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地区的处女航拍,用影像征服你!《金珠玛米》摄影手记
2017-12-14 23:37
平均海拔4500米,盛夏冰雹,昼夜温差近30度。工作人员一个接一个生病倒下,近80天的第一期拍摄,150人建制的摄制组前后从内地抽换100多人。电影《金珠玛米》的拍摄现场有时就跟战场一样。
在西藏藏东高原拍电影是创作和意志的双重挑战。下面影视工业网邀请本片的摄影指导刘勇宏老师和你分享摄影方面的创作体会。
刘勇宏,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从1999年至今作为摄影指导,先后参与拍摄了《北京的风很大》、《海鲜》、《盲井》、《芒种》等多部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独立影片,还为当代最具活力的第六代电影导演和新锐导演掌镜拍摄了《江城夏日》、《蒙娜丽莎》、《牛郎织女》、《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在码头》、《风吹不到太平洋》等多部艺术电影。
《金珠玛米》终极预告片
选景和前期拍摄概况
《金珠玛米》是属于革命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项目,创作涉及关西藏历史、军事、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多个层面(拍摄地昌都市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没有对外开放的地区,外国人、港澳台同胞没有特批不能进入),虽然故事的背景是昌都解放,但这个故事却是按照西部类型片的特征架构的,讲述的是一个解放军战士买粮遭遇土匪,误入一个头人部落后发生的一系列遭遇。
有冒险、爱情、战争等元素。在我进到了昌都之前,美术组已经在这里进行了一个月的选景工作,我2015年5月1日进到昌都,开始筹备工作。美术师最早确定的拍摄主景地在昌都的类乌齐县,但我看到初选的景后,非常没有感觉,这里有太多的现代文明的痕迹,和剧本里描写的60年前康巴原始荒蛮的地域特征相距甚远,也与这个故事讲述英雄的传奇故事不符,和导演沟通后,在她的建议下,我沿着317国道到了江达县,317国道是四川进入藏区的咽喉要道,最早是18军进藏时修的,60年前18军就是沿着这条路进入的西藏。一路上雄奇原始野性的自然地貌给我强烈震撼,发图给导演杨蕊,导演果断把电影的主场景确定到了这里。我们选的主场景位于海拔4300左右的德登乡,这里不通电,距离最近的雪山不到30公里,距县城80多公里,行车需要3个多小时,剧组无法每天往返,只能部分住在乡政府提供的宿舍,部分住在帐篷里,剧组请了四川的厨师做饭,自己发电。2015年6月8日电影开机,十几天里不断有人倒下,西藏昼夜温差近30度、又是高海拔,高强度(连续的大夜)、生活补给困难作造成大量生病减员,剧组每天都有人员在县城打针。我记得在海拔5060米的雀儿山拍摄解放军修路的戏,很多小伙伴刚进组,还不适应高原,开拍不久不断有人呼吸困难倒下,工作气氛十分压抑,就像在生死线上一样。1个月内,摄影组和灯光组前后换了多名组员。整个剧组每天不断有人进出,高反、感冒发烧、双肺感染和当地百姓沟通障碍等等原因造成了拍摄进度迟缓,创作追求和制片的矛盾凸显出来。
一个月后剧组转景到八宿县拍摄,工作人员可以住宾馆洗热水澡,生活上有了基本保障。但拍摄又遇到新的挑战,藏族群众场面不好组织、打斗的戏不好拍(没有专业的群众演员),拍摄全靠当地的干部协调和当地藏族群众配合,雨季又开始,拍摄进度基本靠老天决定。8月下旬,在经历重重困难之后,电影《金珠玛米》在西藏杀青。建组初期有150人工作人员(大多是来自内地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因高原反应、生病等原因,剧组前后换了将近一百人,杀青的时候只剩下40多人。
摄影机作为一个角色参与叙事
往常拍西藏的摄影图片给人的印象都是特别像风光明信片,而我希望本片的摄影要有带入感,气质上更野性、更生猛一点(不同于电影《冈仁波齐》和《塔洛》的静态风格),希望观众通过角色华山的视角一点一点进入整个故事,摄影机即是讲述者也是目击者,让摄影机成为一个角色参与叙事。为此在外景中,我使用了大量接近广角的镜头拍摄人物特写,即使有些变形也要贴近演员的脸,捕捉演员的表情和脸部表演,呈现细微人物心理活动,不怕有毛边的效果,也不怕有晃动和倾斜,或者偶尔光线的穿帮。
虽然不能全部拍成VR风格的长镜头,但镜头要有强烈的带入感。镜头上我选用的是库克S5i T1.4大光孔定焦镜头,库克镜头设计有老镜头的成像特点,同时又有很强的锐利度,我希望镜头的光学的呈现是即怀旧又现代,广角端选择的是库克S4 15mm-40mm的一只变焦镜头,为的是和定焦镜头的衔接,大量肩扛和斯坦尼康拍摄使用的是25mm和32mm镜头。
设备上,基于对ARRI摄影机稳定性的信赖,基于高原、大温差、高湿度的特点,我用了两台爱丽莎的XT(ARRIRAW文件记录,当时没有mini ,“M”型摄影机开机时也在其他组上),我们组的斯坦尼康摄影师兼掌机是洪伟,他是现在商业片领域非常出色的摄影师,但洪伟第一天到剧组就因为高原反应不能动了,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才开始慢慢适应。
即便这样,背负一百多斤的设备和在高海拔地区拍摄也是极具挑战性,为保证演员的完整表演,很多镜头是按长镜头拍摄的(虽然后期可能会剪开),所以对洪伟来说,工作强度、心理压力都非常大,再加上手持和肩扛的镜头很多,对摄影师体力的要求非常苛刻,特别感谢洪伟的工作。
藏东地区的处女航拍
2015年5月从重庆飞往昌都邦达机场的飞机上我看到昌都的延绵不绝的雪山感觉非常震撼,像是山水画卷,但从来没有想过后来航拍镜头会在电影里大量使用。
飞机上拍摄的雪山
前期拍摄时,当时国内航拍团队还不是特别多,我们的经费也有限,经制片推荐,从江苏找了一个航拍团队,他们使用松下GH2搭载8轴无人机拍摄,并全程跟组,由于现场拍摄的时间紧张,超期超支,使得航拍的工作无法有效展开,加上各种多变、复杂的天气状况/电池问题使得航拍工作不顺利,效果不理想。杀青后,在后期剪辑时可用的航拍镜头非常少,导演希望展现的大天大地,大开大合的视觉效果完全没有实现。
2016年春天,片方启动了第二次进藏拍摄航拍空镜头的方案,根据第一次的经验,在有限的预算下,我决定自己的工作室买航拍设备,自己训练,进藏拍摄,我们买了一台大疆新出的“悟1”和一台精灵3,我和助理在六环外做了大概一个月的航拍训练,边学边练。但是,在西藏,这个无人机能不能飞到4000/5000米以上,电池的续航能力如何,以及素材的安全性我们心里完全没有底。
飞机上拍摄的雪山
第一次上到那么高海拔地区拍摄,尤其在没有经过专业航拍训练的情况下进藏航拍是非常冒险的。我们为两款飞机准备了两组电池以及保温贴膜,专门带了匹配镜头的各种ND滤色片,还为悟1准备了一个奥林帕斯广角镜头,但是到西藏后,发现这些准备远远不够。
高度:无人机的起飞高度限高是500米,在内地,达到这个高度基本看不到车了,但在西藏,从雪山下起飞,基本还没有到山顶就到极限了,为了飞的更高,我们就把车开到雪山山口,也是我们能够到达的最高海拔(5000米左右)的点起飞,但西藏的雪山太大的,飞起500米也很难俯拍一座雪山,根本拍不到在飞机上看到的景象,还是人站在山顶的高度,即使这样,我也觉得很过瘾,拍出来的更像是人或鸟的视角。
电池:在高海拔地区,低温、空气的稀薄的情况下,最大的问题就是,无人机起飞的动力和电池的损耗非常大,续航能力在高海拔地区几乎是平时的一半。比如在内地使用悟1拍摄时,正常可以飞十几分钟,但是在西藏就只能飞7、8分钟就得返航,同时升高和飞离,差不多1公里左右就要返航,飞行时间和距离非常有限。到藏地第一天拍摄,我就开始大量网购飞机电池。相比之下,精灵3的续航能力非常好,最远差不多能飞到近2公里的地方再返航,升到500米高度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电影《金珠玛米》中大量的航拍镜头都是精灵3完成的。
录制设置和画质评价:悟1使用的DNG序列24格录制的,虽然是4K序列帧录制,但颜色还原还是有些失真,镜头的炫光控制很差;精灵3使用的4K/24P录制,coms的面积小,画面的躁点非常明显,颜色信息少,数字质感强烈。由于航拍机拍摄大气象景观运动感相对较慢,后期剪辑上做了抽帧处理,增强运动感。个人认为在去年在这个价格区间,各项飞行操控指标已属优秀,没有第二。今年的悟2和精灵4画质提升不是一点,几乎可以衔接专业镜头拍摄的画面。在这里感谢大疆提供的出色设备和优质服务。
空镜头的美学:昌都有11个县,相当内地一个省的面积,第一期大队拍摄无法完全涉及,因为没有大队、服化道、演员的跟随,使得这次航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这次航拍拍摄我们走了八个县,拍摄了21天,前后历时近1个月,拍了大量比较罕见的藏东原始景观,可以说是藏东地区无人机的处女拍摄,也是昌都这个未开放地区第一次大荧幕上集中展现。这些航拍镜头在电影里提供了另外一个故事的讲述视角(不同于地面高度视角),在段落之间、情绪之间承载了许多象征和隐喻作用,电影《金珠玛米》是一部传承传统蒙太奇精神、并具备电影语言革新的电影,大量空景的剪辑是本片的特色,有人讲这是一部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有人讲这是一部电影音乐史诗。希望各位自己到影院体会做出评判。
调色——在减法中做加法
调色后期是在PO做的,调色师是张亘,为确定调色方案,参考了很多那个时期中外国传教士探险家拍的老照片。但西藏现实的颜色比较丰富,不管是服装还是外景,我不希望60年前的西藏看起来很现代,也不希望完全没有颜色,我还是希望色彩来代表和表达某种情绪/情感。同时参考了影片《众神与法老》的调色处理技巧,在一部分消色处理后,保留强化了一些特定的颜色和质感。
意志的挑战
在4000米以上的高原/雪山拍摄,天气是瞬息万变的,上一分钟还晴空万里,下一分钟已经冰雹倾盆而下,人的身体不停接受急剧变化的气温洗礼,高强度的动作戏,连续大夜使得人的身体的抵抗力下降,感冒发烧,许多组员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剧组,电影《金珠玛米》拍摄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的工作项目,甚至超过了《盲井》,曾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感染肺炎,在乡卫生所打吊瓶,但作为部门长,我必须扛住。尤其是转场然乌湖后,进入雨季,老天每天给的拍摄时间非常短,主要还是大场面动作戏的拍摄,工作强度大、拍摄进度慢,人员不断离组,身体不适,这个时候不是才华/工作经验可以帮助你啦,完全是个人顽强战斗到底的意志在支撑你,你知道这个项目的拍摄不能半途而废!
对摄影师来讲,必须忠于自己的职业,忠于当下的感受,其实跟任何艺术创作是一样的。虽然在《金珠玛米》拍摄上有很多遗憾,对创作者来讲是件挺沮丧的事情,因为不能把所有的东西留给后期去弥补。每个项目都不太一样,并不是人生都完全准备好了才能去做一件事情,在有些东西没有完全准备好也要做得时候,这需要经验技术,需要才华,但最需要的是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品质。
在西藏藏东高原拍电影是创作和意志的双重挑战。下面影视工业网邀请本片的摄影指导刘勇宏老师和你分享摄影方面的创作体会。
刘勇宏,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从1999年至今作为摄影指导,先后参与拍摄了《北京的风很大》、《海鲜》、《盲井》、《芒种》等多部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独立影片,还为当代最具活力的第六代电影导演和新锐导演掌镜拍摄了《江城夏日》、《蒙娜丽莎》、《牛郎织女》、《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在码头》、《风吹不到太平洋》等多部艺术电影。
《金珠玛米》终极预告片
选景和前期拍摄概况
《金珠玛米》是属于革命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项目,创作涉及关西藏历史、军事、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多个层面(拍摄地昌都市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没有对外开放的地区,外国人、港澳台同胞没有特批不能进入),虽然故事的背景是昌都解放,但这个故事却是按照西部类型片的特征架构的,讲述的是一个解放军战士买粮遭遇土匪,误入一个头人部落后发生的一系列遭遇。
有冒险、爱情、战争等元素。在我进到了昌都之前,美术组已经在这里进行了一个月的选景工作,我2015年5月1日进到昌都,开始筹备工作。美术师最早确定的拍摄主景地在昌都的类乌齐县,但我看到初选的景后,非常没有感觉,这里有太多的现代文明的痕迹,和剧本里描写的60年前康巴原始荒蛮的地域特征相距甚远,也与这个故事讲述英雄的传奇故事不符,和导演沟通后,在她的建议下,我沿着317国道到了江达县,317国道是四川进入藏区的咽喉要道,最早是18军进藏时修的,60年前18军就是沿着这条路进入的西藏。一路上雄奇原始野性的自然地貌给我强烈震撼,发图给导演杨蕊,导演果断把电影的主场景确定到了这里。我们选的主场景位于海拔4300左右的德登乡,这里不通电,距离最近的雪山不到30公里,距县城80多公里,行车需要3个多小时,剧组无法每天往返,只能部分住在乡政府提供的宿舍,部分住在帐篷里,剧组请了四川的厨师做饭,自己发电。2015年6月8日电影开机,十几天里不断有人倒下,西藏昼夜温差近30度、又是高海拔,高强度(连续的大夜)、生活补给困难作造成大量生病减员,剧组每天都有人员在县城打针。我记得在海拔5060米的雀儿山拍摄解放军修路的戏,很多小伙伴刚进组,还不适应高原,开拍不久不断有人呼吸困难倒下,工作气氛十分压抑,就像在生死线上一样。1个月内,摄影组和灯光组前后换了多名组员。整个剧组每天不断有人进出,高反、感冒发烧、双肺感染和当地百姓沟通障碍等等原因造成了拍摄进度迟缓,创作追求和制片的矛盾凸显出来。
一个月后剧组转景到八宿县拍摄,工作人员可以住宾馆洗热水澡,生活上有了基本保障。但拍摄又遇到新的挑战,藏族群众场面不好组织、打斗的戏不好拍(没有专业的群众演员),拍摄全靠当地的干部协调和当地藏族群众配合,雨季又开始,拍摄进度基本靠老天决定。8月下旬,在经历重重困难之后,电影《金珠玛米》在西藏杀青。建组初期有150人工作人员(大多是来自内地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因高原反应、生病等原因,剧组前后换了将近一百人,杀青的时候只剩下40多人。
摄影机作为一个角色参与叙事
往常拍西藏的摄影图片给人的印象都是特别像风光明信片,而我希望本片的摄影要有带入感,气质上更野性、更生猛一点(不同于电影《冈仁波齐》和《塔洛》的静态风格),希望观众通过角色华山的视角一点一点进入整个故事,摄影机即是讲述者也是目击者,让摄影机成为一个角色参与叙事。为此在外景中,我使用了大量接近广角的镜头拍摄人物特写,即使有些变形也要贴近演员的脸,捕捉演员的表情和脸部表演,呈现细微人物心理活动,不怕有毛边的效果,也不怕有晃动和倾斜,或者偶尔光线的穿帮。
虽然不能全部拍成VR风格的长镜头,但镜头要有强烈的带入感。镜头上我选用的是库克S5i T1.4大光孔定焦镜头,库克镜头设计有老镜头的成像特点,同时又有很强的锐利度,我希望镜头的光学的呈现是即怀旧又现代,广角端选择的是库克S4 15mm-40mm的一只变焦镜头,为的是和定焦镜头的衔接,大量肩扛和斯坦尼康拍摄使用的是25mm和32mm镜头。
设备上,基于对ARRI摄影机稳定性的信赖,基于高原、大温差、高湿度的特点,我用了两台爱丽莎的XT(ARRIRAW文件记录,当时没有mini ,“M”型摄影机开机时也在其他组上),我们组的斯坦尼康摄影师兼掌机是洪伟,他是现在商业片领域非常出色的摄影师,但洪伟第一天到剧组就因为高原反应不能动了,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才开始慢慢适应。
即便这样,背负一百多斤的设备和在高海拔地区拍摄也是极具挑战性,为保证演员的完整表演,很多镜头是按长镜头拍摄的(虽然后期可能会剪开),所以对洪伟来说,工作强度、心理压力都非常大,再加上手持和肩扛的镜头很多,对摄影师体力的要求非常苛刻,特别感谢洪伟的工作。
藏东地区的处女航拍
2015年5月从重庆飞往昌都邦达机场的飞机上我看到昌都的延绵不绝的雪山感觉非常震撼,像是山水画卷,但从来没有想过后来航拍镜头会在电影里大量使用。
飞机上拍摄的雪山
前期拍摄时,当时国内航拍团队还不是特别多,我们的经费也有限,经制片推荐,从江苏找了一个航拍团队,他们使用松下GH2搭载8轴无人机拍摄,并全程跟组,由于现场拍摄的时间紧张,超期超支,使得航拍的工作无法有效展开,加上各种多变、复杂的天气状况/电池问题使得航拍工作不顺利,效果不理想。杀青后,在后期剪辑时可用的航拍镜头非常少,导演希望展现的大天大地,大开大合的视觉效果完全没有实现。
2016年春天,片方启动了第二次进藏拍摄航拍空镜头的方案,根据第一次的经验,在有限的预算下,我决定自己的工作室买航拍设备,自己训练,进藏拍摄,我们买了一台大疆新出的“悟1”和一台精灵3,我和助理在六环外做了大概一个月的航拍训练,边学边练。但是,在西藏,这个无人机能不能飞到4000/5000米以上,电池的续航能力如何,以及素材的安全性我们心里完全没有底。
飞机上拍摄的雪山
第一次上到那么高海拔地区拍摄,尤其在没有经过专业航拍训练的情况下进藏航拍是非常冒险的。我们为两款飞机准备了两组电池以及保温贴膜,专门带了匹配镜头的各种ND滤色片,还为悟1准备了一个奥林帕斯广角镜头,但是到西藏后,发现这些准备远远不够。
高度:无人机的起飞高度限高是500米,在内地,达到这个高度基本看不到车了,但在西藏,从雪山下起飞,基本还没有到山顶就到极限了,为了飞的更高,我们就把车开到雪山山口,也是我们能够到达的最高海拔(5000米左右)的点起飞,但西藏的雪山太大的,飞起500米也很难俯拍一座雪山,根本拍不到在飞机上看到的景象,还是人站在山顶的高度,即使这样,我也觉得很过瘾,拍出来的更像是人或鸟的视角。
电池:在高海拔地区,低温、空气的稀薄的情况下,最大的问题就是,无人机起飞的动力和电池的损耗非常大,续航能力在高海拔地区几乎是平时的一半。比如在内地使用悟1拍摄时,正常可以飞十几分钟,但是在西藏就只能飞7、8分钟就得返航,同时升高和飞离,差不多1公里左右就要返航,飞行时间和距离非常有限。到藏地第一天拍摄,我就开始大量网购飞机电池。相比之下,精灵3的续航能力非常好,最远差不多能飞到近2公里的地方再返航,升到500米高度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电影《金珠玛米》中大量的航拍镜头都是精灵3完成的。
录制设置和画质评价:悟1使用的DNG序列24格录制的,虽然是4K序列帧录制,但颜色还原还是有些失真,镜头的炫光控制很差;精灵3使用的4K/24P录制,coms的面积小,画面的躁点非常明显,颜色信息少,数字质感强烈。由于航拍机拍摄大气象景观运动感相对较慢,后期剪辑上做了抽帧处理,增强运动感。个人认为在去年在这个价格区间,各项飞行操控指标已属优秀,没有第二。今年的悟2和精灵4画质提升不是一点,几乎可以衔接专业镜头拍摄的画面。在这里感谢大疆提供的出色设备和优质服务。
空镜头的美学:昌都有11个县,相当内地一个省的面积,第一期大队拍摄无法完全涉及,因为没有大队、服化道、演员的跟随,使得这次航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这次航拍拍摄我们走了八个县,拍摄了21天,前后历时近1个月,拍了大量比较罕见的藏东原始景观,可以说是藏东地区无人机的处女拍摄,也是昌都这个未开放地区第一次大荧幕上集中展现。这些航拍镜头在电影里提供了另外一个故事的讲述视角(不同于地面高度视角),在段落之间、情绪之间承载了许多象征和隐喻作用,电影《金珠玛米》是一部传承传统蒙太奇精神、并具备电影语言革新的电影,大量空景的剪辑是本片的特色,有人讲这是一部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有人讲这是一部电影音乐史诗。希望各位自己到影院体会做出评判。
调色——在减法中做加法
调色后期是在PO做的,调色师是张亘,为确定调色方案,参考了很多那个时期中外国传教士探险家拍的老照片。但西藏现实的颜色比较丰富,不管是服装还是外景,我不希望60年前的西藏看起来很现代,也不希望完全没有颜色,我还是希望色彩来代表和表达某种情绪/情感。同时参考了影片《众神与法老》的调色处理技巧,在一部分消色处理后,保留强化了一些特定的颜色和质感。
意志的挑战
在4000米以上的高原/雪山拍摄,天气是瞬息万变的,上一分钟还晴空万里,下一分钟已经冰雹倾盆而下,人的身体不停接受急剧变化的气温洗礼,高强度的动作戏,连续大夜使得人的身体的抵抗力下降,感冒发烧,许多组员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剧组,电影《金珠玛米》拍摄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的工作项目,甚至超过了《盲井》,曾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感染肺炎,在乡卫生所打吊瓶,但作为部门长,我必须扛住。尤其是转场然乌湖后,进入雨季,老天每天给的拍摄时间非常短,主要还是大场面动作戏的拍摄,工作强度大、拍摄进度慢,人员不断离组,身体不适,这个时候不是才华/工作经验可以帮助你啦,完全是个人顽强战斗到底的意志在支撑你,你知道这个项目的拍摄不能半途而废!
对摄影师来讲,必须忠于自己的职业,忠于当下的感受,其实跟任何艺术创作是一样的。虽然在《金珠玛米》拍摄上有很多遗憾,对创作者来讲是件挺沮丧的事情,因为不能把所有的东西留给后期去弥补。每个项目都不太一样,并不是人生都完全准备好了才能去做一件事情,在有些东西没有完全准备好也要做得时候,这需要经验技术,需要才华,但最需要的是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品质。
本文为作者 胡萝北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