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导演李霄峰:《少女哪吒》是我的个人印记,《追·踪》已经独立于我之外

李霄峰现在的状态跟很多青年导演相似,正处于类型化形成的分水岭。在《少女哪吒》之后,他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应该往哪走,拍《追·踪》的这一年多里他胖了20斤,靠多吃东西和喝啤酒来舒缓压力。

相比三年前《少女哪吒》呈现出的少年意气和清冽的文艺氛围,李霄峰做了一次巨大飞跃。《追·踪》不论从题材和视听语言、影像风格上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转变——采用了大面积的冷暖色对撞,很多戏剧化的构图和灯光运用,人物之间的面部大特写,极致的暖调子来表现犯罪,在音乐的运用上搭配了科幻的电子音效和配乐,时隔三年,李霄峰以这样一种高完成度的“犯罪类型片”回归了,他终于回到他擅长刻画的男性人物,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专访导演李霄峰:《少女哪吒》是我的个人印记,《追·踪》已经独立于我之外
王栋(罗晋 饰)和徐峰(辛鹏 饰)

我们可以看到《少女哪吒》和《追·踪》讲述的都是大时代变迁下人的变化,这也是他两部作品之间最大的共同点。他一直在试图找自己的那条路和平衡点。在我看来,如果说《少女哪吒》是带有他个人印记的电影,那《追·踪》已经是独立于他之外的工业电影了。

他经常开玩笑说总是在题材上走钢丝,拍《追·踪》也是。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懂,既不懂市场,也不懂电影节。现在他更像是个半大的小学生,好像都懂了一点点,但期望值倒没有第一部那么高了,至于市场,到时候就会知道,“这个导演跟市场土壤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是互相接受地特别顺利,还是有一定的不适应?他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有人问他拍(《追·踪》)这种电影,好像挺危险的,市场上会不会有你们的位置,“我说你看我现在不是还好好活着,你就应该知道这条路是可以走的,是可以有希望的。”

专访导演李霄峰:《少女哪吒》是我的个人印记,《追·踪》已经独立于我之外
《追·踪》海报

今年是国产犯罪题材井喷的一年,不管是网剧《无证之罪》《白夜追凶》、电影《追·踪》、东京国际电影节得奖作品《暴雪将至》、《心迷宫》导演忻玉坤的新作《暴裂无声》、段奕宏主演的另一部电影《引爆者》,甚至包括《嘉年华》,皆为犯罪类型,如何在这些同题材中脱颖而出,在市场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电影的影像风格的确成了必不可少的辨识点,而李霄峰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

经历了两部作品,李霄峰已经觉得电影这片海洋越来越大,越拍越觉得时间不够用。很快,下个月李霄峰的第三部作品又开始筹备了,跟《追·踪》有关,还是犯罪题材。“我碰到一个好故事,不太会去想它是什么类型,或者里面有什么元素,而是一些内在的力量打动我。可是就这么凑巧,下一部还是犯罪题材打动了我。”

专访导演李霄峰:《少女哪吒》是我的个人印记,《追·踪》已经独立于我之外
李霄峰

有人问他为什么每部片子都要死人?他就在想,拍完《追·踪》,不要再拍一个跟死亡有关系的电影了,他特别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拍一部彻头彻尾的喜剧,能够让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能高高兴兴地活着。可他不知道,那种事总是不可控的。《追·踪》或许能让观众认识更接近本质的李霄峰,充满了悲情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李霄峰。

以下是影视工业网记者于第四届浙江青年电影节上对导演李霄峰进行的采访,以问答形式进行呈现:

影视工业网:《追·踪》这个故事是如何打动你去完成这个项目,中间的创作历程是怎样的?

李霄峰:这个故事概念是从我的一个警察发小那儿听说的,也就是聂远扮演的那个角色。一开始写王栋和徐峰,并不是现在电影里互为笔友的关系,在最早的剧本里他们是亲兄弟。哥哥是犯罪分子,弟弟是个警察。后来我带着剧本大纲去跟发小聊的时候,他跟我讲了另一个故事,两起凶杀案,两个城市。后来我在网上查,发现中国的确有这样的真实案件。我觉得在‘交换’概念里,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很多自己的感受在里面,所以当时就决定沿用这个框架继续写下去。

专访导演李霄峰:《少女哪吒》是我的个人印记,《追·踪》已经独立于我之外
聂远饰演警察

其实第一稿《追·踪》的剧本是我和编剧徐展雄在2010年写的,之后在2011年到2012年间,我们两个人去了全国四个公安局体验生活。从有这个创作想法到完成拍摄,中间近十年的时间。在完成到第五、六稿的时候之后,编剧沈祎、王沐陆续加入,到开拍的时候已经是第十二稿剧本。我们的筹备时间是四个月,除了勘景,最重要的就是试镜,就是通过试镜的方式来决定我们用什么样的演员或者邀请什么样的演员来演我们的电影。比如罗晋就通过三次试镜证明了他是独一无二的“王栋”,之后为了与王栋更贴合,更是特别减重20斤,蓄起胡须。

专访导演李霄峰:《少女哪吒》是我的个人印记,《追·踪》已经独立于我之外
罗晋饰演医生王栋

最后电影在去年7月28号重庆开机,拍摄只拍了两个月,但后期做了十个月。因为我们在剪辑、音乐、声音、还有调色上做了一些尝试,基本上是一个步伐比较稳健的过程。

影视工业网:从时间筹备上算起来《追·踪》应该是你的第一部作品,为什么最后选择把《少女哪吒》作为处女作?

李霄峰: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哎,为什么没有钱’?为什么一直就好像怎么走都走不到那个地方。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是当时还没有到那个地方——我的能力、资源,从各个方面都不足以拍《追踪》,它的时间还没到。

专访导演李霄峰:《少女哪吒》是我的个人印记,《追·踪》已经独立于我之外
《少女哪吒》海报

其实到今天也有很多人在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第一部电影选择两个女孩?但其实《少女哪吒》没有特别强的外在逻辑性,反而它的内在逻辑很强。不仅仅是看到跟自己的性别有别的地方,更是看到了跟过去生活,尤其是小时候的生活有相同的地方。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阻碍,也没有任何的藩篱隔在我们中间,那种纯真是最打动我的,而且当时《少女哪吒》因为资金量和制作量不大,作为第一部电影会是一个比较靠谱的选择。

影视工业网:为什么这两部电影时间背景选择的都是90年代?

李霄峰:因为我是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那个时代充斥着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同时和现实主义、物质主义交织在一起,彼此冲撞,但没有哪一方突然获得了特别大的胜利。所以在写剧本的时候我是下意识地就把时代设置成90年代。那个时代对我来说是天然要亲近的,对纯真的事物还是挺怀念的。

专访导演李霄峰:《少女哪吒》是我的个人印记,《追·踪》已经独立于我之外
导演李霄峰

以至于我需要回过头思考人和人的关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我觉得一个导演的表达是有限的,因为电影毕竟比不上写字,能快速又准确地表达,但一个导演的天职,应该是去呈现电影里面的世界。如果说《少女哪吒》里面还有很多我的个人印记,那《追·踪》就已经是独立于‘我’之外的电影了。

影视工业网:这部片子大部分的场景是在重庆取景,重庆之前也被很多导演拍过,你在拍摄重庆的时候,对重庆这座城市在美术上的定位是怎么构思的?想要拍出一个怎样的重庆?

李霄峰:我想拍出一个非常魔幻的重庆,这是当时第一次到重庆时对重庆的感受。重庆最震撼我的是它在社会图景上的一览无遗,它建在山上,你可以在同一时刻看到山顶上的高楼大厦和山脚下正在拆除的废墟,能看到社会各个层面的角落。而在晚上,一束束高能射灯光照至云端,你会觉得整座城市是一个沸腾的火锅,浓缩了当今中国从古典到现代所有的元素。这在别的城市很难见到。

专访导演李霄峰:《少女哪吒》是我的个人印记,《追·踪》已经独立于我之外
辛鹏饰演罗晋的笔友徐峰

因为很多电影都拍过重庆,但我觉得我们拍得还不错,找到了一些属于这部电影的感受,找到了一些重庆比较独特的东西。

影视工业网:影像风格上有非常大的变化和突破,在这个过程中,跟中伟老师(摄影指导)做了哪些沟通和设计?

李霄峰:我们提前选择了摄影机、镜头。我们用的是松下Varicam35,那款摄影机真的很少有人用。它的感光度是5000,是摄影机里最高的,就是在晚上,有车开过来,有车灯开着,灯光师不用打灯,都会拍的很好看。我们用的镜头是一套40年代的美国老库克,镜头边缘的铁皮都已经坑坑洼洼了。

日戏、夜戏、外景、内景,我们都拍了试片,当然也用过别的镜头、别的摄影机,但最后我们还是觉得,这个组合是最符合这部电影的调性和最有可能激发创造力的呈现了。调色方面,我们其实也预先调了很多的颜色,不是调某一个局部,是整个大调,我们在拍摄之前这个大调子已经有了,所以我们在现场是根据我们调好的大调子去打光。

专访导演李霄峰:《少女哪吒》是我的个人印记,《追·踪》已经独立于我之外

影视工业网:这个影像调试的过程经历了多长时间?

李霄峰:差不多调试了四、五个月。通常我们对犯罪片的固有印象理解都是冷调、很冷峻的写实氛围,但是我就想能不能来个暖调子,让色彩更奔放、更鲜艳,在这种环境下去拍犯罪的故事,为什么不呢,为什么一定要遵从以前的模式?

影视工业网:在配乐方面是不是也做了一些很特别的尝试?

李霄峰:对我们的电影音乐作曲是来自英国的Simon Fisher-Turner(西蒙·费舍-特纳),他曾为欧洲导演德里克·贾曼的《卡拉瓦乔》(1986)、《蓝》(1993)等片配乐,也给大卫·芬奇做过配乐。

可以听到《追·踪》里的音乐有很多像音效,很电子、科幻。我听了他的音乐之后,觉得很合适。因为电影里有诸如《茉莉花》《银色月光下》这种中国很古典、传统的歌曲,我希望有一个现代的感受跟它对撞,最后他的音乐也帮助我达到了这个效果,我觉得很棒,把这部电影里很多隐藏的部分给调动起来了。

专访导演李霄峰:《少女哪吒》是我的个人印记,《追·踪》已经独立于我之外
《追·踪》剧照

影视工业网:其实整部片子不管从影像风格、剧情、人物,其实都在做一个对撞,这是在前期筹备时就设计好的吗?

李霄峰:不完全是一开始就想好的。因为这部电影我拍的很本能。比如摄影,我们虽然提前做了三轮分镜,但是在现场我们并没有按照分镜来,室外戏我和中伟都不带分镜,都是按照现场的感受来。

专访导演李霄峰:《少女哪吒》是我的个人印记,《追·踪》已经独立于我之外
李霄峰在影像呈现上做了很大突破

影视工业网:这部电影在完成度上对剧本的还原度有多少?

李霄峰:《追·踪》是超越剧本的。通常一个60分的剧本,可能拍到70分;一个70分的剧本,可能拍到80分;但是一个80分的剧本很难拍到90分,甚至会拍回60分。因为从剧本转化到影像,还是有自己的过程和规律。对我来说,我还是更喜欢现在呈现出来的状态。

影视工业网:虽然处女作对一个导演来说很重要,可是第二部片子的选择,潜意识里奠定了他以后想走的路,你觉得怎么看待自己和《追·踪》?

李霄峰:我还没这个感觉,但今年对我来说可能是‘下一步走向哪里’的分水岭吧。现在我还不知道未来是一个怎样具体的方向,我只希望能够多尝试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拍法。但确实,第二部顶着一种态度会让一些投资人和观众选择如何看待我,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在每一个题材里找到兴奋、能够打动自己的地方。

其实这两年我的变化挺大的。我觉得这个变化可能会在下一部电影里面会体现地更清楚一些,我现在可能说得不那么明白透彻,因为还在处在这个变化期当中,还在往前走。我现在想的最多的还是怎么创作才能让电影更有趣味。
本文为作者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6844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点击了解更多
影视工业网编辑 我是宇宙霹雳无敌总是有99个问题的小小平
相关文章

少女哪吒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