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的片方可能都面临这些误区!电影节投报、海外发行相关策略分析

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

年度深度内容回顾

(文末有新年福利 记得关注哦!)



已发文章:  

*本文内容选自影视工业网·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第27期直播《影片在海外电影节的常规申报策略与海外发行》,由社群顶级会员曹柳莺分享。


——— 曹柳莺 ———

 

曹柳莺:电影自媒体深焦DeepFocus联合创始人,海外发行厂牌视幻文化合伙人。影视工业网·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顶级会员。拥有丰富电影节经验,连续七年代表多家华语媒体赴戛纳、柏林、威尼斯、釜山等海外电影节进行报道,发表影评、电影创作者访谈超过500余篇。

 

同时从事制片及海外发行工作,参与项目包括《柔情史》(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节火鸟大奖)《星溪的三次奇遇》(入围威尼斯电影节)《日光之下》(入围鹿特丹电影节光明未来竞赛单元)等。2018年担任影片《漫游》制片人,入围釜山电影节新浪潮竞赛、柏林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华语竞赛等数十个海内外电影节展。


 

·海外发行误区 第一板块·

 

【 80%-90%的片方可能都会面临的一个误区:海外策略制定的“提前”与“滞后”。】

 


1、海外策略制定的“提前”


很多片方在制作出令⾃己满意的作品前,比如影片的声音或调色等后期都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过于心急地将电影进⾏电影节投报,希望电影节的选片人尽快看到及尽快回复。


我们平时会比较多的和选片人聊天,虽然他们可能是“身经百战”,看一个初剪的片子也问题不大,因为他们看的时候,自己会有相关的画面感和判断力,会有对这个片子有完成后的状态的预估。

 

但是这样的前提是,他们看的都是一些知名导演或者说是自我风格比较明确的导演的作品。那些导演的前作,会给选片人一个想象的空间和对自己能力评估的证明。

 

但如果是一个新导演,我们非常不建议在片子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非常草率地投给选片人看。

 

首先,本身这个作品还没有达到你的满意程度。其次,对选片人来说,很多时候可能是现在家里看片子,部分选片人会投到自己家里的大屏幕上看,另一部分可能就只是在电脑上看。电脑上的观影效果,相对大屏幕来说,是会大打折扣的。尤其是后期未完成的作品,可能会有相对更差的观影体验。

 

另外,选片人会非常明确地和我们常聊到的话题:如果你的影片是2020年投给某个电影节,如果投递之后没有被选中,刚好你当时投递的又是一个草稿,你想2021年后期做得更完善了、再投,可能有更好的机会。

 

但事实上,这个时候,电影节是不会再看第二遍的,因为所有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有限。如果你的影片已经在他们的后台有了被看过的相关记载,即便第二年你的影片做得更好,他们基本上也不会看第二遍。

 

所以肯定不要浪费“第一次投递”的机会,以免导致影片在后续电影节投递过程中时间节点的误差和影片新版本被忽视的这些情况。一旦草率投递,没有被选中,对于实际上还不错的片子来说,是会比较可惜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与片方合作时,都会拉着他们说有的电影节不要去“赶”时间。对于电影节投递时间节点的把控,一定是要跟着后期的节奏走的,不是说喜欢那个电影节,就一定非常着急地投给这个电影节看。

 

2、海外策略制定的“滞后”


在制⽚进⾏到末期的时候,才开始考虑海外发⾏的策略。


如果策略制定“滞后”,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都知道大的电影节它每年的征片量都是几百部、上千部的。因为有这么多的影片需要看,所以它的征片流程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长的。


如果你去各大电影节投报平台看下,你就会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明年(2021年)七八月份的电影节,现在(2020年12月)就开始征片,征片截止时间可能是在明年三月份。也就是说,在一个电影节开始前的四五个月、甚至半年,它的征片就已经截止。

 

所以如果你到4月份才开始考虑去投戛纳的话,这个时间肯定是来不及的,因为通常情况下,戛纳在3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截止投报。


戛纳官网截图


[ 2021年官方评选影片报名工作现已开启!在校生影片的报名截止日期为2月15日,短片作品为3月1日,长片作品为3月5日。第74届戛纳电影节将于2021年5月11日至22日举行。]


戛纳已经是投报截止时间和电影节举办时间隔得比较近的电影节了。有的电影节就真的是在举办时间开始前的四五个月就已经截止,因为它涉及到很多需要提前做的具体事项,比如入围影片的物料对接、DCP(数字文件集,用于存储和转换数字影像的音频、图像和数据流)的寄送、影人邀请等,都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非常不建议:在影片后期都快做完了,这个时候才去考虑要投递哪些电影节。这些投报动作当然是可以偏后边的时间做,但是你要提前先想好自己要投递的电影节名单以及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投报文件。

 

3、欧美顶尖国际销售公司(Mk2、Wild Bunch、Match Factory、Pyramide、 Losagne、Film Boutique等),倾向从剧本阶段就介⼊入影片。

 

我们自己是销售团队嘛,我们也知道像贾樟柯导演、王小帅导演、毕赣导演他们的作品其实不是由国内的销售公司来代理的,是由国际上的一些优秀团队来代理的。

 

比如这些欧美顶尖国际销售公司(Mk2、Wild Bunch、Match Factory、Pyramide、 Losagne、Film Boutique等),它们介入每个项目的时间会更早。

 

首先它们是高度选择性的公司,因为它们的履历都非常好。我们每年也都会看到比如Mk2、Wild Bunch的很多片子入围戛纳。它们的公关团队和电影节团队的接触是非常密切的。

 

一般来讲,这些国际销售公司,他们每年会接⼿的项⽬在6~10个左右,而且倾向从剧本阶段就介⼊入。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有一定电影节履历的导演,那你可以考虑在剧本阶段就和这些销售公司联系,通过创投平台或其它方式,把你的剧本发过去,让他们知道你在做什么。

 

这些大的国际销售公司,他们的判断能力会更强,同时决策的时间会更长,但是一旦他们决定跟你合作后,他们从剧本阶段就对这个片子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他们会一路陪伴影片的制作,到后期阶段时,他们也会不断地向电影节释放信号,让选片人知道现在有个片子正在进行中且是未来可期的作品。他们会用很长的时间把你片子的信息慢慢释放出去,然后再与电影节产生项目推进的关联。

 

如果大家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且你已经有一定的电影节履历,那你不妨和以上这些国际销售公司多接触。但他们每年接手的项目比较少,也可能有一定的“排它性”,比如他们去年已经和中国的某个项目合作了,今年可能不会再二次选择。这些都可以在你去尝试后再做决策。

 

4、稍⼩体量的国际销售公司则可在有片花或初剪阶段,进⾏介⼊,以便对项⽬有更好的判断。

 

片花和初剪是一个对影片质量比较直观的展示。我们自己作为海外发现团队,也是在片花和初剪阶段介入项目。

 

当你看到一些素材后,你会大概知道这个影片的气质是什么样的。在这个阶段,如果我们有一些直观的画面,能够知道这个故事是如何推进和发展的,对于后边我们去判断它在电影节的可能性和给这个影片量身定制电影节的投报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

 

5、选择合适国际销售公司的必要性:发⾏渠道的完备、选⽚⼈资源的引入、媒体宣传的加持。


专业的销售团队在影片初剪阶段就介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能够帮助你去判断后续影片在海外发行的可能性和一些渠道的拓展。

 

而且,一般来说,销售团队可能比制片人和导演有更多的、更好的选片人资源。选片人资源对于影片来说是非常强大的推力。

 

现在大家都在网络时代,对电影节投报这件事也没有之前那么神秘了。如果完全是以海投的方式去投报你的作品,成功的几率有多少,其实是不太能去预判的。

 

但一旦你跟选片人产生了关联,他多少是会给你一些反馈的,即便你的影片没有入围这个电影节,他也会大概给你一些关于后续投报的建议,比如你的片子应该要侧重于哪一块,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另外,销售团队一定会帮影片去购买或者对接一些很合适的宣传资源,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

 

·海外发行误区 第二板块·


【“踩⻄⽠皮”的行事⽅式 】

 

1、对电影节梯度和体系的不熟悉,导致首映选择的盲目性;

 

首先就电影节的体系来说,它是非常注重和讲究“首映”的。


比如说A类电影节,它们相互间存在竞争或“排斥”关系。每个电影节的选片人也都希望自己是最早发现优秀影片的人,比如戛纳、柏林,它们都非常渴望得到全球首映的影片,如果只是欧洲首映的话,可能对它们就不太构成吸引力。

 

关于首映的“层级”,我想大家应该都是非常明确的。先是全球首映,其次世界首映,再次是各大洲及各国、各地区的首映。在大家考虑首映要给哪个电影节的时候,前两个一定要是非常谨慎的。

 

大的电影节会希望你把世界首映或者国际首映留给它们。小的电影节可能希望拿到你的地区首映甚至是城市首映。


如果片方对于电影节的梯度和体系不熟悉的话,可能会导致在首映选择上有一定盲目性。

 

其实我们会觉得投递电影节就像留学时候的择校,其中的策略和方法还是比较重要的,而且需要有一个全局观念:

 

1)首先,对于电影节的体系,要进行系统地了解和规划;

2)投报的时候,要用足你的选片人资源;

3)配合一些小的电影节进行官方投报,同时有理性地首映邀约:

 

有的片方可能会觉得一定要去A类电影节,去过之后对自己在国内的宣发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大家普遍非常认可A类的标准。但我们有的时候也会劝片方:其实不一定要盯着“A类”两个字不放,非A类电影节中也有非常多好的选择。

 

所谓的A类、B类、C类、D类,并不是一个依次向下的梯度。只是A类是比较知名的综合类电影节,B类是不设竞赛的、但在一个区域里边是影响力非常大、且它的市场可能会比A类里的市场更加强的电影节,比如多伦多电影节、釜山电影节。C类、D类分别针对的是一些专门类的电影节,比如针对纪录片、短片、女性导演等。

 

用比较功利的目光去审视电影节,比如觉得A类一定比B类好,B类一定比C类好,我觉得是不太正确的。

 

4)制定明确的回报标准:放映费、影人出席、本地宣传力度。

 

大家可以对这个片子在海外能产生多大的经济回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我们当然也比较期待海外的发行能够“一炮而红”,有很多人来看片子。

 

但是在海外残酷的现实是:在海外放映时会有一定的放映费,但是放映费的体量是非常非常小的,可能只能覆盖掉一些物料制作的成本。

 

有关经济回报这块,其实也需要一个比较专业的国际销售团队来跟电影节和发行商进行一个商务洽谈。

 

我们也接触到非常多的制片团队,他们可能不太清楚去了海外之后有多少经济收益的可能性,比如就电影节是可以支付放映费这一点,部分制片团队是不知道的,所以白白浪费了很多收取放映费的机会。

 

2、电影节宣传着⼒点的错误:红毯,还是其它?

 

另一个误区发生在影片收到电影节的邀请后、去到电影节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一个比较错误的宣传着力点:

 

对于国内媒体、普通观众甚至是投资人来讲,“红毯”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环节。好像部分投资人也会觉得去了电影节一定要走走红毯、拍拍照。这个诉求本身没有问题,只是我们建议:如果是针对影片和导演本身的推广,可以把宣传着力点从“红毯”上稍稍挪开一下。

 

成功的电影节公关和宣传,它的精准度在于:你既要针对普通观众和大众媒体,又要针对电影节的影视行业的内部人员。

 

我们既要利用“红毯”,更要深刻的知道电影节背后其实有一个巨大的电影交易市场在支撑。它既有针对大众的放映,也有针对发行商、买家的销售市场。“红毯”的诱惑⼒是巨大的,却它并不能有效地促进海外发行或销售的发生。

 

我们非常建议:

 

1)把重心转到如何切实提高影片的口碑上;

2)充分思考如何向地区发行商去推销影片;

3)在物料设计上,探求下海外发行对影片的宣传点: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国内的物料同步平移到做海外发行的时候,但这个同步平移的有效性并不是非常的强,因为国内观众和海外观众的关注点其实是很不一样的。

 

就像国内观众可能因为认可这个演员而买票入场,但是国外观众对这个演员一无所知的,你用什么来吸引他们入场呢?所以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涉及到对影片宣传点的重新挖掘。

 

有关海外发行的更多认知误区及应对策略、影片在海外电影节的常规申报策略,如一份电影项目书应该包括哪些信息/元素,一份完整的创投材料会包含哪些信息(以鹿特丹HBF为例)等,可回看本期直播。本期直播时长为2小时。


影视工业网助手 小蜜


扫码添加助手

免费领取电影/电影节相关学习资料!


社群新春续费大福利!

1、现在续费电影节社群,从大年初一开始即可免费解锁2020全社群精华回放,包括:剪辑、编剧、美术、调色、电影节、声音、CG、视效8大社群近50+场次精彩直播回放。(续费至少1年即享)点击直接续费:https://cinehello.com/morning/communities/4


2、没有到期的会员也可以先续费,会员期会累积加入,这次活动一年仅有一次,大家千万不要错过了!早续早看!时间有限!!



本文为作者 制片人社群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4280

制片人社群

点击了解更多
自2021年4月起,原“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正式升级为“制片人社群”,以此为各会员提供更精准的社群服务。制片人社群是由影视工业网主办的付费会员制社群,面向所有电影电视及视频内容制片人、创作者和制作者,为会员提供制作、制片案例幕后及全球电影节的创投、扶持、培训、选片、展映、竞赛资讯和解析,促进制片人、创作者及制作者的分享、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相关文章

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