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我心里的奥斯卡最佳

2021-05-17 01:40

悲痛应该是什么样子?面对难以想象的创伤,大多数人都难以保持镇静,只能笨拙地盼望着好转,但让悲伤离去,永远要比它来时慢得多。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心里的奥斯卡最佳

对于《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男主角Lee来说,死者并未逝去,他们依然活在他的脑海中。他们一家人挤在一个不大的房子里,虽然生活拮据,但也能够自给自足。但一场大火吞噬了两个未入青春期的女儿,从商店买酒归来的Lee,看着变成一团熊熊火球的家,呆滞的不知所措,耳边响着的,是自己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喊。

这是编剧出身的肯尼斯·朗尼根编剧导演的第三部作品。这部电影对生活中的痛苦,有着很深的思考。《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获得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女配、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6项提名,这是继《爱乐之城》后面呼声最高的电影之一。

《海边的曼彻斯特》故事讲述了:李(卡西·阿弗莱克 Casey Affleck 饰)是一名颓废压抑的修理工,在得知哥哥乔伊(凯尔·钱德勒 Kyle Chandler 饰)去世的消息后,李回到了故乡曼彻斯特处理乔伊的后事。根据乔伊的遗嘱,李将会成为乔伊的儿子帕特里克(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es 饰)的监护人,李打算将帕特里克带回波士顿,但很显然帕特里克并不愿意离开家乡和朋友们,但李亦不愿在这片伤心地久留。 

原来,曼彻斯特埋藏着李的一段绝望的回忆,他的过失使得两个女儿葬身火海,妻子兰迪(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饰)亦因此而离开了他。此次重回故乡,李再度见到了已经再婚并且即将做妈妈的兰迪,与此同时,帕特里克那失踪已久的母亲艾丽斯(格瑞辰·摩尔 Gretchen Mol 饰)亦联系上了帕特里克,希望他能够成为她的新家庭中的一员。

这部电影是如何创作的呢?肯尼思·洛纳根从编剧到导演,以及如何与演员合作,做了一个详细的讲答,超级有料。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心里的奥斯卡最佳

给我们讲讲《海边的曼彻斯特》这个电影的创作缘起是怎样的?

肯尼思·洛纳根:约翰(约翰·卡拉辛斯基,约翰是电视剧《办公室》的演员)和马特·达蒙带着一个概念来找我,希望我写剧本。约翰打算一起做编剧,马特·达蒙打算做导演。我就先按照我自己的方向把剧本写了出来。后来,约翰去去忙别的了,几年后剧本才完成,当时马特手头有四部电影要忙,他实在抽不出身,就问我想不想去导演。当时我们讨论了一下,还是打算让他自己参与进来,不过他的时间确实不允许。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我接手了。

过去有过按这样的过程写过剧本吗?什么时候开始动心去拍这个电影的?

肯尼思·洛纳根:我想没有吧。我之前有收到过这种要求,但是我一般都会回绝。因为马特·达蒙是我的好朋友,而我多这个剧本也比一般意义上的工作室投入的比较多,虽说我不管什么时候都会尽力做好工作,但是,受雇于人写剧本的时候,很多事情自己是做不了主的。我也是非常清楚马特不会再去找人来重写我的剧本,所以我在开发这个剧本的过程中,非常舒服也很有安全感,就像这是我自己的东西一样,当然最后也确实是这样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的确是一段挺不一样的体验。

你之前两部电影中也有关于失去的主题,以及受到创伤之后的生活,我觉得他们在主题上很像?并且这三部电影的人物都有相似点?

肯尼思·洛纳根:的确是这样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很吸引我,以及为什么我能在这上面做出一些东西来的原因。

这些人物的确有些相似,这很有趣。我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把他们往这个方向塑造,但写完之后,就发现类似的主题以及想法全部出来了。但在写的过程中,我只会想“这个家伙在波士顿工作,得发生什么事情,才能让他不得不回家呢?” 而当我考虑到人物相似的问题时,或者考虑到所有人的问题时,我并不会想的太深远。我更多地是会想“好的,那么就设定天在下雪天,然后他把铲子放下来接电话,然后他不得不挂电话,然后去那儿。”然后我查了下从昆西到曼彻斯特开车要多久,我得弄清楚他到了那里,尸体该在哪儿。事情大概就是这样子走下去,这样之后,你在做着的时候,后面的内容自己就会浮出来,大概就是这样。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心里的奥斯卡最佳

《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从最初想法,到完成花了多长时间呢?

肯尼思·洛纳根:我觉得也就三年吧,不过在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上马特·达蒙说是六年。哈哈,其实,我觉得说不准。因为,我之前写了个初稿,但是我一点都不喜欢,所以我整个推倒重写了。在这之后事情才进展的顺利些。但是在找到我满意的方向前,我最初的一年多都在瞎忙活。

说到这一点,那么能不能谈谈写作和修改的过程呢?

在开始拍电影之前,三年中我的主要经历都在剧本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找到那么一个真实、并且让我感觉很棒的点,并且故事能与前后衔接起来,我会一直去注意哪些部分能符合这样的标准,而哪些不可以。如果我有觉得无聊、厌烦或者无趣什么的就不对头了,我不能视而不见。如果我觉得很兴奋或者很有趣,在我看来就是进展顺利。一般来说,如果我能找到一种灵动的感觉或者想法,就像是电影中的场景浮到了脑子里头,我还知道后面要发生什么,角色们在我脑海里像真人一样活了过来,这样我就会很开心。然后就只是技术上的工作了,这也很有趣——比如说闪回片段怎么放,以及纠结一些故事里的元素什么的。

关于闪回场景的布置,在写作过程中都做过多少变动呢?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有没有做过变动呢?

的确是有。如果这些东西在结构上太过突出,或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喧宾夺主了,我就会做出一些微调,但不会触及根本。我有考虑过它们是不是应该一小段一小段地出来,并且做的更“印象派”一些,或者只是一小段一小段这儿、那儿的闪出来。不过它们似乎还是在一个完整的场景中出现才好些,所以我就这么做了。当时有一段时间我没打算导演,所以我就哪想到放哪儿,留着导演来处理。不过等我坐到导演的位置时,就得面对这个问题了,我重新审视了这些东西,试着把它们放到合适的位置,和故事的进度相匹配,而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扔那儿了。

电影里面有一个场景,大概是“女儿们闻到烟味,然后问家里是不是着火了的场景”,讲讲这个场景是怎么来的吧?

这个场景实际上是李的梦境,我也认为这个场景很可怕。这个场景也不完全是原创,是我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里搬过来的一个故事,是个非常悲伤的梦。刚刚死去的小儿子躺在起卧室里,爸爸梦到孩子依偎在他怀里,说“爸爸,我烧着了,你没看到吗?”他吓醒了,然后看到蜡烛烧着了窗帘。我三十年第一次看到就感到心碎,所以我就把它改了改,然后放到了电影里。我必须承认这不是原创,不过能搬来这么棒的一段梦境,我也是很厉害的,对吧?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心里的奥斯卡最佳

之前你在《玛格丽特》上的经历对你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上做的工作有什么影响么?

一部一部电影做过来,我觉得我在写剧本的时候越来越会带入一些很“导演”的思维。我对影片中发生的一切比以前有了更多的理解。比如说,《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中很多场景都在开车,然后,我注意到了这点,就想“天啊,这些场景都要开车么?”城市很分散,小孩子不该有驾照,故事是在严冬,这也符合他们关系的设定。我一开始想着“让导演去想怎么把车开的有趣些吧。”,但我当了导演以后却没辙了,所以我们只能尽力,演员也很小心,结果倒还不错。但我在这上面还是有点紧张,如果我当初知道我要当导演,我可能在做这个剧本的时候,就多考虑一些视觉上的东西。

你所有的电影中,尤其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对阶级的描写非常细腻——绝大多数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的那一套,并不太关心阶级什么的。

我们希望尽可能忠实地呈现这个故事中的城镇的环境、以及其中关于“人”的生活。这个答案听起来有点老套,但是对我来说很难,有什么比现实生活更复杂的事情呢?但我们就是爱上了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小船。我成长的环境跟这差的很远,所以我很好奇那些和我生活环境不同的人是什么样。我并不是很喜欢那些中上阶层对劳动人民多愁善感那一套,我觉得任何一种多愁善感都挺尴尬的。

曼彻斯特聚集了波士顿的大富豪还有些老贵族世家,这种劳工阶级的社区和富豪社区的组合很有趣,那一片地方有五六个小社区,它们的形象和行为都有些小区别。海港在视觉上也非常丰富,有雪有船有海鸥有城镇。那里的建筑非常漂亮。总的来说令人大饱眼福,很高兴能拍下这些东西。

在你导演的三部电影中,你与摄影师合作的方式有过什么变化么?

有,但是不多。毕竟三部电影也算不上多。在第一部电影中,我发现我几乎什么都不懂,所以我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简洁,因为我知道这才是最好的。如果我试点别的什么,肯定会搞砸。

然后,根据我见过面的一些摄影指导给我的建议,我找到了几个看起来相似电影,然后试着借鉴。我发现我很喜欢正反打镜头,我很喜欢看两个人互相交流。然后就去看了《洗发水》(Shampoo,1975),里面有这么个特别棒的场景,卡里·费舍(CarrieFisher)和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在餐桌上特别著名的那一段。镜头从来不同时拍到他们,他们在同一个镜头中交替出现,我觉得很棒,然后我就意识到了,我可以做很多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我确实很喜欢在镜头内同时看到两个人。所以我就想“好,我做得到,我要导演,我可以这么做。”

《玛格丽特》的故事在视觉上非常特殊——不仅仅因为丽萨(Lisa)在这么个环境中,重要的是她处在其中的方式,以及所有不在故事中的其他人在其中的方式。从一开始,我和摄影师里萨德·列克维斯基(RyszardLenczewski)脑子里有这么个的模板,一个我们在尝试的理论:看能不能让拍出那种好像我们并不是特别跟着她的那种感觉,这很适合我们的故事。我觉得无论是故意如此还是只是出于偶然,这样拍电影很能呈现内容。

我很关心的另一个内容是:我并不是很喜欢让环境跟着电影的内容,或者是角色的内心活动。我经常这么说:我再怎么心烦,沙发还是那个颜色,不会加四个灰度什么的(笑)。我朋友死了也不会下雨,当然该下雨的时候还是会下。要想形象地讲故事就需要知道的一件事:就是世界并不是永远都围绕着角色在转的。

在这个电影中,李所在的环境是光秃秃的冬天,但是却是很漂亮的。但他并不在乎这些,他只是不希望呆在这儿。而从冬天到春天这里面也没什么隐喻,现实生活中季节就是这样变化的,电影中也应该这样,因为电影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人要在这里呆很久来解决家人去世后的那些事情,在天气回暖前都结束不了,所以说拍摄出正确的季节是神重要的。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心里的奥斯卡最佳

做电影和做舞台剧,两者的区别大吗?

在舞台剧中,有很多优秀的导演能从最终层面上控制剧本,而电影编剧则不行,除非这个片子是他的或者他是导演,这两者差别很大,没法比。

电影比戏剧丰富的多,倒不是说导演舞台剧就很容易,只是说电影中有非常非常多的技术问题。不过对我来说演员永远是重心所在,无论是在电影还是戏剧。在戏剧中,在演员身上花的时间相对更多,电影是还有一大堆事情要管——安排时间和预算等等。

此外,导一部电影需要九个月。而导一部话剧只需要四周的排练,然后就可以拿出去演出了。在那之后你可以留下来继续盯着,如果不想的话也行。我只导演过两部戏剧,所以我并不能自称一个老练的戏剧导演。我只想说我去导演这些,是因为我对制作电影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否则我也不会这么做。因为作编剧,你总是可以对表演、演员、场景、内容、制作什么的发表些意见。但是我在我导演的这两部剧中,有一些很特别的想法,我知道它们看起来应该是什么样子,所以我觉得试着亲自去导演应该很有趣。

我不知道这有没有可比性,不过什么样的时候是你最焦虑的呢?

我觉得电影稍微更能给我带来紧张感,一方面拍摄电影本身就很有压力,另一方面你总是要担心时间不够。可能是因为相对于剧场,我在电影上的经验更少一些吧。拍电影的时候我总是如坐针毡,到处都可能带来焦虑,所有人都在担心钱的事儿,摄影指导担心他的拍摄,助理导演担心时间安排,演员担心他们的表演,制片人担心预算,所有人担心时间不够,我什么都不放心。你知道我的意思吧?

这次拍摄很紧张,因为很快就要变天了,时间很紧迫。不过到了最后几天还是很不错,但一开始可不是,每一天都是在很大的压力下,火急火燎地赶工,还有一些争吵。虽说最后一切都好了,不过确实很累。

讲讲后期吧,后期顺利么?

因为种种原因,确实很顺利。每个人工作都做得不错,没人拖后腿。制片人给了我很多支持,而我觉得自己也很冷静、包容,大家互相之间也足够信任,这很棒。我事先已经决定了剪辑的时候不再去给自己找麻烦,无论如何我也不想再这样了。剪辑的时候有一些创意上的挑战,不过程序上倒是没什么困难,这很棒。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心里的奥斯卡最佳

演员们的表现令人惊叹,你是如何挑选演员来组建这个家庭的呢?

就是一个演员一个演员那么排进去的。我在一开始,就已经想好了角色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但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然后我就把我的想法尽量地和能请到的、有兴趣的演员中和一下。

我在当初写剧本的时候,从来没想到主演是马特·达蒙(马特·达蒙最初想自导自演),我想的是一个叫李·钱德勒(主角名字)的人。我现在想到这个角色,脑海里最先出现的还是最初的那个想法,不过这些想法很快就和卡西·阿弗莱克对他角色的一些设想融合到一起了。

卡西·阿弗莱克在这部片子里面表现很棒,我很钦佩他的努力,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他人很平凡又很脚踏实,他总是给自己在不停的找“麻烦”较劲,他会问我问的很清楚,他总会问出一大堆问题,不会轻易满足,但这是一种非常棒的方式,这一点在我看来,是做出一个好作品所必需的。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心里的奥斯卡最佳

显然的,卢卡斯·赫奇斯(男2号)面对的是他这个年纪的人所难以回避的悲痛,但他有处于青春期。讲讲和卢卡斯的合作吧,如何能让他找到角色的感觉呢?

他很敏感,也很开放。虽然角色不仅仅是这些特质加起来,但我知道这会让他的各种尝试都变得更有意思。如果一个孩子什么事情都可以靠自己解决,这个故事就没什么意思了。而他是个很有趣的人,这个小伙子知道他想要什么,他也知道自己需要一个人依靠,而他并不为此难为情——他十分坦率而直接地提了出来。有趣的是虽然他是个倔强的孩子,但他经历了一系列真实、可怕的伤害,就他的经历,他也明白父亲走后他需要什么。他并不在乎他叔叔想不想这样做或是能不能这样做,倒不是说他不在乎这些,他只是认为这是他的权利:他自己是个孩子,那又是他的叔叔。他不想搬家,他这也不想要那也不想要。这是个很有趣的组合。

此外,卢卡斯这个家伙总是乐呵呵的,很讨人喜欢。这点是这个电影真正想要表达的。他所饰演的角色曾经过着富足、充实的生活,他并不想失去这一切。没有了这些整个电影就只是一段挽歌,没有人受得了两个多小时的挽歌。没有了我的帮助,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惨兮兮的,你知道我的意思吗?这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因为李在这些他难以掌控的事情中间挣扎,所以世界才不至于只剩下阴霾。在李的世界中有许多孩子们、摇滚乐队、以及满脑子都是xxoo的青少年们、想去钓鱼或者开车兜风的人们,在这之中李与这些他难以掌控的事情拼搏。

卢卡斯是个在曼哈顿长大的孩子,背景和我很像,他并没有经历这个角色所经历的那些。他会丢出很多直接却又很好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我不应该悲伤一点呢?我爸爸刚刚死了啊”我回答他“你碰到过这种情况吗,你受到了什么打击,你觉得你肯定会被打倒,然后两周之后你就倒下了”他说“没有”。起初我认为他和帕特里克(角色名字)的精力上的差异会成为一道障碍,不过很快这就变成了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有趣题目了。

现在大家都在谈“电视的黄金时代”。有没有兴趣在电视上做一些工作呢?

理论上是的,我必须得想想我打算做些什么。我记得我快三十岁的时候,还没写出过一个剧本,那时候我经常去看电影,比去剧院多得多,但是出于一些原因我就是想去做编剧。有的时候我是有想法,但却没法做成剧本。另外我还需要挣钱,所以我不会太去在乎情怀什么的,那确实不是我想事情的方式,我想在电视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当我有一个想法的时候,我不会去想“嗯,这可以做成一个不错的电视节目”。当然另一方面,如果我去思考什么是一个好节目时,我什么都想不出来。从某个方面来说,如果我面临着这么一个情况我必须想办法弄出一个电视节目来的时候,我会想办法打破这个僵局弄出些东西来。

来源:项目案例

英文地址:http://filmmakermagazine.com/

本文为作者 陶渊明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6656

陶渊明

点击了解更多
一千个人里就有两千个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