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俱乐部》摄影分析

2020-12-31 09:16
转载请注明出处:“电影学院”丛书官网(www.pmovie.com
影片信息

导演: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
摄影:Jeff Cronenweth
发行公司:20世纪福克斯阿根廷分公司
拍摄日期:1998年6月8日 - 1998年12月
上映:Italy 1999年9月10日(Venice Film Festival)
USA 1999年9月21日 (CMJ Film Festival)
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1999) 技术参数
摄影机: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洗印厂:DuArt Film Laboratories Inc., New York, USA
Technicolor, USA (prints)
摄制格式:35 mm
制作处理方法:Super 35
洗印格式:35 mm (anamorphic)
画面比例:2.35 : 1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摄影分析
《搏击俱乐部》无疑是一部具有浓重超现实色彩的影片,和David Fincher以往影片一样,关注人物心理层面的剖析,内容上表现了主人公人格上的极端分裂。导演不惜用两个演员来扮演一个人精神的不同侧面,在尾声之前,观众甚至会一直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在影片的摄影造型方面,创作者就更加注重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形象。
日景:漠然的,现实主义的风貌
​《搏击俱乐部》摄影分析
为了表现主人公G枯燥的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公司、飞机客舱、咖啡厅,日景气氛中的光线反差较小,并且不刻意追求光线的变化,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比较平淡的。值得注意的是,摄影师刻意把这些场景的色彩处理成高调的视觉效果,在环境以及人物服装色彩的选择上,主要以不带色彩倾向的白色和灰色为主,整体画面的色彩偏绿色,并且模仿在荧光灯的照明下,由于灯光光谱不完整、色彩还原不佳的效果,以视觉的单调感受来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乏味和麻木不仁。
尽管摄影师希望以日景气氛的常规来衬托夜景气氛的超现实,又由于本片大部分内容是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下叙述进行的,因此在处理日景气氛时,摄影师在追求平淡无奇的造型风格之前提下,又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一些表现的意味,以响应整个影片的强烈的主观色彩。
​《搏击俱乐部》摄影分析
举例来说,影片开始不久,G用旁白描绘他无聊透顶的日常工作,我们看到他面部表情的大特写,他的脸被办公室的荧光灯勾勒了一个侧逆光,暖黄色的光在他的脸部有规律的闪烁,一亮一灭的,看起来具有非常强烈的戏剧效果。接下来镜头反打他的主观视点,前景是一台打印机在来回摆动,光线一亮一灭,在不远处有两三个公司职员各自站在自己打印机前,脸上都被打印机的光照得一亮一灭的。
这种设计使得画面各个角落都有相似的光线进行有规律的闪烁,造成了一种韵律,成为枯燥生活的催眠剂——使人麻木不仁。
在这里摄影师无疑是把打印机的光效进行了夸大,利用这种明显不真实的造型感来突出这些镜头的主观性,利用光线运动的规律性,给观众传达了一种滑稽的感受。这种光线设计光源方向是真实有依据的,看起来是非常现实主义的,创作者根据这个现实生活的依据进行了夸大——我们知道,打印机的这种光线实际上非常微弱,在日常照明条件下,并不可能引起人物面部照明光线的变化,创作者把它夸张地作为一个戏剧性的光线元素来使用,令观众觉得亦真亦幻。
夜景:不规则的,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搏击俱乐部》摄影分析
占影片很大比例的夜景气氛场景中,摄影师Jeff Cronenweth希望在影像风貌上呈现一种非常规的、超现实主义的风貌。
因为夜景气氛用来表现的是搏击俱乐部的打斗场面以及G常规生活之外的场景,旨在突出主人公人性中疯狂黑暗的一面——当然也正是对于主人公来说更为精彩的生活体验。
和影片色彩单调的日景气氛相比,夜景中的色彩极为丰富。
众所周知,夜景气氛下通常摄影师都会采用一些类似轮廓光或者逆光的照明方式将人物与背景分开来增强画面的层次与景深感,而这部影片似乎故意要让人物与背景融在一起。这样处理所造成的视觉效果是,让观众更加注重环境中的整体的气氛,而不是让人物更加抢眼,特别是在夜景气氛当中,这种比较混沌的视觉效果,有些像是梦境般的让人分不清楚自己身在何方。
​《搏击俱乐部》摄影分析
影片中主要人物的人脸的亮度也非常低,一般在曝光点以下1—1/2档,这在以往的好莱坞影片中是不多见的。也许其他影片中有个别的镜头或是场景敢于这样处理,但是大段的篇幅都是如此处理的情况恐怕就更少了。观众需要仔细看才能辨别出片中大明星的神情,但是特别之处在于:尽管人物的面部亮度很低,摄影师却特别强调眼神光,因此呈现的视觉效果是在黑暗的气氛中主人公幽灵般的眼睛,这似乎是强迫观众必须通过这唯一的窗口来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经常出现的、男主人公组织搏击俱乐部的打斗场面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低照度条件下的阴暗的视觉风格。
G和泰勒第一次单独打斗是在一个酒吧门口的停车场。酒吧门口挂着一个荧光灯,它成了场景中的主要照明光源,而门口的墙上还有一两盏旧式的路灯,微弱的灯光在人物后景的墙上造成一个个小的光区,点缀着背景。
画面整体的效果都是低调的,我们只能通过被灯光照亮的墙壁分辨出两个主人公的身影,G西服里面的白色衬衫和泰勒亮闪闪的皮夹克让我们看清楚他们的动作,潮湿的地面反射着灯光,亮度也刚好衬托他们的身形。
在搏击俱乐部初具规模后,打斗场景被转移到一个酒吧废弃的地下室,房顶都是一些横七竖八的水管子,灯光昏暗。在打斗过程中,聚集在打斗者周围的人,我们仅仅可以分辨他们的身形,并不能确切的看到他们的表情。因此他们变成了打斗场面变化着的背景,涌动着,造成视觉上的不安定和混乱感。
在这样的场景中,整体呈现了一种黑暗的影调,因此画面的细节和层次都显得尤为重要。在胶片的选择上,除去影片少部分的日景场景,影片都用了KODAK公司的5279VISION500T的高感光度胶片来拍摄,以利于捕捉低照度的影像魅力,使用高感光度胶片可以在同样的照度下获得更大的景深,以此可以提高暗部细节的清晰度。
观众刚好可以辨认出他们,这样的大反差画面有助于给观众视觉上以较为强烈的刺激,更好地突出搏斗中创作者希望给予观众的残酷感受。画面也注重局部反差控制,为了观众分辨出用动的人群的轮廓,摄影师又利用墙壁的亮度衬托人群,以两者之间微秒的亮度差异来使人群的轮廓清晰又不会脱离背景。
《搏击俱乐部》是一部疯狂离奇的电影,虽然拍摄于七年前,但是现在看起来仍然令人吃惊和充满新鲜感的。大胆的影像更是无懈可击,它体现了好莱坞年轻一代摄影师对于影像创作上的大胆尝试,并有着以往大片里并不具备的研究和思索价值。
原帖地址:http://www.pmovie.com/thread-7799-1-1.html
本文为作者 陈东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3252