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票房破8亿,赵小丁:这是一次中国“电影工业化”全流程制作的突破

截至5月10日,出色口碑加持之下,《悬崖之上》包揽第18周7天单日票房冠军。累计票房已冲过8亿关口,成为张艺谋导演生涯内地影市票房第二高作品。由于长线票房续航能力较强,影片有望冲击10亿票房大关。



《悬崖之上》能够获得如此优异的成绩,除了一众戏骨演技在线,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展现了国产谍战片创作的新风貌,在视听语言方面尤为出色。


日前,影视工业网带着【中国摄影师社群】广大会员就《悬崖之上》关于拍摄制作方面的问题,专程采访了我国著名摄影师,《悬崖之上》的摄影指导赵小丁老师。小丁老师从电影工业化全流程的制作角度,为我们对该片进行了解密分析。


【为观众设定多层次的“代入感”氛围】


问:日前在媒体采访张艺谋导演时,张导曾表示:“现在网络时代,影片靠对观众抖包袱已经不管用了,必须要不断地带入,一直带!” 想问赵老师,在这部影片中从摄影制作角度是如何为观众增强代入而服务的?


答:电影的除了故事之外,是一个影像体系。从视觉角度的代入感实现主要有三方面:


环境氛围的设定:


电影故事除了他的本体内核外,是需要附加给这个故事一个外包装。

比如故事发生地点,环境,借此提供给观众一种辅助感受。

这种感受,运用好会更加贴合这个故事,而把观众代入这个场景环境当中。

具体说,《悬崖之上》就是尝试“下雪”的形式。

像雨、雪、风,特别适合在电影中作为营造气氛的一种手段。在《影》这类的突出戏剧假定性的故事当中,张导用了全天都下雨的设定,事实证明这个阴雨天气氛围的设定,能帮到故事。



《悬崖之上》发生哈尔滨。这是一个纬度非常靠北的城市。冬天的时候非常的寒冷。

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发生在这个地点,张导就是基于他一贯的在影像氛围等综合因素考虑的前提,展开整个的外景场景。

从影片开篇的跳伞开始,整个影片的外景戏都是在一个“下雪”的环境中进行的,而内景画面中,透过窗户都能看到外面在下雪。观众置身于这个环境当中,自然就会跟着人物,跟着故事潜移默化的被带入到影片情境之中了。


镜头的设计:


以车厢戏为例,车厢戏,其实除小兰在列车员室被特务审讯打斗的戏之外,其他的都是文戏,这种文戏的处理,很多时候用中长焦,就是把前景后景都压缩的比较虚,主要人物都在焦点上。用这种方式提醒观众去注意的点是什么。



通过浅景深的处理,深化画面的压抑感,空间的压缩感,由此让观众感受到剧情营造紧张感,更进一步去理解了人物的设定和情境。


影片中对人物处理中长焦镜头的拍摄比较多,车厢里边儿的光也是多采用了冷暖光的对比,车厢里边的光来自于车厢顶的一些光,车窗外飘着雪花,覆盖着厚厚的雪的原野不断滑过。形成车厢内的暖与车厢外的冷,这样一冷一暖,要反映出静中要时刻爆发危险的这种氛围的营造。


画面造型处理:


这部戏的摄影和影像的感觉,包括造型手段,都是紧紧围绕着故事核心设计的。

《悬崖之上》光线特点是:都用自然光线,呈现反差都比较大。

在画面造型处理上,对演员在镜头中的展现,整体上让他们都处在所处环境的一个自然光状态,比如说在森林里,在雪乡,他们基本上就是一种环境天光;



在室内的环境当中,通常他们都是置身在比较大的反差光线条件中。包括对秦海璐和刘浩存两个女演员,我们也没有特别的在打光和镜头上去刻意的美化。就是用一种自然呈现,让他们呈现出在真实的环境当中的人物状态。并没有采用一些电影拍摄女演员时,用柔光材料,贴演员近一点的特殊处理。


在内外景处理上,不知道观众是否注意到有内景戏外景又比较亮的场景,比如外景为背景窗前,人物都是这种半剪影的处理,自然而且这种很厚重感觉出来。这样处理的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不单薄,感觉就是真的做到人物就是在这个环境当中,这个环境就是这个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此一环扣一环的紧密衔接,从而形成了张导所说的,为观众创造的“代入感”。观众相信这个环境,也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这样他会投入的关心几个人物的命运,他会一直关心跟着走。


【多机位,多机种拍摄,形成最佳画面“氛围感”营造】


问:张导说拍谍战片很烧脑、烧钱,想问一下赵老师悬崖之上这部戏具体在哪些地方比较烧钱?


答:《悬崖之上》的拍摄是采用多机拍摄。基本的配置是4台索尼威尼斯全画幅摄影机。在基本场景里,除了那种最狭小的空间,正常的空间都是不少于4部摄影机来拍摄完成。

像追车戏、一些火车上的狭小空间的一些动作戏,还有开篇的跳伞的主观镜头,是用了一些像GoPro、Action,拍摄极限运动的体积特别小的摄影机。



后期,再通过DI技术使得,把一些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素材结合到一起。

像《变形金刚》的制作就是胶片和数字摄影机GoPro等各种能用拍摄手段,最后很好地整合起来,每种摄影机呢,他有承担自己的独特的任务。


像《极限运动》的拍摄中,一些特殊运动方式和跟随的感觉的拍摄所使用的器材,体积小,重量轻,它可以在任何角度,跟着被摄物体走。这种效果,有时在商业电影中还是需要的。


这次在《悬崖之上》的拍摄中,一些动作短镜头的处理,就使用了小型摄影机承担部分镜头任务。捕获到极为有动感的,有质感画面。通过这些特殊摄影器材的运用,在一些特殊角度包括“追车”“撞车”画面,我们抓取了一些极其有动感的素材剪入大摄影机拍摄的素材中,最终呈现的整体性还是不错的。

这部影片的拍摄调性不是一个四平八稳的作品设定,所以我们在运动镜头的设计上,有时是运用了一些特殊的运动感,构成了一个动作场面和对接,使它成为故事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场“造雪”与“抗寒”的博弈】


问:关于“影片画面”:影片中感觉90%的外景画面都是在下雪,影片中外景“城市雪”,“森林雪”处理上是否有特定画面风格设定及技术处理。


答:每次拍戏都会跟张艺谋导演在拍摄前,都会有一个在影像和画面方面讨论会。

首先导演会根据故事的一个大的视觉和造型上,提出自己的一个基本初衷。

根据张导的想法,我会提一些建议,也会给导演看一些相应的参考片子。



拍雪


因为首先确定了就是这片子都是冬天下雪的调性,我当时找了很多雪地及下雪拍摄的资料,包括一些北欧的片子的影像资料做参考。

另外,雪地环境中拍雪是比较有难度的,因为水在低温下变成固体结晶状态,这个结晶体在光线照射之后显现的非常白,它是水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拍摄时对曝光的掌握是有要求的。虽然是白,但,是有质感的白,曝光过了就会缺乏质感,曝光不足,又会显得很脏。


拍照片的同学会有这个体验,拍摄雪,容易曝光掌握不好,我们就通过前期测试,在曝光点以上几档,雪的呈现方式是最好。也都做了一些测试出来以后,使得画面中的雪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质感。


下雪


而电影中的“下雪”,则是自然降雪和用人工辅助降雪手段。

我们这里边有很多场戏确实是自然雪,在东北雪乡外景地拍摄的时候赶上过几场大雪,基本上就是一下就是24小时甚至48小时。这个其实给我们的拍摄很自然的添加了一些非常好的一些自然元素。

除此之外也采取了人工造雪的方法,我们用了两种方式都是尽量让他看上去非常自然。

一种剧组用的下雪设备,制雪材料是一种膨化食品,首先它无害不会污染环境,而且成雪的质感和重量感非常像自然雪花。



另一种方式,比如大家看到哈尔滨街道的戏,使用的是冬天滑雪场的造雪机,机器加入温水后,把它变成雾状喷到空中,只要环境温度是在零下两三度以下,这种雾状的水气就变成了小的特别晶莹剔透的雪花。此次的拍摄,置景造雪都是特别原生态,在对环境没有任何损害的方式来来进行了人工补充了一些人工的造型。


抗寒--设备的保护:


在这种低温极寒天气,对于拍摄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最寒冷的有一天,是零下37度,组里面还有场务同事被冻伤了。

在这种低温环境下,被冻了的手指头尖儿是没有知觉,并不觉得被冻伤了,但是被别的同事发现手指尖都白了,赶紧进行物理恢复。所以这种低温环境确实给拍摄造成了一些就困难,它比相对常温下的正常条件,还确实有一些难度。



除了对人的影响,这种极寒天气在低温下,包括摄影机,光学镜头还有电池,都要做一些防低温的一些保温处理。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我们用了一些保温的装置,电池要放到这个保温袋中,否则它的能量会由于温度过低释放不出来,看上去感觉是没电了,其实是因为气温过低而导致能量放不出来。


【镜头的防雾处理】


由于拍摄环境内外的温差,还有湿度,时候镜头会不断地起雾,就是你处理跟焦点,或者装镜头的时候,操作员的手的温度传导到镜头片里边,因为电影拍摄镜头组是由好几组镜片组成,它不是第一片镜头上霜,有时候中间的镜片会产生一层霜,这样就会很麻烦。所以摄影组在处理镜头时,每天回到酒店都不是马上进入到暖环境中,是一点儿一点儿的让设备、镜头接受环境的、温度的差异,逐步适应,这些细节都是在这样的极端条件拍摄可能带来的一些困难。通过拍摄前的多轮测试,都发现并解决了。


【一次中国电影 “工业化全流程”创作的精彩创作】


问:在一个场景中,比如火车厢,多机位一般怎么架设,灯光上有哪些注意事项避免多机位的穿帮。影片中有很多非打斗片段但仍感觉非常紧张,如在火车上传递暗号、老周几次险些暴露,在摄影上怎么强化这种情感的表达


答:火车车厢的戏很多,绥芬河站上车,一组,二组分开,在厕所里边儿写暗号后来被人修改,小兰被特务发现被带走。特别有谍战味道。


这部分戏,首先就是演员们展现了非常优秀的表演,有的时候就是在现场互相演对手戏。而导演特别不喜欢,一个镜头拍完再跳换镜头,他希望演员就位后,如果能实现多机拍摄,就多机抓取每个演员瞬间的感觉。


虽然狭小,在火车上我们几乎也都是4台机器。规划好了是完全能下机位的。

比如在车厢连接处,用车厢拐角,用座椅甚至用演员做前景来遮挡对面摄影机,或透过车窗的玻璃,从侧面拍摄等想了很多办法。目的是尽可能多得下机位。


车厢里的戏对光线要求比较高,大家现在看到的车厢戏,其实全部都是在摄影棚的搭建的车厢中,静止拍摄出来的。窗外是后期做的视效。


事前,针对人在车厢中,以及列车在行驶的时候,车窗外的光在脸上或车厢内的光的变化进行了采样,通过skypanel进行电脑编程。


本次拍摄,制作了三节车厢,同时用led灯搭了三个车厢的那个场景,通过电脑编程的方式让光影呈现出流动的,动态光感。同时美术道具部门,也在车厢底部做了一些火车装置。比如在车厢连接处它可以有微微的动,类似火车真的行驶中一样。



同时,摄影机的现场,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呼吸感轻微的震动,再加上光的流动,后期把背景及音效合成出来以后,完全就像在真实的外景火车在运动当中一样。


这种在国产电影里边配合电脑编程,拍现代戏,开车的戏,有一些是用了这种方法。疫情之前,大概是前年,ASC的主席带着一个好莱坞灯光师,讲解这个电脑编程的这个灯光,在拍车戏的时候,在棚里边儿用的一辆车,配合都市的夜景街道,他用编程做了一些霓虹灯的光影效果。


这部戏中的火车车厢的戏就是用了这种技术,因为如果要是真的要求列车在行驶中拍摄,首先现在没有这种条件,不可能开辟一个线路,专门找一台列车,把其他的运营都停下来,这个现时代是不可能的。同时,现实中也没有这种车厢。所以,我们搭了三节这种老式的车型,在摄影棚里面完成了拍摄。

如果运用传统方法,来表现列车的灯光,也能做,就会显得比较简单,现在这种处理,会让观众真实的感受到是在列车中发生的。

如果有同学愿意再去二刷,去探讨这些细节,可以仔细看一下哪个角落,哪个车厢里边儿都有光,每个人的光,他的明暗变化,以及光影的那种流动感,也是很有感觉的。


【写在最后】


张艺谋导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跟我过往的电影比较,《悬崖之上》带着共同的一种味道,就是视觉很突出,节奏亦很不错,风格比较强烈,不同之处是,拍这种类型是第一次,当中要将戏中人物写得到位,真的是很费功夫!」


而,通过对赵小丁老师的采访,我们能够更深层次的感受到“这种突出的视觉风格”,“紧紧围绕人物刻画”的影片创作,无论从摄影,美术,服化道,到剪辑,还是从光线处理到视效合成,都是在紧紧贴合故事而展开的,并且完成度非常高,是一部完全不输给好莱坞的电影制作。


《悬崖之上》作为一种类型片,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的创作,它技术手段的环节上,技术呈现度,技术运用与故事的贴合度都体现出张艺谋导演在这方面的有益的尝试。


------------ **** ------------


【中国摄影师社群大师课直播预告】


【中国摄影师社群】5月直播主题为:电影创作月

⭐ 5月18日 19点 课程主题:喜剧片的摄影创作

主讲人:孙明 (代表作:《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你好,李焕英》)

(注❗ 本课中国摄影师社群会员免费)

【中国摄影师社群】续费请点击:c7o.cn/yEn


了解更多详情,欢迎扫码咨询:微信号:liqianqian170

本文为作者 幕后英雄—薄荷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6570
相关文章

悬崖之上

查看更多 >

张艺谋

查看更多 >

赵小丁

查看更多 >

中国摄影师社群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