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导演,谁愿意来扶一把?

2017-04-01 14:56
《八月》上映9天,院线收获票房364.2万,排片截止到现在只剩0.2%,也就是说,随着清明档期的开始,《八月》的院线生涯要告一段落了,这可是获得了金马最佳影片的电影啊,还不如其他电影一日的总票房。

\"\"

扯远一点,如果你有留意近几年各种电影节上的论坛,就会发现,大家除了谈到资本之外,说到的就是电影人,影视行业的各个公司都在抱怨缺人。如果你还有留意的话,这几年你也看到出了很多青年电影人,除了刚刚开头提到的《八月》导演张大磊、还有很多,比如:《路边野餐》的导演毕赣、《鸡蛋和石头》的导演黄骥、《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黑处有什么》导演王一淳....等等。他们片子类型各种各样,但是总结下来有一个特点:高口碑,低票房,还有连走进的院线的机会都没有获得。

一方面是人才奇缺,制片公司有剧本、有资金,但是缺少导演、缺少演员。但另一方面是,特别多的青年导演没有机会,年轻导演拍戏找不到演员,或者拍完电影之后,没有媒体关注,还有些是电影院不给排片。这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矛盾,这是这个行业不能不面对的问题。

\"\"

“青葱计划”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指导、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集中优质电影资源,集结业界专业人士对青年导演的电影项目进行系统、专业的指导;孵化出的优质项目进入创投平台进行融资,推动青年导演的电影项目走向市场。3月26日,第二届“CFDG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在京举行了创投会,创投会之后,我们有幸和青葱计划场务理事长、导演协会副会长王红卫老师以及青葱计划执行总监、制片人付佳老师,聊了聊青葱计划,以及他们对待青年电影人的态度。

影视工业网:做青葱计划的初衷是什么?

付佳:一个导演的成长需要很多的土壤、时间,现在随着技术门槛的较低,似乎成为一个导演的门槛在降低、很容易,但是其实做电影的门槛并没有变化。而中国的电影市场成熟又非常迅速,需求和现状就拉开了差距,这就需要有人去弥补。因为我们都是从电影平缓期走出来的,也做电影很多年,看着市场的变化,也觉得导演后继有人已经非常紧迫。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电影,这也是我们从业者感触非常深的,所以导演协会的青葱计划就变的特别有意义,这就是做这个项目的初衷。

\"\"
付佳老师

影视工业网:已经是第二年,青葱计划相比去年,有什么变化?

王红卫:和第一届相比第二届总体更年轻,他们的创作受到行业影响会少。比如说今天的创投,和去年对比起来,不如去年的老练。但是刚才和方励、刘开珞等几位业内的有经验的人沟通,他们给我的回馈是这届比上一届要好,喜欢的项目比较多。

所以从自己的感觉和担心,加上其他人的这么一个相反的评价,我自己去琢磨了这个原因。可能因为这届学生小,选手都比较年轻,所以这一届几乎所有项目,都是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来,都是他们切实关心的。这样的话,不管他们的项目是不是市场需要的,或者是卖相如何,在他们的文本当中,尤其在创投现场能够流露出来的真切的、打动人的东西就会多。这样对于一些接受面比较宽的制片人,业内的前辈,就会比较喜欢。

这种东西可能是青年导演所长,也是青年导演优势发挥出来的地方。如果说这一届特点的话,我能说的就是这些。真真切切发生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熟悉的人身上的故事,没有瞎编乱造,不是在某一个大卖的类型上做某种创新,也不是试图去填补某种类型的空白,确确实实是:从想写、能写,会拍,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什么故事的角度去做的。

\"\"
王红卫老师


影视工业网:相比能够更加成熟的处理项目,这些人好在哪里?

王红卫:很简单,都是自己导演的处女作,在这种阶段,你不可能幻想一个导演在第一部处女作的,就会处理好商业和个人表达。比如说在中国市场上,如何在前人还没有做过的某一种类型上,去做一个更好的提升,因为可能他们对整个制片工作、导演工作,也是第一口血喷出来的这么一个状态,所以说寄希望于这些新人,立刻进入到行业,甚至进入到工业环节,是一个拔苗助长的事儿。所以这次我们从选剧本,和整个培训、辅导,也都注意这一点,不要拔苗助长,不要把一些有天分的,有对生活和社会发现能力的这些孩子,过早的去推到工业化,甚至是流水线的轨道上去,而是让他们先去用处女作,把他们自己现在能够做好的第一部电影做好。

影视工业网:最近几年一直在出现一些新的创作者和作品,比如刚刚上映的《八月》,您怎么看待他们现在所处的创作环境?怎么看待他们的特点?

付佳:好的地方是市场打了,机会多了,不好的地方就是好像大家都没有耐心去等一个导演成长,这是非常致命的地方。一个导演的成长是需要非常多的阳光和土壤,青葱计划就是要补这个东西。其实这个过程已经是速成了,所以导演协会只能尽可能的利用的自己的资源,给年轻导演一些营养,选拔出来一些有前途的、才华的年轻人,期望他们能够在这个项目里迅速的提升。

王红卫:这是这些年经常会经常提到的话题,差不多是从15、16年开始,每年会有几部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在影院上画。有些是自己投资拍的,有些是找到了很少的钱,但大量的都是有了国内、国外、或大或小的电影展的获奖经历之后,而公众知道,从而推向市场。

如果说纵向的比较。这两年出来的青年导演的处女作的质量,是好于五年前乃至十年前。不仅仅是题材故事方面,更多的是电影语言、视听经验、制作经验这块。虽然可能只是一百多万的小片,但是我们看到它是一个正经电影了,不是一个大学生作业,不会过于简陋,以至于我们只能去很善意的忽略很多缺点和问题的那种作品。

任何一个健全的电影市场,一定要有这一批青年导演,一定要有这一批片子,否则的话,不仅观众会忘掉还存在这样一批电影,行业也会逐渐忘掉。行业也会缺乏新的增长点,那么中国可能这种新的增长点还不够,这也是我们计划的一个初衷。如果说每年我们有几十部院线中票房反应还好的片子,同样我们市场也需要起码两位数:可以被谈论、研究,可以寄予希望的新人作品,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后备力量。

\"\"
青葱计划启动仪式

用数据讲话,我们每年上院线的片子,是两三百部,那么这两三百部现在导演人选里,可能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港台导演,又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50岁以上的导演,又有相当一部分“一日游”“一次游”的导演(拍一次,就退出了影视行业)。如果把这些人都去掉的,实际上真正有持续生产能力的大陆导演,可能接下来不会超过一百多位、两百位,那么这些导演,如何能够去完成每年的院线放映需求?所以就会看到这个缺口非常之大,而这个缺口大,也就造成现在很多公司的现状是:有项目,没导演,然后只能不停的降低标准,去找导演,在这个时候,去谈提升整体电影质量,其实是空谈,只是一个呼吁,一个理想,它没有可落实的各种因素。

美国导演工会,他们的会员的基数是三千多,实际上他们每年上到主院线的片子,和我们数量差不多,也就是在同样的生产量下,他们比我们有十倍的人选可以选。先不说整体的导演群体的专业水准在哪,当它有十倍人选的时候,这个比较就出来了。所以说我们先不同说行业发展的年头,也不从资金,不从其他任何方向,我们就从一个导演数量去比,你会看到它是一个十倍的差距。而导演这个东西,无法速成。所以说其实对于行业来讲,导演的断代、导演人才的稀缺,是阻碍电影质量提升特别重要的一个东西。

面对这个行业现状,观众可以去骂烂片、圈钱等等。但是我们在行业内的人,肯定还是要做实实在在的事儿,作为导演协会的话,可能就是用各种方法,能够让新人迅速的成长起来,让业界有更多的空间去看到这些新人,让这些新人尽快的补充到队伍里头。在未来中国电影还有一个十年、二十年黄金发展周期的时候,这个人才的瓶颈它一定会越来越凸显。所以我们做青葱为的就是这个,为的就是要尽快让更多的新人进入行业视野,先进入行业视野,再进入到创作队伍。

\"\"
《八月》剧照

《八月》比起前两年有一些片子,它的特色是电影感做得很好,它完成了可能很多片子试图完成,但没有完成的东西,它很好的去还原了一个二十年前的世界,而这个还原,是把那个世界的很多细节,乃至氛围、气息,都还原了出来。而这其实就是电影和其他很多媒体不一样的部分,也是电影是从本体上最打动人的。因为我们商业大潮来的太快,很多投资方,乃至很多的制作者,由此影响到很多观众,会认为电影就是拿摄影机拍出来、用明星演出来的故事。这种观念上的意识,可能是一个盈利的快捷方式,但是长此以往的话,实际上它对创作团队和对观众的眼睛,都是一个很大的损伤。这种伤害它是看不见的。

所以说《八月》这种片子,很幸运能够因为获奖而被关注,并且能够上画。虽然排片还是上不去,票房总额最后还不会很理想。但如果说它到了300万,那他就有十万观众,如果说有幸到达五六百万,它有近二十万观众。那么这二十万观众就是种子。这二十万观众可能经过这一个片子,以及经过更多片的阅读,他就能够开始意识到还有那么一种电影,那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这个不能急,可能只有一部两部的时候,大家觉得数据不好,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但是过五六年,有了十几部累积之后,在下一代观众电影经验里,你一定能看到这些片子的影像。像种树一样,它是一个长线的事儿,所以这是我觉得这批电影,它的意义所在。

\"\"
创投现场

影视工业网:因为青葱计划最终还是要面对制片公司的,谈到制片公司往往都是和商业有关,所以青葱计划如何去保证项目的多元化?

付佳:这是这个平台最可贵的地方。我们的初衷是代表了所有导演的们初衷,不忘初心。其实我们真正关注的是电影本身,肯定是有商业方面的考虑,但是这个不是先觉得条件。其实我们也不只是选拔,也是在培养。我们也会和制片公司去沟通,去年选拔出的片子,这一年,我们都在协调他们和制片公司的关系,也希望制片公司能够真正的把我们选拔出来的片子,能够拍出来,能够让这些导演开启导演生涯的第一部院线长片,这是我们的目的。
现在很多人在概念里面对电影的定义是:电影是要挣钱的,这个行业里面也对做的电影有很多这样的预期。但实际上,把电影回归到正常的状态,电影就是有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产品这个属性来讲,有是的是很赚钱,但有的是比较个人化的一种表达,理想上来说,个人化的表达,市场上仍然应该有它的位置,多元化应该是一种常态。实际上我们是做产品的人,不论是从市场还是做产品的人,我们都不应该只关注商业片,我们仍然也关注作者型的电影,我也相信我们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只不过最近中国电影最近这十年发展的太快了,而没有去具体的细分市场。

影视工业网:票房、资本是这个行业最热的讨论,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很多创作者在创投时,也会用到或者注重这些,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王红卫:这是一个轮回。我参与创投年头比较多了,就从我个人参加过的这些活动的经验,能看到这么一个轮回。最早的时候,大家会有某种默契,创投既然是针对年轻人,你就不要用商业包袱压给年轻人。可能确实我们要去鼓励,相对独立、文艺片的电影。到中国近十年,如果说一个青年导演,连预算都想不清楚,连目标观众都不清楚,或者片子的内心定位都讲不清楚,去空谈这些东西,我们觉得特别不切实际。那个可能是因应的是当时的市场发展和环境。我觉得它不是一定的,它会有一个发展,它是一个动态的东西。其实缺了哪一步都不行,我刚才说缺了中间那一步,就是中间有若干年,这些创投活动把孩子往商业那去引导的时候,我觉得那部分工作也不是一个误导,它是让年轻一代迅速有了制片意识和资金意识,而不陷在一个过于窄小的圈子里自逆,一个必要的过程,现在那个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我们可以再接着往前走了。

中国类型电影实际上从05、06年才开始起来,有这么十一二年的经验,它的默认值就是商业,这种类型疯长的时候,以我们青葱为代表的创投,又觉得我们的责任又变了,我们的方向又变了。变成你不要跟我谈类型,不要跟我谈目标观众,因为这些是现在任何一个游资都会在这里做的事儿,这些不需要你们去把握。我们反而需要你去谈的是,你为什么要拍,由衷的东西是什么,如何让我们相信你会拍一部好电影,而不是让我们相信,你拍的这个电影会是一部卖钱的电影。我们只关心它是不是一个好的一个艺术作品,或者是一个电影作品。

\"\"
《八月》金马领奖现场

影视工业网:就当前的情况来说,你有对青年电影人,或者怀有导演梦的年轻人,会有什么建议?

王红卫:创作人的种类太多,有科班的、非科班的,再分艺术趣味到底是什么。所以说这种建议可能也是每一两年就会一变,因为中国发展太快,如果在当下的呢,我的建议是别太着急去干活。

可能前两年我说的是,不论有什么机会,你先干着。但这两年的情况,我反而会说别太着急干活,别被太low的事儿,把你自己的眼和手都毁了。现在每年有这么多网大,网大已经火了一两年了。不管说投了几万,点击到几千万,或者挣了几百万的案例,已经有两年了,我还没看见任何一个成功的青年导演是从网大出来的,这个原因是什么?可能有数以千计的青年人都拍过网大,那么它为什么没有出来,绝不能说,这几千个,拍网大的人里面,只要拍网大他就没才华。不管是因为生计,还是因为拍电影的欲望,过早的去进到一个过分业余的,过分不专业的一个环境当中,很可能它会打乱你的步骤,会干扰你作为一个还没有成长完成的青年人,方方面面的东西。所以说,可能现在机会这么多,也未见得是好事。

反而是可能这两年出来这批人,你看到的可能概率更大的反而是几年盯着这一件事儿,几年只干这一件事儿,他做成了,比你一年拍十个网大,你房租这些都解决了,你好像说,我带一个摄制组也没问题,那接下来我没看到,你再往下一个台阶怎么走怎么迈,这个是特别热,特别火,机会特别多的行业,行业状况里头,反而可能给年轻人布下的一个陷井,所以我觉得别太着急,还是你到底想拍什么,什么东西是你最喜欢的,把这个事儿做好一部,一以当百。你做烂东西,做多少个可能也不会给你经验。电影现在的技术门槛没那么高,过分low的东西,最多能解决你技术上的扫盲,技术扫盲那个东西不难,所以更多的还是要踏踏实实做一件真的有价值的事儿。
本文为作者 王涛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