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工业化的时候,我们应该谈什么?—《封神三部曲》剧组见闻

工业化是今年上影节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呼喊工业化口号许久之后,大家终于肯坐下一起聊聊工业化。


现在提到工业化,很多人可能会端出《流浪地球》,把这部电影奉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代表之作。在今年电影关于工业化的一场论坛上,郭帆导演恰好参加。但他称《流浪地球》的剧组为“电影人肉化”,因为在拍摄期间《流浪地球》工时甚至有超过 27 小时。一部正在拍摄中的电影在论坛中多次被他提到,他用到“真正工业化”“羡慕”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而这部电影就是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三部曲》。


《封神三部曲》概念海报


《封神三部曲》项目于2014年6月启动,历经近5年的筹备,于2018年9月5日正式开机,预计拍摄周期一年半,2019年底完成拍摄,三部曲预计将于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上映。


除了制作时间,参与该项目的幕后团队也是非常“惊人”。由江志强出任监制、杜扬担任制片人,曾帮助彼得·杰克逊打造《指环王》三部曲的好莱坞资深制片人巴里·M·奥斯本出任制作顾问。编剧是冉平、冉甲男和曹升,冉平和冉甲男两人和乌尔善合作过《画皮Ⅱ》,历史作家曹升,此次已经是和乌尔善导演的第三度合作。剧本顾问则是芦苇和《卧虎藏龙》的编剧詹姆士·沙姆斯。在视觉方面找来了:美术指导叶锦添、摄影指导王昱、视效总监道格拉斯·汉斯·史密斯。


 《封神三部曲》主创合影


无独有偶,就在上影节之前,已经开机近一年的《封神三部曲》,首次面对媒体打开了大门,影视工业网有幸受邀探班《封神三部曲》剧组,并和导演乌尔善、制片人杜扬、制作顾问巴⾥·M·奥斯本聊了聊他们所面对的困难,以及他们所摸索出来的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经验。


导演乌尔善认为电影工业化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类型化的创作,每个类型都有一定的创作标准,无论从剧本、制作都有一定的规范;第二是科学且系统化的制片管理,以保障大规模的生产;第三就是新技术的应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也是电影工业化的重要标准。”


说起类型片,乌尔善导演可以说是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创作《鬼吹灯之寻龙诀》之前,乌尔善专门做了拉片学习工作,去了解和分析好莱坞类型片的制作法门,并写了一篇名为《<寻龙诀>与类型电影创作实践》的论文。如制片人杜扬所说,乌尔善最大的优点,就是能非常快的变成某个新领域的专家。


《封神三部曲》场景细节


和做《鬼吹灯之寻龙诀》时一样,这次他又带着《封神三部曲》的编剧团队、概念设计团队去外地采风,包括视效总监道格拉斯·汉斯·史密斯、概念艺术家徐天华及四季前去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考察,去看看中国现存最好的道教壁画、雕塑和商周文化遗址。回来之后,乌尔善又专门找专家、学者和艺术家,集中给大家讲课,学习中国玄学、中国山水、中国古建筑和中国古代服装史的知识。乌尔善导演表示他为《封神三部曲》建立了一套专有的美学体系,以13-15世纪道教水陆画作为基础,融合商周青铜器美学元素以及宋代山水画,将中国经典的美学形态以影视化再创作呈现给观众。《封神三部曲》被定义为神话史诗,那在改编上,他们是如何掌握和呈现这个定位的?

 

导演的工作分为创作和管理,电影是集体的艺术,而导演更像是一个领导者,带领大家实现他心中的宏伟蓝图。像《封神三部曲》这种幻想类电影,三部连拍,需要复杂的制作,可以说是所有类型电影中制作难度最大的类型。《封神三部曲》所牵涉到的技术部门非常多,据数据统计,剧组在开机的时候,工作人员达到2000人以上(不包括演员),整个团队已经相当于企业规模,其管理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封神三部曲》开机大合影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技术问题,比如人才问题。人才缺乏,是这个行业近几年一直面临的问题。过去中国电影产业比较简单,拍摄的电影类型较少,像《封神三部曲》这种电影没有可参考的案例,更不要说三部连拍,这是在成熟的好莱坞也只有彼得·杰克逊、卡梅隆这样的超级大牌导演才敢如此操作。但我们在《封神三部曲》剧组探班中,所亲眼见到的一切,似乎更有说服力。清晰明确的拍摄计划,有秩序、有管理的拍摄现场,可被拍摄真正参考的视效预览,似乎都在印证着乌尔善导演口中所认为的“工业化”。

 

工业化绝对不是喊口号、亮数字,而是要拿出具体可实操的方案。探班《封神三部曲》剧组,也让我们有了诸多疑问和惊喜,所以我们准备了很多的问题,尝试去拆解《封神三部曲》在工业化道路上实操的具体步骤、逻辑,以及经验。乌尔善导演、制片人杜扬、制作顾问巴⾥·M·奥斯本也非常坦诚的回答了很多问题,比如三部连拍具体节省的预算比例是多少,导演组的人员构成、工作逻辑,面对国内制作环境的不完善,《封神三部曲》如何具体解决人才、技术的问题,等等。


故事与类型,如何呈现神话史诗


影视工业网:如何看待类型和电影的关系


乌尔善:我对类型电影的一个观点,就是类型为故事提供了一种模式,然后,每种类型都有它的规定动作和套路。


创作者在表达时会直接面临效率的问题,因为电影时长有限,如果做了无效设定,就会浪费时间,而类型则为表达主题提供了便利。比如《鬼吹灯之寻龙诀》,恰恰是盗墓类型给了它一个更强大的表现方式。让主人公可以进入墓穴,而墓穴代表了他个人的精神史和我们民族的一个近代史,这是非常视觉化的表达结构。所以想要表达的主题遇到恰当的类型,类型是能够放大主题表达的强度,同时增加娱乐性,让主题探讨变的更有意思。然后,类型片跟观众会有某种契约。比如喜剧,那观众一定要被逗笑。比如惊悚,就是一定要吓到观众,这是类型片一定要达到的效果。


所以类型最重要的是可以解决沟通效率和观众的约定问题。达到这个之后,才是创作者有没有想要通过类型或者故事表达个人观点,以及个人观点能否被观众感受到。所以我们不能把作者观点、娱乐性和电影的工业质量混在一起,因为好的导演是能处理这些问题,而且很多很棒的作品都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比如《阿凡达》。我认为这才是更好的创作者要达到的目标,我是想成为这样的创作者。


《封神三部曲》场景细节


影视工业网:《封神三部曲》故事改编遇到的问题


乌尔善:我一直认为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故事问题,相对来说,演员、制作这些方面是有办法可以得到解决的,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解决剧本问题。如何把一百回的章回体小说放进三部电影的容量,而且这三部曲一定要各自独立,但又彼此连接,这对我来说挑战很大。我们剧组组织了很强大的策划团队,从最初的学者研讨,对《封神演义》进行价值评估和主题探讨,这都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然后在编写剧本方面也有几个编剧团队参与,还邀请了剧本顾问像詹姆士·沙姆斯,他也为我们提供了其他视角的观点。


《封神三部曲》剧本顾问詹姆士·沙姆斯与导演乌尔善

 

进入到每一个当代观众的心理,尊重当代人所接触的电影文化共识,这对故事来说可能是一条出路或者是一个当代的创作方式。中国传统故事提供了很多有个性的设定,但它缺少戏剧性的结构。如果用三幕剧的标准衡量中国故事都不合适,因为缺少人物的发展曲线和戏剧冲突。西方的戏剧建立在“冲突”这个最核心的情境里面,它一定有人物的欲望、阻力产生冲突,然后产生后来一系列的行为,最后人物战胜困难,出现升华、毁灭或失败,这都是戏剧的结果。现在观众习惯性的接受电影是两个小时的长度,但中国的传统故事都不是两小时的结构。当把故事放到一个戏剧长度中,三幕剧是非常高效率的叙事方式,这个叙事方式也是好莱坞电影对西方文化最重要的继承和发扬,这也是我们要一直学习的东西。

 

另外,我想拍什么样的故事,需要在主题上做一个选择。《封神演义》的故事里面有很多经典剧情、角色一定要保留,这里面涵盖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标志性的人格特性。这些方面很有学术研究价值,在改编电影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这部分价值。所以在《封神演义》母本中的很多人物原型,我们都选择了保留。


还有就是关于神话和史诗的定义的问题,过去我们认为神话可能就是一个远古疯狂的想象力,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或者对于一个历史的描述。用当代的角度来理解神话就需要参考约瑟夫·坎贝尔的观点。为什么有很多的神话故事有共同的模板?他认为是来自于一个人类共同心理学的结构。我觉得这个研究非常有价值,他让我重新看待神话故事里的某些共性,还有某些必然出现的角色。约瑟夫·坎贝尔对于整个神话学的研究影响了西方近代史的电影创作,包括《星球大战》、《指环王》都有共同心理学的模式。我们自己的神话的表述中也有类似的设定,但是好像还没有很有意识的把这个东西变成一种剧作的构架,通过共同的心理学来产生共鸣。


影视工业网:《封神三部曲》美学上的呈现


乌尔善:因为电影形态是神话史诗类型,一定要把神话部分作为主体。神话史诗不是以历史为依据,是要站在幻想电影的角度去建立它的结构。所以我们当时做了一个规划,最大一部分美学元素来自于元、明时期的道教艺术的水陆画。元、明时期也是《封神演义》小说写作的时间,小说中描述的每一个人物的兵器、铠甲、衣服几乎都能在水陆画中找到。


第二个依据来自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的美学和后期美学非常不一样,青铜器非常繁复、狰狞,所有的纹样都是三重纹,电影中很多场景的设计是来自于商朝的青铜器美学元素。还有一小部分是来自于宋代的山水画,环境设计是用这部分美学的元素。

 

《封神三部曲》场景细节



工业化不只是谈数字、聊精神,而是理念和实操


影视工业网:如何解决人才问题


乌尔善:《封神三部曲》这种幻想类型的电影需要和科学结合的更紧密,就是需要大量跨界的人才,需要能够把雕塑艺术、机械、电脑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家和科学家,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像在电脑视效方面,中国的工作人员都很年轻,没有参与过特别复杂的项目,更没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海外邀请更有经验的视效总监和视效负责人进入到我们团队,利用他们带来更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新的技术。


要提升中国电影的工业标准,就要把这些国际级别的团队带入中国,和中国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才能学习。只有当看到他们怎么工作,如何去组织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这才是一个最直接的学习过程。


无论是经验丰富的美术指导叶锦添老师,还是摄影指导王昱老师,都是第一次面对幻想类电影,也是第一次面对三部连拍,所以大家都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工作模式。在《画皮Ⅱ》和《鬼吹灯之寻龙诀》的时候,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能够把好莱坞的工作方法和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考量。《封神三部曲》第一副导演,同时也是制作统筹的孙晔,从大学时代就是我的制片,他一直在研究工作方法的问题。剧组也有很多年轻电影工作人员加入进来,他们都起到了重要的沟通作用。而对于这些年轻人,我们剧组在招聘上也有明确的要求:1、必须会中英双语;2,一定要电影专业毕业。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懂得电影的基本知识的同时,横跨两个文化领域。


《封神三部曲》会议(右一为视效总监道格拉斯·汉斯·史密斯)


影视工业网:如何分解导演的具体工作?


乌尔善:在导演组我有十个副导演,分别是针对不同部门的沟通工作。比如视效部门、编剧、动作组、美术组….等等。我们每周都开会统一所有制作部门的进程,这些副导演把我的要求传到各个具体部门,然后他们代表我去监督所有部门的准备工作,安排各种会议、检查工作。


比较特别的是,我身边保留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团队,一个是概念设计团队,一个是分镜团队,他们直接归属导演组。概念艺术家徐天华、四季把我所有的想法、视觉上的一些想象,画出来做成雕塑。而分镜师大概有五到六个人,他们会把剧本需要画分镜的段落做成分镜图,摄影指导王昱老师和我会直接和他们沟通,只有我和摄影指导确认之后,分镜才会交给预览团队制作前期预览。分镜团队用了19个月为《封神三部曲》第一部做了126分钟的视效预览,最后我采用了75分钟。后面所有的拍摄工作都是根据视效预览安排,对于拍摄这种幻想类题材的电影,能够有组织的完成拍摄工作,预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封神三部曲》摄影


影视工业网:如何消除文化误差?


乌尔善:这是改变和学习的过程,比如视效总监道格拉斯非常早的参与到了概念设计阶段。我们前期带他参观博物馆,给他讲解商周的历史以及道教的艺术,这能非常直接的让他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趣味。另外一方面,我们自己需要通过他们对我们提出问题,来审视我们自己。


在过去的文化中,可能有不科学的部分。比如他们要为雷震子做一个数字角色,那他们会问很多特别科学的问题:雷震子的饮食习惯,为什么长了一个翅膀,后背的骨骼结构是什么等等。把它变成真实存在的生物时,必须要有依据,这是西方非常重要的一个思维方式。这些西方的创作者对我们来说产生了一些影响,把想象中的东西,用现实逻辑来检查,从而让它变成可以相信的东西。《封神三部曲》有大量的人类世界和商周的历史事件,但也有很多的设定比如妖、仙、异兽,这些设定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逻辑,给他们一定的依据和限制,这样观众才能够相信它们的存在。


《封神三部曲》视效组工作人员


影视工业网:人和工业化的组成关系


制片人杜扬:我认为工业化首先是规范化,如果一个剧组每天都有临时的变化就不叫工业化。怎么可以做到没有变化?就需要筹备。另外就是管理,如何把标准化有序的排列组合,流畅的连贯起来,这涉及到管理的流程。


另外还有就是人的作用,只有安居才能乐业,要让剧组人员安心在一个剧组中享受创作,就必须给他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和身体状态,这也是一种管理。比如吃饭,这实际上是非常大的一件事。如果不能每天保证好的营养摄入,就不可能有非常好的工作状态。如何把预算节省下来,又让大家吃好、住好,这也是管理流程的一部分。所以制片组经过探讨和实验,最后才决定做了两层楼的封神食堂。


《封神三部曲》制片人杜扬


影视工业网:三部连拍,带来的好处? 


杜扬:选择三部连拍要谢谢巴里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因为《封神三部曲》体量非常大,人物众多,故事线很多,如果想把它完整的表现出来,一定是需要三部曲这样的体量才能够装得下,并且讲的非常清楚。而采用三部连拍,会最大节省预算,这个比例大概是在1/4左右。


然后我们从巴里的经验了解到,《指环王》和《霍比特人》中的霍比屯已经成了新西兰标志性的建筑,所以从《封神三部曲》开发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规划电影的后产品。包括主题乐园、博物馆、游戏的合作以及所有的衍生品的开发,在故事开发的同时就已经为这些埋下了伏笔。过去中国电影可能只是从票房来回收成本,衍生品只占一小部分。而且因为衍生品没有集中的设计和规划,通常会被仿制品截断道路。但是我相信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规划,未来《封神三部曲》的后产品会是一条新的路,这也是为中国电影打开了新的盈利渠道。


《封神三部曲》制作顾问巴里·M·奥斯本



影视工业网:三部连拍的参考依据及信心建立


制作顾问巴里·M·奥斯本:《封神三部曲》的故事构架于中国真实历史之上,因为有真实的存在,是可以帮助导演去创造这个世界的。乌尔善在创造的过程中,也从历史中吸取了元素,进行再创造,让观众更容易相信这个世界。《指环王》其实也是构架在一定的历史之上,导演彼得·杰克逊在实际创作时参考了很多历史元素,从这方面来说我认为这两个项目很相似。


而《封神三部曲》开拍前要做到的是必须要有完整的故事。要保证三个故事具有连贯性,比如角色成长的连贯性,这都需要提前考虑好。然后每个单独的故事要有开端、高潮、结局。在拍摄《指环王》的时候,我们最大的麻烦就是在安排拍摄计划的时候,要保证同一个场景不可以反复拍摄。可是《封神三部曲》就没有这个顾虑,它有很大的摄影场地可以使用,并且场景搭建好就一直在这里,是可以随时返回来拍摄的。


还有就是人才的问题,当初拍摄《指环王》时,因为视效需求比较大,所以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很多视效人才。为了做《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成立视效公司,最后项目成功了,视效公司也就成功了,积累下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而现在《封神三部曲》也是引进了很多人才,据我观察,《封神三部曲》的团队已经是国际化标准的团队,等到《封神三部曲》这个项目结束后,我认为这个团队对中国电影工业化将是非常丰厚的财富。通过和制片人杜扬的交流,我认为《封神三部曲》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业化案例。这么庞大的剧组能够组织的井然有序,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拍摄转场也特别快,这都来自非常科学的管理,在我看来这就是工业化。


《封神三部曲》端午节气海报



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也是电影工业化的重要标准


影视工业网:提前拍摄,技术方面的准备


乌尔善:我们选用RED的Monstro 8K摄影机拍摄,采用8K前期拍摄4K成片生成,从制作工艺流程上称得上是一种挑战。未来对电影的画面精度要求会不断的提高,比如高帧率、4K放映,这些技术其实都已经可以预判。同时为全球发行做好准备,所以技术标准非常重要,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就会影响未来的推广,这方面我们做好了准备。


在制作上,对中国电影来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突破。在《封神三部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就是CG角色、CG生物。 《封神三部曲》牵涉的技术部门非常复杂,未来还会碰到虚拟角色和动态捕捉,我们同时也在做很多测试。在视效制作方面,好莱坞电影给全世界带来了最高端的技术标准。我们也要在创作中向他们学习,这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慢慢的接近他们的技术标准,才能够和他们合作。如果不去面对,电影的质量永远不会进步。


 《封神三部曲》开机100天工作照


影视工业网:后期视效的工作模式


乌尔善:我们主要的工作模式是自己成立了一家视效公司叫:魅思,从前期预览、数据管理、数字生物的测试到统筹分发,都是由魅思完成。但是因为工作量很大,也会出现分包的问题。我们会把不同的技术难度的段落,分包给全球十到二十家公司参与这个电影项目。


现在,一个好的视效公司一定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一定要有开创性的项目,能不断的去尝试新的技术研发,能够创造作品,最终证明自己的艺术成就。第二要有科学人员,技术的支持才会真正推动整个公司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拓展。第三个条件是资本。我觉得中国是时候出现这样一家公司,现在的视效公司没有导演的参与,做起项目比较盲目,很辛苦,也很难形成积累。


现在我们的视效公司也有一部分人才的缺失,比如电脑程序的编写,这就需要好莱坞的科学家一起来参与工作。所以魅思在中国会有一个团队,另外在洛杉矶会有一个分公司,负责把好莱坞的艺术家和电脑编写人员集结在一起配合工作,来管理全球不同的公司,去达到同样的制作标准。这也是我们项目唯一的选择,因为项目时间太长,普通视效公司很难有这么长的配合时间。


电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以在这两个方面都要保证它一直在进步。尤其对中国电影来说,这些方面的进步一定要向全世界最先进的电影工业学习,要把他们的创作人员和工作人员成为让中国电影变得更好的力量,这样可以让中国电影一步一步走向当代化,慢慢接近世界一流的标准。

本文为作者 王涛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11667
相关文章

封神三部曲

查看更多 >

乌尔善

查看更多 >

北京文化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