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工业网公开课]之特别课程|中美电影摄影创作与技术高峰论坛

在美国摄影师协会访华活动进行的最后环节,我们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中美电影摄影创作与技术高峰论坛,论坛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探讨了:

一、数字时代摄影师现场拍摄创作与后期特效的合作和交流机制

二、影视摄影师在当代电影制作链条中的职业角色和他的权益保障问题

三、3D、4K高帧率和高新技术在未来电影中的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以及挑战






-------------------------------------------------------以是下文字稿-----------------------------------------------------

一、数字时代摄影师现场拍摄创作与后期特效的合作和交流机制

赵小丁:今天现场来了很多我们的同行,我很高兴,大家用这么一个下午,大家讨论一下,大家伙共同关心的话题。大家都知道摄影师在电影创作环节当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创作部门。在数字时代,作为从业者,作为具体的创作者,其实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巨大,而且很严峻,因为数字技术变化非常快,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我们今天在我们这个主题单元里面,主要讨论一个话题:数字时代作为摄影师,在创作过程当中跟后期制作之间相关联的一些问题,所以今天有三位嘉宾,一位是南希女士,她至今还活跃在一线的著名摄影师。

南希:谢谢大家!非常高兴,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做这个论坛,包括孟老师,北京电影学院各位领导,还有在座的这些主题演讲者。自从我开始拍摄电影以来,那个时候的电影摄制比较简单,从拍摄到冲印,最后进入后期剪接制作的过程,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流程。而最近十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刚才大家看到的ASC一个简短的介绍,那里面那么多镜头都是传统的特技和传统的后期合成的,用胶片制作后期,到现在为止,数字时代新的特效,基本上都变成了电脑制作技术。虽然我们大家都知道技术变化如此之快,但是我们作为电影工作者,或者说作为创作者,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更多的是艺术的创作,艺术这方面。这个数字技术时代,这些东西,好像有的时候是被分开了,好像和摄影师们的工作没有关系了,其实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些东西都是和摄影师有关系,和摄影的创作有关,这些东西从始至终都应该和摄影的创作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现代在拍摄过程当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可能在某些地方拍戏,而上一个电影的后期制作已经完成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本来是应该在这个片子,在做后期的时候,它很多后期电影的风格,视觉风格,都应该由我们的摄影工作者来进行统一的设计,在前期设计,在后期实现。所以这个是一个新的挑战,就是我们能不能还坚持这样做,因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虽然这是挑战,但是我们现在的现实中,摄影师非常应该努力的和后期的工作者,后期的特效总监,和这些部门一起来工作,一起来讨论,比如就是咱们的《红灯记》,就是指路明灯,就是这个电影的视觉风格的指路明灯,大家能够保持在同一个人的指挥下,同一种创作思想的指挥下,让这个电影保持同一种风格。

赵小丁:那么我现在也请我们后期的特效总监庄严先生,因为他参与了比较大的影片拍摄,他有很好的跟摄影师沟通合作的经验,我们请他来聊一聊,在这方面有什么见解,有什么经验?

庄严: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能讲一下我的大概经历。我就是从最早的电影,一直到现在,其实电影是一个很综合的艺术形式。摄影、光影在整个里面,因为你看到一个荧幕,可能影响最大的是它的影像,这个是和摄影师联系最大的。当然一个电影的独特性和它的艺术性,不单单决定于这个影像,是一个综合的创意,那后期可能从以前的电影来讲,没有说有什么特效,可能旧影片里的特效,是通过胶片,也就意味着说,可能电影的创造者,更多的是在洗印厂里面,通过胶片的叠加合成,其实很多的技术,从拍摄到现场,很多很多的技术,一直都在改变。但是对影像的追求,其实是没有变化的,至少你要看到一个很独特的影像,或者是一个好看的影像,这个是没有变化的。大家我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今年奥斯卡奖,是第一次有一个影片,就是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摄影在一起的,就是《少年派》,那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结合体,其实这部电影70%,全是一个特效制作出来的镜头,但是它依然获得了最佳摄影奖,可以说这个你能够看到,整个创造电影这个世界,实际上在改变。刚才我讲过了,很多东西,人对影像的追求是没有变化的。大家一直都是在追求一个东西。也就意味着说,其实我们不管后期公司也好,电影的译配也好,其实都是这个行业一直在发展的。也就是说,跟技术相关的东西,其实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也就意味着说,你技术改变了,每一个人,不管你是在创造电影中,哪一个位置上,你都要去学习的,都要去跟上你的时代才可以。

南希:正因为如此,所以摄影师在这样一个电影里面的创作,或者是未来这样更多的部门参与的视觉创作当中,更应该和这些工作人员一起,也就是说,在创造数字光线的时候,像这样的片子里面,你必须在你的气氛,你的风格,你的光线气氛,这些都是要摄影师来提前预制,或者是预想创作的,这个不能等到,这个东西做出来以后,我们摄影师去模仿,已经做出来的,就是这个创作的程序,还是应该有一个互相结合和互相认可的程序。

庄严:一起就是为了你的这个电影,大家一直创作的这个东西,相对其他的来讲,是一个比较独特的东西。
南希:其实我们做摄影的也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我们经常应该和参与制作的电影工作者,在前期就应该是一种影响,就是告诉他们,这样一个伟大电影的影像,是通过前期的,比如说后期的创意总监,或者说后期的视觉效果总监,进入到前期的创作,而前期摄影师的创作,可能应该继续延续到后期的创作,和视效总监一起工作,其实这个就和前,和制片人,和整个电影行业对电影制作流程的认识,都很有关系,通过一种培训把这样一个概念,和工作理念,传达给制作者们。

庄严:如果谈到具体的,就是说,摄影师和后期怎么结合,只能举一个具体一点的例子,就比方说,我们如果开始一个影片之前,通常摄影师是有他的一些创作在里面,他已经设计好了,这个片子的调子是什么样子,那么由于你的设备是有更新的,也就是刚才所有人都讲的,现在用数字的方法来做,跟以前配光的方法,很多东西是变化的。那我觉得唯一的方法,就是大家真正坐下来去试验,这个是逃不掉的,也就意味着可能试片,可能试片过程当中,会发现很多很多的问题,那这些问题,带来的问题从后期方面怎么解决,甚至说从前期来解决,新的数字的摄影机,有很多的毛病,像这种东西,如果你不去做真正测试的话,大家没有办法发现的。所以,也就意味着说,你这些测试做完了之后,大家去想办法,这些办法,有的是来自后期,有的是来自在拍摄现场。有的时候大家觉得说,我拍一个高速的,速度降下来,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有一些,可能前期没有办法解决,比方说你这个人在讲话,没有办法配高速,那怎么办?那通过后期的方法,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大家坐下来协商,做测试来把它解决掉的。

赵小丁:孙明也创作了很多很好的作品,我们请孙明谈谈他的体会和感受,在创作过程当中。

孙明:作为一个年轻的摄影师,我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我觉得数字时代和CG的参与,是使得视觉的表现力有更大的空间,现在摄影师可能跟以前传统胶片的不太一样,可能他要掌握更多的数字的特性,调色的可能性,包括CG的可能性。他掌握的理论知识,要比之前可能掌握的知识范围要广。

南希:首先我同意你说的,正好想起了一件事儿,现在有很多新的摄影机出来的都是4K的,就是拍摄的。现在有很多后期的数字CG制作,都是2K的,这是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将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庄严:这个我觉得是这样,一个长期来讲,至少现在在中国,大部分的影院,播映的是2K的,很多电影,比方说《霍比特人》,它一定是逃出了传统电影的范畴,拍摄的时候是用4K,而且每秒钟48格来拍摄,如果是这样的话,对后期的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像这种电影,在中国看不到一个最原始创作出来的电影,在中国是看不到的,因为中国可能没有这样的影院在播4K,48格3D,是没有这样的影院的。但是这种电影的产生,其实是对后期很大的冲击,也就意味着说,因为我们传统的设备,已经跟不上了,整个要把设备更新。所有人员的经验要更新,这些东西其实是对后期很大的一个挑战。

赵小丁:我们一会儿有另外一个主题单元,可能专门做的4K和3D的一个创作,就是现在比较热点的,你像今年美国主要他们就是很多导演在推4K和高帧率的拍摄,一会儿我们专门有一个单元来讨论这个问题。刚才几位都分享了一下他们创作的经验。其实就是任何一个电脑特效的镜头,最终呈现的,它同样离不开光线、色彩、反差、影调,所有这些创作元素,其实也都是我们摄影师应该参与创作的一个环节。现在有很多导演都希望摄影师参与到后期的电脑特效视觉的整个效果上面的参与意见。其实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认识到摄影师在整个影像创作过程当中的重要性,而且摄影师也确实有足够的发言权在这个环节上。数字时代,其实对我们来说,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二、影视摄影师在当代电影制作链条中的职业角色和他的权益保障问题


穆德远:这个讨论的主题是,摄影师在当代电影制作链上的职业角色和权益保障。这是一个很难讨论的问题。我为什么说它是一个非常难讨论的问题呢?因为在这个职业上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可厚非的,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而大部分权益保障的事情是归工会管的,而不是归协会管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讨论这个问题呢?是因为现在很多人已经忘了摄影师创造了电影本身,而我们每一个摄影师,必须保证我们个人权益,就是人的权益,是创作者的基本权益。在座的大家都知道,有电影的那一天,是由于有了摄影师。我们在电影过程中,可以看到电影的发明,实际上它首先是一个技术发明,也是一个摄影师的第一次创造。没有一个摄影师,就不可能有电影。电影首先是影像,没有看到影像,我们坐到电影院来看什么?摄影师是讲我们的技术成果,讲我们演员的表演,导演的构思,剧本内容方方面面,通过影像,通过摄影师的技术手段,转换给观众的关键人物,我们每一个摄影师都被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我们心目中的世界而感到自豪,就像美国摄影师协会,在那个标上有一张笑脸一样。但是很多摄影师在摄制组里,经常工作时间最长,又是被人们所遗忘的人,所以我们就有一张哭泣的脸。当然是一个玩笑。我想美国摄影师协会的会标,一定是说它代表了喜剧,代表了喜剧跟悲剧。但是好像它又像一个预言,使今天全世界的摄影师,都在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上。我讲的已经太多了,下面我们想就这个问题,先让理查德先生做一个自己的看法。

理查德: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存在的价值,就是帮助会员,找到公平合理,所有关于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权益,他们公平工作的对待。所有的关于摄影师的推荐和宣传,包括摄影师的保护,权益的保护,个人的保护,工作的保护,这些所有都和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有关。其实美国摄影师协会,同时有另外一个,就是美国摄影师工会,它们两个,摄影师协会,有的时候是两个组织互相重叠的,但是原则上这个电影摄影师协会,我们只有一件事儿,比如说你付出给某人工作,某人付给你钱,大概是这个关系,这个是由工会去管的。摄影师协会,主要还是艺术创作、教育,和整个的技术发展,更多的是摄影师协会这部分。我们的权力,当然是我们最看重的,我们也是非常非常注重参与我们权力的这些工作当中去。

穆德远:但是我们就想,我们在创作当中,摄影师这个行业是最具有职业道德和艺术道德水准的人。

理查德:我必须,也必须坚决认同这一点。

穆德远:摄影师从前期的筹备,到每一个镜头的设置,跟每一个想法的实现,先落在荧幕上,让观众看到。可是摄影师从来都站在幕后,任何采访和报道,绝不会把一些伟大的想法,一些感人的视觉感受,这个功劳揽在自己身上,每一个摄影师,全世界的都一样,从不讲话,但是我们所得到的酬劳,经常是偏低的。我们并不是要谈一个钱的问题,也不想谈到底谁的价值有多大的问题。我们想说,全世界的摄影师,吃的草挤的是奶。我想这方面的话题,作为美国摄影师杂志的一个主编,他组织了很多很多文章,看了很多摄影师的东西,那么摄影师的文章当中,他可能对摄影师在创作当中,一定深有体会,想听听这方面她的看法。

玛莎: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是94年前创刊的这样一份杂志。它是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的一部分,它有大部分工作的原则是教育和传达新的创意,或者是技术,给美国年轻的摄影师们。他们有一个原则,就是在他们编辑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过程当中,他们有一个原则,他们只是美国电影摄影师的声音,他们是一个传声筒,他们的编辑们,绝不干扰和干涉,美国电影摄影师们真正的想法。我们的杂志,很多的工作是拿到了电影师们的发言或者是文章之后,大部分工作是在检查他们里面所提到的事情,是不是事实,是要跟具体的影片,或者是具体的公司,参与的公司和他们沟通,这些事儿是不是真的,如果是,我们才能够确认,把这些信息传达给下一代年轻的摄影师们。在这个新的时代更加重要,在这个时代,我们都在学一个新的技术。
穆德远:那我想知道,像前面在谈新技术,摄影师在流程当中,是什么样的,这个流程当中,如果说我们作为一个知识普及,我们可以讲一个工作流程。但是其实中美两国的工作流程稍有不同,因为我们组织机构不大一样。但是有一样是一样的,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知识的爆炸,我们从以前简单的摄影机、胶片、洗印,到荧幕的过程,变成了,发展成摄影机、胶片、数字中间片、荧幕的过程,现在几乎胶片没有了,数字DI、CG。

理查德:实际美国电影工作流程,跟中国一点都不同。其实可能这个人管的多一点,那个人管的少一点。在美国是这个人管的少一点,那个人管的少一点,其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家都有这颗心,就是摄影师的这颗心,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这个发动机,他说这是我们的起点,我们对这个工作的热爱。刚才穆老师说了,完全对我们摄影师,不管是第一天,从有电影的第一天,到121天,我们摄影师从来都是这样的,这个中国和美国是一样的。

穆德远:那么我请宋晓飞先生说一下,一个中国摄影师,我们是如何通过的,我是想说,不管技术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全数字的,4K的,8K的,100K的,那么摄影师有一点永远不变了,我们把最美好的影像,我们的艺术感受,传达给每一个观众,这是数字艺术品质,这是最重要的。就这个话题,宋晓飞先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宋晓飞:我首先特别荣幸能参加这个会议。我是一个摄影师,同时我也是穆老师的学生,你们永远是我的老师。刚才对我都很有启发。现在我也是赶上胶片和数字时代的变化。好像刚刚不知道胶片该怎么用,忽然之间变成数字的了。我有半年时间,才放弃了。所以在之前胶片的工作,它是有一些变化。比如说试片阶段,现在比如说你过两到三天,因为现在有各种不同的摄影师,甚至有些是属于两到三台摄影机的时候,很难找到一致。现场这么多的工作,我会弄一个助理,现在要记录,每一个数据,包括焦距、焦点的距离,做很多这样的工作,之前没有。还有就是现在中国进入到数字以后,我们其实现在工作力度加大了。原先比如说摄影师,没有完全做好,现在变成导演限制我们,本来就有压力。这些变化,只是技术上的,我们还是要注意艺术方面的创作,因为我们都有一颗爱电影的心。说一下全力保障,我也希望中国能成立一个摄影师工会,把我们每个人都吸收进去。

穆德远:其实我也透露一点点,说摄影师协会,正准备建立我们自己的法律,为中国的摄影师,保证我们的权益,做贡献。

理查德:我觉得工作96个小时,你们不需要工会,你得需要一个保镖。

宋晓飞:那个是王家卫。

穆德远:你这个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理查德:我们有的时候,其实经常的过这个底线,这样一个工作时间。

穆德远:其实杨述老师也跟很多优秀的导演合作过,我们也想听听,在这方面有什么看法?

杨述:我其实就摄影师来讲,这是临时穆老师让我说的,其实我有一点点感受吧,就是说在工作当中,不管和谁合作,我们可能一开始,我说的某句话作为摄影师,或者我的某些行动,让我们摄制组的领导不高兴了,我一开始非常胆小,我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我不愿意让人不高兴,这是咱们传统中国人的传统。但是我发现,其实这个世界并不是因为我一个人存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规则,是大家建立起来的,所以我就试着尝试按照原则做事,结果我发现,我和这些导演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好。其实这个原则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受虐的,就没有虐待的。刚开始跟导演合作的时候,因为电影行业,本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一个工业体系。所以我就想,我是尽量让别人高兴,用一个难听的词叫做仰人鼻息,或者别人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是做这样的事情,还是我尽量把我的工作做好的摄影师。所以最后我理解为,就是在现场把监视器,当我把这个镜头的光布好,演员站好了,我再把这个镜头给导演看。所以后来就变成一种方式,只有我们,比如说在我们工作当中,现场各个部门在现场布置一个镜头,而当我们都布置完了,把所有的,不该看的东西,都藏到了镜头背后,就是给导演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画面。结果这个秩序,不但没引起别人的不满,反而给大家都有一个喘息的节奏,现场出现了节奏,就是我补光的时候,导演可以讨论导演的事儿。所以其他的部门,都分配的非常的,就自然的形成一种节奏,在现场,是有序的一种节奏。所以结果反而是好的。就这个事儿,要不断的变化,就没有人虐待你。


三、3D、4K高帧率和高新技术在未来电影中的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以及挑战


陈军:那么电影这块,实际上它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创作形式。从它诞生一百多年以来,实际上一直伴随着,特别是在最近的十几年,实际上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这一块的话,从最初的胶片到数字,那么数字从高清到2K,再到4K,到今天的6K,到8K,我们的摄影机从最初的高清摄像机共用的322的方式,发展到今天的实体的工作流程。所有的变化,实际上就类似于我们目前电影产品或IT产品,它的变化,相较于原来的胶片时代更快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刚才诸位也都提到了,我们作为摄影师的话,在这种条件下。当然我们所有的技术是为我们创作服务的。3D这个技术,它在08年的时候,我们国内引进了首部片子,那么到目前为止的话,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发展趋势,最近咱们是从电视领域,包括BBC,它可能在今年年底要停播3D频道。包括巴西的世界杯,可能就不用3D转播了。这是最新听到的消息。但是从电影这块,至少我们从各项技术展会上可以看到,从前三四年,所有的技术主题都是在3D上,那么现在大家开始向4K高帧率过渡,3D慢慢在淡出技术发展的市场。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那么3D是不是说,开始走下坡路了。那么这一块的话,我想问一下克拉克先生。

克拉克:他说这个问题是一个很有启发,也很难忘的问题,3D有3D的电影,也有一些录下来,在3D电视上放,3D有两种,一种是实拍,另一种制作方式是先拍2D,再转3D的。如果是实拍3D的话,就会需要很多的知识积淀,一定要消化很多这方面的知识,以及这个与电影摄影相结合的部分,就比如说要结合摄影机的运动,现场的美术等等的这些,就是整个调度都有关系的东西来做出决定。其实最终,这些东西就是之前嘉宾跟主持人,一定有更好的解释,就是电影摄影,电影画面的解释和定位。最终3D如果是实拍加入到电影画面创作当中的话,跟刚才说过的那些定义和概念,其实是完全重合的。有的时候,可能3D用做一些特殊的使用。并没有从根本上,在很大的层面上,都普及到,把3D提升为一种真正的讲故事的视听语言,加入到电影语言当中的一种讲故事的工具。当时被很多发行商和制片人当做一种赚钱的工具,可以多要一些票价。他说其实单是关于3D的话,他可以讲的很久,甚至一整晚都只是单独谈3D这个话题。现在跟以前制作3D时代不同的是,现在的3D可以现场实时回放,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因为你在现场看到的是2D画面,跟3D画面的差别是很大的。作为一个摄影指导,会要学习一些新的3D的技术,关注一些3D创造它新的语法,所以说可能会注意到长焦这样镜头的焦距选择,会对深度最终所拥有的立体深度的影响,也会注意到规则方面的问题,比如说边缘、违规,还有剪辑时候的节奏,也会因为3D加入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这不仅仅取决于摄影指导,也取决于导演,如果导演很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话,那是一回事,但是如果导演对这些3D带来的新的规则和语法,并不觉得很舒服的话,可能摄影指导就会有更多的复杂的问题跟挑战。
但是最近,我之前自己个人并没有特别提倡3D,但是他最近的观点有了一些变化,我发现很多,在很微妙之处,3D讲故事的时候,都引起他微妙的艺术作用,所以说最近在跟一些人一起合作,然后这些人以及我做的事情,在渐渐改变他的这些观点。我对此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如果大家想听的话,我可以一直说,大家也不想听太多,最后再加一点,刚才问的问题是,3D是否在走下坡路,我觉得这可能是有一个现实,是有这样一些数据说明,它在走下坡路。但我并不认为,3D会消失,因为我觉得,在走下坡路,是因为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3D,他们错误的利用这个工具,并没有运用到3D其中很微妙很艺术的作为,可以加入电影语言当中,这一部分的作用,通过3D一些很微妙的设计,就是在2D基础上,比如说反差色彩这些相结合,与这些因素相结合,然后再加上3D很好的摄制,用很微妙的方式,然后给观众带来一些感官上不同的感觉,帮助故事的讲述。的这些并不是潜意识的东西,或者是变成很虚很悬的东西,只是很微妙的实实在在的一些影响。然后这也是跟焦距、摄影机运动,还有整个的影像风格,这些都是非常有关联的。

陈军:现在实际上关于3D,其实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有争论。但是现在从技术发展相对明确的4K高帧率这块,大家可能达成共识比较容易。那么这一块的话,实际上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现在的《霍比特人》,那么它的4K高帧率这种方式,但是很可惜,我们国内的话,没有引进48P的版本,我们看到的还是24P的效果。那么不管怎么样,实际上我们说4K高帧率,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通俗的说,4K就是画面更清晰,让画面更清楚。高帧率实际上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画面的运动更流畅,那么当然还有一个趋势,今后我们放映技术,画面更明亮,就是现在普遍都感觉画面比较暗,这一点就是说,画面更清晰,运动更流畅,那么画面更明亮,这个大家更容易达成共识。但是也有争论,说我看《霍比特人》我觉得画面太清晰,失去了运动模糊,缺乏电影感。那么有些人就有这种评论,认为电影没有必要做成4K的高帧率的,反而达到这种要求,它不像电影了,不知道对于这种观点的话,包括从电影学院教育角度来说,学院今后发展,从3D还有4K高帧率这块,张院长要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张会军:其实3D技术的出现,我觉得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寻求生理刺激,再一个寻求市场刺激。商人挣他的钱,老百姓找自己的乐。但实际上我说一个道理,我带着学生做过一个实验,所有人看到的3D影像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现在不戴眼镜,但不能说明我的眼睛绝对是好的。我戴上眼镜以后,这个眼睛是近视,这个眼睛是闪光。但是我戴上眼镜以后,这个3D影像,最终重合到我的后脑的时候,鬼知道它是什么样。那么戴眼镜的人呢,可能会好一点,它的眼睛是经过校正的,所以他戴上了一个立体眼镜以后,可能这个影像最后汇聚的效果,比我不戴眼镜可能还要好。但只有自己在大脑形成的立体影像才是关键的。但是3D技术,确实给我们对影像的观看,带来了非常多的,原来2D没有的那种感受,但是那些细微的东西,实际上我们也是摄影在拍摄过程当中,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是,3D技术,现在我觉得没有一个统一的工业标准。我们知道,电影胶片一百年才建立一个完整的电影工业标准。但是没有想到人类,在几年之间,把胶片给废了。然后现在弄了一大堆数字,又3D,又4K,后面还会有什么事儿,我不知道。反正按照中国的话说,人就是猪,往死了捉,刚刚有好日子不过,非要折腾。那电影会不会是这样。我觉得我们作为摄影师最大的困惑,就是说我们原来有一套完整的工业标准,有洗印,有胶片,有曝光表,有各种各样技术的东西来控制,现在没有了。现在恨不得是个人都可以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工业标准怎么建立。一方面我们作为摄影要研究,3D技术在我们摄影创作上,需要研究哪些细节的部分,能够使得影像特别好。

陈军:4K实际上刚刚说更清晰的角度,说是4K。大家实际上发现,到我们手上的平板,包括现在苹果的设备,很小的一个屏幕,分辨率都已经达到了2880了。那么偌大的一个十几米的电影屏幕,我肯定是需要4K的,但是实际上,又有观点认为,我们做到十几米外去看屏幕,我们实际上,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12米的木,用2K来放映,那么实际上它的像素点,它DL芯片最终投到屏幕上的像素点,大概是一个6毫米左右的一个放映像素,这是2K。那么如果是4K的话,是3毫米左右。如果在一个15米的观影距离的话,这个像素是很难看出来的。就是从电影这个角度来说,有没有必要上4K,而反而拿到我们手头的屏幕,大家会感觉到,尽管它很小,但是我们观看觉得很近,所以我反而可以看出它的差别来。这是指清晰度。那么另外,还有高帧率这块的话,实际上包括我们现在DCI,最新又多定义了这种格式,包括2K24P,2K48P,4K24P,4K48P、72P,包括120P,再增加这些格式,包括还有3D,那么在未来我们整个DCG的格式,都会有新的技术的改变,就是对应目前技术的发展。那么就在这一块的话,4K和高帧率,在相对明确的条件下,刚才说,既然我电影屏幕上,实际上我3毫米的像素和6毫米的像素,不太明显。那我电影有必要做4K吗?那么这是一点。还有就是,我的DCI规定了,我24G最后到120G,有这个必要吗?我想问一下,王亚明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王亚明:其实电影它的母体是胶片。但是从电影的母体来说,它生出了一个蛋,就是现在的数字电影。但是这个数字电影这个蛋,比胶片这个电影的母鸡还要大。所以高帧率也好,3D也好,4K也好,都是由胶片这只鸡下的蛋。那么就围绕刚才这个话题了,到底需要不需要这么高的分辨率,我个人觉得,不管3D、4K,还是高帧率,都是实实在在能改善人的观影的感受的,这三个都需要。但是我们电影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它就面临着一个什么呢?有限的资源,要实现最大的影像效果。那么在这个有限的资源之内,现在24帧,现在的分辨率,现在的这些亮度,现在所有的这些规则,是满足了看图象最低的要求,不是最佳的要求。那3D、4K、高帧率都是在基础标准上往上提,那3D要多用资源,从拍摄制作到放映,多用资源。4K也是一样,高帧率也是一样。所以到最后的问题是什么呢?钱和市场。就是说我拍3D的时候,我拍摄、制作、放映3D了,那我拍摄、制作、放映都会多花钱,那我票房能不能增加呢?能增加。那我如果拍4K的话,也一样,我要多花钱,拍摄、制作、放映都要多花钱,能不能多收票房?不能。高帧率也一样,我拍24格、48格、拍60格、120格、拍72格,我肯定多要用两倍、三倍、四倍的资源,拍摄、制作、放映都要多用资源。但是票房能不能增加呢?比如说我这个片子是48格的,我比24格多卖一倍的钱,观众买账吗?现在不买,但是现在不买,不等于以后不买,所以对当前来说,我个人觉得,这个技术它只是手段,胶片也好,数字也好,它只是个载体,我们不看胶片,我们也不看数字,我们是看胶片和数字所承载的图象,是它讲的故事。所以说,到底观众能多花多少钱来接受这个技术进步,这是最关键的。那我相信,现在观众第一步他接受了,一个片子60块钱,3D80块钱我花了,以后可能观众会接受,2K的60,4K的花70,或者是24格的花60,48格的多花10块,现在不接受,不等于以后不接受。所以我觉得从技术角度说,从观影角度说都需要,技术上都能实现,但是能不能实现,取决于市场和需求。就是到底市场能不能接受4K、高帧率,能不能接受3D,目前看起来,我觉得3D在市场上来说,在整个投入和产出这个环节上,你不管它有多少缺点,它成功了,它可以多卖票房了。但是4K和高帧率,现在还没有,但是以后有可能的,这是我的观点,谢谢大家!

克里克:我大部分都同意王亚明先生说的那些东西。但是有一点我有自己的意见。我觉得3D是一个挑战,比如在技术的程度来讲,RealD的放映系统,在影院的亮度,有人去测的话,放3到5的,是一个亮度单位。然后这也是一个SMPTE这个组织定下来的标准。但是现在研制一种激光灯,正在实验,在洛杉矶,也有人看过,就给他们做了一组对比,就是老技术跟新技术之间,放映效果的对比。然后用新技术的话,会加强很多很多,甚至能达到14,一看就非常让人有精神风貌的效果。但是新技术是很复杂的综合体,这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就是可能有一些拍摄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原来的那一套旧系统去观看的话,是没有问题的,很好。但是一增加起来的话,就有很多3D的瑕疵,就会显现出来。这就要求制作者,要对这个很了解,然后去做一些调整。但是现在有一些放映机构,不够好,在我看来都是比较糟糕的,现在他还在研究,现代技术,很荣幸的是ASC在上周内,加利福尼亚开了一个会,还是一个什么活动,然后很荣幸ASC是官方的来促进这件事情,这种新技术研制成功,这种激光灯泡可能不在明天,也不在下个礼拜,也不是在下个月,但是它实现的时候,会带来一个变化。我们现在看的3D是2K的,没有4K的,这是行业里面的一个小秘密,现在2D4K的话,我们有绕过去,然后16比特的是非常高的分辨率,有很大的色彩深度,但是有很好的反差色彩,然后我们现在对于2K来说,我们现有的技术,还有其他好多色彩管理的一些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让胶片带给我们的一些优势,都可以转移到数字这样一个行业,就是我们现在数字对于2K的工作流程,已经可以非常好的还原,超过原来胶片所能提供的那些色差色彩,等画面的衡量标准。但是如果用4K来看3D的话,就会两倍的工作量,就是两倍的素材量了,所以说3D和4K这样一个组合,现在还是比较矛盾的,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色彩管理等等,可能与摄影有关的标准,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所以他现在还是先不讨论这个问题了,如果讨论这个问题的话,能连续说两天。

陈军:实际上刚才克拉克先生也提到,其实我们目前在国内看到所有的3D里面的亮度,从我们做实验来说的话,确实都不达标。其实我们现在建议,你如果有的影院是3D、2D都兼顾的话,那么它肯定放映3D,它亮度不够,但是如果说有的影院,用单机放映3D亮度够的话,那么你放映2D还亮,那么实际上最好的方式就是放2D,单放2D的放映机,3D是3D的系统,但是这样的话,影院的成本也很高。所以下一步实际上包括我们主流的像激光放映,激光光源的话,那么这也是今后所有主流放映机厂商主要的发展方向,而且很快就在应用了,就是激光光源。而且国内实际上激光光源也还走在前面,这块是相对明确的。

克拉克:我想说一下,3D的放映机可以调拍通光亮的,可能有一些制造厂商,或者是影院没有掌握到这些操作的方式,或者其他的。以后的激光灯也能做到这一点。

陈军: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因为时间已经到了。下面提问环节,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提问环节,我们这个单元就到这里。



了解更多美国摄影师访华活动,请移步专题页面:美国摄影师访华活动专题

本文为作者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24785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点击了解更多
旨在集合影视制作工业化流程中最优秀的创作者,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分享传播成功的经验和最前沿的思考; 我们期待这样的分享传播能够给行业带来工业化制作的基本常识;同时期待能够在国内推动对工业化制作流程中各环节的基本认知和尊重; 以期对国内影视制作的工业化生态环境的优化有所帮助。
扫码关注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