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金马奖摄影师 十大华语电影掌镜人盘点

2014-06-04 18:42
\"\"
文章来源 拍电影网  http://www.pmovie.com/thread-9468-1-1.html

       再精彩的剧本,也终要写入镜头;再出色的表演,也总要化作胶片。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也是用摄影机来写作的一种记录方式,写作者身藏在机器的背后,默默编织着美丽的图像,观众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他们的存在。
还好金马奖没有忘记这些人,“向摄影师致敬”的主题,以及关本良、姜秀琼合作的纪录片,或许会让李屏宾和李屏宾们喜极而泣。这个红毯上从没少了天才的编导、璀璨的演员,如今则轮到了摄影师们站上舞台之巅,去迎接属于他们的荣耀。金马奖历史上有多少部精彩影片,就会有多少位卓越的掌镜人,细数他们的名字,有赖成英、林赞庭、王剑寒、林文锦、陈坤厚……
金马奖不完全属于台湾,囊获该奖的摄影师,同样有属于香港的黄岳泰、鲍德熹、钟志文……也有来自内地的顾长卫、曹郁,甚至还有那位原籍澳洲的杜可风。杜可风喜欢玩光线,鲍德熹习惯用色彩,摄影师的风格各异,成全了影片的美感,也或多或少成就了导演的风格,如同杜可风与王家卫、黄永恒与吴宇森、郑兆强与杜琪峰、廖本榕与蔡明亮,日后都成了彼此不可或缺的最佳拍档。
要从45届金马奖的获奖者中选出十个代表性的人物实属不易,我们本着本土优先、参与台湾重要制作者优先、兼顾摄影师个人声誉、鼓励新人的原则,拿捏了这个十个最终人选。其中必然会有遗珠滑落,譬如林文锦、黄仲标、顾长卫、郑兆强……不过正如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这份榜单也终究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
赖成英:写实破旧局
       “健康写实主义”在1960年代突破黄梅旧腔和都市奇情的垄断格局,导演李行的御用摄影师赖成英功不可没。这个被台湾史学家黄仁(上届金马奖终身成就奖得主)称为“导演中的导演”的人,对台湾电影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赖成英是“中影”第一批摄影师,也是著名导演、摄影师陈坤厚的舅舅,1963年他首次与李行导演合作,开始了他们十三载的搭档生涯。赖成英和李行合作的第一部电影《街头巷尾》,开辟了台湾电影写实化的先河,正是这部电影,让中影总经理龚弘先生喊出了“健康写实主义”的口号。
健康写实称得上台湾电影的第一波浪潮,赖成英摈弃了那种端庄华丽的室内摄影,多采用实景、外景拍摄,有很强的纪实性。他镜头朴实、镜语顺畅,没有花哨的推拉摇椅,而多采用中远镜头,给与演员较夸张的表现空间,感染力很强。《街头巷尾》写情写景流畅精简,《养鸭人家》的构图、调度又与内容结合的和谐得体。在《哑女情深》里,赖成英又尝试以大角度倾斜镜头捕捉人物的神情,效果堪称一绝。《秋决》是赖成英艺术生涯的一个最高点,该片感染力极强,技巧上却被批评“过分刻意求工,斧凿痕迹太浓”,饶是如此,该片依然囊获了当年金马奖最佳摄影的殊荣。
70年代赖成英跟随李行加入到琼瑶戏的热潮行列,其画面柔美、节奏流畅,与痴男怨女的情怀相得益彰。此时的赖成英已经渐渐开始脱离写实化的操作,而倾向于轻松、浪漫、唯美、精致的风格。后期的赖成英转型成为导演,提拔了侯孝贤等后生晚辈,并将张秋霞、周丹薇等人推进了明星行列。
金马奖获奖经历
1965年 《养鸭人家》
1970年 《群星会》
1972年 《秋决》

\"\"
陈坤厚:悠远见细致
       有趣的是,陈坤厚1962年考进“中影”之时,师从的正是舅父赖成英,从练习生到摄影助理,他一直是李行摄制组的基本班底。1971年他升任摄影师,成为中影的第二代摄影,并在舅舅自立门户后递补成为李行的摄影师。
陈坤厚亦是跨越乡土电影与“新电影”的一代,《汪洋中的一条船》让他拍的格外顺手,拿下了当年金马奖最佳摄影奖,陈坤厚的镜头中暗含着一种怀远幽情,这在之后的《小城故事》、《原乡人》中有着更深沉的体现。除了给李行帮工,陈坤厚也会给舅舅赖成英打杂,与宋存寿、白景瑞、陈耀圻、徐进良等知名导演合作,而这些人的许多经典名作,都暗含着摄影师陈坤厚的一份苦劳。
“万年青电影公司”是新电影运动的一块阵地,侯孝贤是公认的旗手,陈坤厚则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两人轮流做导演拍摄了多部电影,侯孝贤编剧、陈坤厚摄影也慢慢成了习惯,尤其是结识朱天文之后,这个公司有了更旺盛的创作力。陈坤厚的摄影有着宁静、悠远的文学情调,善于把握人物的动作、眼神、姿态以及对状况的反应,其光影色调层次分明,精致的内景和美妙的外景结合产生高度的质感。
1982年陈坤厚与侯孝贤抵押房子拍《小毕的故事》,属于他们的新浪潮正式开始,该片成功固然离不开朱天文的剧本和侯孝贤的导演功底,陈坤厚在摄影上的功力也同样可观。其中远距离的冷静机位和长镜头对角色的同情凝视,产生一种客观性的视点。陈坤厚在晚年转往电视圈,今年又耐不住寂寞重拍了《新鲁冰花》,情怀仍在,可是垂垂老矣,再也无法感人入怀。
金马奖获奖经历
1978年 《汪洋中的一条船》
1983年 《小毕的故事》
1985年 《结婚》

\"\"
潘恒生:镜中也嬉戏
        即使你不知道潘恒生,你也大概会认识“阿发的岳父”,这个在《大内密探零零发》中和周星驰上演一场无厘头“颁奖典礼”的家伙,不但是星爷的死党,更是全亚洲首屈一指的金牌摄影师。严浩是他的至交,徐克是他的老友,吴宇森是他的伙伴,如今潘先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大洋彼岸,和他的老搭档于仁泰合作好莱坞影片。
香港电影新浪潮始自严浩,潘恒生则是他初期的拍档,在两人合作的《似水流年》中,潘恒生用舒缓的移动镜头,表现出碧空如洗、偶闪磷光的意境,营造出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而在另一部《滚滚红尘》里,潘恒生更注重构图上的层次感,用镜头中的“留白”展示出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悠远意境。他的摄影亦不局限在文艺片,也有如同吴宇森的《纵横四海》、徐克的《倩女幽魂》一般的市场典范。
潘恒生对于美的追求很执着,慢的时候很慢,快的时候则很快,在与徐克的合作中,潘恒生的镜头一改往日的沉静,显示出凌厉、奇诡的风格,具备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超越前作太多,离不开摄影师的变更,正是潘恒生凝重的镜头感赋予了该片史诗气象。潘恒生也是一大批无厘头电影的掌镜人,从《大话西游》到《功夫》和《长江七号》,星爷的成功也同样离不开他多变的影像。
他喜欢把电影中的女人拍的很美,《滚滚红尘》里的林青霞、《倩女幽魂》里的王祖贤、《阮玲玉》中的张曼玉、《功夫》里的黄圣依……都给过人惊艳之感。潘恒生也是念旧的人,每逢严浩拍片总会倾情相助,而与于仁泰、周星驰的合作亦延续至今;潘恒生闲时还爱轧戏,二十多年里在好多部电影中跑过龙套。
金马奖获奖记录
1990年 《滚滚红尘》
1991年 《阮玲玉》

\"\"
李屏宾:留白皆镜语
       “台湾制造,国际声誉”这就是金马奖致敬李屏宾的理由。9次入围,5次获奖,李屏宾在台湾不输于黄岳泰在香港的地位。更惊讶的是,在红毯颁奖的一刻,越南导演陈英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法国导演吉尔布等人都要亲临祝贺。
整个台湾有廖庆松、廖本榕、陈怀恩等优秀掌镜者,却独有李屏宾备受港人和国际青睐,在1988年之后很多人无片可拍的时刻,辗转香港的李屏宾依然如鱼得水。王家卫有杜可风一个御用,也不忘再拉他入伙拍《花样年华》;徐静蕾与张艺谋“抢人”,最终说服了李屏宾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掌镜。不过传奇归传奇,李屏宾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侯孝贤电影,那些属于长镜头下静谧诗化的画面。
与侯孝贤的合作始自1985年,两人的“童年往事”都是在高雄凤山度过,自然是十分契合,李屏宾形容他们的合作是在“抓侯孝贤的感觉”。在电影《戏梦人生》里,李屏宾使用大量空镜头,远距离摄影,为情境留下了很多空白;而在《海上花》中,40多个镜头淡入淡出的专场,娓娓道出繁华莺燕社会的人世;《千禧曼波》用了比以往更多的特写方式,为侯孝贤电影找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观看方式。
李屏宾善于观察光的变化,熟知柯达胶片的细处,甚至连摆摄影机的位置都有他自己的习惯。他喜欢中国画,迷恋古董工艺品,追求层次分明的质感,“画面中就是要有文字、有情绪、有感觉,所以要让画面说话”。也许这就是李屏宾的细处,镜头的运动、不动、光影的变化、或者风吹草动,与他来说都是情绪表达的方式。
金马奖获奖记录
1993年 《戏梦人生》
1995年 《女人四十》
2000年 《花样年华》(与杜可风并列)
2001年 《千禧曼波》
2007年 《心中有鬼》

\"\"
李屏宾:留白皆镜语
       “台湾制造,国际声誉”这就是金马奖致敬李屏宾的理由。9次入围,5次获奖,李屏宾在台湾不输于黄岳泰在香港的地位。更惊讶的是,在红毯颁奖的一刻,越南导演陈英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法国导演吉尔布等人都要亲临祝贺。
整个台湾有廖庆松、廖本榕、陈怀恩等优秀掌镜者,却独有李屏宾备受港人和国际青睐,在1988年之后很多人无片可拍的时刻,辗转香港的李屏宾依然如鱼得水。王家卫有杜可风一个御用,也不忘再拉他入伙拍《花样年华》;徐静蕾与张艺谋“抢人”,最终说服了李屏宾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掌镜。不过传奇归传奇,李屏宾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侯孝贤电影,那些属于长镜头下静谧诗化的画面。
与侯孝贤的合作始自1985年,两人的“童年往事”都是在高雄凤山度过,自然是十分契合,李屏宾形容他们的合作是在“抓侯孝贤的感觉”。在电影《戏梦人生》里,李屏宾使用大量空镜头,远距离摄影,为情境留下了很多空白;而在《海上花》中,40多个镜头淡入淡出的专场,娓娓道出繁华莺燕社会的人世;《千禧曼波》用了比以往更多的特写方式,为侯孝贤电影找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观看方式。
李屏宾善于观察光的变化,熟知柯达胶片的细处,甚至连摆摄影机的位置都有他自己的习惯。他喜欢中国画,迷恋古董工艺品,追求层次分明的质感,“画面中就是要有文字、有情绪、有感觉,所以要让画面说话”。也许这就是李屏宾的细处,镜头的运动、不动、光影的变化、或者风吹草动,与他来说都是情绪表达的方式。
金马奖获奖记录
1993年 《戏梦人生》
1995年 《女人四十》
2000年 《花样年华》(与杜可风并列)
2001年 《千禧曼波》
2007年 《心中有鬼》

\"\"
马楚成:缠绵无绝期
所谓“摄而优则导”,摄影师升格做导演早已不是问题,黄岳泰、敖志君等人都有跨界之举,可惜都浅尝辄止。反倒是他们的两个门徒,在转型之后混了个风生水起,至于这两人的名字,一个叫做刘伟强,另一个叫做马楚成。
谈到自己的摄影事业,马楚成总是自信满满,他觉得自己的摄影功力已经得到证明,所以才转行做导演。马楚成的电影票房不俗,却也没少遭人诟病,至少在大多观众眼里,“摄影师马楚成”比“导演马楚成”更深入人心。无论是《方世玉》、《醉拳2》,还是《黑金》和《食神》,马楚成精心打造的画面都为影片增色不少,一尊金像奖、一尊金马奖,也都是作为摄影师的马楚成赢来的荣誉,而与导演无关。
马楚成曾为40多部电影担任摄影师,最早帮张艾嘉拍《最爱》,就拿了金马奖最佳摄影提名,他的摄影干净、明快而又不乏细腻,很适合那些小情调的爱情故事。在张婉婷拍摄的移民作品《玻璃之城》中,马楚成(黄岳泰亦有挂名)用光影色调的变化和冷暖对比,制造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而在陈可辛执导的《甜蜜蜜》里,马楚成运用大量特写、长焦镜头,凸显出主人公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值得一提的是摄影师杜可风同样出现在电影《甜蜜蜜》之中,不过他的身份却只是演员——那个英文辅导班的鬼佬教师。
后期的马楚成渐渐成了嘉禾的摇钱机器,从《星愿》到《剑蝶》,票房没少赚,口碑却与日俱损。他不求演技精湛,只要摆酷到底,最终落得内容空洞、角色干瘪,电影也自然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或者摄影师转型的导演都有这个弊病,待到电影空有形式感,那些精心营造的摄影画面也就没了意义。
金马奖获奖记录
1998年 《玻璃之城》

\"\"
黄岳泰:张弛总有余
正如泰山是五岳之首,黄岳泰在香港影坛称得上一枝独秀,八次香港金像奖最佳摄影,让同属大师级的杜可风、鲍德熹都心悦诚服。黄岳泰也是第一位给两部“两亿电影“掌镜的摄影师,品牌价值已然不菲。黄岳泰还是香港摄影师学会(HKSC)会长,他在这个职位上呆了整整十八年,直到去年才为刘伟强所接替。
黄岳泰的摄影是楞没“个性”,适应性却很强,他常言摄影不一定漂亮,却一定要配合剧情、增加张力。在他看来最高的技巧就是“无风格”,这也符合他在电影中的一贯操作,从早期的《男儿当自强》、《新龙门客栈》到今日的《画皮》、《投名状》,你完全无法从中归结出他的摄影风格。在黄岳泰眼里,风格属于导演,每一部电影的风格都要从电影里走出来,而不是通过镜头去打下烙印。
在李志毅执导的黑帮片《不夜城》中,黄岳泰制造了香港影史上最经典的长镜头,在四分钟的篇幅里,将东京新宿龙蛇混杂的迹象一一收录;到了《恋之风景》里,黄岳泰又在青岛拍出了滨城的清丽画面,以及属于爱情片小情调的美感。他的风格转变之大令人惊讶,无论是武戏、文戏、魔幻片、恐怖片还是爱情片,都拿捏的不失分寸,所谓“无招胜有招”,黄岳泰在骨子里是一个全能摄影师。
他旗下门徒众多,刘伟强就是一个,黄岳泰亦和台湾电影有着不解之缘,陈国富的《双瞳》、苏照彬的《诡丝》、杨德昌的《独立时代》皆出自他的镜下。陈德森的《紫雨风暴》让他赢得了金马奖,金像奖却亏欠了他们最佳影片,眼下黄岳泰和陈德森正磨刀霍霍,欲求《十月围城》能收复江山。
金马奖获奖记录
1999年 《紫雨风暴》

\"\"
廖本榕:暧昧诉情迷
除了摄影师,廖本榕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昆山科技大学的老师。廖本榕从事摄影已过30年,圈内人称廖桑,廖桑有个很奇特的Email签名“动就是不动,不动就是动,动是理所当然,不动天方夜谭”,这就是他的摄影观。说起来还有段趣事,2006年金马奖评委小虫(著名音乐人)斥责蔡明亮把廖本榕搞成了“植物人”,惹得蔡明亮大怒不已,当天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永远退出金马奖。
廖本榕是台湾第三代摄影师,师从著名是摄影家林文锦,80年代侯孝贤力邀其为《童年往事》掌镜,却因父亲病危而推辞。《童年往事》成全了台湾另一位摄影师李屏宾,廖本榕则在一段沉寂后找到了自己晚年的合作搭档蔡明亮、李康生,除了《你那边几点》和《不散》,两人的电影几乎都由廖本榕掌镜。他的摄影风格干净清新,为蔡明亮构建出一段段淡泊、安静、诗意、暧昧的影像。
在蔡明亮扬威国际的名作《爱情万岁》中,廖本榕用大量的特写镜头切入,直逼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在《河流》中,廖本榕自创了“临界感光法”,让人物在忽明忽暗中完成了最后一场乱伦戏;《不见》里陆奕静寻找孙子的10分钟长镜头,摄影机不停的运动移位,在视觉上极富冲击力;到了《洞》、《天边一朵云》中,其复古化的艳丽歌舞也都被拍的美轮美奂,与幽冷的现实景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廖本榕看来,拍蔡明亮电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摄影机不动难度更大,却不为评审们所赏识。倒是李康生的《不见》和《帮帮我,爱神》拍的比较随意,反而得了金马奖,当然他更感谢蔡李师徒二人,正是他们,让自己的事业有了第二春。
金马奖获奖记录
2003年 《不见》

\"\"
曹郁:沉重书悲情
金马奖自1996年允许内地影片参赛以来,先后有两部电影——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陆川的《可可西里》囊获最佳影片,两部电影的摄影师顾长卫、曹郁也都收获了其个人殊荣。顾长卫的国际地位当然不容置疑,而曹郁则是新生代里的翘楚,他的成长速度令许多人惊讶,因为仅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七年,他就拿下了金马奖最佳摄影奖,并成为了金马奖的最年轻的得奖摄影师。
对于技艺高超的人,作品不在多,而在乎质量,曹郁至今只拍过三部长片:孟京辉的《像鸡毛一样飞》,陆川的《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早期的曹郁迷恋高锐度的视觉效果,除了广告片,《像鸡毛一样飞》中的小幻觉也是一种视觉实验,曹郁运用直射光和反射光的变换,将本片呈现为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可可西里》是一个技术挑战,在无俯拍条件的局限下,他硬是用变焦镜头造出了震撼效果。
《南京!南京!》纵然争议不断,对于映像的部分则少有怨言,这部电影的摄影是全片的精华部分,曹郁用大量的特写镜头,表达了士兵和群众眼神里的恐惧,让观众对影片营造的气氛感同身受。90%的镜头来源于曹郁的肩头摄像,《南京》更偏重与纪实感,这部电影也让曹郁拿到了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银贝壳奖”。作为对年轻一代的褒奖,也算对曹郁的肯定,《南京》也入围了今年的金马奖摄影奖。
曹郁和陆川同在北京电影学院读过书,陆川读导演,曹郁念摄影,如今则成了新一代的拍档。迄今陆川的导演功力仍备受怀疑,曹郁的摄影水准则得到了肯定,《南京》落选金马奖最佳影片、导演便说明了一切。在摄影单元,《麦田》PK《南京》将是本届最大看点,而年轻的曹郁,仍然会有很大的赢面。
金马奖获奖记录
2004年 《可可西里》

\"\"
鲍德熹:色彩塑神奇
鲍德熹的家底很厚,如果你知道他还有个名字叫“鲍起鸣”,也必然会知道他还有个姐姐叫鲍起静,当然他还有个父亲叫鲍方。这是典型的电影世家,老爸是香港老牌导演,姐姐是香港金像奖影后,至于当弟弟的鲍德熹更不逊色,除了金像奖、金马奖,他甚至还拿到了象征最高荣誉的奥斯卡小金人。
“鬼斧神工”是众人对他的评价,鲍德熹镜头下的画面总是饱满、强烈、诗意盎然,无论是《白发魔女》中的诡异斜阳、《夜半歌声》里的落雪厅堂,还是《卧虎藏龙》里的苍苍大漠,在鲍德熹的处理下都有了无穷的张力。鲍德熹亦曾赴美读书,算得上“新浪潮”的一代,先后为于仁泰、吴宇森、徐克、周星驰等人跨刀,90年代香港金像奖最佳摄影出现“三王争霸”的格局,鲍德熹(那时还叫鲍起鸣)就是其中之一。
与杜可风、黄岳泰的竞争是他不断超越的动力,第十一届金像奖,他携三部电影入围,风头一时无两。早期的《九一神雕侠侣》、《妖兽都市》,皆在诡异气氛中拍出了凝重华丽的影像效果;到了《卧虎藏龙》,鲍德熹又用淡淡颜色和柔和光线塑造了中国水墨画式的味道;至于陈凯歌的《无极》,其完美流畅的摇镜头更凸显了大场面的恢弘和壮阔。2005年陈可辛指导《如果·爱》,鲍德熹于半途替下了原定摄影杜可风,也正是这一次,让鲍德熹拿到了迄今唯一一尊金马奖。
鲍德熹常说《卧虎藏龙》是他命运的转折点,该片让他扬名国际,当年的金马奖上却败给了《花样年华》的杜可风、李屏宾。他的生活亦充满了坎坷,迄今五十余岁依然单身,面对记者逼问,他总是说“60岁后,可能会找个老伴”。
金马奖获奖记录
2006年 《如果·爱》


--------------------------------------------------------------------------------------
\"\"
联系电话: 13910069333
影视器材出售: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3541700/
关注我们:①扫描二维码或者搜索大峰传媒(dafengfilm)微信平台
②关注新浪微博:大峰传媒

本文为作者 北京大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0842

北京大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点击了解更多
扫码关注
北京大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