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设计理念分享,专访美术指导林木
《八佰》无疑是华语战争片的一个新标杆。
历经3次重启、40次改稿、18个月搭实景、1500名剧组人员、7个月演员军事训练、499天筹备、230天拍摄……这每一串数字的背后是国产战争片继续向工业化前进的标志。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对于幕后创作者来说,其实每一步都无比艰难。
在美术制作方面,《八佰》真的可以说是非常考究。用美术指导林木老师的话说,他说这是接过的所有项目中,最漫长、最复杂,也是美术团队最庞大的剧组。
《八佰》在苏州按照1:1的比例,复制了“四行仓库”,建造了68栋建筑、完成了30多万平方米的搭建,并挖出一条长达200米的“苏州河”,这也为这部电影视听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建筑,不但从美术的角度要尽可能承担最大的戏剧空间和叙事可能性,而且从建筑学方面来说,在承重和设计理念上也必须符合真实的居住条件,完全打破了一般电影美术的创作方式。
并且,《八佰》还是国内首例拿真楼盘拆成电影废墟场景的电影,完全没有任何经验,美术组如何完成这些工作?面对四行仓库,美术组如何实现创新? 又如何赋予空间戏剧性和叙事的可能性?影视工业网·中国电影美术人社群和林木老师聊了聊,这次的分享真的超级有料,推荐大家,也在再次感谢林木老师以及《八佰》美术组所做出的付出。
美术指导林木(右)与导演管虎(中)、摄影指导曹郁(左)
影视美术社群:您参与《八佰》这个项目是什么时候?这应该是您和管虎导演第二次合作吧?
林木:对,《八佰》是《杀生》之后我和老虎(导演管虎)的第二次合作。
其实早在拍摄《杀生》时,就听老虎提到过这个项目,当时只是有这么一个念想。初次接触是在2013年,导演有了一个剧本大纲。但没有正式建组,只有美术组进入做前期概念设定。当时剧本还不成熟,所以,我们只把精力放在了四行仓库周边,就有了要还原苏州河场景的概念。我们规划出了苏州河两岸的基本布局,并做出了一个初期的沙盘模型。虽然那次筹备中断了,但是做为《八佰》美术的雏形来说,还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作用。
最初沙盘模型
影视美术社群:制作沙盘模型对项目有什么作用?这个模型做到了什么程度?
林木:模型首先带来的是直观感受,比图片和文字更立体。它会很清晰的把空间、位置关系体现出来。摄影师可以根据沙盘来考虑光线角度问题,导演可以考虑演员的调度。各部门工作的问题都会变得很具像,产生一个实体现场的引导作用,所以沙盘是主创在讨论创作时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到2016年《八佰》项目重启,我们根据新的剧本做了两个更大的沙盘。其中一个是展现苏州河两岸的布局。另一个是把四行仓库做了一个等比例的微缩,这个仓库模型可以拆分,一层一层的拆开,方便大家研究每一层的布局和空间调度。我们等比例做了一些小人偶和车辆飞机的模型,方便导演组提前演练人物调度,安排进攻防守的战术,模拟飞机的俯冲线路。它对各部门的工作都有帮助,方便大家以上帝的视角去设计每场戏该怎么拍。
沙盘模型展示、讲解
影视美术社群:南北两岸是非常重要的场景,你们在设计时,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林木:从全片风格来说,是在一个写实的视觉基础上,建立一种主观的写意风格。这是我和导演、摄影很早就达成的共识,引用摄影指导曹郁的摄影阐述就是:“诗意的写实风格”。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肯定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同时又要根据我们的创作有一定取舍、提炼和放大。
南北岸从设计原则上并不完全一样,北岸的设计原则是更偏重于写实,充分还原战争的残酷性。而南岸为了表现它与战争的反差,更偏向于写意风格。
四行仓库两岸关系(全景)
四行仓库紧临苏州河,从南岸视角的历史记载和资料都比较多,所以我们就比较忠实还原了四行仓库的东,南、西墙三侧。包括占地体量、周边建筑布局的还原。
四行仓库北侧
但对于四行仓库北侧,也就是面向日军的一侧,几乎找不到历史资料,没有人知道它的细节。这反而给了我一个想象空间。所以就大胆的参考、借鉴了同时期东欧的一些建筑风格,让仓库的北面更具有工业感。从日军的视角看四行仓库更像是一个坚固的堡垒,这是我们对历史真实性和创造性的一个分寸的把握。
南岸民众远望四行仓库
现存的四行仓库原址已经变成了纪念馆,内部经过解放后多次的改建、装修,早已面目全非,找不到太多的资料,仓库的内部结构完全没有什么线索可循。那么我们就从《八佰》的故事剧情、人物刻画角度出发,打破常规仓库单调的结构,重新设计了所有的内部空间。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同时也让人兴奋的课题。
真实的四行仓库是几个仓库合在一起,中间并没有空隙。但我们把仓库分成东、西两部分。之间有一个很窄的间隔,一线天中间有连廊。从外部可以让南岸的百姓通过缝隙窥探到仓库背面的一些信息,这个是在实际拍摄中能利用到的。
从内部则是安排了一种功能化的区分:东楼我们设定为银行营业厅,不是仓库。东楼离桥很近,特派员和德国记者都是从东楼的角落进入的。本着这个设定,东楼和西楼就拉开了差别。
东楼一层
东楼更多是传达精神层面的戏份,我们做了欧式复古设计,在很多细节风格上和南岸形成呼应。一楼的银行大堂围绕中间导台作为伤员治疗的手术区,靠墙安放了阵亡战士的遗体。二层原本是银行接待重要客户的空间,所以设置了会议桌、壁画、钢琴、地球仪的陈设提供给演员表演支点。
东楼二层
东楼谢晋元与特派员
东楼天井
同时二层还具备观察北面战场和遥望南岸的视野,也可以通过天井与楼下的部队互动。剧情中的功能成为了谢晋元的指挥部,其中一些人物内心、抒情的桥段都发生在这里,有情感暗示的皮影戏也是在东楼。
西楼更偏重于战斗场面,几次惨烈的攻坚战都是发生在西楼,它需要完成的空间调度就更加复杂。
第一次伏击战发生的一层,采用了类似工业厂房的错层结构,有足够的挑高、有坡道和货运电梯。虽然正片没有直接表现伏击战过程,但美术设计也要让这个战术具有可实施性。
所有的空间关系都要贴合剧情进行设计,比如说逃兵最初应该被关押在仓库的什么位置?我们把逃兵第一次关押空间设计在靠西北角的半地下室。这个位置让逃兵的视野有局限性,但又能够发现日军的迫近。能够猜想到外面发生了什么,但又无法实际看到。
逃兵拘押室
逃兵在储藏室观看南岸
逃兵的第二空间被转移到了二层南侧的储藏室,这样他们就有机会看到南岸的群众,也可以和南岸群众发生互动。
储藏室设定为银行仓库的一个物流集散地。里面有一些由于战争爆发没来得及运走的货物。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堆砌的镜子、吊灯以及雕塑。这样空间就不会很呆板,甚至在刻画人物的镜头上起到帮助作用。
老铁看镜子
比如一个过场镜头:日本人进攻了,姜武面对着一面铺满灰尘的镜子,镜头通过从镜子里老铁呆滞的表情转到王千源提枪入画。表现出二者不同的人物特性。而纵深的远景,是货仓悬挂的胜利女神的雕像。
枪决俘虏
夜间日军偷袭对射
三层我们做了极简约的设计。南北通透的大面积空间,中间均匀排列立柱,更像常规仓库。白天枪决俘虏和夜间日军偷袭的近距离对射都是发生在这里。这种单纯设计,提供了视觉上粗旷有力的空间构成。
四行仓库楼顶
仓库楼顶眺望南岸夜景
按照真实历史,楼顶不会有太复杂的结构。但为了有更好的戏剧性,特意增加了一些起伏,包括水箱、高台这样的设施。就提供给谢晋元,以及摄影机一些最佳的角度,能够同时看到南北两个世界的视点。
地下水道
地下水道的设置,是为了让四行仓库与苏州河形成某种联系,于是先从货运功能上想,为方便仓库和水运进货的装卸,所以把河道引入仓库与内部码头相连是有合理性的。通过这个设定,形成水道和苏州河之间以及和南岸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才有了逃兵潜水渡河和日军敢死队潜入的情节和契机。
这些设计在真实的四行仓库都是不存在的,美术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丰富情节的戏剧性,为演员表演提供空间支点。但它同时还要符合逻辑,这也是设计的难点所在。几个方面都要顾及,这个创作过程也要和导演、摄影指导,视效总监密切沟通,大家要一起考虑空间环境的衔接,考虑到人物调度的路线,包括光影、特效的条件等等因素,才能构成影片中一个真实立体的空间。
影视美术社群:实用性、戏剧性,您什么时候意识到这空间要具备这些条件?
林木: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这个项目希望采用360°全方位的拍摄方式。从老虎、曹郁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严格的分镜头,很多镜头需要带有情感或者即兴因素。拍摄上是根据现场状况或者演员的反应,去找到一个更好的表达方式,而且运动镜头很多。美术就要最大可能性的给他们创造一个完整的空间。不能依赖拼接、借位的拍摄方式,而是要最大自由度的让导演,演员和摄影能够充分发挥。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真实的去架构所有场景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布局。在逻辑的合理性和调度关系上都要经得起推敲,所以我们是带着一个整体的思维去考虑空间,而不是只单纯为了满足某个镜头而已。
化身赵云梦境概念图
南岸京戏
北岸皮影戏
关于戏剧性,《八佰》在抒情的段落有一场梦境,小湖北恍惚中看到哥哥化身为赵子龙,义无反顾的冲向千军万马。原本的设计我想象是剧中人穿着古代战场真实的铠甲与敌军对峙,在拍摄过程中这个桥段曾经因为取舍动摇过,我特别喜欢这个梦境的情感表达,坚持希望把它拍出来,后来跟老虎逐步地讨论,导演最终采用了南岸戏台上的国粹京戏造型,从而完美的把北岸的皮影戏、南岸的京戏和梦境的古战场串联起来,这是一个从两岸的真实空间向精神的虚幻空间升华的过程,完成了主人公精神层面蜕变的写意影像。
影视美术社群:给人印象非常深的是四行仓库出现可口可乐的广告,怎么想到这种设计?
历史照片
电影中四行仓库西墙
林木:这个灵感来源于一张真实的历史照片,照片的内容就是淞沪战役的现场,前景是上个世纪的战斗,后景是与我们当下一样的商品广告。
我看到照片之后有种很新鲜的刺激,一种说不出来的“魔幻感”。后来,我们查资料发现,很多当下熟知品牌已经出现在那个年代的上海。所以,它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穿越时代的形象标识出现在我们的影片里。当陈树生从这面墙的破洞跳下与敌人同归于尽,悲壮的画面带有一种戏谑感,一种被放大的真实。
《八佰》剧照:飞艇
包括有固特异标识的飞艇的设置,这实际上是我和老虎在剧本初期闲聊中的一个大胆假想:四行仓库乌云压顶,有一个飞艇在上空悬停会非常有画面感。而这种魔幻感也是我和老虎一直所追求的,比如《杀生》故事中村子上方象征天谴的巨石。
我们都比较喜欢这种有寓言性的影像设置,而不是像记录片一样照搬历史。所以对于飞艇大家一拍即合,起初我还担心会不会“太飞”了,但后来通过对时代的考证和剧本的完善,就发现它完全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且,这个飞艇更大的作用是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跳出了地面上百姓的视点,增加了一个可以移动的俯瞰机位。
南岸租界-沿河街道夜景
影视美术社群:南岸设计上是如何考虑的?
林木:《八佰》不仅仅是为了再现历史上苏州河北岸的这场战斗,对南岸旁观者的刻画,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更重要。如同看戏一样的隔岸观看一场战斗,这是非常戏剧化的。
南岸的原貌其实是能够找到一些图片资料的,历史上这里属于英法租界的边缘,都是一些矮楼为主的民居建筑,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特点,体现不出租界的繁华和丰富的社会状态。如果只还原原貌,就无法传达我们想表达的概念,所以我就大胆把南岸做了一个更夸张的处理。
南岸租界窗口以及橱窗内景方案
我们希望表现出不同的阶层和丰富的社会质感,尤其是中产阶级为主的商人、知识分子、洋人、政客,以及那些三教九流的渔民、戏班、妓女,包括黑帮等等。因此我们设计了赌场、烟馆、咖啡店、教授家,钟表行、医院、戏台...这些形形色色的元素,去营造出一个上海作为“东方巴黎”的缩影。
南岸民生
南岸租界-百乐门
南岸视角
把1937年上海最时尚繁华的元素都移植到了南岸,经过这种提炼,才能够增强南、北岸的反差,有助于影片主题的表达。
历史照片:民国时期上海
赌场大厅
赌场
只要是临街可以看到的门窗或店铺,美术组都做了内景,这让演员和工作人员进入现场就会有一种归属感,包括那些没有台词一晃而过的群众演员们,都相信自己就是身处那个时代那个地点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身份,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要做什么。当他们真实的看到河对岸发生的一切,战士的牺牲和群众的心声真实互动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真情流露。那么这样的电影拍出来就会非常真实动人。
南岸群演
影视美术社群:片子里出现了很多枪、炮,这个道具对你们会有难度吗?
林木:难度不小,这个项目从美术的层面大的任务是场景的空间设计,另外一个比较重的任务就是道具设计。因为不是现实题材,涉及到需要制作还原那个年代的道具是海量的。
《八佰》道具制作3D图
大到街上跑的公交车辆,河面上的各种船只,商店内外的招牌陈设。小到每个人手里拿的皮包雨伞,橱窗里的钟表鞋帽,饭馆里的桌椅碗筷。甚至墙上的一张海报,烟盒上的包装,相框里的照片...所有能想到和想不到的生活细节都离不开道具的设计。而且战争片还有一个挑战,就是武器装备。
96式轻机枪
武器装备一直是国产片的软肋,以往的影视作品并不太考证准确的资料,比如说像日军的99式轻机枪经常会在抗战前期的作品中出现,但实际上,99式轻机枪是在1939年才开始服役。日本军队装备的严谨度,在世界军史上都很闻名,我们不希望在这些细节上出现槽点。所以我们专门复原了96式和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这种细节可能普通观众不会在意,但是看电影的会有很多军迷和专业人士,他们会关注这些细节,我们希望每个道具都经得起推敲。
94式轻装甲车
包括94式轻装甲车,我们请专业的制作团队完整复原了两辆,可以在战场上行使、有爆破场面也可以遥控,所有的细节都是一比一还原。94式战车在以往战争片也出现过,但几乎没有等比例还原过,因为它实在太小了,几乎超出了人们对坦克的认知,但真实的94式就是这样。
日本93式喷火器
还有观众质疑影片中出现的喷火器,那实际上是日本93式喷火器,可以理解为国军缴获日军的战利品。它在1933年就开始服役了。
96式舰载战斗机
还有片中日军96式舰载战斗机也是在国产电影里第一次出现,美术组和制作团队从日本的博物馆和网站找到详尽资料,复制了飞机的驾驶舱。
德式Flak30防空炮
与飞机对应出现的是仓库楼顶的德式Flak30防空炮,在过去的影片里从没出现过,这是我们在台湾网站搜集到了国军当年采购德式装备的原始订单,在订单上发现有这款防空炮,于是进行了专门的复制。正是有这样的真实数据支撑,我们才有把握去还原历史。
所以有时候我特别感慨,美术组的伙伴们真的很棒,他们能够挖掘到这样的数据和资料,复原每一个细节,真的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挺为他们骄傲的。虽说可能大部分观众不太会关注这些细节,但这体现的是一种对职业的态度,当我们做到了,可能逐渐就会让从业者都开始重视,慢慢能够让国产战争片的质量有一个提升。
影视美术社群:电影在整个色调上你们怎么考虑的?
林木:大家在色调上有过很多探讨,导演甚至一度纠结想过黑白的方案。北岸的战场用黑白是有历史质感并且更有力量的,我和曹郁也为黑白质感兴奋一时。尤其我内心窃喜的是黑白粗砺效果能够为美术部门节省大量的工作,只要处理好灰度反差就可以,不必考虑色彩和细节的准确性了。但经过共同反复的测试,还是认为黑白不太适合。因为这个故事有很大的比重是在南岸,南岸的社会生态不太适合用极端的消色来处理。
所以摄影指导曹郁慢慢摸索出偏向一种青绿的色调,但有意强化了红色,无论在北岸还是南岸,红是始终有保留的。从北岸来讲,红色体现的主要是鲜血和旗帜。有时候血甚至会被夸张的表现。在南岸就会让它在一个相对饱和的色彩体系下,有一种点缀,是一种适度的呼应。
对于美术来说没有实现黑白片的偷巧,更加不幸的是,突然听说改用IMAX阿莱65摄影机拍摄全片。这一喜讯对于美术造型部门是一个噩耗。意味着场景以及造型的要求一下子提升了好几倍!以往模糊的质感或景深以外看不清的细节将变得无比清晰,对置景的材质,道具的工艺,服装的面料,化妆的假发胡须的瑕疵都无处可藏。
南岸配色:前街
不过大家没有退缩,迎难而上,早在搭景的阶段,曹郁就专门做了数次测试,比如针对南岸所有楼体的颜色,通过摄影机的校正来调整外墙的固有色。美术组把各种颜色和质感做成一块一块色板,放在镜头里选择比较,最后的色标我们是依据摄影机测试后的色度来决定的,而不是草率的靠肉眼判断的。
《八佰》施工现场
影视美术社群:《八佰》真的在苏州搭建了南北两岸的建筑,但一般做法可能就是在棚里分成几个部分拍摄,然后通过特效进行合成。你们是如何考虑的?
林木:首先,没有一个现实的基础可以去借用。这个故事不像常规年代戏,也许借用横店或车墩等影视基地就可以进行改造。《八佰》这个故事非常特殊,又是一个真实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是独有的无从借鉴。所以要想完成这样的一个故事,就势必一定要重建苏州河两岸,还原那个时代。
最初我们也想过如何能够偷巧,把制作量减少一点,但最后发现,所有的视觉关系展示是全方位的,几乎无死角,根本无法回避。如果偷巧,那就难免会造成影像上的损失,或者逼迫导演通过别的形式去妥协,那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而且通过视效合成的评估,把美术的体量压给后期来做可能带来的成本和风险会更高。电影中有大量的运动镜头、特效交互镜头,大量的场景延伸镜头,全靠后期去处理上千个这样的镜头,很容易得不偿失。我们也始终和视效总监保持沟通,尽量把实体搭建和后期延伸的比例安排到最合理的程度,尽可能保障现场的完整性。
《八佰》剧照
另外,这个故事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多个视角近在咫尺来观望一场战斗,这具有及其特殊的戏剧性,所以它的空间位置,必须要让观众很清晰的感受到。我们必须做到让观众观影之后脑海中会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空间关系,如果这一点没有做到,那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
我和导演、摄影师都努力的想去完整的体现这个主场景,让它能够实实在在的呈现在大家面前。除了拍摄自由以外,这样真实的氛围也会给演员一种无形的代入感,让演员一进入这个环境,就融入到这个事件中,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这对表演有非常大的帮助。这和让演员在影棚里或者对着绿幕前表演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影视美术社群:从概念方案到施工方案,这个过程会有困难的地方吗?
林木: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因为《八佰》涉及到的环境体量比较大,这个项目从设计到实施,本身就是很艰巨的工程。
我们先把概念逐渐还原到三维模型和CAD图纸,这个过程虽然也很复杂,但这在我们美术组的可控范围内,可以主动的来调整和改变它。但到了土木工程阶段,就完全不一样。要挖河道,要架桥,楼房需要真砖实瓦的搭建出来,然后又有很多属于有内景的高层建筑,就不能使用传统电影的景片方式。这需要设计院的介入,真正落实到施工安全的标准。
《八佰》施工现场
美术设计和工程施工是两个概念,美术更多是为镜头和演员表演的空间来考虑,在设计上并不会严格遵循建筑理念,所以就会和常规的施工标准发生冲突。但设计院给出的修改方案,通常我们又无法接受。实际这是两个行当之间的一种博弈。
美术组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和设计院反反复复修改、调整,才把主体的土木工程完成。之后才交到制景部门继续做外部效果,这是挺煎熬的一个过程。难点就在于如何最大限度保持美术设计的创意,同时又能够达到建筑施工的各种安全标准。它确实存在着要互相协调的问题,虽然中间有过很多次争论,但我们还是很感激设计院和施工方对我们的宽容和配合。
《八佰》主创团队的日常
影视美术社群:电影讲述了四天的故事,而四天经历了大大小小很多战争,这也需要景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你们怎么处理?有没有出现临时性变化的例子,比如为了打光在仓库打洞?
林木:和老虎商量的是尽量去顺拍,顺拍有几个好处。一个是演员情绪递进是顺着故事来的,慢慢磨合、慢慢进入,这样会很流畅。这样场景也就能够避免跳戏的情况。有战斗场景的戏份,现场一旦炸毁,就很难复原,所以总体上涉及到有前后接戏问题的场景,我们都是本着顺拍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比较准确不出错。但这也给演员的协调和制片的计划带来不小的压力,欣慰的是大家都以影片质量为重,给予了最大限度的配合。
楼体打洞其实也是临时性的变化,事先没有预料到。发生战斗后仓库要灭灯,这是一个军事常识。但如果电影完全遵循真实就无法拍摄了,毕竟电影是通过光影让大家看到。所以曹郁提出了一个想法,把南岸的霓虹灯强化,通过霓虹灯的光来解决仓库光源合理性的问题。有了主光源,这样灯光组就有机会在楼里做一些细节的补光。但开拍之后,导演和摄影都需要有足够的自由度,哪怕是单机拍摄,一旦运动起来,几乎无处藏灯。所以当时就想到了一个方法,把每一层的地板都进行挖洞。拍到下面那层时,就把上面的洞打开放灯,然后拍到上面那层时,再把这些洞用制景做的活片堵上。这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是个庞大的工程,最后在制片方的支持下真的实现了,确实不容易。
《八佰》剧照
影视美术社群:整个《八佰》的拍摄期间你都有跟组,印象中美术指导这么跟组的案例并不多,所以你为什么要这么工作?
林木:一个原因是工作需要,它不像小体量片子那么简单只要把设计做完,后面就用不太担心了。《八佰》的工作细节太多了,每天都有具体问题和变化需要解决。
美术指导林木、摄影指导曹郁、导演管虎在拍摄现场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老虎、曹郁都习惯于跟一个很信得过而有默契的合作者沟通,如果我不在,对于他们而言就会不放心,遇到问题可能得到的反馈就会不一样,互相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就会削弱。同时这样复杂的项目也给了我很多提高和学习的机会,所以每天我们都是一起坐在监视器前,每个镜头拍完大家都会互相沟通觉得没有问题,才通过。将近一年每天至少有两餐都在一起,比和家人呆的时间都长。所以已经不单纯是出于工作需要,而是对八佰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和责任了。
南岸远眺四行仓库
苏州河两岸延伸
影视美术社群:因为电影中有很多特效镜头,怎么和视效部门沟通?会把控到什么地步?
林木:视效镜头的方向我和导演、摄影,视效总监都一起参与。美术组会把一些重场戏的关键帧做出概念图,这里也包括和场景有关的延展画面,比如说飞艇的视角、飞机的视角,以及能够看到远景的画面。这些针对于后期视效的概念图会比较精细,会有严格的建模、渲染,所有细节都要表现清楚,这样才能够给后期公司一个很具体的方向作用,让他们明白我们要延展画面的效果是什么,更好的和实拍的镜头相匹配。直到《八佰》杀青以后,我们成立了后期概念小组继续工作,定期跟导演、视效总监开会,商量视效镜头的概念定位。
影视美术社群:这个项目历经几年,无论从时间还是人数,可以想象都非常庞大,那在整个的项目上美术团队是如何去运营、管理的?
林木:《八佰》全组工作人员饱和时期达到一千多人,群众演员最多时达到两千人。这是我参与的电影人员编制最多的一次,美术团队因为时间跨度比较长,中间有分工的不同,人员不断增减和更替,累计共有59个人参与了美术组,核心成员大约有20个人左右。
执行美术赵紫冉(右)
我的执行美术有两位:赵紫冉跟我合作了多年,是团队的主管,从最早的场景规划就加入了,整体模型方案到跟设计院的工程协调主要都是他安排管理,从建组一直坚持到最后杀青他是居功至伟。
执行美术沙颂森(白衣)
沙颂森是筹备中期加入的,性格稳健的他从容的应对了苏州河北岸的战场,以及主管了四行仓库的东楼。他们两个人分别管理着团队的运作,为我分担了很多的工作量,《八佰》呈现的美术效果离不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副美术余锋(左)
另外有十几位副美术,每一个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余锋精通建筑设计和施工协调,在与设计院对接的复杂工程环节功不可没。
副美术李安然
副美术顾曼仟
副美术张渊
李安然独立进行了车墩的改造,为八佰赢得了一个顺利的开端。顾曼仟和张渊肩负繁重的南岸主场景的效果和陈设任务,对工作敬业而且高效。以何钒、王俊林、尹宏宇、周振雄等绘画高手组成的概念图团队创作出了很棒的气氛方向,与最后的成片还原度极高。
国军装备造型图
特派员黄晓明造型
黄和(金子)有敏锐的审美,每当角色更替急需造型图时,经常熬夜并出色的完成了我的要求。黄德福精于3D,制作的道具设计无懈可击。
现场美术茂祥和金华
洪淑芬,杨媚和房雪用严谨和耐心梳理了繁杂的道具以及平面设计。孙茂祥和熊金华作为现场美术,陪我坚守在第一线日日夜夜,成长得很快。美术组还有很多出色的伙伴,他们分担着各种环节的工作。甚至在那些我已经顾及不到的细节默默的做着贡献,无法一一列举。我从心底由衷的感激他们。
团队看似人数不少,但实际分到各个场景后根本不够用。苏州只是我们的主场地,就有数十个建筑需要分工监督。
电影开篇急行军概念图
而除苏州以外,电影开篇一望无际的田野是在无锡取景,进入到城市边缘的战场废墟是在宁波拍摄。
车墩
国军大部队撤退场景是在车墩改造。
日军大本营
还有日军的大本营是在上海的一个旧工厂区进行搭建,一些影视基地的改造还比较好控制,而非影视区域的外景管理就会难度很大。
例如,导演希望废墟要足够震撼,能体现上海的城市感。但这样的搭建规模对周期和预算压力都非常大,当时我们大胆设想,能不能用一个现实中拆迁的社区进行改造?
沿途城市废墟概念图
找到宁波市中心刚好有个居民小区正在拆迁,经过联系当地政府非常支持。把拆迁工程停下来交给我们来安排,我们对小区进行了建模,给每栋楼体设计改造效果,施工方根据我们的需求开始小心翼翼的拆。
宁波拆迁小区改造示意图
因为工人并不是电影置景工人,所以很难理解美术要求,副美术赵言凯每天站在铲车的铲斗里,让铲车把他升到最高点指挥现场施工。大型机械很不可控。一旦拆不好,就没法再复原。所以必须现场冒着风险指挥沟通,半个月后,我再见到言凯几乎已经认不出他,在工地的烈日下已被晒成了黑人。而场景的效果完全达到了导演的要求。这就是《八佰》开篇的战争废墟,每一个过场戏其实都不简单,每一个画面背后都有无数幕后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用现代拆迁社区做出的战争废墟场景
所以说到团队的运作、管理,实际上我并没有过多的要求,更多的是靠大家自发的热情和主动性。似乎是集体带有一种使命和信念。这种信念互相影响,使得整个剧组都会有一种凝聚力,这样一个庞大的项目能够完成,和这一点是分不开的。
影视美术社群:现在《八佰》有这种市场呈现,对于你们主创来说,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林木:更多的是欣慰吧。因为《八佰》是对中国战争电影的一次提升,也是我们完成的一个使命。电影公映后,形成了不小的社会反响和话题。有一天在新闻里,我注意到在上海四行仓库旧址的墙脚下,摆满了鲜花,蜡烛,还有烟卷和酒。人们从各地来到这里,自发的去缅怀英雄,纪念馆门口参观的人排起了长队。看到这些我特别欣慰,感到自己做的这件事特别有意义,无论电影票房高低,能够带给观众客观的思考,带给下一代孩子积极的正能量,那么我们付出的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回顾累计三年多时间的创作和坚持,让我看到了一个集体为一部电影凝聚的情感和付出的心血。能参与《八佰》是幸运的,就像老虎说的:为此我感到无上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