许多观众恐怕到今天也不会忘记《星球大战》中充满立体感的太空战舰,10多米高的会走路的陆战坦克,还有那些嗡嗡作响的激光剑,这些逼真的视觉形象给了人们巨大的感官享受。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带来的数字技术破天荒地把许多原来电影表现不了的题材变成了可能,依靠数字影像合成建立的全新的电影形式与风格,迅速加快了电影创造财富的速度。从依靠模型和图像剪贴的“电影魔术”到数字技术的跨越,就像给电影行业加入了催化剂,它所带来的无限可实现性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还促使导演把新的想象搬上银幕。   看过《终结者Ⅱ》的观众,一定会对片中那个打不死的液态金属人T1000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没有人会记得那个大反派演员的名字,但人人都被银幕上那个自由流动变幻莫测的超炫怪物弄得目瞪口呆。这个数字特效第一次实现了“由数字创造出来的角色”完全压倒了“由人塑造的角色”,它在电影中成功应用的里程碑,带动了90年代美国电影广泛导入电脑科技的新趋势。而本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更是“电影数字特效挂”的先锋人物,他拍摄于1984年的成名作《终结者1》如今看来只能算是微型特技片的规模,但当时已具石破天惊的效果。而他拍摄于1989年的电影《深渊》,其中外星人利用海水化为人脸形状的镜头,则可以说是为今后的液态金属人特效预演的暖身之作。   作为迄今为止全球电影票房最高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更是投入了大量资金用电脑制作出冰海沉船的壮观场面,创下了全球票房收入18亿美元的最高纪录。凡是看过《泰坦尼克号》的观众,都会深刻感受到其数字化的特技效果在影片中的惊人效果。在《泰坦尼克号》获得的11项奥斯卡大奖中,除了电影界最关心的“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外,其中“最佳视觉效果”奖则完全属于数字特技的贡献。   要制作出令人眩晕的史诗般的场景并非易事,在《泰坦尼克号》的制作过程中共动员了350台SGI工作站和200台 “阿尔法”工作站,以及5000GB的共享磁盘子系统,所有系统都通过网络联接。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连续24小时进行数字特技制作,从未间断。这样,550多台超级电脑连续不停地工作了两个月,生成了20多万帧电影画面。在数字特技制作中,先把电影镜头拍摄出来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制造出数字化的人、数字化的船、数字化的海洋、数字化的浪花和烟雾。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产生数字效果,首先要将胶片上拍摄的每帧原始图像扫描后送入计算机中,并以独立文件存储。然后数字艺术家们在工作站上利用专门的软件,根据影片镜头提取和生成数字图像元素。生成了全部的数字图像元素后,数字艺术家们还要让各个数字图像元素颜色使之和原始相片一致。   这样大规模的数字特效制作最后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是惊人的。尽管这艘巨轮是用模型做出来的,远景中船上的旅客、海中的海豚,船行进中激起的浪花乃至远天的背景也都是用电脑合成出来的,但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却不会对这些从未真实存在过的景象感到怀疑。同时,在长镜头的表现上,由于有电脑特技的帮助,导演可以表现出原来根本无法拍出的效果。   杰克高喊"我是世界之王!",镜头渐渐摇开,升入高空,泰坦尼克的庞大的船体成为了一个新的特写,镜头继续沿船的右弦向后移动,忽而穿过桅杆漫入烟囱里电脑合成的黑烟中,然后自然落到船的右侧,镜头下落中急速后撤,将泰坦尼克巨轮的整个身躯跳进画面中央,渐渐渐远离……在过去,如果不是一只飞鸟,观众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体验这样完整而又真实的视觉感受的。而当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泰坦尼克号巨轮再现当年的沉船场景时,那种震撼的感觉决非其他艺术形式所能替代的。   正是由于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商业和艺术上的巨大成功,电影制作行业开始大规模地向着数字化方向开始进军。其中,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如果说电影《泰坦尼克号》作为数字技术在电影应用中的一个颠峰,那么这两位导演就是通往这个颠峰过程中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坐标点。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好莱坞开始体会到数字特效技术的优势,一时间通过数字合成来拍电影蔚然成风。从《阿甘正传》中虚拟出电影镜头里的阿甘与历史镜头里的肯尼迪总统握手开始,数字特效技术在诸多电影中开始大现神威。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是电影特技的钟爱者,1993年他给世界的最大贡献就是让恐龙在地球上"复活",而他依仗的就是数字特效技术。在影片中,当人们来到海中孤岛上的侏罗纪公园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了在蓝天绿树间一只巨大的长颈恐龙在悠闲的吃草,随后镜头拉开,一个梦幻般的侏罗纪世界就这样展现在观众面前。而同时,电影的一个新境界也同时在观众面前缓缓铺开。不管后来以恐龙或巨兽的影片在技术上如何日斟完美,《侏罗纪公园》理所当然的保持着这类电影掌门之作的地位,人们谈论这类电影的时候都会时不时将这部影片作参照,因为它开创电影的一个新世代。   而一直作为电影特效技术领军人物的乔治·卢卡斯,他在数字特效技术领域的地位完全可以用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中的地位来比喻。作为开创电影《星球大战》系列的导演,乔治·卢卡斯对于电影技术的狂热迷恋在极大程度上推进了电影技术的变革。他当年为拍摄《星球大战》系列而创立的“工业光学魔术”公司,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电影特效公司,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电影特效中,都有这个公司的参与。   1999年,卢卡斯感到此时的高科技可以让他那意犹未尽地想象力再次得以发挥,于是,一部几乎用电脑特技武装起来的《星球大战前传:幽灵的威胁》问世了。在这部影片在拍摄的过程中,演员们很多时候都是在蓝背景下举着不存在的武器和不存在的数字演员表演着对手戏,自己都不知道将来上到银幕后是个什么效果。而最终效果只有靠卢卡斯和他的电脑特技小组来把握了。在最后完成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令人震撼的特效场面,尤其是飞车竞赛一段,将电脑特技在动感和速度上面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   而在这场大规模的陆地战斗中,所有的画面都是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在这场大规模陆地战斗中,古冈军队所使用的防护圆罩以及整个光束效果、光束穿透效果以及着火的场面,是影片中最艰难的制作之一。这个场景中包括了对防护圆罩的攻击以及相关的光束粒子效果,制作人员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来制作这个场景。最大的挑战就是在战斗场面结束时,防护圆罩被机器人军队破坏,这个战斗场面使用了多达50至100层的镜头数,其中完美地结合了模型摄影和数字特效技术,以至于让观众完全分辨不出来这是利用计算机完成的虚拟画面。   乔治·卢卡斯在谈及数字技术对电影制作的影响时深有感触。在创作《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时,里面的绝地武士大师尤达还是一个木偶傀儡,甚至连转动身体都不可能,但到了《克隆人的进攻》这一集中,尤达不仅可以灵活地行走,而且还可以参加战斗。这就是是数字技术赋予了他更强大的生命,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享受。   不过,对于乔治·卢卡斯来说,他开创的数字特效技术并不是只为他一个人服务。在2000年3月举行的奥斯卡典礼上,横空出世的电影《黑客帝国》成为一个大赢家,它一举击败了《星球大战前传:幽灵的威胁》,赢得了最佳视觉效果和音响效果奖,从而开创了一种崭新类型的科幻影片。其中《黑客帝国》在视觉效果方面的成就,电脑特技自然功不可没。   影片中尼奥在天台上全身后仰躲避子弹、崔妮蒂腾空跃起视角360度旋转的镜头,已经成为了当今电影特效技术在电影中应用的一个经典场面。虽然出现在画面上的演员只有二三个,时间也只有短短几秒,但为了拍摄这样的镜头,电影数字特效人员从前期筹备到后期电脑处理却要花几个月的时间。但正是这个后来被称为“子弹时间”的特效场景,标志着电影特效技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所谓“子弹时间”是指,被拍摄人物几乎静止的同时,摄像机以其为轴心在周围飞快地旋转。很多人现在都知道,这段镜头实际上是在被拍摄的场景周围环绕着122台静止不动的摄像机,模仿一个可以任意速度运动的摄像机,然后制作人员再从不同角度拍下同一动作,最后输入电脑加工处理,后期再加上子弹飞行的动画。这个场景是如此之眩,随后出现的大量电影中都出现了对这个镜头的模仿甚至是赤裸的抄袭。《黑客帝国》导演沃卓斯基兄弟对这个现象感到很气愤,于是发誓要在续集中制造一个“无法抄袭”的特效场景。于是,我们就在《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中看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尼奥大战一百个特工史密斯的场景。   如果说《黑客帝国》第一集中的打斗场面是一场“功夫奏鸣曲”的话,那么“尼奥大战一百个特工史密斯”这段戏可说是“交响曲”了。当尼奥和特工史密斯走进院子的时候,他们是真正的演员。但是开打之后,画面中的每个人和每样东西都是计算机合成的。甚至包括镜头运动———镜头以难以置信的每小时200英里的高速运动———这种高速度,足以将任何真正的摄像机四分五裂。   铁杆影迷们即使在DVD上反复播放这段场景,也不会看出任何破绽。尼奥和特工史密斯由数字合成的面部,禁得起最挑剔的影迷检查,而数字合成的建筑背景,看上去老旧肮脏,也和真正的城市没什么两样。这就是“虚拟电影术”的魔力。   这种“虚拟拍摄”是先在电脑中将高清摄像机拍摄的实际环境以及人物相貌衣着等细节数字化后,在三维合成场景中再制作一个可以任意移动的虚拟摄像机,它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法则的限制,可以在空间中随意进行移动,可以在物体背后和周围进行任何特殊角度的拍摄。同时,演员的所有动作都利用动作捕捉器将这些动作进行数字化,这样如果导演沃卓斯基兄弟想要试试用另一种方式来拍摄打斗场面,就可以象是在一个实际场景中拍摄一样马上可以看到最后效果。不过作为一个无法被“抄袭”的特效场景,它的代价就是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个打斗场面虽然时间只有五分钟,但整整拍摄了一个月,同时花费了数百万美元。对于这样高昂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来说,别的电影的确是无法复制和抄袭的。   作为当代电影的另一个代表作,电影《指环王》系列也同样全面应用了数字电影技术。作为一部高度数字化的电影,现代科技的拍摄和制作让观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已经公映的《指环王1:护戒使者》夺得了第74届奥斯卡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在这部电影中,电影的后期制作已经是一场数字化的科技革命。负责本片数字特效的新西兰威塔数码公司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资料库,把《指环王三部曲》的每一格画面都存进去,这样一来就能很容易地读取、分析和比对片中的每个细节。这表示片中的每一部分都能做数字化处理,从风景到光影的变化都能随意调整。他们最惊人的成果是《指环王:护戒使者》中出现的那些既邪恶又可怕的反派角色,完全是电脑动画的角色包括戈伦姆、树人、炎魔和索伦之眼等。   整部电影约有1500个惊炫特效镜头,其中最为震撼的就是影片中的人魔大战场景。如果不使用电脑特技,要想把《指环王》原著小说中所述的战争场面搬上银幕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这表明剧组必须找到7万名壮汉扮演战士,他们必须个个都长得牛高马大,膀阔腰圆,然后穿上精心制作的盔甲互相厮杀。而且,在《指环王1:护戒使者》中,这个战争场面只出现了大约一两分钟。从制作成本上来说,虽然《指环王》系列的拍摄成本高达三亿美元,但这种拍摄成本也是不可能接受的。最后,这个场景利用了数字特效技术完美地被再现在银幕上。其中,兽人,精灵和人类组成的大规模集团军是由一个人工智能程序负责生成的,这些数码战士能够独立“思考”并投入战斗,甄别敌我。由于每个虚拟人物都拥有“独立视野”,导演杰克逊的制作小组可以从多达20000人的混战场面中单独点击其中一个,并通过“他”的视角观察战场。这个程序甚至能做到每一种族都有独一无二的战斗风格。   在《玩具总动员》之前的动画片制作,虽然有例如《美女与野兽》这样的利用数字特效技术表现三维空间的动画片出现,但整体来说,动画片基本上仍是沿用已有几十年历史的传统方法,由美术师在胶片上一页一页绘制。但是“皮克斯”(Pixar)公司制作的《玩具总动员》,无论人物还是背景,却全都是从头到尾利用电脑绘制完成,成为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部真正“三维电脑动画”,虽然在刚推出时曾有一些“角色表情生硬”等负面批评,但观众们趋之若鹜,全美票房高达3亿6千万美元。   此后,这种“三维动画电影”模式成为好莱坞票房制胜的法宝。《虫虫特工队》、《蚁哥正传》、《玩具总动员2》,再到2001年里梦工厂的《怪物史莱克》和迪斯尼的《怪物公司》的票房大收,正说明这股风潮的愈演愈烈。 而今年刚刚上映的《海底总动员》也同样是“三维动画电影”,它现在已经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动画片。   作为一种数字特效技术在电影应用中的大胆尝试,2001年又一部具有革命意义的数字动画电影诞生了,它就是美国哥伦比亚三星电影公司耗资2.4亿美元,历时4年完成的《最终幻想》。它的惊人之举就在于首次完全运用电脑来塑造真人一般的角色,影片中没有一个真人,但是虚拟演员在线条、毛发、皮肤、纹理、表情等方面已经几乎与真人别无二致。这些虚拟演员的栩栩如生,几乎让观众彻底忘却了演员的虚拟身份,完全投入到一个电脑设计的虚拟世界之中,这是从前的电脑动画和科幻电影都做不到的事情。   不过对于当时的电脑技术来说,这部电影实在是一个太过于超前的大胆尝试。由于剧本和市场发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片的票房成绩很不理想,最后导致制作公司破产,使得后来者再也没有人敢继续这样的尝试。但数字科技的神奇已经开始让那些大牌演员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们害怕越来越多的“虚拟演员”会抢了自己的饭碗。   2001年,由我国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公司投资的首部虚拟真人的CG电影《青娜》也诞生了。尽管数字模仿的真人“青娜”还不够细腻和完美,但这部花费200万人民币,耗时3个月,总共才5分钟的短片所蕴含的技术成份完全可与世界最先进的数字影像制作水准看齐。其制作汇集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影视、广告、IT、数字技术等领域的高级人才上百人,且无一例外地使用国内的技术力量及现有设备,虽然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但难能可贵的是该片算得上是为中国电影的CG技术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示范性探索。    全世界逐渐涌现的DV一族也成为形形色色数字电影里一支相当重要的力量。DV是数字摄像机的一种,对每个热爱电影的普通人来说,不用胶片的DV就是他们的梦开始的地方。随着计算机普及成长起来的DV一代,他们熟练使用各种电脑软件制作电影,以此表现自己的思考和现实生活。   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轻巧的数字摄像机最先引起一些独立电影工作者的注意,他们追求与传统电影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显得特立独行。这些人往往年轻无名,缺少资金,而传统电影制作中的摄制成本、胶片费用、后期制作费用都越来越高,于是他们转向从拍摄到后期电脑制作都可以自行掌握的数字电影。如今,DV电影越来越多地被各种电影节接受,甚至发展成了电影界新的分支。DV也并不仅仅代表用DV来拍,而是一些新的拍摄手法。   1995年以拉斯·冯·特里耶为首的四位丹麦导演发布了Dogma95宣言,指出现今的电影太过讲求特效,却忽略了电影本身的精神,他们主张现场收音、用手提摄影、不事后配音、不用滤镜、以及拒用一切会美化画面的手法,此后在这个宣言的带动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以DV拍摄的优秀电影,如《家庭聚会》,《白痴》,和《国王不死》等,有些人甚至把Dogma95电影看成了“DV电影”的代名词。   2000年,导演拉斯·冯·提尔完成了他以爱和牺牲为主题的“良心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黑暗中的舞者》,成为迄今为止其系列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电影极富感染力,在2000年戛纳影展上拿下了最佳影片与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这也是DV电影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中获得的最高荣誉了。   近年,DV体现在真实美学上的特性受到几乎所有电影创作者的注意,一些著名的老电影导演如伊朗导演阿巴斯,法国导演侯麦,瓦尔达,德国导演文德斯和美国导演斯派克·李等,都曾公开表明对其的喜爱,并积极地探索DV电影的可能。   其中,被称作对电影本体创作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法国导演戈达尔,他的新片《爱的礼赞》透过三对情侣,呈现出爱情诞生、肉体激情、争执分离。由于其中一段运用了DV摄制再转为35毫米胶片,人们格外关心他对数码技术对电影的看法。这位年过70的大导演,则说自己只会使用打字机,不上网络也不关心数码科技,只觉得电视已经伤害了电影发展。但影片的彩色(后半)部分,展现了戈达尔对DV——这一新生事物的美学实验精神,尤其突出的是,镜头不再像以往的DV影片那样摇晃,使得画面充满躁动不安的气氛。在《爱的礼赞》中,高饱和度、几近失真的色彩,以及大量的叠化镜头、平稳画面使得DV影片既展现了独特数码魅力,又继承了传统的“戈达尔风格”。   随后,DV开始在一些商业电影中得到了应用。其中,由拍摄过《猜火车》的导演丹尼·博伊尔拍摄的惊悚科幻片《28天》就是一部使用DV拍摄完成的商业电影。作为一部低成本科幻片,他们采取DV拍摄不仅能够赋予影片不一样的质感,同时处理某些画面时也比较方便。特别是因为DV使用的便捷性使摄制组可以很快完成需要停止交通的伦敦实景拍摄,这是采用35mm摄影机难以达到的。表现遭病毒袭击后的伦敦废弃破败的景象是制作者们的一大难题,经过警察疏散交通,他们得以在一条大街上拍摄两个小时,动用10台摄影机,加以技术处理,完成了弗兰克驾车从空旷的街道穿过的镜头——最后看起来好像整个英国都成了废墟。   作为DV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延伸,高清摄象机也开始在当代电影制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4P高清数字摄像系统被许多专家认为对电影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真正实现了数码摄像在拍摄效果上基本可以取代胶片。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对后期的剪接,特效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夺面解码》是全球第一部运用这套最先进的数码摄像系统的电影。它的导演皮多夫虽然是首执导筒,但作为法国电影特技的先锋,他长年以视觉特效身份与《天使爱美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合作,像《黑店狂想曲》,《童梦失魂夜》和《异形4》,部部都具令人咋舌的声光效果。这次他更是充分运用电影数码科技的最新利器,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营造出一个阴冷诡异的法国古都风貌。电影里有一幕描述原本晴空万里的大草原,忽然风云变色,乌云密布,整个过程不及半秒,其惊人的效果,也正是数字摄像机的功劳。   卢卡斯在拍摄《星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时,已经完全抛开传统的胶片电影机,全面采用了高清数字拍摄设备,拍摄整部电影没有使用一寸胶片。用高清数字拍摄系统,获得的最大好处就是拍摄的素材可以全部数字存储,因此卢卡斯可以将在澳大利亚拍完的片子通过光纤传回美国,同步加入数字特技。而在以前,先得把胶片冲印出来,转换成数字格式,然后加入数字特技,再还原成胶片形式的拷贝,而多次转换难免会使影像质量有所损失。   数字技术曾经在电影中被当作特技的工具,不过,今天它对电影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工具”这个层次。一个数字电影的时代,正在一种充满幻想气息的绚烂背景下悄然来临了!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