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谷雨》创作手记

2011-12-19 13:17
电影《谷雨》创作手记
   《谷雨》剧照
   很久不怎么写东西了,博客荒芜、笔下生疏。懈怠的原因很多,关键有两点,一曰懒散,二曰无奈。懒散者,生性如此,总喜欢慢生活,幻想思奔季,属意快哉游。看见别人因努力而风生水起、风雷激荡也眼红耳热心弛神荡,也觉得自己太不着调了点,以我们的现实过欧美的人生着实童话了点,一定要碰一鼻子灰的,决心要改,却总也改不掉。秉性的尾巴,自生能力超强,太难切除了。  
   无奈者,自觉学到些知识,即便不是文人,横竖算个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脉民瘼情之所系,故而几乎每写点文字总是离不开时局社稷与政体,岂不知所谓清谈误国,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于事无补,于国无益,看不到社会因之而有的改观,自己反倒弄得心情糟糕。文字还常常因触及某些社团的G点而被屏蔽删除(鬼才知道它们为何浑身都是G点),积极性也便随之烟消云散。高中时曾每日背诵“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复关山十五州”、“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傻逼啊,关山十五州有你根毛?所谓的家国情怀也不能把你从生存线卑微丛屁民堆中拖将出来,闹到现在想滴点水西桥畔泪也没人给机会了。  
   所以还是谈点自己专业的东西吧,虽然我的修为很可能只使它保证达到伪专业,虽然在这个层面里也未必能百无禁忌,但总结一下也是好事,利于自己的进步。生产、调整、整顿、提高,社团早期也算遵守事物发展规律的,又或许能给比我更菜的菜鸟一点儿启示,则善莫大焉。  
   以下进入正题:  
   昨天(12月7号),刚刚得到《谷雨》通过电影局技术审查的消息——在半个多月前,影片通过了内容的初审,拿到了“龙标”(播映许可证),这意味着《谷雨》已成为合法的影片,可以上市发行并放映了。两次审查居然一刀没动,据说这算幸运,估计对这种既不能搅动市场,也无力角逐奖项的小片,电影局懒得认真审看罢。  
   从四月下旬《谷雨》杀青到今天,已是7个多月过去,后期剪辑和送审因为各种因素耽误了不少时间(主要责任在我这个导演,因为公职在身,单位对时间要求严格,无法分身),否则时间大概能提前三个月左右。
  未来有两条路可走:电影频道,或海外影展与参赛。要收回投资,前者可能会更靠谱些,但因为电影频道设置的种种障碍,没有在编剧期就与之沟通的数字电影一般都很难打入,即便打入也很难达到理想的价位,至于个中机巧,你懂的,恕我不便多言。  
   坦诚而言,整个影片我并不满意,原因很多,也有种种限制,但作为导演,我仍需担负主要责任,如果有足够大的能力与才干,带着镣铐也一样能跳出绝世之舞。在《谷雨》刚刚完成时,我曾在给朋友的邮件中说过,《谷雨》运作摄制以及完成的现状,证明了我并非影视圈的天才从业者,而只是一个平庸的业内人士,我需要抛掉好高骛远,一步步成长,每一部影片都是我攀登的一级台阶,每一次拍摄都是我成长中的一次“谷雨”。那么,总结经验和教训就是必要的。 
《谷雨》拍摄现场
                                              一、缘起
   标题也可以叫筹备,拍摄前的准备工作我尽量都涉及,但因某些地方涉及商业机密,恕不公开某些确切的数字,又,为避免臧否人物带来伤害或误解,有些叙述我将回避或一笔带过,后面几章都遵循此原则,请谅。
  2009年拍摄完成数字电影《大追求》(播映权已出售给电影频道,但亏损甚巨)后,两位从事别的行业的好友就表示出对影视业的兴趣,多次聚谈讨论,两君终于在2010年夏末义无反顾的决定趟一趟影视业的浑水,上了我的贼船。苍天可鉴,期间我屡屡行使提醒警告的义务,告知电影的投资风险颇大,可能致“血本无归”,当然也激情澎湃的分析过文化产业的前景(虽然当时还不料会有近期如此大力度的文化扶持政策出台,但却深知文化必定是朝阳产业),也论述过从事文化产业获得成功后带来的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成就感和心理愉悦,两友本着投石问路的精神痛下决心要做一部投资相对较小的数字电影,试试这浑水的深浅。  
   虽说当下社会已高度信息化,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让许多人处在局中如盲人摸象,影视业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热钱未必能找到好的项目,好的项目也未必有机会找到投资,剧本也是如此。初始时寻觅过几个剧本,皆因题材、水准、投资额度等原因被一一舍弃,后来在鹓兄的一个农村儿童题材的剧本上踟蹰良久,终被投资人否决,我便决定厚着脸皮硬着头皮另写一部。  
   业内人士都知道,数字电影比较靠谱的出路非央视电影频道莫属,而其作为国属电影购买播出机构,对意识形态的把握和限制和其他电视媒体一样极其严格,另限于投资人投石问路的性质,小额、稳妥是重中之重,遂打算做一部农村支教题材的影片,主旋律、投资相对俭省。后来经过多方磨合讨论,我在某日灵光一闪,干脆让主角不仅要承受支教老师常遇到的学校条件艰苦,更兼要面对学校里只有一个学生的尴尬,这样一来,主角(来支教的女孩)面临的就不光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有精神上的极端孤寂。且这样两个人的学校的情节多少有些戏剧性,可激发观众一探究竟的观影欲望——当然,是否达到这个目标是我的水平问题,最初的确是这样想的。  
   但问题随之而来,只有一个孩子,学校为何不取消?这个问题最终由剧中另一个戏份较少的角色——村长——的台词交代解决,但明显是比较笨拙的方法,但我始终没能想到更好的手段。  
   至此,电影的基本架构确立,题材兼具主旋律、农村、支教、女性、儿童等政府着意推崇的元素,原因和目的不言而明,对此,我曾颇有些得意,但这显然犯了sb书生的幼稚病,岂不知这些只是发行成功的必要条件,远非充分条件,更非充要条件,后者只有两个:一个是影片足够惊艳;二是资方或主创关系足够牛逼。
  话说到这里,估计聪慧如你,已经明白这部电影完全是投机和妥协的产物。这妥协,在两处表现最为明显。  
   一是一个学校里只有两个人物的安排是出于控制演员费用支出的考虑。演员畸高的片酬这两年来已经成为各方影视投资人不能承受之痛,往往要占据投资的三分之二强,我们只好用限制演员数量降低片酬支出,事实证明,这大概是我们节约大笔投资泡汤的唯一选择。同样为节省片酬、缩短拍摄周期考虑(缩短时间最终也是为省钱),春苗的父母也被设定为一个因病死亡、一个外出打工失踪,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而相依为命的奶奶也卧病在床,不需要在影片中出场,只有几句画外音。另外,学校里没有别的孩子,也能减少拍摄周期,因为让从无演出经验的孩子配戏,显然会面临很多NG镜头。这样做歪打正着有个情节集中、不散不蔓的好处,却也同时有内容不丰富、太单调的缺陷,更兼有刻意造作之嫌,但有得必有失,当时也顾不得那么多。  
   二是为争取拍摄外景地政府的支持,剧本最大程度的回避了故事发生地的贫穷,转而强调小学生春苗是因为家中劳动力的缺失而生活困顿。饶是如此,当地政府在看了故事大纲后,仍然对此提出质疑,他们称当地社会救济非常到位,如春苗一样的孤寡家庭绝无经济上的困难,当地也不需要支教,因为教育师资配备良好。我倾向于相信他们的说法,山东总体经济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做到上述所说并不难,可这和电影有何关系呢?拍摄地未必是故事发生地,即便是故事发生地,也未必一定要和现实完全一致,这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特点,完全真实的还原那是纪录片。心里这么想,嘴上当然不能这么说,我国的现状是,没有政府的支持,很多事情是寸步难行的,哪怕是艺术。所以我们只是唱喏便是,剧本并未因此大动,但就此也没有再给当地宣传部门看过完整的剧本,他们也未作进一步的要求,这令我感到幸运并心存感激。其实我个人非常理解当地官员的意见,政治形态和体制要求他们如此做,与个人修养品性乃至思想基本无关。  
   在迎来送往的几场酒宴和马不停蹄翻山越岭的几天选景后,拍摄外景地就定下来了,剧本的内容背景、场地设计以及环境交代也就有了切实的依托。
                    (待续)
《谷雨》外景地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