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我们来真格的!声音指导黄铮专访
有些人,不会遗忘;有些故事,注定不凡
派华传媒深度参与制作的《夺冠》是由中宣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中国女子排球队领衔主演的影片,讲述了中国女排在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9年拿下第十个世界冠军的历史,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
黄铮老师作为本片的声音指导、声音设计、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声音制作者联盟会员,针对本片的创作经验进行了细致的分享,篇幅不短,但干货满满~
声音指导黄铮
特别感谢本文采访图文素材均由本片声音指导黄铮老师提供
Q:从老女排第一次夺冠,到新女排的出征,中间有将近40年的时间跨度,您在声音设计上是怎么体现这种时间跨度的?
黄铮:声音设计部分和画面进行了配合,80年代部分饱和度比较低,现代部分饱和度比较高;80年代的声音有一种老磁带质感,现代的声音更有数字一些的饱和感。本来80年代的声音想通过特殊插件做出磁带的感觉,但是后来发现不能完全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最后我在每一个轨道上,都通过EQ和音量去调节,把80年代尽量做出了磁带质感的声音,一方面进行了音色上的磁带化,又还原了当年的环境音,比如使用当年的自行车、老汽车、老物件的录音来营造这个环境。像当年的老式自行车铃铛,现在已经没有了。
黄铮老师工作照
Q:影片中呈现了多个精彩的排球场面,请问在塑造这些场景时候,声音设计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黄铮:影片中重要的三场比赛分别是 81年在大阪的中日、08年在北京的中美和16年在巴西的中巴比赛,需要有足够多的外国观众的欢呼声。在天津拍摄的时候,我们有1100-1200名群演,都是外国人,很有热情,通过这些录音,我们捕捉到了一些可以用来做底层的观众元素。
拍完之后,我们一共组织了4次录音,一次是日本观众,在终混棚里录了欢呼声;然后在天津政府的帮助下,在一个大学的音乐厅里,录了葡萄牙留学生的欢呼声;后面在派华进行了另外两次,大量的配音演员们和团队小伙伴们录了很多中国观众的声音。录了很多条,最后叠加起来,再加上之前同期的声音,和我之前去球场录的声音一起,共同构建出了比赛的感觉。
除此之外,对排球的声音,我也尽力还原不同年代、不同排球质感带来的不同听感。
我们一共录了两次排球的声音,一次是在训练馆录80年代训练用球和81年比赛用球,影片中的训练馆是用当年训练馆的木地板铺出来的,所以和当年的那个环境非常接近,人员上用的是之前退役下来的省队成员;
另一次是在天津排球运动馆录现代的球,人员上使用的是现役国家队和天津队的女排成员,和退役球员相比,二者力量上的不同也会带来听感上的差异。
黄铮老师工作照
Q:影片中如何用声音体现人物个性呢?
黄铮:在人物方面,比如巩俐老师饰演的郎平这个角色,郎平老师的身高比巩俐老师要高,画面上需要进行拉高处理,那么声音上也一样,你要把相对娇小的巩俐的声音变成一个高大的人的声音。巩俐老师当时自己也提到,能否对她的声音做处理。
既然导演和演员本身都有这个想法,我就大胆去弄。演员不可能完全演成人物原型,演员演的是这个电影时空里独特的角色。把巩俐的声音做成郎平的声音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后我做出来的,就是巩俐饰演郎平这个角色应该有的声音,这是我做郎平声音时的一个方向。
黄铮老师工作照
Q:本片还有哪些声音特色起到关键作用了?比如Foley
黄铮:本片的Foley制作是这次声音制作的另一大特色,电影中的Foley制作能够给观众提供最强烈的真实感,甚至能够让观众获得身处在比赛场地中间的声音感受。
《夺冠》作为体育题材的影片,要求Foley的录制必须在真实的场馆内完成。《夺冠》的Foley录制量极大,有和声和中影的Foley团队参与了制作,中影团队完成了场馆内的脚步和扑救等拟音。
FOLEY 录制现场
对于80年代的漳州训练馆的影片场景,我们选用了中影音乐棚的木地板来录制部分排球击打地面的声音和脚步的声音。对于比赛的段落,由于专业排球比赛场馆的木地板上都有一层胶垫,地板质感也完全不同,所以比赛段落的Foley录音都是在专业的排球比赛场馆里进行的。在录制前我考察了好几个场馆,最终选用了一个建设时有吸音处理、非常高质量的场馆,因此我们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录音环境。
除了日常Foley的录制人员,我们当时还配备了一位出色的话筒员,配合完成了比赛场面中的Foley录制。这次录制对于所有Foley的参与人员来讲,都是一次崭新的经历,大家都是一边录制一边摸索,我也是一边听一边给反馈意见,最终实现了很好的呈现效果。
排球部分拍摄时同期录音师合影
开机前在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录真实现场中国观众声
不同年代哨子
Q:对于一部试图诠释「女排精神」这样国民性主题的影片,又是激烈热血的运动题材,您是怎么处理片中的重点场次的情绪的?
黄铮:对煽情场面的处理,其实有煽情和深情这两种方式,最后现代戏部分中巴大战的最后一球那里,我选择了一个相对深情的方式。春节的时候还有点赶,想法不是很成熟,按照原本的处理方式,中巴大战最后一球后有大量群众站起来欢呼。后面有幸修改了,作出了最后一球之后全场懵了的那种状态,观众的声音退到很远,女排队员的声音比较飘渺和轻微,她们的声音被包裹起来,整体声场比较闷和压抑,持续一小段时间,然后音乐才以很低的音量起。
这种处理是想要把深情的感觉的做的更好,不是那么直接、生硬,因为中日大战的最后一球已经做过煽情化的处理,所以在这一段选择了深情的处理方式。
黄铮老师工作照
Q:在影片制作的过程中,您觉得对于一个声音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黄铮:
心态
首要的是一名创作者的心态。要学会管理压力和意外,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首先不要怕、不要慌,保持判断,因为怕就会停滞不前。
拥抱遗憾
创作上同理,每当我创作完一个东西之后,我都会不断回想。电影就是遗憾的艺术,但只要还没停,就继续改。我的心态是:遗憾只能是因为被迫要停,而不能自己主动停下,要时刻保持主动探索,才能把它变好。
中国故事
无论影片表达的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一些人情味,还是说特有的现象和事件,在这样独特的事件和人情的状态下,你声音的体现也是要有对应的灵魂。比如说像《夺冠》做完之后,如果有外国人看片,他们也会觉得这个故事是完全中国的。那同样声音上,如果让外国人来做,他们可能没有办法做成这样,因为他们的审美和理解方式不一样。
这也是在我看来影片声音的一个特点,它包含了融合在审美里的东西,传递给观众。就包括中巴大战最后一球,在再次进行了修改和调整,选择了「深情」的方式进行处理后,我让王冲来看,他看完之后也说,觉得「很中国、特别好」。
王冲老师(左)、黄铮老师(右)工作照
派华传媒深度参与影片的声音制作,高度还原真实场景,精准传达女排精神,以专业的工业流程为女排保驾护航,在制作周期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依托强大的流程化工作方法和严谨的工业化流程,节约了大量制作时间,最终实现了影片里高水平、高品质的声音呈现,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我郎平,从来都是玩真的!」
9月25日 《夺冠》首映日,派华传媒包场观影,用实际行动倾情支持中国女排英勇《夺冠》:现场观众沉浸于影片里令人振奋的精彩赛事,被几代女排人坚韧的女排精神深深打动。观影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观众以自发鼓掌的方式向女排传递敬意。
派华传媒深感荣幸能够参与这样优秀的作品,感谢声音指导黄铮老师,感谢片方、制片人、导演、以及各位主创对派华一直以来的支持和信任。我们期待未来能够继续与优秀的电影人并肩同行,持续以匠心打造优秀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