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悚片的新变化——小评《催眠大师》

2014-04-28 07:14


        按现在的分类方法《催眠大师》,划分到惊悚片中不为过。不过更确切的是,这部影片应属精神分析影片。这类影片和佛洛伊德关于梦的学说分不开。这类影片著名的当属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1945年导演的《爱德华大夫》,此片上世纪80年代重新在国内放映过。看这片时刚上初一,看得一头雾水。此后国内又引进过《西北偏北》等好莱坞老片。

        国内的审查制度使惊悚片这一片种在国内不容易通过审查,虽然观众群不少,可是惊悚片始终是一种小众影片。制作资金不多,但也能盈利。

     《催眠大师》披上一层酒后驾驶终身遗憾的外衣,加上催眠梦境包装下批判性的说“鬼”。使得此片轻松过审。

从惊悚片的角度来说,加上精神分析元素,使本片看起来摆脱一般惊悚片纯吓唬观众的阶段,让观众观影过程中参与到影片分析中,提升了惊悚影片的品位,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至于《催眠大师》讲的是什么,这里就不剧透了。仅就影像专业角度吐嘈一下。

这部影片是用数字摄影机拍摄制作的,国内目前可能已经不用胶片摄影机拍摄制作了。观影时我特意做到第一排,近距离观看,使得影像疏漏尽收眼底。

万达的9号厅属于大屏幕,如果是4K影片,将会体现出壮观来。可是这部影片显然不用表现奇观性。这时影片拍摄中的毛病就被放大了。

首先是摩尔纹,观看影片时到场晚了,看到的画面已经是导演之类的字幕了,可是明显的摩尔纹就出现在序幕字幕时。影片中徐峥穿的暗格纹衬衣和外边暗格西服,时不时会引起画面的摩尔纹。虽然摩尔纹是数字摄影机暂时的缺点,但是制作者应该考虑去尽量避免。

      其次是暗部噪点儿,如果说摩尔纹是制作者不注意造成的话,那么暗部噪点是制作者完全可以避免的。虽说数字摄影机高感要好于胶片,可是数字摄影机有一个原生感光度,如果在原生感光度基础上提升感光度是会引起像质变化的。显然摄影师在这里只关注于本片夜景的氛围了,用了高感光度,造成影片暗部噪点,胶片时代,暗部噪点只体现在颗粒度增大。数字机噪点是有串色现象,即噪点不完全是黑,而显现出红点和绿点,观影效果为之降低。对于纪录片来说受条件所限,暗部噪波的出现可以接受。但是对于故事片来说,这一点完全可以避免,那就是多打灯。用摄影机原生感光度,抑制噪点出现。影片的暗环境范围是营造出来的。眼睛看拍摄环境时会亮堂堂,但是影片中能造成适合影片氛围光影效果。而在暗部不会出现噪点。暗部噪波也许是后期调色时出现的,这就需要前后期的交流.

      说到调色和后期,观看影片时只觉得是在看大电视节目,影片色调基本统一,可是这颜色却是电视的色调,或者说看不出来倾向。好的调色是要有影片基本的色调,同时对影片影像加以提升。本片的一些特效和不同的色调效果制作的不是很好。
      显然数字摄影带来了制作方便。可是制作影像品质主要还是人的态度。这点儿不知国内影片制作何时赶得上好莱坞的品质。也许将资金更多的向制作倾斜会改变目前现状,但是人的认真态度将是最终决定影片的影像品质关键。

本文为作者 关彤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4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