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映后口碑涨到8.8,为什么一定要去影院看《奥本海默》?

2023-09-04 09:58


有一种电影,你看过后会立刻产生抑制不住的冲动、想再看一遍——《奥本海默》就是这样的电影。


我们喜欢《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致命魔术》、《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信条》……今天看来,它们就像是在为诺兰导演磨练技艺,最终引领我们走向这部——《奥本海默》


△ 《奥本海默》8月30日已在国内公映


烂番茄新鲜度93%,IMDb 8.6,MetaScore 88(必看推荐),海外上映后压倒性好评。



《奥本海默》是诺兰的最新代表作,是引人入胜的史诗。基里安·墨菲和小罗伯特·唐尼贡献了值得奥斯卡小金人的演技!

—— John Rocha 视频博主


充满了对复杂人物的复杂审视,《奥本海默》证明了自己是个值得讲述的故事,而诺兰是讲述这个故事的完美人选。

—— Kimber Myers 影评人


《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编剧、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获得者保罗·施拉德评价说:“《奥本海默》是本世纪最佳、也是最重要的电影!”



国内公映后,电影平台得分高达9.6,口碑平台得分8.8,观众们毫不吝惜地给出溢美之词:


这部电影刻画出一个具有复杂人性,有着痛苦挣扎、纠结和矛盾的形象,更加接近真实的人性。

—— 一名喜欢科幻的程序员


基里安·墨菲的表演直击人心,最后一刻看到泪目……全场掌声持续了一两分钟……还要再刷!

——anixiao


本片虽然有三小时,但一点都不觉得长,尤其是在IMAX厅观看,整个人都完全沉浸在大银幕里……

——清水良人2020


满屏的爆炸声浪几乎掀翻座椅,影帝汇聚的表演阵容与片中的科学天团交相辉映,三小时密集文戏让人无从喘息……期待本片横扫颁奖季。

——乌有预告片


我愿称之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2yatou


一切都证明,《奥本海默》,“刷一次”绝不过瘾。


 人类的存亡:世界上最重要的议题 


都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奥本海默》则是诺兰这位电影“巨匠”对这一理论发起的极限挑战,本片果然也成就了最特别的诺兰。


一些人笑了,一些人哭了,绝大多数人沉默了。我们知道,这世界从此将完全不同。


这是罗伯特·奥本海默1965年面对电视镜头接受采访时,对“三位一体试验”(Trinity Test)的反思。


△ 1965年真实采访电视画面


他的面部轮廓因过分消瘦而棱角分明,眼睛凸起低垂,眼神难掩忧伤、甚至还透着一丝丝惊恐,懊悔与沉重的精神负担仿佛能穿透屏幕直抵观众内心深处。


他的声音微微颤抖,但措辞却简洁有力,寓意深远:


“现在,我变成了一切世界的毁灭者。”这段摘自《博伽梵歌》的形容多次出现在奥本海默后期的采访中。


电视黑白画面中的这个男人,内心深深地被自己释放出的巨大毁灭力量困扰着,目光所及之处尽是深渊。


物理学家玻尔对奥本海默说:“你就是那个赋予人类自我毁灭力量的人。”


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掌控——这就是诺兰导演一生所追寻的选题。


△ 电影《奥本海默》画面


从《追随》中因好奇被卷入一场犯罪、最后走向灭亡的作家;到《致命魔术》《盗梦空间》里对毁灭性结局身负责任的主角;再到《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对“哥谭到底值不值得被拯救”的讨论……


近些年,诺兰对这一议题的观察视角越来越宏大:《星际穿越》和《信条》都是站在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角度,探讨的是当我们毁掉生态系统后,未来人类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对人类是救赎?还是毁灭?


而诺兰作品的特色,是把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爱”的赞颂,藏在理性冷峻的主题、烧脑的非线性叙事和近乎偏执的“写实美学”背后,这形成了诺兰独特的电影风格。


△ 《星际穿越》:爱是唯一可以超越时空的存在


诺兰电影希望表达的,是人类“自我毁灭”倾向的推与拉,人性的善与恶


他的作品反映了人类最核心的焦虑,并试图提醒我们战胜焦虑,主动做出选择。


然后,《奥本海默》来了。



《信条》中曾出现过对“另一个时代奥本海默”的表现。


△  《信条》中提到”未来的奥本海默“


为了写这段剧情,影片主演罗伯特·帕丁森送给导演一本奥本海默演讲集,这本书立刻引发了导演的创作冲动。


诺兰在花费大量时间调研科学家的生平后,亲自架构撰写了《奥本海默》剧本,并飞到爱尔兰把剧本交到主演基里安·墨菲手中——墨菲读完后坦言:“这是我读过最好的剧本!”


△  基里安·墨菲饰演的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是一部层次极其丰富的作品:


复杂的角色,社会伦理与道德的对立,人性所不能承受的负担……高度精炼、节奏极致紧凑的惊悚故事,诺兰根深蒂固的对人类存亡的担忧。


借用一句马特·达蒙在片中的一句台词:“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虽然故事的高潮是一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爆炸”,但它却完全无须依靠“爆炸”来吸引你的注意——这些人面对的非常时刻与巨大矛盾,已经足够让你目不转睛地投入故事中。



也难怪好莱坞影帝影后级别的好演员们争着加入阵容,哪怕只出现几分钟客串也甘当绿叶,只为在诺兰作品里出现。


△  片中全都是为了诺兰导演而来的好演员


饰演琼·塔特洛克的演员弗洛伦斯·皮尤在采访中说道:


我感觉自己在与最优秀的运动员同场竞技,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有优异之处;不止是演员,本片主创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极其优秀。



一众顶级电影人,用至高影像技艺,把“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事”呈现给世人,希望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珍惜所在的这个世界——《奥本海默》是诺兰献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彩色的“裂变”与黑白的“聚变” 


还记得那张令人咋舌的诺式“U型非线性碎片叙事”方法图么?我们来重温一下:





《奥本海默》不但延用了这套“诺兰老方”,还把它玩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在充斥着闪回的情节中,我们看到这位科学家三个清晰的人生片段:


早期在欧洲求学时,年轻的奥本海默从那个时代最聪明的头脑处汲取智慧;



二战期间,踌躇满志的他在“曼哈顿计划”中寻找价值;



战后,他在持续不断的听证会与社会活动中平衡内心的煎熬,参透生命的意义。



然后,诺兰再次创新,把故事分割成了“彩色”与“黑白”画面——本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色彩的运用”。


“彩色”代表基里安·墨菲饰演的奥本海默的主观视角;“黑白”则代表了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前原子能委员会创始人之一路易斯·施特劳斯审视历史的客观视角。


△  彩色=主观视角,黑白=客观视角


诺兰纯熟地运用色彩深入角色灵魂深处,通过主观与客观的不断切换,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一系列历史事件对个人与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种色彩分割甚至可以从量子物理中找到依据。


量子物理中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裂变”(Fission)与“聚变”(Fussion)


核裂变的过程,是重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



核聚变,则是质量较小的原子,在一定条件下聚合在一起。



奥本海默的开发工作依据的是“裂变”原理,而施特劳斯努力推动的氢弹研究,依据的是“聚变”原理。


这两种过程代表了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诺兰想表现的对立冲突。


△  谁还能认得坐在人群中的“钢铁侠”?


奥本海默是个极度分裂、充满矛盾的人:


他是伟大的理论学者,却不愿做实验;


他在情感上阅女无数,却只渴望被一个女人接纳;


他追求纯粹的理想主义,却因“毁灭者”的身份被历史记住。


奥本海默放任这种分裂的存在,层层升级的“分裂”聚集了越来越大的能量,最后造成他内心无法承受的后果……


这过程中,我们不但在浓厚的色彩中感受着科学家内心的分裂与焦灼,诺兰还穿插入原子碰撞反应的特殊视效,呈现出一片情绪与物质世界交织的奇异景象。



影片结尾,我们将目睹诺兰创造出的最伟大电影画面——一场体育馆内的聚会,看起来竟然比爆炸本身更有冲击力,这段画面一定会让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  这场用IMAX摄影机“怼脸”拍出的戏将名留影史


相较于奥本海默,施特劳斯对世界的理解趋于客观冰冷,他认为世界应该是一个和谐的聚合体。


构成影片重要叙事的听证会,就是从“非黑即白”视角表现施特劳斯、也是公众眼中的“客观”历史。



作为圆滑老练的政客,施特劳斯对“权衡利弊,为了自己利益操控事态走向”驾轻就熟,这过程像极了原子被聚合成某种形态。


而看起来很像大家熟悉的历史,貌似客观的黑白画面,其实更像是早期黑色电影(Film Nior),埋藏着犯罪悬疑的反转与揭秘,可以参考诺兰《记忆碎片》时期对黑白彩色画面的运用。


△  奥本海默视角(彩色)和“客观”的施特劳斯(黑白)连神情都不太一样


然而,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无论“裂变”还是“聚变”,最终的走向还是能量爆发,殊途同归


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两个人虽然看待世界的方式完全不同,但两人在本质上非常相似——就像裂变和聚变;而且两人的结局也有一个共同点——自我毁灭。


这是两个带着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底色都是“自私”


诺兰没有忘记,他们的悲剧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但同时,诺兰说自己的影片不是为了谴责角色,而是学习他们、研究他们。



《奥本海默》其实讲述了一个“人类的短视如何带来毁灭”的故事。


当“自我”和“自私”蒙蔽视线,我们开始无视已知的事实和无法回避的结果,那么自我毁灭的冲动将无法控制。


 声,光,70毫米胶片 


没有E-mail、不用智能手机的诺兰导演,和他的御用传奇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一样,热爱模拟技术、物理特效,醉心于原教旨主义影院体验。


△  导演与摄影指导最爱做的事,

就是在拍摄中“搞科研”


“IMAX胶片是有史以来分辨率最高、画质最佳的成像格式。”


诺兰这次改变了IMAX胶片历史——首次采用70毫米IMAX黑白胶片拍摄


70毫米胶片,是如今影院你能看到最清晰、细节最多的电影胶片,给你最大的沉浸感。


△  胶片尺寸带来的画幅与“沉浸感”差异


想象一下,一卷这样的胶片大概只能拍摄几分钟时长,成本是却高达2000-3000美元——烧钱,但烧在点儿上,全世界观众都能在影院大银幕上享受到顶级奢侈的观看质感!


△  当面对长度达11英里(近18公里)、

重量超600磅(近300公斤)的70毫米胶片卷轴时,

诺兰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除了大家早就知道的“微距实拍核爆链式反应老梗”,其实片中还有很多让人惊喜的视觉创新。



诺兰用量子力学的激烈反应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动,奥本海默的脑子变成了“观察核反应的是实验容器”。



声音也是一大亮点,声音在片中“是一个独立的演员”,而且“贡献了精湛演技”、甚至成了影片里的明星


声音从头至尾始终环绕,辅助视觉。这些声音让你走进奥本海默的头脑,用他的感官体验他看到的世界、感受他的情绪变化。


导演煞费苦心地把这些努力层层嵌套进叙事中,并在潜移默化间用光影、声音、色彩来引导观众理解,这才让我们跟得上三小时高信息浓度的故事,并沉醉其中。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将不断面对“奥本海默时刻”,这让《奥本海默》的公映有了特别意义。


这部影片就像一个警示,呼吁全世界人类拥有更大格局,意识到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为生存而反省。


大家爱诺兰,因为始终能从他的作品里看到热爱和激情;


《奥本海默》关注故事、对话、角色,细节精湛,从头到尾像是一场电影大师课,一秒都不想错过。


爱电影的人们,今年夏天的影院因为这部电影而沸腾,我们先从一刷开始,然后接着二刷,三刷……


这是一部属于电影院、属于大银幕的作品,今天就订好票,预约一场震撼心灵的光影之旅吧!


本文为作者 极客电影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50001

极客电影

点击了解更多
极客们的电影俱乐部——这是个“被科技接管”的时代,力量让位于头脑。关注我们,在影视娱乐内容里洞悉未来趋势,结交极客同好,让你在越来越科幻的世界里,更具智慧,活的更有质量
扫码关注
极客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