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物剧情中的人物塑造与镜头调度-- 听许斌教授详解《饮食男女》

电影《饮食男女》作为李安导演”父亲三部曲“中最具特色的一部,被众多影迷珍藏和喜爱。导演用一顿晚宴为我们演现了百转人生。影片前部,在看似寻常的“饮食”生活之中,实则埋藏着多条暗流在汩汩涌动。在层层铺垫之下,最后影片呈现了非常戏剧化的冲突。同时也凸显出了这部电影当中多条人物角色细腻的感情与内心碰撞。而看过全片,静心回味之时,更能体味导演对于家庭伦理这个主题不变的细腻展现。

在4月14日【中国摄影师社群】大师直播课第9讲中,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许斌老师,为我们仔细的分析了在《饮食男女》之中,李安导演对几条主要人物线的塑造和镜头调度技巧。一堂课下来,让所有听课人大呼过瘾,原来这部熟悉的电影中,还有这么多导演埋藏的“彩蛋”,被我们忽略。

以下,是学员“海心”同学的笔记分享


一 关于《饮食男女》的故事架构和人物主线塑造


1.     故事体系:四部分

开端:二女儿提出从家里搬出          发展:大、小女儿相继结婚离开家 

高潮:父亲和锦荣结婚离开家          结局:二女儿做饭,父亲恢复味觉


2.     戏的脊梁:六次家宴

1)   家倩提出要搬出这个家。

2)   在医院看见父亲后,家倩对父亲隐瞒去阿姆斯特丹工作的事。

3)   小女儿家宁宣布怀孕要搬出去。

4)   大女儿家珍宣布与明道领证,离开家。

5)   父亲宣布与锦荣结婚。(☆戏剧冲突高潮)

6)   父亲恢复了味觉。


3.     影片主题

李安导演历来的主题都是表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对抗:

西方文化在二元对立的时候是有胜负和对错的;

东方文化更为温和,在二元对立以后,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合”。所以东西方文化在这个家庭里(《饮食男女》),最后变成了大家互相交融和理解。

☆一个优秀的电影主题不是空洞的,它一定结合在主要人物身上。

1.     父亲和二女儿的人物塑造

老朱(影片主人公)

人物特点:干练、果断、精力充沛,味觉退化,生活在压抑的氛围里

前史:中年丧偶,历时16年独自将三个女儿拉扯大

(形成第五场家宴的翻转的合理性)

关联人物:老温,锦荣,锦荣的母亲

家倩(二号人物)

人物特点:金领,漂亮,干练,聪颖,理智(走向第六次家宴的人物根本性的转变)

前史:想做和父亲一样的厨师

关联人物:父亲老朱,老温,雷蒙,李凯


二 片例分析看“人物塑造”与“镜头调度”


1.     如何塑造二女儿的转变与人物形象

内容:二女儿在医院偶然发现父亲在做心脏检测

女儿看到父亲独自承担这么大的心理负担和患病的苦闷,担心爸爸心脏安危的女儿情绪投入谷底。

思考:在这里,导演和摄影如何通过场面调度和所有的视觉元素的组合,让女儿的情绪和我们进行共情? 

具体段落分析:

截图1:

要往黑暗里走,(前期)肯定是明亮的。例如“截图1”中绿色的植物,祥和的护士,高调的画面,非常的柔和,都是正常的情绪。

 

截图2:

随着剧情发展,二女儿穿过迷宫一样的环境。黄颜色是让我们兴奋的颜色。在这个情境里却让我们焦躁,预示有不祥的事发生。边上的牌子“心脏检查科”,预示着危机感到来。


截图3:

叠化后,二女儿最不想看到的画面出现。在这里如果直接表现会有点干。其实观众在这里看到的是个假象和骗局。父亲是来做婚前检查的,这本身是个谎言,怎样让观众继续投入呢?


截图4:

导演通过一个偏恐怖感的老人,有点带惊悚片元素的应用,用观众预见的结果来让观众感同身受。


电影把心理变成影像有两个途径:

A视觉色彩与构成  

B人物的动作(在片例里,人物的动作是慌乱和加快的。)


观片重点:注意光线的运用。

其实这里的医院是柔和的夜景,光线应该是不变的。

可是随着我们要渲染这个人物在此情此景得到这个信息量以后,她所有的情感和情绪必须往低走。我们看到,人物是半剪影的,打光时正面的辅光没给,从左侧的测逆用镝灯给了一个跟日光灯相同色温的光线。最巧妙的动态是她试图去开一个楼道的黑门,没有成功,人物完全变成黑的。再往前走,越走越快,忽然在一个近景的位置停了,看到父亲上电梯,二女儿很哀伤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使这场戏推到了最高潮的情感点。


在一个医院的日光灯下,(通常)应该是一个正面的顶光,比较柔和的反差。在“截图4”这里,我们却看到光线像是从窗户这个方向过来的一个测光,来产生一个大光比的效果。这里由前面1比2的光比,直接到1比8或者1比10的光比,将人的所有的分裂,与人物的纠结、情感表达的非常准确。这是女主人公知道自己父亲危重的病情,所有情绪走到了低谷。


导演在短短的2分钟里,迅速将所有剧作需要的人物转变通过视觉手段去完成了。

这是导演的场面调度、摄影的用光和色彩的应用的一个很好的典范。


2:关于父亲的反转

在送骨灰的段落,首先展现了人物关系。其他女儿并没有来。表示陪伴老朱的二女儿是跟老朱最亲密的那个人。


灵堂这些戏基本上是低调画面,让父亲情绪点降到最低。在告别的那一刻,后背景用的是雨。这个电影里雨戏很少,留在最悲伤的时候。拿美国的传统剧作来说,主要人物要在一半的时间,或一半之后三分之二的时间段内达到最低点。如何使这个情绪渲染的更加浓烈?下着蒙蒙的细雨,所有的陵园空旷,只有一只野狗。画面转到凉棚,一个固定的长镜头,父亲戴着墨镜,所有哭泣的绝望的动作,都在这个气氛里。电影会在一个大荧幕上,展现出所有的气氛,去让观众和主人公共情。


后面(回到家中的段落)比较有意思的是,摄影师没有选择一个常规的悲伤影调。影视是一种视听语言,对应的文学语言是反衬。第二天早晨虽然阳光灿烂,还是那个餐厅,可是父亲坐在那,已经完全对生活绝望了。这个戏到这里并没有渲染完。通过女儿的视角看到家里能够做出各种美食的那个最有香火气的氛围变得萧条,昔日欢腾热闹的场景变得静寂,已经物是人非。(这一段落)很好的把老朱堕入绝望的谷底,他生活中最能交心和倾诉的那个人没有了。他如此的压抑,如此的没有依靠,所以会走向我们的戏剧高潮。


3:戏剧高潮——第五次家宴

这是比较经典的一场戏,也是最难拍的一场戏。

剧本中,这场戏应该有四到五页,一共有九个主要人物。

怎么去进行调度,怎么把它拍的充满反转,人物表演准确? 

其实我们已经知道结果了。可是李安导演特别擅于戏剧性的调度,越是这样刚开始越是欢快。从拿着白酒进屋开始,到俯拍一个圆桌。中国人不是讲团圆吗,你看多么的喜庆团圆。


之后的长摇镜头用到了借位。为什么要拍这个镜头?要调动所有的视觉手段让观众看舒服。因为越是这种复杂的对切的调度,越需要观众的空间感、位置感,在近景里构建出一个轴线关系。轴线有两种:

A以人物动作为运动型轴线。例如我从直播间走出门了,我和门之间就形成了运动的轴线。

B关系轴线。在吃饭对话里用的是关系轴线,就是用两个人之间的视线去决定轴线关系。

通过截图我们可以看到从大姐夫这里开的轴线,镜头的落幅是二女儿家倩。


所有的机位包括全景的机位、长摇的机位,它的拍摄位置决定于轴线。

长摇镜头实际上是建立关系的镜头,建立红色这条线就是我们的轴线。


我们把人物先分类。越是复杂的画面越是得分组。

第一组:父亲,锦荣,母亲。他们看二女儿是画左的一边。

第二组:二女儿,小女儿,小女婿。他们主要和父亲这一组交流。

第三组:大女儿、大女婿。父亲看他们是画左还是画右?


这场戏的驱动力实际上来自父亲、锦荣和母亲。在这场戏里是以他们为主导。

确定了轴线关系后,我们看它的戏剧是怎么往前推进的。在分析长的戏时我们需要把它分段:


第一段截止到梁伯母全都撺掇完了,说“老朱你说吧。”越是有翻转,前期越是需要给观众以误导。我们所有的翻转是在锦荣那。那导演先得是往梁伯母这去。所以梁伯母是非常的主动,兴奋,祥和,也有点轻喜剧的效果。让大家觉得特别有意思。可是镜头构图里有意思的是用了中景。没有用近景表现父亲和梁伯母之间的关系。用三个人的中景,画面中锦荣比较反常,一直低着头。中间还有个急甩的镜头到锦荣这儿。其实是导演给的暗示,让观众看到锦荣的反常,引发观众的好奇。

第二段从父亲在梁伯母的怂恿之下开始讲话,截止到父亲说着说着欲言又止,又坐了回去。这就是节奏。到父亲说出真相和诉求的时候,那是一炸雷,越得前面节奏放慢。父亲慢慢悠悠地说,说的台词模棱两可,非常的纠结。这里用了一个长镜头。长镜头最后落到了具有讽刺意味的一个圆扇的窗户那,团圆构图下的大家庭。

第三次,在小女儿的激发下,父亲终于鼓起勇气说出真相。说他的选择不是你们预想的梁伯母,而是锦荣。这里导演通过镜头的调度,把饭桌上的这九个人在这个炸雷以后所有的反应都拍的特别到位。当父亲把健康报告递给梁伯母,自己又先干为敬,梁伯母傻在那了。后面将近三四分钟用来展现在场所有人的反应。正常的电影时空,和我们真实在现场参与吃了顿饭是不一样的。这对于梁伯母是个晴天霹雳呀,她哪会等四分钟啊,过个三秒钟她就急眼了。但是电影的时空让我们有各种余地在这个事件里看到所有人的反应。

按照生活现实拍吃饭叫记录,按照戏剧冲突和情节走向去拍叫表现。李安在这戏里是表现。这么重要的一个场合,父亲颁布这么重要的一个决定,这种事情肯定按正规坐吧?左图是中国的传统坐法,为什么不这么坐?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用一句话来总结这场戏拍的是什么。父亲选择了锦荣,而非梁伯母。前百分之七十都是中景叙事,他是一个男主人公在中间,左侧是梁伯母,右侧是锦荣,这是一个抉择性的构图。在这里,这两个人物都带着他特定的人物关系,去完成了中景的表演。


原因二:如果按传统这么坐,中间没有隔着一个父亲,梁伯母肯定要向女儿求证,和女儿发生纠缠,后半段的镜头调度就不成立。这里父亲中间给他隔着,一开始是父亲切近景和女儿之间的对峙。当父亲没有办法让锦荣说出结果的时候,所有家里的反应发生了变化。最后所有的反应都拍够了,用电影镜头调度的时空将所有人的反应准确的表现完了,最后回到梁伯母这里,来结束漫长的镜头的调度。


☆ 许斌老师点评:

其实一部电影,百分之七十都是对话场面,对话场面人越多越难拍。所以摄影师要跟导演沟通好,导演想拍的戏点是什么,根据他的戏点去分区,再去画机位图。在实景里拍的戏得借位置,拍的才通透。当所有的空间关系和轴线关系弄不明白的时候,借位置借着借着就乱了。不要记机位图,自己回家去画,你也自然理解戏是什么了。这样是最好的方式。


在戏剧高潮的结果出现以后,后面是如何用动作,用电影视觉化的手段去表现人物的情绪。

李安这部戏有什么特点?

特点是:以固定镜头为主。在这里拍的特别有意思,所有最动状的戏,是在这个电影里,矛盾冲突最强烈的高潮出现以后的延续。这里用的手持摄影。手持摄影的好处在于一是有呼吸感,二是互动的沉浸感。摄影师在前面很好的完成了叙事的内容,摄影师是藏在画面后的。把演员的表演拍的最准确。


所有好莱坞最著名的摄影师,罗杰·迪金斯、康拉德·霍尔等,当他拍欧洲电影的时候,特别的张扬,当拍美国电影的时候,特别的收敛和恰如其分。林良忠老师拍的也是非常的准确。当一部电影里需要发力的时候,他用手持摄影选的角度特别好。当梁伯母倒在沙发上,他选得角度全部是倒三角的,最不稳定的。所有的人物崩塌,家庭崩塌,靠视觉和晃动来产生大厦将倾和击碎家庭的这个效果。


动作分两段,一段是梁伯母倒在沙发上,一段是倒挂在身上,大家半架着给架出去了。他用低角度,所有的人全是倒三角的框架。此外,摄影师在正常的情况之下又增加了晃动,他用标头或35拍,让所有的晃动感更强烈。剧烈的摄影机的晃动来记录恰如其分的动感强烈的那个动作。拍出了父亲的决定给两个家庭带来的巨震。

结尾结在哪儿?父亲和二女儿身上。所有人都激烈的时候,最伤感、最心疼父亲的那个人是扶在门框上的二女儿,那个远景很有意思。戏的起点是团圆的圆桌,而最后这个全景是这个破败的冷落的被击碎的家庭。最后落在女儿很伤感的和父亲对视的两个近景,以这个收场,对下面的结尾是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4:二女儿做饭,父亲恢复味觉


如果这个电影就在上一场戏剧冲突最高的时候结束,可能会是多数商业片的做法。李安为什么来拍这个结局?父亲恢复的味觉的指向在哪?可能如果没有最后这场戏,这个电影就是拍一个家长里短。


李安作品中的“东方二元文化”


我们来梳理一遍,这个电影的主题是什么?李安擅长于在东西方文化里游走,如《色戒》、《卧虎藏龙》,这些都是探讨东西方文化的。比如《卧虎藏龙》的玉娇龙是象征着西方的文化。周润发扮演的角色(李慕白)象征着东方的文化。所有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作者的态度其实是统一的。这部电影里非常好的一点是把主题附着在了人物身上。


比如说在一个家庭里,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些,我们过春节过的是什么?东方的传统文化。儒家道家的文化是世界上农业文明最高的代表。而西方文化是跟随着工业文明。西方文明是以人的欲望为前提,对资本的创造,争夺和占有。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和谐,会遭受自然的惩罚?西方文明在二元对立之下一定要有胜负,人类期望满足自己的欲望来战胜自然,又得到了自然的回击。东方文明是农业文明,必须是人和自然产生和谐。东方文明的二元对立它不是一方必须战胜一方。是双方都能共同的兼容,走向“合”的境界。可能这也是李安需要表达的。


体现在《饮食男女》中,父亲是代表着传统的文化和农业文明。他是最不应该选择分的那个家庭的成员。可是他最后分了。人物若要处理的好他一定要有缺点和复杂性。我们从一个个体的角度,不从家庭伦理的角度看,父亲是非常可怜的。他非常的压抑,所有生活的苦衷只能去跟老温去交流。压抑带来的是人不幸福,味觉的丧失使他没有幸福感。无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让我们同情的一个人物。他为什么倒向了伦理的反面,倒向了分离家的最重要的的决定,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赞绝的编剧,出色的隐藏


《饮食男女》中另一个因人称绝的,就是他的编剧--“原本最先要离开的人,却留到了最后”。

这个家庭里最接受西方文化的那个人,最开放的二女儿遭遇的是什么?开放的人物关系带来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最后她选择的是回归家庭,在对家庭尽责任中她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场戏让之前所有的铺垫得到合理的解决。当父亲选择离开家庭以后,二女儿走进这个家庭,维系这个家庭,尽心尽力为父亲来做这顿饭,这就是故事里东西方文化的立场。

第一个画面是一个气氛镜头。从最后进屋里那个光效来判断,这是一个密度时刻。密度是太阳从西边落下去以后,天空还有密度,我们看到的不是黑夜。(密度时刻)也是比较美的瞬间。这里的色温是10000K最高,正常白天的色温是5500K,这里会有一种清冷感。从已售出的凄凉,走到最后的暖心,走到反向,这是创作中的二元对立。


还有人物的动作,父亲拿出老钥匙来插这个门,可是发现房子卖了,只有按门铃才能进去。凄凉的同时,所有的观众希望他的家庭团圆,所以反向和逆向思维在创作中很重要。


下一个画面也是清冷的,可父亲拿的那个礼包是红的,给人一点希望。

再下一个镜头。原来院子里父亲在家时的生活气息,养鸡,食材,乌龟,鱼全没了。这就是所有的镜头调度展现的空间,非常的到位。

关于密度的控制,我们需要量外面的照度。我们点画左的这个外墙,这是一个密度点,应该是在曝光点下1档至2档。屋里的暖光那个墙点在曝光点上1档。这是一个真实的密度关系。屋里拍的是直接3200色温光直给的,如果按照我们现在审美来说,应该在上面加四分之一蓝,让黄的橙色没有这么艳丽。变成一个灰橙的颜色比较好。


当我们进到这个家以后,虽然在一个非常简陋的环境里,女儿奋力地去圆满她童年的梦想,做优秀的厨师,同时为家庭的重建付出所有的努力。这是一个温暖的小高潮。


之后又来了一番节奏在哪?父亲在看自己熟悉的环境产生了感伤。这就是同样一个场景用不同的光线和氛围去完成这个戏剧内容。在这里给父亲打的光是散射光,光比很大,背景是暗的,所以父亲哀伤的心理的背景给展现出来了。


第四张截图,全景,曾经最热闹的餐厅,家里都快搬空了,就剩两个凳子,是人去楼空的悲凉。可能李安也是深得传统诗歌的意境:人在这个环境里,联想到的情感和情感体验。让观众和老朱产生共情。

进入正戏后,在这么短的一个戏里,他反转和铺垫了多少?盛汤的过程中,女儿模仿母亲,半撒娇半耍小脾气来批评父亲。父亲最后在这种氛围里尝了一口汤,在感伤的情绪中,又不敢相信自己获得了幸福。女儿本来做的饭就挺暖心的,最后自己又有了味觉,给观众一个完满。


截图3中,体现了我们带关系镜头的优势。一般爱情片里,拍两人关系的时候,都是带关系,显现出亲密。在这里拍的两人离的很近,用一个长焦镜头拍的比真实的空间更加拉近,是女儿露出特别欣慰的笑容,发现父亲的味觉修复的时候。

最后,转到两个人的中景画面。虽然在凄凉的环境里,由于女儿的贴心和对家庭的维系,这个家庭又归于合和美,影片在这个定格里结束,也是代表李安对他所要表达的主题的诠释。


☆许斌老师的课堂提示:

大家通过这部影片学什么?

1.如何拍吃饭的戏。

2. 李安导演如何在多人的情况下处理反转,拍多人物在一场戏里有反转,节奏上的把控。


本文作者介绍:

海心,80后编剧,白羊座。一旦聊起创作可以保持长时间的精神亢奋,对自我要求和创作有着近乎偏执的认真。擅长青春励志、动作喜剧、漫改等类型化写作。上线作品《单恋大作战》、《国产大英雄第二季》等。目前在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进修导演专业,未来个人的职业规划路线是自编自导。


作者感悟:


借这个机会,我首先想说句题外话。其实认识“影视工业网”已有六个年头啦。记得14年刚到北京,中文系毕业却一心想扎根影视圈的我内心还是有点小自卑和不自信的。于是那时候常常利用下班时间去听影视相关的公开课来弥补专业上的短板。记得那时候听得最多的便是“影视工业网”在中传办的讲座。那时为了听讲座还特意从沙河搬到了中传附近的定福庄。从影视新人到职业编剧的这六年,那段经历对我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于是当去年看到“影视工业网”的摄影大师课上线信息后,我毫不犹豫办了会员。


受疫情影响,从年后到现在我已在家宅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迟迟没有回京。非常庆幸有摄影大师课的陪伴,让这个加长版的假期变得充实了许多。还记得2月18号那天,穆德远老师不辞劳苦出现在画面另一端为大家讲课的场景。那时候的我仿佛回到了大学校园,内心真的是既兴奋又感动,同时又有点替老师的健康担心,可谓百感交集,感触颇深。从罗攀老师的摄影师前期工作拆解,到许斌老师对获奖名作的解析。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我想象自己是《射雕》里的郭靖,倾听着各大顶尖高手的倾囊相授,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心中的电影艺术殿堂迈进。


由于我在视听语言基础上的薄弱,起初我在边听直播课边记笔记的时候,写字的速度很难跟上老师的讲课速度。而且老师大多时候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很干货,完全不忍省略。遂改用台式机和显示器看直播课,用另一台电脑笔记本做记录。在相继试了多个软件后,最终选用了Office系列自带的OneNote,里面的便签功能可以方便随时在老师讲过的知识点里添加新内容。现在记笔记的速度明显提高了许多。后来在得知课程可以重播后,我发现每次重播都会发现之前在直播课上做笔记时所遗漏的知识点。于是现在通过反复的重播来不断完善笔记,防止知识点的遗漏,并强化知识的吸收。


有句老话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希望自己能保持不断向上的劲头,认真记笔记,认真拉片,认真完成作业。不负韶华,不负恩师教导。路漫漫其修远,寥寥数语与君共勉!


编辑后记:

套用3月嘉宾齐虹老师的一个概念,《饮食男女》应该算是小编钟爱的“枕边电影”。曾经每次出差,休闲时,都会在ipad 上打开一人静静观看。影片开篇的做饭镜头,真算得上那时我脑海中的“舌尖上的中国”。可以说,自己曾经以为真是熟记了片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次,听了许斌教授的直播课,才觉得还有那么多自己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像灵堂祭奠老温时的雨戏,像最后影片结束时的天空密度的引用。这些都是包含了李安导演对本片的暗喻心思。

最后,课程结束时,许斌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影片开始时候,给老朱打电话问鱼怎么做的人是谁?这个问题你知道吗?


课程预告:

4月21日,许斌教授将为大家带来对《生于7月4日》的影片分析。

1990年,《生于7月4日》在横扫世界各大电影奖项,当年演技还显青涩的小鲜肉”汤姆克鲁斯,在导演奥利弗·斯通的指导下,表演大获成功。《生于7月4日》也是被评论界公认的,现在“阿汤哥”演技最好的一部电影。

许斌老师,将在4月21日的【中国摄影师社群】大师直播课第10讲中,为大家详细分析在《生于7月4日》中导演如何指导“小鲜肉”的表演,摄影在镜头设计上如何避开“小鲜肉”不擅长的表演部分。


特别通知:【中国摄影师社群】第二季直播课程打造:摄影,导演技能双提升课程季。

许斌教授,杨述导演为你强化导演意识与镜头设计;雷载兴教授出手,为你把关摄影灯光技巧!更有4月"礼尚礼"活动,(4月报名即可获得价值99元,中国电影摄影师协会定制帽子,《电影色彩》300元优惠礼券)心动的你,一定要行动了。


2020/04/18





本文为作者 幕后英雄—薄荷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4927
相关文章

饮食男女

查看更多 >

中国摄影师社群

查看更多 >

今天电影学院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