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CGI?各种物理特效+合成!《奥本海默》幕后的特效


就在8月30日,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的二战题材传记电影《奥本海默》,正式在内地上映。

据悉,《奥本海默》整部电影使用了大概200个特效镜头(包括机械仿生、微缩景观、灾难装置等),但这已经是导演诺兰十年来使用电脑特效最少的一次了,并且有很多拍摄镜头没有进行任何数码处理就直接进入了电影。

导演诺兰从一开始就表示,虽然电影里有相当大的特效场景,但他还是希望保持一种原始粗糙感,尤其是希望在不使用CGI的情况下,重现“三位一体”核试验的爆炸场景,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带给观众最直观,最真实的视觉震撼。

于是视觉特效总监安德鲁·杰克逊就迎来了自己的终极任务,也是他与特效总监斯科特·菲舍尔密切合作的部分:为《奥本海默》制作出几种物理现象的视觉效果。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电影中许多镜头需要亚原子粒子的特写,另一些需要重现1945年新墨西哥三位一体核试验的核爆场面。总体方法是先用IMAX相机拍摄真实的照片元素,然后直接作为镜头素材或者通过数码合成加入电影,合成工作则由DNEG完成。

看似后期合成的镜头中,相当大比例实际上是在摄制时就拍摄完成,或者仅进行了最小的合成调整。团队在拍摄后要做的是补足还缺失的视觉效果,以及改进剪辑版中已有的部分。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DNEG所需要处理的镜头范围广泛:一部分是只需要做微小调整,几层合成的简单镜头;另外就是需要大量扭曲、变形、调时和重新合成的数百层复杂镜头;大爆炸镜头显然是后者,特别是一些非常缓慢的全屏翻滚火球镜头,还有一些环境镜头和现代痕迹去除镜头。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亚原子级效果

电影有几个镜头中出现了电子、质子和中子等亚原子世界,这些镜头通常出现在奥本海默思考核研究和制造原子弹时的“脑海里”。这里杰克逊依靠了多种方法来拍摄实际素材,从环绕线轴的小珠,到微缩元素和水槽,以及燃烧热铝。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自旋电子

为了传达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想法,杰克逊拍摄了在长曝光下振动的旋转线轴小珠。为了实现振动将粒子和波中的振动结合在一起的想法,团队努力寻找以波浪形式移动,但又看起来像粒子的东西。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由于结构复杂,珠子的运动引入了各种弧线,使珠子相互交织,而并非仅是一个简单的旋转弧线。旋转是通过绑在轴上实现的,轴在后期会被移除,这样只剩下珠子或光点。

有时还会将其与星空效果结合起来,让人联想到在太空中发生的事情。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团队尝试用几根绳子旋转并改变绳子的长度,试图让它在水平路径上振动,但这并没有真正奏效。最终在它的弧线上进行了更多的垂直振动,这是一根细长的线,很有弹性,所以在绕行时会有点摇晃,因此形状更加不稳定。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在经历了几次试错后,终于呈现出了最终效果。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星星的生与死

为了描绘恒星和太阳如何诞生和死亡,并实现几个“类似爆炸”的小规模场景,杰克逊拍摄了通常由多层合成的单独元素。 

例如,在其中一个时刻,拍摄的一个元素是垂直移动的火和烟,然后将其展开、翻过来并以另一种方式包裹起来,以产生圆形图案。对于中间的亮点区域,那是一个液体和粒子的微缩模型,后面有光。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事实上,其中几个元素使用了水箱,需要进行“水下”拍摄。为此,制作团队为 IMAX 摄影机定制了一个防水探头镜头,使其可以进入水箱进行拍摄。 团队将镜头直接穿过防水膜推入水箱中,力求营造出真的置身于这个巨大的恒星宇宙之中的感受。

在星际爆炸达到巨大水平的瞬间,几乎填满了画面。为此,团队拍摄了一个铝热剂坩埚:把这两种不同的粉末铝粉和氧化铁混合在一起并点燃,在大约2000摄氏度的温度下燃烧,融成铁水,炙热又明亮。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同时炙热的金属也照亮了从中冒出来的烟雾,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呈现。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团队同样使用铝热剂的方法产生了更多类似火花的效果。团队首先找到了一个高高的花盆,在它下面放置了一些金属,这样一旦它融化,就会从花盆的洞里滴出来,火花来自于熔融的铁滴撞击其他东西并爆炸。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还有一个看似描述恒星或太阳表面的镜头,同样来自多个元素。团队使用带有下落粒子的云槽,有一个边缘可以将颗粒倒入水中,从而形成框架背面的耀斑,而表面本身实际上是由铝热剂混合物中的熔融铁制成的坩埚中的熔融金属纹理。


核爆炸场景

接下来是万众瞩目的重头戏,“三位一体”核试验场景。

特效团队这里需要制造出大规模的爆破效果,需要用到大量的燃料来自然形成的蘑菇云形状。爆炸镜头由斯科特·菲舍尔的团队在新墨西哥制作拍摄,使用了多台不同镜头和距离的摄像机。

这意味着有真正的特写细节,可以进一步放慢它们的速度,让它们感觉更大、更有层次。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有时候需要处理真实的大规模爆炸镜头,如清理、重新定时和加强效果。其他时候则是组合大规模爆炸和IMAX微观元素,例如水下墨水翻腾、微尘冲击波和各种微观水下爆炸,团队仔细地把它们合成在一起,同时参考三位一体核试验的档案片段。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片头结束后出现的三位一体试验预告,使用了不同的大规模和微缩模型拍摄了几个爆炸镜头。其中一个镜头是火焰从一个球形核心中射出。

这个镜头起初制作时使用的是水下元素,由于某些原因燃料从中空中心高高喷出造成尖尖的火焰实际上来自一个巨大爆炸的最高点,而不是经典蘑菇云爆炸形状,最终团队选择提取这个形状进行了合成。

Image Courtesy of DNEG © Universal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由 DNEG © 环球影业提供。版权所有。

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工作。不过,“自古高手在民间”这句话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任谁想得到,这么大的场景,国外粉丝直接在自己家的车库给完美复刻了。


粉丝饭制


这位名为William H Baker的网友经常在TikTok上重现电影经典镜头,他表示这个镜头是他在刷预告片时看到的,最开始自己和小伙伴们准备重现《奥本海默》中核爆炸以及其他几个效果时也是有担忧的,毕竟《奥本海默》的预算高达1亿美元,自己的“家庭作坊”真的可以么。

但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测试证明,真的可以零VFX惊喜重现《奥本海默》中的实际效果。


效果1

William认为第一个效果看起来不算太难,似乎是只需要在水中旋转亮粉,首先准备一个足够大的容器。

一个阿玛兰200D中央带菲涅尔透镜,另一个阿玛兰F22C蓝色在上方,剩下的就是让粒子像原片那样旋转。


效果2

第二个效果,让William想到了长曝光照片,于是他想要通过一些相机小技巧将它拍摄出来。

William进一步分析镜头发现可能有牵引线,他首先想到的是弹簧圈段,但测试不成功,钓渔线又太过明显。

最终决定使用黑丝线,,再通过电钻提高速度,经过多次迭代,让安全别针旋转发出金属光。


效果3

这也是让William最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效果,除了某种可燃化学反应,他实在想不出来是如何实现的。直到发现一篇诺兰的采访文章,文章中提到说使用不同粒子、不同油和不同液体的交互作用。

这里William尝试了油和水,以及水和肥皂、淀粉、胶水和山梨醇;最终敲定了水和颜料粉;将灯光保持为白色,在后期的时候将其着色为黄色。


效果4

最后当然是要重现经典核爆炸场面,与其他效果不同,这里不用特殊混合物或技术,纯靠技能。


William使用的微缩模型是一个塑料球(涂有喷漆层,内部可发光),因为光线会透过层间隙,所以外观不重要。

万事俱备,下一步就是“引爆”了。原片中,核弹缓慢移动然后撞上地面,溅起泥土;所以William用硬纸板,底部贴上签架,筛选小颗粒的土砂,进行慢动作拍摄。

虽然不能说是一比一精准还原吧,但效果是不是还挺哇塞的。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小编要去约姐妹们看《奥本海默》啦~

参考原文及视频链接

https://beforesandafters.com/2023/08/17/spinning-beads-cloud-tanks-and-crucibles-of-molten-thermi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2FqU2f6DRc


本文为作者 CG世界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49961
CG世界是CG领域自媒体。专注3D动画、影视特效后期制作、AR/VR几个领域的知识,前沿技术,资讯和行业教程分享。目前拥有行业粉丝13万+。
扫码关注
CG世界
相关文章

《奥本海默》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