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电影短片《相逢》创作谈

2011-08-05 18:05

#创作手记#

立体电影短片《相逢》创作谈

      自詹姆斯卡梅隆拍摄的立体电影《阿凡达》席卷全球票房开始,一部接一部的立体电影展现在观众面前:《地心历险记》、《诸神之战》、《闪电狗》、《大战外星人》、《冰河世纪3》、《月球大冒险》、《飞屋环游记》、《里约大冒险》、《加勒比海盗4》、《功夫熊猫2》等。《阿凡达》出现后,国内展开了关于是否有必要拍立体电影或者立体电影有没有未来这样的讨论。事实已经证明,这种讨论完全没有必要。立体电影就是一种技术革新,技术革新必将带来艺术的创新,使之成为电影创作的一个手段和平台。国内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如《乐火男孩》、立体动画电影《奇天大圣前传》、《堂吉诃德》等,尽管效果并不突出,但这种探索是必要的。我有幸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实验项目——立体电影短片《相逢》的摄影指导,使我对立体电影的拍摄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拍摄本片之前,也做过相关技术的了解,并参考了本系博士生程马致远的相关论文,他已对技术方面做了较详尽的测试,本文不再赘述。 本文仅对这些实践的环节,与大家分享。

立体电影短片《相逢》创作谈

关于测试
      在使用任何新设备前,我认为都有必要做机器测试,尤其要进后期查看效果,才可放心拍摄。尤其层出不穷的数字电影摄影机,每个公司的产品设计不同,菜单不同,前后期的预设不同……我就遇到过red mx 拍摄之后进后期发现整体偏绿,将tint值调到-20之后,反而显示正常,后来查明原因原来是red升级不完全导致的后果。立体电影拍摄更要做很多详尽的测试。我们本次拍摄采用的是两台red one 和3D stereo RIG共同组成的L型立体摄影系统,并配备两套蔡司MP电影镜头,焦段分别为18mm,32mm,65mm,附件还有无线跟焦器,7寸立体预览监视器和立体大监视器等,全套设备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提供,并请来三名非常有经验的技术员提供全程技术支持(这是至关重要的)。

立体电影短片《相逢》创作谈

      我们首先分别用不同的镜头焦段,不同的汇聚点,不同的瞳距进行了测试。总结出一下规律:
      1.通常情况下,可靠的瞳距设置以10mm-40mm,是比较能让各种观众适应的;低于10mm,立体感太弱,超于40mm则经常引起某些人无法适应。但拍摄极小物件特写时,可以低于10mm,拍摄大远景,不妨试试60mm,或更大瞳距。其实这是没有办法精确量化的,因为还涉及背景的纵深关系,人物以及摄影机的调度,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一个立体预览监视器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是在现场拍摄时,唯一可以指望的参考效果了。
      瞳距的大小不同,出来的效果也完全不同,瞳距越大,纵深感,空间感越强;瞳距越小,画片感越强,感觉画面像分成了几层图片,我们把它称之为“皮影戏效果”。

立体电影短片《相逢》创作谈

(图中最右侧的监视器为立体预览小监,但是用普通立体偏振眼镜是无法查看效果的,只能用随机配备的立体眼镜来观看)

立体电影短片《相逢》创作谈
(图为立体显示器,可以用普通偏振眼镜观看效果,可以作为大银幕的一个参考)

      2.汇聚面在4m-10m时,是比较安全和舒服的距离,当然也只是参考,比如全景空镜,那么设置在4m和设置在20m,立体感是有差别的,汇聚面会形成一个视窗感,调整汇聚面实际上就是在把这个视窗纵深移动。
      做好立体感的测试,我们就相当于完成了3D和2D之间的差别认识工作,可以进行实际拍摄了。
关于立体电影摄影组的人员配备
      我们都知道,通常一个数字电影摄影组的人员配备为:摄影指导(有时候自己也掌机) 掌机 焦点员 数据存储员 摄影场务 器材保管员等。但拍摄立体电影,这样完备的阵容也显得有些不足了。
      我们的配备是:摄影指导1人 掌机1人 焦点员1人 测距员1人 记录员1人 跟机技术员3人 数据存储员1人 摄影场务4人 效果监督1人
      首先,作为摄影指导,请不要再掌机了,我开始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有一半的画面是我掌机,因为拍摄很紧张,往往开动起来,就忽略了好多问题。比如两台机器的位置是有偏差的,所以在画面里卡的位置也略有不同,一个横移镜头,移动到落幅时,其中一台机器是没有问题的,而另一台机器则运动过多穿帮了,所以摄影指导不仅要看3d预览画面,也要分别监看两台机器的监视画面,因为3d预览画面往往看不清楚一些细节。所以,掌机只要专心看一个画面来控制运动,摄影指导则要同时顾及三个监视画面,这样才比较不容易出差错。
      效果监督是按照分镜头的深度设计,来提示摄影指导瞳距和汇聚面的设置的。效果监督对立体的后期效果和前期效果都要非常熟悉,这种熟悉不仅是基于参数的比对,而要靠长久的经验。这样才能保证镜头与镜头的衔接,也能出现比较舒服的立体效果。
      测距员则是在每次开机前,都要测量汇聚面的距离,拉皮尺比较浪费时间,我们后来用了红外测距仪,效率加快了好多。

立体电影短片《相逢》创作谈
(图为LEICA红外测距仪)

      而记录员则要记录每一个镜头的焦段,光孔,瞳距,汇聚面距离等信息,以提供后期参考。
      另外一定要有一个配合默契的摄影场务团队,这直接影响了拍摄效率,因为这套系统太笨重了,我们拍摄的前两天,要8个人才抬得动,掌握了搬运技巧之后,4个人就可以轻松搞定。
关于同步
      首先你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无线跟焦系统,几乎没有延时,可以控制光孔和焦点的同步变化,可以同步开机,关机。如果能实现同步回放,那就再好不过了,可惜这次拍摄时,这个技术还没有实现。

立体电影短片《相逢》创作谈
(图为无线跟焦器)

      除了设备之外,你还需要几个靠谱的跟机技术员,我们的三个来自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的老师,他们使用此设备拍摄一年以上,经验丰富,他们的任务除了组装机器,调校位置,更改瞳距,调校汇聚面之外,更换镜头。因为一次要更换两只镜头,还要对准齿轮,保证镜头的同步,还要保证镜头的刻度显示在同一测,只有丰富的经验,才能保证在10分钟以内完成镜头的更换。
      另外两台机器还需要一个同步器来保证机器时码和开关机的同步,摄影机的帧数,快门,以及同步器的对应设置要保持一致,才能同步上。
关于曝光
      因为L型立体摄影系统,在镜头前面采用了一个半透半反的镜面来实现两台机器的入光。所以照度比2d拍摄减少了一半;也就是说以前6k的灯只能当3k来算了,在列灯光单时,就该注意这个问题,我们的拍摄因为预算的问题,最大的灯为6K,因为剧院的场景比较大,全景时即使光孔开到1.3,也显得很暗。

立体电影短片《相逢》创作谈

(图为光孔1.3时的红蓝立体输出效果,18mm镜头,主光为4k镝灯,门外是6k镝灯)

       本片的拍摄几乎全为室内,光孔几乎都在1.3-2.8之间,对于跟焦来说,真是比较痛苦。测光时也要注意,表显示f值5.6,其实是4。

立体电影短片《相逢》创作谈
(图为光孔2.0时的红蓝立体输出效果,65mm镜头,主光为4k镝灯)

关于其他
      立体电影有它自身的视听语言,颠覆了以往的2d视听语言体系。
我们在拍摄下图的画面时,发现在镜中的人物,在立体画面中,形成了奇怪的透视感,变成视窗套视窗的效果。汇聚面形成了前景视窗,镜面形成了第二视窗。而且,镜面反射,手中倒影等等效果,在立体电影里都将有不同的感受。

立体电影短片《相逢》创作谈

      对于后期转场中我们常用的淡入淡出效果,将不只是叠化,而是空间的穿越,应用得当可以出现从深度空间穿到前景空间的效果。
      种种立体电影语言的探索,还只能从实践和思考中,不断发展,就像卢米埃尔兄弟偶然在把机器放到船上拍摄,发现了运动镜头一样,关于立体电影的艺术探寻还太过肤浅,只有不断地拍摄,才能摸索出属于立体电影自身的电影语言。
关于未来
      半年前,我在深圳机场的TCL液晶电视上,偶然看到了一段裸眼3d动画片,一架飞机飞驰而过,犹如冲出电视机来。所有人都为这效果感到惊奇。技术的发展是谁也挡不住的,立体电影,即便是裸眼3D也不会是电影技术的终极,或许下一个时代是4d电影,是全息电影,也或许是和游戏结合演变成互动电影,也或许被折腾成不伦不类的玩意儿。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技术只不过是个手段,经典的不是技术,是艺术家利用技术创造的艺术品。但如果我们不跟上技术的潮流,就将固步自封,失去观众,使电影成为艺术家引以自慰的工具。
      本文仅是我对立体电影认识和实践的一个开始,当中必然有谬误和不足之处,望请指正。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